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大经大法”的拓展阅读资料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大经大法”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净空法师:讲经说法需要注意什么、请教:释迦牟尼佛讲法的经书先后顺序及其用意、佛说的三字大法是什么、《经法》是一部什么样书?、经法局是什么、考人大的经济法研究生要怎样作准备?、被称为:治天下大经大法的六经具体指什么、、使咒法经大正藏多少部?等

净空法师:讲经说法需要注意什么

恭录自《净土大经解演义》
实在讲现在佛法衰了,自己没有成就也要帮助别人。怎么个帮助法?我们当年在李老师的会下,就遇到这个问题。老师勉励我们,劝我们出来讲经。我说自己没有成就。老师给我们说,说什么?没人讲了,你要不要出来?没人讲了。这个问题严重。那讲错了,讲错了得背因果,怎样个讲法?老师教给我们,讲批注,讲古人的批注,讲错了,批注的人负责任。这个很好,把责任推给别人。所以老师教我们是用这种方法,一定要以古人的批注,他说最好是古大德,为什么?古大德是开悟的人,现在人的批注没开悟。那怎么办?我们的程度又不够,看古人批注有时看不懂,现代人批注好容易看。老师教我们,古注为主,实在遇到不懂的地方参看现在人批注,做参考,一定要以古注为主。一面修,一面学,一面要依教奉行,真修。
今天我们利他,要遵守李炳南老居士的教诲,讲批注就对了,绝不能够离开批注。批注彻底明白了,可以发挥,你可以引证,把它讲清楚讲明白。特别是现代的科学很多发现跟佛经上讲的相应,可以拿它来做证明。所以,佛法是活活泼泼的,不是死东西,看古人批注看多了你就晓得,它内容丰富,字字句句含无量义。这些古来祖师大德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统统都对,没有讲错的,只看你从哪个角度上去讲。我们从批注里面也能够体会到,那个时代的人他们的善根、根性,因为批注、讲解都是要面对着大众,大众根机一定要契机,不契机你白说了。从这里能体会到各个朝代众生根机不一样,你看他解释就不相同。他在那个时代,肯定那个时代众生的根机跟他相应,才认为这是好东西,才可以留下来。
如果不相应的,批注错误的,早都被陶汰掉了。这个话方老师跟我说过,李老师也给我讲过。古时候,唐朝时候没有印刷,都是手写的,你不是好东西,谁有那么大的功夫把你起来传给后世!真的太好,人家佩服到极处,才下功夫给你出来,写留给后世。宋朝发明了印刷,木刻,木刻也很困难,也相当不容易。一个人一天辛辛苦苦能不能做一本书?大概差不多印一本,一天只能给你印,一张一张的印,没有机器。木刻本用什么?松烟。我在金陵刻经处参观过,老方法松烟刷子,把刷匀之后,这张纸再把它铺平,用压力轻轻的压,再一张,是这么来的。一天能做多少张?顶多做一本、两本。这是线装书。不像现在印刷术这么发达、这么方便。
在那种环境之下,而且书的成本很高。我们过去,古老的不知道,民国初年的我晓得。抗战之前,我们生活在农村,你看商务印书馆出的《辞源》,上下两册,那个老本子《辞源》,好像是三十二开的本子,不大,定价大洋五块钱。五块钱多大数字?跟诸位说,大概是五口之家一个月的生活费用,你就晓得书是多贵!所以那个时候的学生买不起书,怎么办?老师,私塾的老师上课都教古文,古文全是自己手,学生自己手,没有钱买书。我们最初学佛经的时候,台湾那个时候,全台湾印佛经只有三家,规模很小,数量很少,种类也很少。我们想读的书找不到,只有到寺庙里找《大藏经》,经。《大藏经》不外借的,可以在那里,星期假日一天的时间,大概一天可以能一万多字。现在人的福报大了,自己家里头可以拥有一部《大藏经》,自己家里面可以拥有一部《四库全书》,在从前皇上都做不到。乾隆皇帝他也只有一套《四库全书》,一套《四库荟要》,没多的。那时候《荟要》全国只有两套,《四库全书》全国只有七套,真的是宝,无价之宝,哪像现在这么方便!这都是讲方便法,自利方便,利他方便。
所以要想想常常想着帮助别人,我有多大的能力就帮多大的忙。态度,夫子说得好,「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就不会产生错误。我不是圣人,我没有开悟,我不知道的东西还很多,我知道我给你讲,我不知道,这一段我不晓得,意思我不懂,老老实实说,不丢人。最怕的是强不知以为知,要充面子,那就会背因果,那就会做错了。老师告诉我,他说你不相信,你看古人批注,有些地方的经文,看到这有很多意思,为什么他轻描淡写几个字就过去了?他也不懂。我们才恍然大悟,祖师大德他也不懂,所以他就把原文写上去,他不加批注。我们才明白了。你不说没有过失,你说错了,你得要背因果。所以有把握,确实不错,我们全根据祖师大德的。
