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拨乱反正”的拓展阅读资料(2)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拨乱反正”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拨乱反正的思想先导是什么、拨乱反正时期教育状况、简述文革结束后,中共中央采取的拨乱反正措施有哪些、邓小平抓教育上拨乱反正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什么?、拨乱反正是哪次会议、党的历史中,拨乱反正代表哪个事件, 有何意义等

拨乱反正的思想先导是什么

1978年在全党全国范围内展开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场讨论推动了全党和全国人民思想大解放。在讨论中,邓小平提出了一些重要思想。他指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实质就在于是否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拨乱反正时期教育状况

一、建国以来的初中数学大纲,可分为两个时期。
1.第一时期(1950~1990)
(1)第一阶段(1950~1966)
① 供普通中学教学参考适用数学精简纲要(草案)(1950年7月)。制订此纲要的根据之一是“学生负担过重”。这说明当时已将这个问题提了出来。同时还提出“数学教材应尽可能与实际结合”。
② 中学数学科课程标准草案(1951年3月)。此草案把教学目标分为形数知识、科学习惯、辩证思想、应用技能四个部分。
③ 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草案)(1952年12月)。此草案是以当时苏联十年制学校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为蓝本编订的。
④ 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修订草案)(1956年5月)。大纲增加了“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力”“实习作业”“创造的才能”等词语。
⑤ 教育部向国务院文教办的请示报告(1959年11月)。报告认定初中学完平面几何,高中增加平面解析几何、变数法等。
⑥ 全日制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草案)(1963年5月)。大纲正式写进了“计算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等词语。
(2)第二阶段(1966~1977)
这一阶段没有全国统一的数学教学大纲。
(3)第三阶段(1977~1990)
① 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行草案)(1978年2月)。大纲是在当时大力宣传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形势下制订的。
② 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1981年11月)。大纲在拨乱反正、继承和改革相结合等方面作出了新的努力。
③ 全日制中学数学教学大纲(1986年)。为了减轻负担,此大纲把一些内容改成选学内容,在考试中不作要求。
④ 全日制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修订本)(1990年)。此大纲规定“常用对数”移至高中一年级,并首次允许在“解三角形”时可使用计算器。
以上初中数学教学大纲,包括修订的本,一共有10种(其中含课程标准草案1种、请示报告1种)。它们的共同特点是:
① 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密切相关。重视联系实际,重视数学教育的思想性和对于发展经济的意义。现今中华民族的中坚、精英,基本上是这一时期的中学生。
② 大纲的制订大都经过反复的、深入细致调查研究和实验阶段,吸收了各方面的意见,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时的教学条件和培养人才的目标要求。
③ 从1956年起,大纲就反复提出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经过全国中学教师和教材编者的努力,已形成我国中学数学教育的一种国际优势。
④ 大纲一贯遵循、并于1978年起明确提出的“精简、增加、渗透”六字方针,使得10份大纲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发展趋势,这种发展是连续的、渐进的;如果大幅度跳跃,就会同时失去必要性和可行性。
⑤ 根据中国国情,大纲应由教育部颁发。大纲应根据各地不同的条件规定必学内容和选学内容。各地还可在部颁大纲的前提下制订补充的地方纲要。没有统一的、威的部颁大纲,就会对数学教育造成严重后果。
⑥ 这10 份大纲大部分都由教育部委托人民教育出社起草,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纲的学术水平和普适性。“一纲一本”的理论和实践,造成了“制定大纲-减轻负担-修订大纲”的反复循环,造成教材资源的相对匮乏。“一纲一本”还容易造成大纲的篇幅过小,文字过于简练(例如核心部分“教学目的”只有五、六行字),许多环节界定不清楚,使广大教师在教学、测试中难以把握。
2.第二时期(1986~2000)
(1)第一阶段(1986~1994)
①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初审稿)(1988年)
②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1992年6月)
(2)第二阶段(1994~2000)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2000年3月)。
以上初中数学教学大纲,实际只有1种。它的特点是:
① 建国以来第一部正式的教育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从1986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文件中明确界定了四项素质的名称(见第(7)条),指出“中小学教材要在统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行多样化”(见第(33)条)。1995年3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颁布施行。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批转了《面向21实际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以上文件都成为制订、修订大纲的重要依据。
② 国家教委、教育部不再委托人教社一个下部门代为起草大纲,而是同时委托人教社、北京师大、辽宁教育学院、上海市教研室四个下部门(单位)分别拿出草稿,再由国家教委召集会议,整合成初稿。
③ 对大纲中的基本词语,例如“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观念”“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和“初中代数”“初中几何”等,都在大纲正文中或在注解中对其涵义做出界定。
④ 大纲根据国家教委颁布的课程计划(试行)来制订。课程计划和大纲合称为“课程方案”。同一份大纲要适合年限不同的两种学制,教学内容分为必学内容和选学内容,其中必学内容及其要求是必须保证达到的,这里的指导思想是“保底不封顶”。大纲由国家教委或教育部颁发后,作为教学、教材编写、考核和教学评估这四种教育活动过程的依据。
⑤ 打破“一纲一本”的旧模式,实行编审分开,成立全国(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小学教材审查机构,分别负责对于大纲、通用教材和地方教材的审查,通过后方可在相应范围内试(使)用。国家教委、教育部负责制订审查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合格条件和确定审查、审定委员会的成员名单。
⑥ 大纲(2000年试用修订)在“教学目的”中增加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一类要求,并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中加以呼应和强调,此外,还增加了“改进教学测试和评估”一段。
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中,2000年大纲增加了以下“探究性活动”:长方体和它的表面,a=bc型的数量关系,镶嵌。这些内容成为初中阶段“研究性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这份大纲在积极提倡运用模型、投影、录像、计算器和计算机等教学手段的基础上,增加了重视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等现代教育手段的提法。
这份大纲还首次认可教学中“要有适度的开放题”。
以上的演变过程,反映了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大纲的变迁,就是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的一种体现,其中渗透着教育行政部门、一线教研人员和教材编写者共同的、长期不懈的努力。所有的教学大纲合在一起,就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成果和科研成果。只批判、不继承的做法使不可取的。
二、初中数学教学大纲的演变给我们有哪些启示?
1.大纲的制订必须符合中国国情,必须立足于我国当时的社会基础,同时放眼世界、放眼未来。历次大纲的修订,其中着力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学生负担过重,它反映了我国各地经济基础和教育条件的差异,强求一律是不现实的。“必学 选学”“国家 地方”“保底不封顶”等,都是极其宝贵的经验。“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是一条共同的规律。例如,就以“教学班级的学生容量”和“学校的升学率”两项因素来说,我国就具有许多特殊性,照搬发达国家的做法是不可能的。
2.大纲的演变必须是一个连续的、渐进的过程,大幅度的跳跃必然造成严重后果。1958~1959以及十年动乱时期的所谓教育革命,浪费了大量人力、财力和时间,还造成当时的中学生学不到真正的知识。十年动乱中大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不能说社会生活的能力没有长进,但他们却因知识贫乏、无一技之长而进入中老年阶段,不少人面临下岗的境地。
3.一部大纲必须有它的基本结构和基本词汇,对所有的基本词汇都必须作出教育教学意义方面的界定,而且应保持一定的稳定性。这样作,既反映了大纲的法定效力、它的学术厚重度和经验价值,又可使广大教师有章可循,作为创造新理论的基础。所以大纲内容、文字都反映着数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一种积淀,而不能只是标新立异,大量增添政治的、心理学的、其他国家的热门词汇,而不作界定。
4.大纲的制订必须立法化。必须以社会发展的要求为前提,并以科学研究为基础。起草人员、审查人员都必须经过一定的资格审查,而不是单由行政领导部门指定。大纲必须经过“实验搞”“修订稿”“正式稿”这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不能少于3年,三个阶段加起来,应该不少于9年。频繁地制订全新的大纲,并不会带来多大的好处。
我本人赞成用“课程标准”代替大纲。以上所说,希望能对课程标准的制订、修订工作有益。

