成语词典

“本末源流”的拓展阅读资料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本末源流”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本和末的四字成语、本末源流拼音、本和末成语、疯狂猜成语里有本有末是什么成语、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的意思是哪个、成语什么末指什么、源流是什么意思?、舍本逐末的贵贱及本末各是什么意思等

本和末的四字成语

  本末倒置 本:树根;末:树梢;置:放。比喻把主次、轻重的位置弄颠倒了。  本末源流 源:水源。流:从水源向下游流去的水。比喻事物的主次、始末、先后。  本同末异 本:本原。末:末流。比喻事物同一本原,而派生出来的末流则有所不同。  本同末离 本旨相同而途径不同。  背本趋末 古代常以农业为本,手工、商贾为末。指背离主要部分,追求细微末节。  舍本求末 舍:舍弃;求:追求。抛弃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   舍本逐末 舍:舍弃;逐:追求。抛弃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  背本就末 指背离根本,追逐末节。  崇本抑末 注重根本,轻视枝末。古代“本”多指农业,“末”多指工商业。  德本财末 指治国平天下,德为根本,财由德致,故理财为末。  降本流末 犹言舍本逐末。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  进本退末 本:根本;末:枝节。指重视根本、主要的东西,抑制直接、次要的。  捐本逐末 捐:抛弃;逐:追逐。指抛弃根本,追求末节。  强本弱末 犹强干弱枝。比喻削减地方势力,加强中央力。  离本徼末 犹言舍本逐末。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  离本趣末 趣:通“趋”,趋向。丢掉根本,追逐末节。  离本依末 丢掉根本,追逐末节。同“离本趣末”。  弃本求末 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同“弃本逐末”。  弃本逐末 弃:舍弃;逐:追求。古指丢弃农桑从事工商等其他事业。现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  去本就末 指弃农经商。  去本趋末 指弃农经商。同“去本就末”。  弱本强末 指中央力削弱而地方势力强大。  损本逐末 犹舍本逐末。谓抛弃根本,在枝节上用功夫。  务本抑末 从事农业生产,抑制工商业。  张本继末 把事情的本末说明白。

本末源流拼音

成语名称 本末源流 汉语拼音 běn mò yuán liú 成语释义 源:水源。流:从水源向下游流去的水。比喻事物的主次、始末、先后。 成语出处 无 使用例句 无

本和末成语

本末倒置 本:树根;末:树梢;置:放。比喻把主次、轻重的位置弄颠倒了。 本末源流 源:水源。流:从水源向下游流去的水。比喻事物的主次、始末、先后。 背本趋末 古代常以农业为本,手工、商贾为末。指背离主要部分,追求细微末节舍本求末 舍:舍弃;求:追求。抛弃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 舍本逐末 舍:舍弃;逐:追求。抛弃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 背本就末 指背离根本,追逐末节。 崇本抑末 注重根本,轻视枝末。古代“本”多指农业,“末”多指工商业。 德本财末 指治国平天下,德为根本,财由德致,故理财为末。 降本流末 犹言舍本逐末。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 进本退末 本:根本;末:枝节。指重视根本、主要的东西,抑制直接、次要的。 捐本逐末 捐:抛弃;逐:追逐。指抛弃根本,追求末节。 强本弱末 犹强干弱枝。比喻削减地方势力,加强中央力。 离本徼末 犹言舍本逐末。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 离本趣末 趣:通“趋”,趋向。丢掉根本,追逐末节。 离本依末 丢掉根本,追逐末节。同“离本趣末”。 弃本求末 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同“弃本逐末”。 弃本逐末 弃:舍弃;逐:追求。古指丢弃农桑从事工商等其他事业。现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 去本就末 指弃农经商。 去本趋末 指弃农经商。同“去本就末”。 弱本强末 指中央力削弱而地方势力强大。 损本逐末 犹舍本逐末。谓抛弃根本,在枝节上用功夫。 务本抑末 从事农业生产,抑制工商业。