这一部念老这个批注别开生面,全是引用经论来解释,以经注经。用祖师大德他们的著作,就是《无量寿经》批注,或者其它经里头的批注,来批注我们这些经文。都是用古人的,他自己的很少,这个给我们很大的启示。今天我们有两部书出来了,这都是古书,没有批注的,一个是《群书治要》,一个《国学治要》。《国学治要》是《四库》里头的原文,这是古大德将一些精华,最好的东西节录出来,等于是小《四库》,八册,分量很大,有好几百万字。我们用什么方法来学习?我们就是这些祖师大德这个方法我们明白了,我们体会到了,我们找古经的注解,找原书的批注,把那一段节录下来。如果它太深了,我们用白话文来解释,这就不会有错误,有根据。我们帮助初学的人,让他有兴趣,让他粗浅的意思他能懂,慢慢的一代一代会深入。将来这些东西那会有大通家,真正开悟的人,到他们那个时候才真的发扬光大,广度众生。不是我们这一代,我们这一代是接这个棒,把这个棒交下去,不要让它中断了,我们干的是这个任务。所以决定离不开古注,好的东西古人都有批注,多搜集、多参考,多去琢磨、去体会,推陈出新
今天这个社会,今天人需要些什么?你从旧的东西里面就会有新的思惟出来,能够帮助现前解决问题。没有后头的基础,你东西从哪来?所以你的思惟、你的讲解得有根据。古人根据经,今天经我们看不懂,我们通过古人的批注,再去学经,慢慢经懂了,总得要有悟性。世出世间法都要靠开悟,开悟,真诚、清净、平等,下头觉就开悟了,所以真诚是根。真诚心不是用在我求学问、求佛法、我求传统文化我要用真诚,我处事待人接物我就不诚,错了!一诚一切诚,你才会开智慧。待人接物都是真诚,你才会得清净。清净是不染污,真看开了,真放下了。想像《般若经》上,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能不放下吗?放下就清净了。
前面跟诸位说过,佛法不同于世间法,佛法确实它从自性里面流露出来的,体就是自性,从自性。悲智双运,起作用总而言之不出慈悲跟智慧,这两种全是性德,一定要明心见性它才能现前,那没有明心见性的还是占多数。无论是自己修学、是为人演说,都必须以经论为依归,不能违背经典宗旨,否则的话肯定就出错误。以凡夫的知见来解释佛经,这种事情可以说自古以来就非常之多。所以古时候讲经的法师一定要开悟,为什么?没有开悟,全是自己的知见。自己错了情有可原,你还误导别人,这个罪就重了。不是如来真实义,自己以为是如来真实义,错解了。所以开经偈上「愿解如来真实义」,这句话非常非常的严肃,决定不是随便说的。古人有修有证,证是什么?烦恼真断了。小乘,这从前李老师告诉我的,三果以上,在中国传承佛教的出家在家的大德,都有这个水平。所以中国经典的翻译确实是无比的殊胜,参与翻译的都是证果的人,其中有不少是佛菩萨再来的,来主持这个译场。他们只要见性之后,佛是从自性流出来的,你是以自性来接触它,跟你自性没有两样,所谓心心相印。没见性,统统用阿赖耶识,阿赖耶识里的第六意识分别、第七识的执着,哪有不错误的道理?于是经教的流传就难了。
我在早年到台中亲近李老师是去听经的,不是去学讲经的,从来没有起这个念头,我这一生去讲经,没起这个念头。这是到台中之后,李老师鼓励我们大家,他开个经学班,同学二十多个人,要我参加,我不敢。他告诉我,你去看看。那可以,我去旁听,去看看。他们在上课,我坐在最后一排。结果一看的时候,出乎我意料之外,这个班素质不整齐,学历有大学肄业的(没有毕业的),朱斐居士念过大学,应该是大学二年级的样子,有高中的,绝大多数是初中跟小学,占三分之二。二十个人占三分之二,程度小学程度、初中程度,而且年龄从二十多岁到六十岁,这班不好教!所以李老师完全用私塾教学法,就是个别,两个人一组,两个人一组。这个教导的方法很笨拙,让我们想起古时候这种教学。我小时候念过一年,大概一年不到,私塾,有这么个印象。那个时候私塾的学生,最小的六、七岁,最大的有十五、六岁,这么一群孩子,一个老师带着,大概也有三十多人,也挺热闹的。一个教室里头上课,每个人念的课本不一样,有念《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有念《千家诗》,年岁大点有念古文的,念《古文观止》、念《四书》的,每个人功课不一样,我一看老师这个经学班亦复如是
但是怎么讲法?完全是复讲。老师让学生两个人一组,一个讲普通话,一个是讲闽南话,就好比是翻译,其实他们是用一份讲稿,两个人上台。所说的全是老师说的,把老师,老师讲得很慢,笔记把它记下来。那个时候没有录音,录音这个设备都没有,完全靠笔记。这两个人也记不下来,如果是小学程度的话他怎么记得下来?所有的同学都帮助他记,我们每个人听到每个人都记,记了统统交给他。他回去整理,把它写成一篇讲稿,一篇讲稿两份,两个人一人一份,上台去讲。时间是一个半小时,一个半小时等于真正上台去讲是四十五分钟,除了上台的仪式,讲完之后的回向,实际上一个人是四十分钟。就是这样的讲稿,这个讲稿确实,如果讲错了老师负责任,同学没有责任,老师负责任。
所以我看了之后,我说这个学法可以,