简述文革结束后,中共中央采取的拨乱反正措施有哪些

1977年底在全国范围展开关于对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在1978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开始了系统的拨乱反正

邓小平抓教育上拨乱反正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什么?

亲自领导教育战线率先进行拨乱反正,推倒“两个估计”,恢复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的改革开放提出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措施,不仅大大推进了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开放,而且对全国各条战线的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起到了推动的作用。邓小平在教育工作方面的理论与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拨乱反正是哪次会议

指1978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以后,我国开始改革开放。这是党的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

党的历史中,拨乱反正代表哪个事件, 有何意义

拨乱反正是指对错误发动文化大革命运动的整治。清理“四人帮”帮派体系,整顿党政班子和调整人事,恢复和整顿生产、工作和社会秩序,落实农村和农业政策,繁荣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恢复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平反“文革”时期和“文革”以前的冤假错案,落实知识分子和干部政策等等,所有这些,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前提条件。
没有拨乱反正,改革开放举步维艰。1977年恢复考试制度,这个决策,是“文化大革命”后科教领域拨乱反正的开端,也是实行全面拨乱反正的突破口,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拓展资料:
文化大革命:
文化大革命全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毛泽东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在这场所谓的“大革命”中,包括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内的大批中央党政军领导干部、民主党派负责人、各界知名人士和群众受到诬陷和迫害。党和政府的各级机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协组织,长期陷于瘫痪和不正常状态。公安、检察、司法等政机关和维护社会秩序的机关都被搞乱了。
在长时间的社会动乱中,国民经济发展缓慢,主要比例关系长期失调,经济管理体制更加僵化。党内外广大干部群众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对“左”倾错误的抵制和抗争,对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斗争,一直没有停止过。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党和人民同“左”倾错误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斗争虽然艰难曲折,但一直都没有停止过。正因为如此,使“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在这十年中,我国国民经济仍然取得了进展。粮食生产保持了比较稳定的增长,工业交通、基本建设和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就,对外工作也打开了新的局面。当然,这一切绝不是“文化大革命”的成果,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会取得大得多的成就。 
参考资料:最根本的拨乱反正: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人民网在教育战线上的拨乱反正-人民网
文化大革命-百度百科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boluanfanzheng2.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