疯狂猜成语里有本有末是什么成语

有本有末的成语如下:
弃末反本
qì mò fǎn běn
【解释】古指弃工商而务农桑。
弃末反本
qì mò fǎn běn
【解释】古指弃工商而务农桑。
弃本求末
qì běn qiú mò
【解释】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
舍本从末
shě běn cóng mò
【解释】从:追求。抓住根本,放弃次要的东西。
去本趋末
qù běn qū mò
【解释】指弃农经商。
离本依末
lí běn yī mò
【解释】丢掉根本,追逐末节。
进本退末
jìn běn tuì mò
【解释】本:根本;末:枝节。指重视根本、主要的东西,抑制直接、次要的。
降本流末
jiàng běn liú mò
【解释】犹言舍本逐末。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
背本就末
bèi běn jiù mò
【解释】指背离根本,追逐末节。
背本趋末
bèi běn qū mò
【解释】古代常以农业为本,手工、商贾为末。指背离主要部分,追求细微末节
强本弱末
qiáng běn ruò mò
【解释】犹强干弱枝。比喻削减地方势力,加强中央力。
舍本事末
shě běn shì mò
【解释】舍:舍弃;事:从事。指舍弃农耕去从经商。泛指做事不从根本上着手,而在枝节上用功夫。
原本穷末
yuán běn qióng mò
【解释】原:推究根源;穷:寻求到尽头。追溯事物的由来。
逐本舍末
zhú běn shě mò
【解释】逐:追求。抓住根本,放弃次要的东西。
舍本问末
shě běn wèn mò
【解释】舍:舍弃。指舍弃农耕去从经商。泛指做事不从根本上着手,而在枝节上用功夫。
本同末异
běn tóng mò yì
【解释】本:本原。末:末流。比喻事物同一本原,而派生出来的末流则有所不同。
本末倒置
běn mò dào zhì
【解释】本:树根;末:树梢;置:放。比喻把主次、轻重的位置弄颠倒了。
本末源流
běn mò yuán liú
【解释】源:水源。流:从水源向下游流去的水。比喻事物的主次、始末、先后。
本同末离
běn tóng mò lí
【解释】本旨相同而途径不同。
德本财末
dé běn cái mò
【解释】指治国平天下,德为根本,财由德致,故理财为末。
捐本逐末
juān běn zhú mò
【解释】捐:抛弃;逐:追逐。指抛弃根本,追求末节。
离本趣末
lí běn qū mò
【解释】趣:通“趋”,趋向。丢掉根本,追逐末节。
离本徼末
lí běn jiǎo mò
【解释】犹言舍本逐末。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
弃末返本
qì mò fǎn běn
【解释】古指弃工商而务农桑。
去本就末
qù běn jiù mò
【解释】指弃农经商。
去末归本
qù mò guī běn
【解释】去:弃;末:非根本的,古时称工商等业为末业;本:根本的,古称农业为本业。使人民离弃工商业,从事农业,以发展农业生产。
弱本强末
ruò běn qiáng mò
【解释】指中央力削弱而地方势力强大。
损本逐末
sǔn běn zhú mò
【解释】犹舍本逐末。谓抛弃根本,在枝节上用功夫。
务本抑末
wù běn yì mò
【解释】从事农业生产,抑制工商业。
崇本抑末
chóng běn yì mò
【解释】注重根本,轻视枝末。古代“本”多指农业,“末”多指工商业。
舍本求末
shě běn qiú mò
【解释】舍:舍弃;求:追求。抛弃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
舍本逐末
shě běn zhú mò
【解释】舍:舍弃;逐:追求。抛弃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
张本继末
zhāng běn jì mò
【解释】把事情的本末说明白。
本盛末荣
běn shèng mò róng
【解释】本:指树根;末;指树梢;荣:草木茂盛。树根发达,枝叶才能繁茂。指对待事物要看重根本。
逐末弃本
zhú mò qì běn
【解释】追求细枝末节,舍弃事物根本的、主要的部分。
逐末舍本
zhú mò shě běn
【解释】追求细枝末节,舍弃事物根本的、主要的部分。
逐末忘本
zhú mò wàng běn
【解释】追求细枝末节,忘记事物根本的、主要的部分。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的意思是哪个

意思:任何事物都有根本和枝节,任何事情都有终了和开始,知道什么在先,什么在后,就接近于合理了。
出处:春秋曾子《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博学的宗旨,在于光明正大的德行。知道所要达到的境界,然后志向就能有所确定。志向确定以后就能静下心来,心静以后就能安闲舒适,安闲舒适以后就能认真考虑,认真考虑以后就能有所收获。任何事物都有根本和枝节,任何事情都有终了和开始,知道什么在先,什么在后,就接近于合理了。
《礼记·大学》: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扩展资料:
《大学》的积极意义:
《大学》作为《礼记》中的一篇,它对于汉儒的思想有直接的启发。特别是到宋代理学勃兴后,借助科举的力量,又使它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宋以后几乎每一个读书人都受到《大学》的影响。《大学》强调了学习者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还强调了对社会的关心和参与精神,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与促进社会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
《大学》所提出的“修、齐、治、平”思想,几乎成为读书人的唯一标准理想。这种思想主张积极人世,注重自身修养,关心人民疾苦,努力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安定,拥护统一,对社会的繁荣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学》