老师要我参加,我就愿意参加。我说古人的标准高,这方法能行吗?老师说,古人的方法是正确的,现在没有人讲经了,如果你们这些人再不发心讲,佛法就断了。这个话是真话,不是假话。那怎么个讲法?我们没有开悟,怎么个讲法?老师提出来,我们讲批注。这我们松了一口气,讲批注。而批注最好是依古人的批注为标准,为什么?古人确实有修有证。现在人的不敢讲,换句话说,是他自己的见解,不是佛的解释,自己的意思,不是佛的意思。也就是佛是从体起用,我们今天是从什么?是从妄想分别执着起用,那这个差得太远了!所以尽量勉励我们采取古注。
古注多半是文言文,我们用白话把它翻出来,就这个意思。古注里有看不懂的,看不懂的不说,念过去,没有过失。老师提醒我们,你看批注,古人批注,也有经义里面我们看到好像是有意思,为什么他这个地方没有讲清楚?老师就说,可能他也没有透彻了解,他不敢讲,他念下来,这个没有过失。这是夫子所说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是做学问最良好的态度,我们在台中学到。不能了解的念下去就好,不必一定要勉强把它讲出来;人家要问,这一段我不懂,你要懂的话你讲给我听,向别人请教,一定要谦虚、要恭敬。诚心诚意的去学习,会得到佛菩萨的感应,这是每一个真正发心上台讲经的人都有感应。老师教我这个方法,我采取古大德、祖师大德的批注,真有很多地方看不懂。不要去想,想是胡思乱想,不能解决问题,放下,把经本放在佛像面前拜佛,拜上个二、三百拜豁然就通了,这个意思完全是自然往上涌,我们拿笔写都来不及。感应不可思议,像这种感应常常有!
老师送我四个字,「至诚感通」。要弘法利生,对于世间法你要通,出世间法,就是经也要通,经的教义通了你契理,世间人情世故通了你契机,理机双契。
老师举个例子,世间法,我们不说别的,就说中国这一部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你能读吗?佛法那就是三藏十二部经典,这就把人吓倒了。怎么办?我们求感通,感是感应,用这个方法。怎样去感?诚,真诚,要学真诚,真诚到极处叫至诚,至诚决定能感通。老师教我一生守住这四个字,这四个字不但是对经教,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都要用至诚,你这个至诚才是真的,才不是假的。我求佛菩萨用诚心,跟一般人往来就可以欺骗,那就错了,一心无二用,一真一切真,一妄一切妄,教我们在这上下真功夫。

请教:释迦牟尼佛讲法的经书先后顺序及其用意

  佛陀按这个顺序讲的大藏经
  ◎阿含部
  ◎本缘部
  ◎般若部
  ◎法华部·华严
  ◎宝积部·涅盘
  想知道具体顺序你可以上百度搜“太虚图书馆”这是个佛教典籍的网站能找到你想读的经书
  四谛法:
  四谛法门的具体内容:
  第一,苦谛:是三界内的苦果,苦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
  三苦,一、苦苦。众生都受有地大、水大、风大、火大的四大色身。人的色身,是众苦根本,所有种种苦恼环境要逼迫此身,由这个身体去受苦。古人说:‘身是众苦之本。’又说‘吾有大患,唯吾有身,吾若无身,夫复何患。’狮子峰禅师说:‘只这色身,唯信身为苦本,纵贪世乐,示知乐是苦因。’这叫做苦苦。
  二、坏苦。我们现前所受一切环境、无论是苦、是乐、都是生灭无常,虚伪不实,如梦中之境,空中之华一样,幻化非真。纵然有些环境所谓是‘乐’,可是乐不长久,乐尽悲生,又是痛苦。须知世界有成、住、坏、空,万物有生、住、易、灭,众生有生、老、病、死,一切都是变化无常,生灭败坏。这叫做坏苦。
  三、行苦,即第七识行阴迁流,刹那刹那,念念生灭,时刻不停。如孔夫子,看流水时,感叹地说:‘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这就是说,行阴迁流之苦,这叫做行苦,除了人道众生具有三苦之外,欲界六欲天天人,也有三苦。色界四禅天的天人,虽然是离欲清净,没有苦苦,可是还有坏苦、行苦。无色界四空天的天人虽然修四空定,还是难免行阴迁流,念念生灭的痛苦。总之三界诸天,就是最高一层叫做非想非非想天的天人,寿命八万大劫之长。但是他们和所有的天人一样,天福一旦享尽,还要堕落下来,随业受报。经里说过:‘八万劫终是空亡,三千界悉从沦没。’又说:‘布施持戒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时箭还堕,招得来生不如意。’
  从前有一位皇帝,精通佛法的行阴道理。有一次下了一道圣旨,召集全国名山古寺大德高僧,来朝晋见。许多大和尚都衣冠齐整来见皇帝,同时陛下又嘱咐侍卫人员说:等到各位高僧来到时,要他们从刀丛之下进来,而且要大振军威。就在这个时候,许多大和尚突然听到此事,大吃一惊,十分害怕,纷纷跪下。只剩下一个身穿百衲衣的老和尚,他却安然不动地从刀丛中进来朝见。皇帝问:和尚,难道你不怕死吗?答:‘我从无量劫以来,也不知受了多少生死,难道今天还怕死吗?’皇帝听了这话,非常欢喜地说:‘你知道行阴了!’这就是行阴迁流之苦啊!
