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大节不夺”的拓展阅读资料(2)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大节不夺”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临大节而不可夺之风" 什么意思?、夺的成语有哪些成语大全、大()不()成语、大什么不一成语有哪些、“托孤寄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出处、太祖以其夺杀韩通,终身不授节铖,“节铖”何意?等

"临大节而不可夺之风" 什么意思?

汉·蔡邕《太尉乔率碑》:疾华尚朴,有百折不挠,临大节而不可夺之风。《论语·泰伯》中有提到【原文】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译文】曾子说:“可以把年幼的君主托付给他,可以把国家的政托付给他,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而不动摇屈服。这样的人是君子吗?是君子啊!” 注释:临,面临;大节,关系存亡安危的大事;夺,丧失,动摇,屈服;风,风范,气度,风格。

夺的成语有哪些成语大全

大节不夺 大节:临难不苟的节操;夺:丧失。指面临生死关头,仍不改变其原来志向。夺人所好 强夺别人所喜欢的人或物。夺胎换骨 本为道家语,指夺人之胎以转生,易去凡骨为仙骨。后比喻学习前人不露痕迹,并能创新。夺门而出 夺门:破门,奋力冲开门。猛然奋力冲开门出去。形容迫不及待夺其谈经 比喻在辩论中压倒众人。

大()不()成语

大辩不言、
大节不夺
大逆不道
大谋不谋、
大谬不然
大难不死
大言不惭、
大璞不完
大惑不解
大缪不然

大什么不一成语有哪些

大辩不言 大辩:善于辩论。有口才、善于辩论的人,并不多说话以显示自己。 大惑不解 感到非常迷惑,不能理解。 大节不夺 大节:临难不苟的节操;夺:丧失。指面临生死关头,仍不改变其原来志向。 大谬不然 谬:荒谬,错误;然:如此,这样。大错特错,完全不是这样。 大谋不谋 具有远大谋略的人,表面上好像看不出谋略。 大难不死 难:灾祸。遇到巨大的灾难而没有死掉。形容幸运地脱险。 大逆不道 逆:叛逆;道:指封建道德;不道:违反封建道德。旧时统治阶级对破坏封建秩序的人所加的重大罪名。 大事不糊涂 指在有关政治的是非问题上能坚持原则,态度鲜明。 大言不惭 说大话,不感到难为情。 大璞不完 指玉既经雕琢,就失去了天然的形态。旧时比喻读书人做了官,丧失了原来的志向。 大缪不然 大错特错,完全不是这样。同“大谬不然”。 毁誉不一 毁誉:诋毁和称赞;不一:不一样,不一致。有人说好,有人说坏,说法不一。 言行不一 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外一套。 表里不一 表面与内在不一样。 参差不一 形容不整齐或不一致。同“参差不齐”。 纷纷不一 各不相同。纷纷:多而杂乱。 良莠不一 莠:狗尾草,很象谷子,常混在禾苗中。比喻好人坏人都有,混杂在一起。难以区分。同“良莠不齐”。 心口不一 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不一样。形容人的虚伪、诡诈。 政令不一 发出的命令不统一。形容军务或政务混乱。 百不失一 一百次中无一次失误。表示射箭或打枪命中率高,或做事有充分把握。 百不当一 当:抵挡。一百个抵挡不住一个。 百不获一 一百个里面也得不到一个。形容人或物的难得或所得极少。 万不失一 形容绝对不会出差错。同“万无一失”。 十不当一 十个不抵一个。谓人虽多但不顶用。 百不一存 一百个里面没有留下一个。表示丧失殆尽百不一贷 犹言无一宽免。 百不一遇 一百次中遇不到一次。形容极其难得。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智:智慧,见识。不经历一件事情,就不能增长对那件事情的见识。 不拘一格 拘:限制;格:规格,方式。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一个格局。 不堪一击 不堪:经不起。形容力量薄弱,经不起一击。也形容论点不严密,经不起反驳。 不可一世 一世:一时。认为当代的人都不行。形容目空一切狂妄自大到了极点。 不名一钱 名:占有。一个钱也没有。形容极其贫穷。 不识一丁 形容一个字也不认识。 不屑一顾 不屑:不值得,不愿意;顾:看。认为不值得一看。形容极端轻视。 不以一眚掩大德 以:因;眚:过失,错误;掩:遮蔽,遮盖;德:德行。不因为一个人有个别的错误而抹杀他的大功绩。 不易一字 不更动一个字。形容文章写得又快又好。 不赞一词 一句话也不说。 不值一顾 顾:看。不值得一看。形容瞧不起某事物。 不值一钱 比喻毫无价值。 不拔一毛 比喻非常吝啬。同“一毛不拔”。 不顾一切 什么都不顾。 不管一二 不论是非情由,不顾后果。 不名一格 指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一个格局。 不名一文 名:占有。一个钱也没有。形容极其贫穷。 不染一尘 形容清高廉洁。同“一尘不染”。 不直一钱 鄙视之词,犹言毫无价值。比喻无能或品格卑下。 不直一文 鄙视之词,犹言毫无价值。比喻无能或品格卑下。 不一而足 足:充足。指同类的事物不只一个而是很多,无法列举齐全。