成语什么末指什么

  没有 什么末指什么 的成语,末 在第二位的成语如下:  本末倒置 本:树根;末:树梢;置:放。比喻把主次、轻重的位置弄颠倒了。  去末归本 去:弃;末:非根本的,古时称工商等业为末业;本:根本的,古称农业为本业。使人民离弃工商业,从事农业,以发展农业生产。  天末凉风 天末:天的尽头;凉风:特指初秋的西南风。原指杜甫因秋风起而想到流放在天末的挚友李白。后常比喻触景生情,思念故人。  本末源流 源:水源。流:从水源向下游流去的水。比喻事物的主次、始末、先后。  肤末支离 肤浅琐碎。  毫末不札,将寻斧柯 比喻祸害萌生时若不重视,酿成大患,再要消除,就很困难。  豪末不掇,将成斧柯 豪,通“毫”。比喻祸害初萌生时若不加重视,酿成大患后再要消除,就很困难。  弃末反本 古指弃工商而务农桑。亦作“弃末返本”。  弃末返本 古指弃工商而务农桑。同“弃末反本”。  始末原由 始末:事情从头到尾的经过。原由:缘由;来由。事情的经过和原因。同“始末缘由”。  始末缘由 始末:事情从头到尾的经过。缘由:缘故由来。事情的经过和原因。亦作“始末原由”。  枝末生根 树木的枝梢上生根。比喻不合事理,不可能。  逐末弃本 追求细枝末节,舍弃事物根本的、主要的部分。  逐末舍本 追求细枝末节,舍弃事物根本的、主要的部分。  逐末忘本 追求细枝末节,忘记事物根本的、主要的部分。

源流是什么意思?

源流yuán liú   1.水的本源和支流。《后汉书·五行志三》“则水不润下” 刘昭注引汉郑玄曰:“无故源流竭绝,川泽以涸,是谓不润下。” 清·姚衡 《寒秀草堂笔记》卷三:“ 彰德府南关外,有大桥,甚宏丽,水清而驶,土人谓之小彰河 ,源流皆异。”   2.指事物的起源和发展。《荀子·富国》:“故禹十年水, 汤七年旱,而天下无菜色者……是无它故焉,知本末源流之谓也。” 宋·王巩 《王氏谈录·小篆奇古》:“小篆源流可究,便于施用。” 清·何琇 《樵香小记·毛诗出子夏》:“ 陆玑 《毛诗》疏,末附四家诗源流。” 徐迟 《火中的凤凰》:“不熟悉我国藏书源流的人,大约只知道常熟是一个农产品高产区。”   3.比喻收入和支出。 元·刘祁 《归潜志》卷七:“惟侥幸一时进用,不顾平日源流,此可为长太息也。”   4.根源;来源。 晋·葛洪 《抱朴子·释滞》:“古人质朴,又多无才,其所论物理……不足以演畅微言,开示愤悱,劝进有志,教戒始学,令知玄妙之涂径、祸福之源流也。” 唐·杜荀鹤 《投从叔补阙》诗:“其来虽愧源流浅,所得须怜《雅》《颂》同。” 宋·吴炯 《五总志》:“为学当师古,吾叔源流实自杜陵 ,即吾师也。”   5.比喻亲、世系。 唐·苏鹗 《杜阳杂编》卷中:“ 舒守谦即元舆之族也,聪敏慧悟,富有春秋。 元舆以源流非远而礼遇颇厚。”清 韩程愈《睢阳袁氏(袁可立)世系谱序》:“逞者寒族亦有小乘,兵火之后徒深太息。贱兄弟极力咨访,仅得近支源流,与开美与参所书略同,余盖可以自信矣。”清·刘大櫆 《<范氏家乘>序》:“然则 范氏 之有家乘……而守以弗堕,支虽繁,源流虽远,而有急相周。”   6.指古今。 元·邓学可 《端正好·乐道》套曲:“亭台即渐摧,花木取次休,荆棘又还依旧,使行人嗟叹源流。”