  什么叫做八苦呢?一、生苦。一个人一生下来就哇哇大哭苦啊苦啊。因为有风刀刮身之苦,更有许多痛苦,唯有婴儿自己知道,他是哑子吃黄连,有口说不出。二、老苦。人生在世都是由少而长,由长而老,这是发展规律。过去有位禅师说得好:‘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钟,假饶金玉满堂,难免老病衰残。’说来真是有许多痛苦临身。老年的人,是有著深刻的体会。三、病苦。人生在世,四大不调,百病丛生,不但小病是苦,大病更苦,长年生病,真是苦中之苦,求生不得,求死不成,真是苦啊!医务工作者,更会有深刻体会。四、死苦。人生在世,有生必有死,没有一个人是生而不死的,这是自然规律,千古不变的客观事实。任你纵有千般快乐,可是无常终要到来。所谓浮生易度,岂是久居;幻质非坚,终归磨灭。人至死时,四大分散,百苦临身,无常一到,万事皆休苦不可言。释迦牟尼佛有次问几个弟子:‘人命在几许?’有的答曰:‘人命在旦夕间。’佛说:‘不对。’又问另一个弟子,答曰:‘人命在饮食间’,佛说:‘也不对。’我们一起来想想到底人命在多少时间里呀!佛最后又问一个弟子,那人说:‘人命在呼吸间。’佛说:‘对了。’我们人的生命,实实在在是一息不来,呜呼哀哉,千秋永别,万事皆空。佛经里说: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佛就是要解决自己和一切众生生老病死的苦恼,坚决出家修行。五、爱别离苦。我们人对于眷父母、夫妻、兄弟、姐妹等都有恩爱。一旦生离死别,真是万分痛苦,所谓回天无术,代替不能,泪如雨下,心似刀割,悲伤惨痛,十分痛苦。古人说‘夫妻是缘,或善缘,或恶缘,因缘相会。儿女为债,或要债、或还债、无债不来。’我希望大家把这种道理认识清楚,自然会心安理得,离烦恼苦,得清净乐。六、冤憎会苦。我们每当看到有冤有仇的人,心中非常痛苦。特别是眷之中的冤家对头,或憎恨不和,分也分不开,离也离不了,生活在一起触目惊心,真是痛苦。古今中外,这类事例很多。七、求不得苦。人生在世对于色、声、香、味、触五尘欲境,或是财、色、名、食、睡五欲环境,都是有所希求,千求万求,求而不得,真是痛苦。譬如人们求功名显耀,反而名落孙山,求人丁兴旺,反而断子绝孙,求发财致富,反而贫穷困苦,求长寿健康,反而夭亡短命,这是所求不如意,所愿不从心,痛苦万分。八、五阴炽盛苦。这就是色、受、想、行、识五阴烦恼之火,在我们心中焚烧,我们常时感到心中郁塞、焦燥、苦闷,有口难言,说不出的痛苦。上面所讲这八种苦,都是人人亲身感受,无法避免的苦恼。三界之内的众生,尤其是人道众生,都是随业因而感受苦果,不单有三苦、八苦。其实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无量无边的苦恼。所谓‘千人千般苦,个个不相同。’各人痛苦各人当,各人生死各人了,各人业报各人受,各人吃饭各人饱,说明无量诸苦,皆由人们起惑造业的结果,要知道苦的来源,须要明了集谛。
  第二,集谛:是三界内的苦因,集意谓集聚,把见惑八十八使,和思惑八十一品的烦恼,统统集聚起来而成业因,随业感报,所以招感苦谛三苦,八苦,无量诸苦的苦果。见惑就是由知见方面所产生业因。见惑是以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的五利使为主体。
  什么是五利使呢?一、身见:众生因为有了身体,所以就有我见的生起,然后就会产生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的四种烦恼心,这叫做身见。二、边见:就是有了我,所以就产生了断见或常见二种边见,断见认为我们人死后,魂归于地,什么都没有了,一灭永灭了。常见,认为人死后,今生是做人,来生也会做人,生生世世都做人,永远不变。不管是断见,不管是常见,都会使我们众生做出种种恶业的,故称边见。三、邪见:指反对因果,不相信佛法僧三宝。四、见取见:指非果计果。外道所修种种无益的苦行,取著我见、边见、邪见,未证圣果,妄执已证。五、戒禁取见:指非因计因。外道所修种种苦行,如持牛戒、狗戒、食草、投灰等。错误执著修此苦因,可获最上涅盘妙果。五利使的功能,起惑力量大,造业受报速度快。