“托孤寄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出处

  不是孔子说的,而是曾子
  《论语·泰伯第六》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1),可以寄百里之命(2),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注释】 (1)托六尺之孤:孤:死去父亲的小孩叫孤,六尺指15岁以下,古人以七尺指成年。托孤,受君主临终前的嘱托辅佐幼君。 (2)寄百里之命:寄,寄托、委托。百里之命,指掌握国家政和命运。
  【译文】 曾子说:“可以把年幼的君主托付给他,可以把国家的政托付给他,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而不动摇屈服。这样的人是君子吗?是君子啊!”
  【小思】
  这里的君子,在曾子,是描述了一个理想化的政治家的形象。而曾子强调的还是政治家内在的品德。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这都指的是一个社稷之臣的责任使命。
  可以托六尺之孤,就是指托孤。一般在国无长君的情况下,都要由人辅佐君主执政。一种模式就是所谓的“垂帘听政”,就是由太后出面主持大局。这种模式,还是自家人掌,相对比较可靠。但是很容易带来“女主政治”或“外戚政治”的弊端。另一种模式,就是由先王任命一或几位“顾命大臣”,如果没有篡的担心的话,倒是很合理的。最著名的托孤是汉武帝和刘备了(不算周公的话),而他们所托之人,霍光很靠谱,诸葛亮就更是千古名臣了。当然,也有顾了之后就没命的顾命大臣,如鳌拜、肃顺等。
  可以寄百里之命,和托孤差不多。就是掌握一国之政。所谓“百里”,是指一个诸侯国。《白虎通》曰:“诸侯封不过百里”,按礼,王畿千里,诸侯百里。春秋时候的国家,除了晋、楚、齐这些大国,一般都不太大。而在统一帝国的后代,“百里”差不多就是一个县。百里之命只不过是个七品芝麻官。而在春秋时代,百里之命,那就是一国之宰相的地位了。
  而这样的一个大臣,曾子认为除了才能之外,还提出了很高的道德要求——“临大节而不可夺”。这个大节不可夺的背后,往往意味着是生命的代价。不过,自然也有人前赴后继的来实践之。最著名的当文天祥了。文天祥也挽不得狂澜,但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后的从容就死,成就了他的不朽英名。也许在曾子看来,文天祥正是最标准的君子了。

太祖以其夺杀韩通,终身不授节铖,“节铖”何意?

节铖:符节与斧钺。古代授与官员或将帅,作为加重力的标志刘备进位汉中王后曾“拜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铖”。“假节铖”不是一般的待遇,而是赐予臣下拥有代帝王旨意、掌握生杀的特。唐皇朝在沿边地区派驻了重兵,唐高宗时期,朝廷给这些地区的守将颁发了“节铖”,“节铖”也就是一种柄的象征,以便于战事紧急时,守边将领能以“钦差大将”的身份调遣附近兵马,抵御外侮,因而人们就把这些持有“节铖”的守边大将称为“节度使”。唐玄宗开元年间,重新调整边镇布置,使节度使力越来越大,不但是各边区的军事指挥官,而且还统管该地区的行政、司法、经济俨然是独霸一方的地方王。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dajiebuduo2.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