舍本逐末的贵贱及本末各是什么意思

贵贱:地位的高低。
本末:指事情的开始到终结。
原文: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悦,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 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
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撤其环瑱,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用,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於陵子仲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
白话释义:
齐襄王派遣使者问候赵威后,(使者带来的)书信还没有打开,赵威后对使者说:“今年的收成还好吧?百姓没有忧患吧?(你们的)大王身体还好吧?”使者(有点)不开心,说:“臣奉大王之命向太后问好,您不先问我们大王状况却打听收成、百姓的状况,怎能把低贱者放在前头,而把尊贵者放在后边呢?”赵威后回答说:“不是这样的。如果没有收成,百姓凭什么繁衍生息?如果没有百姓,大王又怎能南面称尊?怎么有舍去根本先问末节的道理呢?”
她接着又问:“齐有隐士钟离子,还好吧?他主张有粮食的人让他们有饭吃,没粮食的人也让他们有饭吃;有衣服的给他们衣服,没有衣服的也给他们衣服,这是在帮助君王养活百姓,齐王为何至今未有重用他?叶阳子还好吧?他主张怜恤鳏寡孤独,振济穷困不足,这是替大王存恤百姓,为何至今还不加以任用?
北宫家的女儿婴儿子还好吗?她摘去耳环玉饰,至今不嫁,一心奉养双亲,用孝道为百姓作出表率,为何至今未被朝廷褒奖?这样的两位隐士不受重用,一位孝女不被接见,齐王怎能治理齐国、抚恤万民呢?於陵的子仲这个人还活在世上吗?他在上对君王不行臣道,在下不能很好地治理家业,又不和诸侯交往,这是在引导百姓朝无所事事的地方走呀!齐王为什么至今还不处死他呢?”
此文出自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公元前239年左右完成,当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的前夕。其书“基本上以道家为宗,取各家之长而弃其短,所以能成一家之言。”是秦汉道家的代表作之一。吕不韦是秦国一代名相,任职于战国末年。吕因散尽家财帮助在赵国为人质的嬴异人立嫡有大功劳,在异人继位为秦庄襄王后,被任用为秦国丞相。
在战国时期,魏国有信陵君,楚国有春申君,赵国有平原君,齐国有孟尝君,他们都礼贤下士,结交宾客。并在这方面要争个高低上下。吕不韦认为秦国如此强大,所以他也招来了文人学士,给他们优厚的待遇,门下多达三千人。与四公子不同的是,吕不韦招揽门客,并不甚看重勇夫猛士,却十分注重文才。原来,吕不韦有他自己的见解。
他素来善于谋略,瞧不起那些头脑简单的勇夫。再说秦国猛将如云,军力强大,没有必要再蓄养征杀之士,还有一个原因,其时许多善辩之士纷纷著书立说,广为流传,不但天下闻名,还可传之后世,永垂青史,这一点尤其令吕不韦眼热。吕不韦本是商人出身,没有条件去著书立说,但他可以借助这些擅长舞文弄墨的门人,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愿望。那时各诸侯国有许多才辩之士,像荀卿那班人,著书立说,流行天下。
内容简介:
《吕氏春秋》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组织按计划编写的文集,规模宏大,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十二纪每纪五篇共六十篇,八览每览八篇(《有始览》少一篇)共六十三篇,六论每论六篇共三十六篇,另有《序意》一篇,共一百六十篇。十二纪按照月令编写,文章内容按照春生、夏长、秋杀、冬藏的自然变化逻辑排列,于应和天时的人世安排,体现了道家天道自然与社会治理的吻合。
哲学意义上的自然主义,是对人类反省而形成的。反映在国家治理思维上,古希腊曾经诞生了自然法思想,以芝诺为代表的斯多葛派主张自然法,到古罗马的西塞罗,对自然法理论完整化体系化。自然法学说认为,人类社会的现存法律为人定的(包括制定法和习惯法),而超越于人定法之上的是自然法。所谓自然法,指存在于自然中的理性,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表现了自然的和谐和完美。
人定法则由于人类的认识局限和私利屏蔽,肯定会有缺陷,因之,人定法必须服从于自然法。具体的法理,就是人定法自身的合法性和正当性,不可能经由人定法来证明,而必须依赖于自然法来证明,不合于自然法的人定法没有合法性。
合于自然法为“善法”,不合于自然法为“恶法”,恶法非法。在中国,老子的道,具有自然法的意义,但是,老子仅仅强调了“道法自然”,再没有细说。《吕氏春秋》则发展了老子的思想,通过十二纪,把人的行为与自然秩序一体化,在自然秩序中验证社会管理的正当性。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benmoyuanliu.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