  见惑有八十八使,是以三界四谛来分配,是以欲界、色界、无色界,每一界各有苦、集、灭、道四谛,每一谛各具小使多少不同。欲界:苦谛具十使,集谛具七使,灭谛具七使,道谛具八使,一共具足三十二使。色界:苦谛具九使,集谛具六使,灭谛具六使,道谛具七使,一共具足二十八使。无色界:苦谛具九使,集谛具六使,灭谛具六使,道谛具七使,一共具足二十八使。所以三界四谛合起来总共具足八十八使的见惑烦恼。古人对八十八使,作有一首偈子:‘苦下具一切,集灭各除三,道除于二谛,上二不行嗔’。思惑是由思想方面所生起的业因,是以贪、嗔、痴、慢、疑五钝使为主体。五钝使:一、贪心,指众生对于色、声、香、味、触五尘欲境,或者是财、色、名、食、睡五种可欲环境,生起执著贪爱的妄想心。二、嗔心,对违背了我所贪爱的欲境,生起嗔恨心、愤恨恼火。三、痴心,是痴迷无知,不懂事,不明理,事理不明白,是非不辨别,糊里糊涂,昏昏扰扰,做诸恶业。四、慢心,指目空一切,眼下无人,贡高我慢,骄傲自满自以为是,轻慢别人。五、疑心,对于一切人,一切事都不信任,妄生猜疑。对一切事物心怀疑虑,妄生烦恼,是非纷起,做诸恶业。五钝使的功能,起惑力量弱,造业受报也慢。
  思惑共有八十一品,是以三界九地来分配,欲界的五趣杂居地,具足九品。色界的四禅天:一、离生喜乐地。二、定生喜乐地。三、离喜妙乐地。四、舍念清净地,每地各各具足九品、四九合成三十六品。无色界四空天:一、空无边处天。二、识无边处天。三、无所有处天。四、非想非非想处天。每一天各各具足九品,四九合成三十六品。这样三界九地,总共合为九九八十一品的思惑烦恼。依惑造业,随业受报,这就是佛教所讲如是因,如是果,因果轮回的规律,这叫做集谛。
  第三、灭谛:是出世的果。灭是寂灭,就是罗汉所证的寂灭涅盘。他们在因地之中修行三十七助道品,断除了见思烦恼之惑,灭除了分段生死之苦,所以证入不生不灭的有余依和无余依涅盘乐果,这叫做灭谛。
  灭谛是指的灭除烦恼和生死之累,就是有余涅盘和无余涅盘。灭去贪嗔等烦恼和善恶诸业,就可以不再受三界中的生死,但还有现在残存的色身,名有余依涅盘;要是灰身泯智,连现前的果报色身也抛弃了,便名无余依涅盘。
  第四、道谛:是出世的因,道是道品,就是三十七助道品。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这个三十七助道品,是大乘、小乘共修法门,不但小乘阿罗汉可依此修行,就是大乘菩萨也要依此道品修行。但是修法不同,理论不同,观点不同。以四谛为例,就有生灭四谛,无生四谛,无作四谛,无量四谛,渐次增进,步步高深。《智度论》说:‘三十七品、无所不摄,就是无量道品,亦在其中。’《涅盘经》说:‘若人能观八正道,即是佛性,名得醍醐’。
  十二因缘:
  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
  一、无明:指人们心中无明烦恼,晦昧空境,无所明了,昏扰扰相,以为心性最初一念叫做生相无明,无明是粗细烦恼迷惑妄心,是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的根源。同时也是涅盘解脱,菩提寂静的根本。《楞严经》对于真妄二种根本道理,讲得十分透彻。
  二、行:行是业行,因为有了无明迷惑妄心,所以于诸法本来无我妄执有我,本来无法可得,妄执有法。因有我法二执,就起惑造业,就有了业行。无明缘行,是过去惑业的因。
  三、识:一刹那之间在父母面前,看到现前欲境,就生起一念爱心,为受生的种子,纳于父精母血之中,而为胞胎。
  四、名色:指心法与父精母血的色法,和合成为我们的身心。
  五、六入:六入就是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因为六根能入于六尘,又为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所入,六根六尘,互相涉入。譬如眼根能够见色,就入于色尘,其他诸根也是这样的,所以叫做六入。
  六、触:三和合是触,因为有了六根,它就能够感受和触对六尘境界。触是十二因缘中十分重要的一支,能触是根,所触是境。环境的好坏,就会联系到我们根的感受,所以古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解释'>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例如孟母,她为什么要选择邻居呢?这都是充分表明了客观的环境,对我们人主观的意识是起极大的作用。我们经常能够亲近高贤、或大善知识,时时受到至理嘉言的薰陶,那一定是天天向上,步步前进。如果因缘成熟,经常能在名山古刹清净道场,安心居住,时时刻刻常受佛教的薰陶,即能:‘名山久住道心生。’清净佛地,因缘殊胜。对于所触的环境《遗教经》说:‘当制五根,勿令放逸于五欲,譬如放牛之人,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若纵五根,非唯五欲,将无涯畔,不可制也。又如恶马,不加控制,将牵人坠于坑阱。’能够把住这个触的大关,是一件重要的大事。
  七、受:根尘相互触对,一定就会接受所触对的尘境,譬如我们的耳根,对声尘,就会接受各种声音,如笙箫鼓乐,同时演奏,我们就会同时接受,而且层次分明,清楚明白。以上识、名色,六入、触、受,是现在世的五支苦果。
  八、爱:爱是贪爱,六根既然领受六尘,对于所接之境,妄生思量分别,对于称意的就欢喜,便生贪爱之心,不称意的就生烦恼厌恶之心。这个贪爱和厌恶之心,它是众生六道轮回的生死根源,发心学佛修行,就是要修这个妄想心。《金刚经》说: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也就是用金刚般若妙智来回光返照降伏妄想。要令它对境不生爱染之心,不起分别之念,心如枯木寒灰,意似寒潭死水,一念不生,万虑俱寂,这就是‘一刀斩断烦恼因,双脚踢开业障苦’。记得古德说:‘铁牛哪怕狮子吼,恰似木人看花鸟,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这里最为吃紧的是无心二字,就是六根对六尘不生贪爱之心,一心念佛或照顾话头,就能降伏其心。日久月深,功夫自然成熟。古人赞无尽意菩萨说:‘世界无边尘扰扰,众生无数业茫茫,爱河无底浪滔滔,是故我名无尽意。’说明爱的作用很大,爱有喜、怒、哀、乐、爱、恶、欲的七种情念。一、喜,成就我所爱的,心中就欢喜。二、怒,夺了我所爱的,心中就要发怒。三、哀,失去我爱的,心中就生悲哀。四、乐,得到我所爱的,心中就生快乐。五、爱,一切环境,对我有利的,心中就生起贪爱,贪得无厌的妄念。六、恶,违背我所爱的,心中就生厌恶。七、欲,顺从我所爱的,心中就生贪欲。依此看来,爱的确是生死的根本,烦恼的首恶。古人说:‘踏断脚下红丝线,跳出红莲大火坑’。什么是脚下红丝线?就是这个爱字。
  九、取:既爱了所贪的五欲境界,就想尽办法把它攫取过来,随心所欲的为我享受,多多益善贪得无厌毫无疑问,就会做出种种恶业,如果感到违反我所贪爱的环境,就横生忿恨,不顾一切,任意胡为做出许多罪业,所以说取是罪魁祸首,我们要时刻把住这个取的关口,能够断除烦恼因。可以免受生死苦,这个取和上面的爱以及最初的无明,这三支叫做烦恼的迷惑因。
  十、有:有就是因果不昧的有,对于所爱之境,将其取来,对不爱之境,把它舍掉,因此就做出种种业,真是业海茫茫,苦恼无量,有业因一定招感业果,因果定律,丝毫不错。爱、取、有三支是于现世造作的未来三支苦因。
  十一、生,根据爱、取、有三支苦因,依因感果,又出世投生。
  十二、老死,凡有生,一定就会由少而长,由长而壮,由壮而老,步步向前迈进,最后走向死亡的道路,这是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世界每个人的生老病死苦,正如释迦牟尼佛未出家之前,游四门时看到的那样,真是令人感到万分痛苦。而且这种痛苦,我们每人都是无法解决的,这是由于现在的爱取有三支苦因,而感招未来世的生、老、病、死的苦果。古人有一首偈语:过去二支因,现在五支果,现在三支因,未来二支果。概括的说明了十二因缘三世二重因果,佛对缘觉人说这十二因缘法门,就是揭示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因果轮回循环的规律。总的说来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古人有四句偈:‘无明爱取三烦恼,行有二支为业道,从识至受并老死,如是七事为苦道。’是说十二因缘为惑业苦三道流转的道理。
  十二因缘又是一个连环钩锁,相互牵连的关系。更有流转门和还灭门。上面所讲的就是流转门的十二因缘道理。辟支佛在小乘圣人中称为利根。他们听到佛说十二因缘流转门的互相关系,互为因果的道理,觉悟到无明这一支,正是十二支因缘中间苦因苦果的总根源。无明一灭掉,所有其他的十一支因缘就会一起断灭了。因此辟支佛就下定决心来斩断无明。譬喻砍树一样,先砍树根,树根一断,而整棵大树,便自然倒下。无明灭才能复还真性,灭除烦恼,所以叫做还灭门。这就是缘觉圣人所修的十二因缘的道理。
  六度:
  第一是布施(Dāna),有三种:(一)凡以物质利益施与大众的叫做‘财施’,包括身外的财物和自身的头目手足和生命;(二)凡保护大众的安全使他们没有怖畏的叫做‘无畏施’;(三)凡以真理告知大众的叫做‘法施’。
  第二是持戒(Śīla),戒也有三种,即防止一切恶行,修集一切善行和饶益有情。菩萨最根本的戒是饶益有情戒,就是一切为了利益大众,其余所有戒条都要服从这一条。指要遵守方法,遵守戒律.
  第三是忍辱(Kṣanti),即为利益有情故,忍受毁骂打击,以及饥寒等苦,所谓‘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终不放弃救度众生的志愿。
  第四是精进(Vīrya),即不懈息地努力,不断的进步.
  第五是禅定(Dhyāna) 即心有主载.有定力.不会被外界而动摇.
  第六是般若(Prajñā)即智慧,为自觉觉他而修禅定和智慧。

佛说的三字大法是什么

  就是佛教三字经
  佛教三字经
  【法界】
  无始终,无内外,强立名,为法界。法界性,即法身,因不觉,号无明。
  空色现,情器分,三世间,从此生。迷则凡,悟则圣,真如体,须亲证。
  【释迦佛生】
  证者谁,释迦尊,大悲愿,示诞生。处王宫,求出离,夜逾城,人不知。
  入雪山,修苦行,六年间,习寂定。从定起,出山来,坐树下,心镜开。
  天龙喜,魔胆落,睹明星,成正觉。启大教,说华严,尘刹海,现宝莲。
  悯凡愚,不能听,隐尊特,显劣应。说阿含,第二时,四谛法,接小机。
  证四果,出生灭,演方等,破法执。第四时,谈般若,二乘转,教菩萨。
  开显圆,法华会,学无学,得授记。涅槃经,最后说,显真常,扶戒律。
  五时教,如是说,亦融通,亦分别。化道圆,归真际,双树间,吉祥逝。
  荼毗后,分舍利,阿育王,变古制。碎宝末,造浮图,役鬼神,遍阎浮。
  优填王,始造像,令后人,修供养。
  【集结三藏】
  大迦叶,命阿难,集结经,石窟间。修多罗,是经藏,毗奈耶,是律藏。
  阿毗昙,是论藏,正法隆,外道丧。藏分三,部十二,遇有缘,作佛事。
  【大法东来】
  汉明帝,梦金人,求圣教,遣蔡愔。腾兰来,经像至,初译经,四十二。
  道教徒,兴恶念,请焚经,为试验。道经毁,佛经全,光炽盛,耀人天。
  善男女,皆生信,求出家,期现证。建十寺,安僧尼,三宝备,始于兹。
  【十宗】
  溯源流,知宗派,宗有十,分大小。
  〖成实宗〗
  成实宗,六代盛,高僧传,可为证。
  〖俱舍宗〗
  俱舍宗,陈至唐,五代后,渐微茫。
  此二宗,是小乘,律小大,七大乘。
  〖禅宗〗
  传心印,为禅宗,佛拈花,迦叶通。授阿难,为二祖,次第承,皆可数。
  第十二,号马鸣,造起信,大乘兴。十四祖,名龙树,入龙宫,华严遇。
  传世间,法雨树,造诸论,施甘露。廿八祖,达摩尊,来东土,示性真。
  离文字,要亲证,有慧可,得心印。传僧璨,为三祖,信心铭,超今古。
  第四祖,名道信,知无缚,解脱竟。五祖忍,居黄梅,东山上,道场恢。
  第六祖,名慧能,传衣钵,道大行。六祖下,二禅师,南岳让,青原思。
  南岳下,一马驹,踏杀人,遍寰区。青原下,一石头,石头路,滑似油。
  分五家,派各别,临济宗,行棒喝。玄要分,宾主别,人与境,夺不夺。
  沩仰宗,示圆相,暗机投,义海畅。曹洞宗,传宝镜,定君臣,行正令。
  云门宗,顾鉴咦,一字关,透者希。法眼宗,明六相,禅与教,无两样。
  〖律宗〗
  既明宗,须知律,持五戒,本乃立。为沙弥,持十戒,比丘僧,具足戒。
  戒二百,又五十,尼增百,戒始足。梵网戒,制菩萨,重有十,轻四八。
  律门祖,优波离,承佛印,肃清规。先束身,次摄心,得圆通,证道深。
  唐道宣,精毗尼,大小乘,咸总持。宋元照,继其后,著述多,善分别。
  既明律,须研教,辨实,判大小。
  〖天台宗〗
  北齐朝,有慧文,读中论,得其精。祖龙树,立三观,空假中,归一贯。
  传弟子,南岳思,止观法,万世师。第三世,有智者,演教观,判高下。
  藏与通,别与圆,此四教,至今传。谈性具,善恶兼,百界如,有三千。
  此一派,号天台,宗法华,佛慧开。
  〖贤首宗〗
  华严经,最尊胜,初传来,在东晋。杜顺师,是文殊,阐华严,盘走珠。
  第一传,得智俨,作搜玄,记十卷。第二传,是贤首,探玄记,世稀有。
  清凉疏,释新经,并作钞,博而精。小与始,终与顿,至于圆,五教振。
  四法界,十玄门,暨六相,义最纯。因该果,果彻因,摄万法,归一真。
  圭蜂密,疏圆觉,大钞祥,小钞略。此一派,贤首宗,亦行布,亦圆通。
  〖慈恩宗〗
  唐玄奘,游西域,学瑜伽,祖弥勒。依戒贤,大论师,亲传授,历年时。
  归长安,传窥基,通因明,善三支。成唯识,作述记,破邪宗,伸正义。
  有现量,有比量,究竟依,圣教量。偏计执,依他性,二者离,园成证。
  此一宗,号慈恩,先谈相,后显真。
  〖三论宗〗
  三论宗,传最古,秦罗什,来兹土。真空义,为第一,群弟子,竞传习。
  曰中论,曰百论,十二门,为三论。唐吉藏,施大功,三论疏,传海东。
  法藏释,十二门,宗致记,至今存。
  〖密宗〗
  善无畏,至长安,唐一行,受真传。作疏释,大日经,真言教,始得明。
  金刚智,及不空,接踵来,广流通。灌顶法,不轻授,非法器,转获咎。
  立禁令,自明始,秘密宗,敕停止。
  〖净土宗〗
  晋慧远,住匡庐,结莲社,德不孤。魏昙鸾,修妙观,生品高,瑞相现。
  唐道绰,暨善导,唱修,为妙道。此法门,三经说,大经该,小经切。
  观经语,最惊人,许五逆,得往生。三藏教,所不摄,佛愿力,诚难测。
  一称名,众罪灭,临终时,佛来接。下中上,根不齐,一句佛,同生西。
  既生西,皆不退,亲见佛,得授记。净土宗,真简要,协时机,妙中妙。
  〖忏法〗
  上十宗,已说完,忏悔法,更须探。慈悲忏,何人集,志公等,高僧十。
  梁武帝,心至诚,度故妻,脱蟒形。唐悟达,有夙业,人面疮,生于膝。
  遇神僧,为洗冤,三昧水,浇即痊。作水忏,后世传,如法行,利无边。
  【诸法】
  为学者,须知法,染与净,善分别。
  〖五蕴〗
  色受想,并行识,此五蕴,本空寂。
  〖六根〗
  眼耳鼻,舌身意,此六根,应须记。
  〖六尘〗
  色声香,味触法,此六尘,亦须识。
  〖十二处〗
  前六根,与六尘,十二处,常相亲。
  〖十八界〗
  根尘接,有六识,十八界,从此立。
  〖转八识成四智〗
  末那识,为第七,阿赖耶,第八识。八种识,为心王,转成智,性发光。
  大圆镜,平等性,妙观察,成所作。此四智,一心圆,八识转,体用全。
  〖三身〗
  曰法身,曰报身,曰应身,是三身,自受用,他受用,一报身,说二用。
  胎生身,变化身,此二种,皆应身。约为三,开为五,相无定,随机睹。
  〖五眼〗
  有肉眼,有天眼,有慧眼,有法眼,并佛眼,名五眼,见所见,皆无限。
  〖六通〗
  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境通,漏尽通,圣与凡,各不同。
  〖四谛〗
  曰苦集,曰灭道,四谛法,须寻讨。
  〖十二因缘〗
  自无明,至老死,十二因,为缘起。顺流转,逆还灭,当处空,无分别。
  〖六度〗
  布施度,持戒度,忍辱度,精进度,禅定度,智慧度,自他苦,从此度。
  〖四无量心〗
  慈与悲,喜与舍,四无量,称圣者。
  〖涅槃四德〗
  曰常乐,曰我净,此四德,涅槃证。
  〖十界〗
  有情界,说六凡,三途苦,须先论。曰地狱,曰饿鬼,曰畜生,苦无比。
  曰天道,曰人道,曰修罗,乐事少。曰声闻,曰缘觉,取灭度,为独乐。
  曰菩萨,曰如来,抚众生,如婴孩。此四圣,并六凡,为十界,一性含。
  〖器世间〗
  既论身,须论土,土为依,身为主。四大洲,共铁围,七金山,绕须弥。
  为大地,风力持,水火金,不相离。水轮含,十方界,性流动,如何载?
  业力持,得自在,风金摩,火形现。庵摩果,比阎浮,果体圆,圆如球。
  彼上下,与四周,人与物,如何留?楞严经,秘密说,善会通,不可执。
  日与月,绕虚空,不堕落,谁之功?有过去,有现在,有未来,三世改。
  南与北,西与东,并四维,上下通,观十方,人在中,人居地,地居空。
  数此地,至大千,凡圣居,各有缘。同居土,方便土,实报土,寂光土,
  分四土,自台教,前二粗,后二妙。法性土,净化土,染化土,分三土。
  贤首教,如是说,从本源,生枝节。娑婆界,极乐界,华藏界,及余界,
  界非界,非界界,重重涉,各无碍。
  【劝学】
  学佛者,首在信,信而解,解而行,由解行,至于证,识次第,辨邪正。
  宗说通,理事融,破我执,第一功。四句离,百非遣,妄念消,真性显。
  【叙述古德】
  古之人,行履笃,言不诳,心不曲。守清素,如慧开,竭尽施,不积财。
  自洁者,如道林,入深山,远女人。尊师者,如道安,服苦役,心自甘。
  孝亲者,如道丕,为养母,自忍饥;父捐躯,为报国,丕苦求,骨跃出。
  高尚者,如道恒,避荣命,入山深。感应者,如道生,石点头,听讲经。
  求通经,如灵辨,骨肉穿,妙义显。冲举者,尼净检,凌霄去,身冉冉。
  神解者,李通玄,华严论,千古传。机捷者,灵照女,老庞公,徒延伫。
  举十德,励初学,依此修,成正觉。
  【余韵】
  三字偈,随分说,如风过,万籁歇。非有言,非无言,会此意,是真诠。

《经法》是一部什么样书?

《经法》是1973年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大批帛书中的四种古佚书的合编,约产生于战国晚期,是道法家的著作。《经法》四篇中的军事思想,主要集中在《十大经》中,它主要继承和发展了范蠡与《老子》的军事思想,可能和兵阴阳家有一定的关系。

经法局是什么

  应该是“经发局”——经济发展局的简称。主要职责为:
  (一)监测、分析全区工业经济运行态势,收集、整理、分析和发布经济信息,调节工业经济日常运行;提出并实施工业经济运行目标、政策和措施,组织解决经济运行中的重大问题并向区政府提出意见和建议。
  (二)贯彻执行国家产业政策,研究提出产业结构调整意见,监督、检查执行情况;指导产业结构调整、研究提出重点行业、重点产品的调整方案;牵头研究扶优扶强的政策措施,确定、组织培育重点骨干企业;受区政府委托制订发展工业经济的有关政策措施,并经审议通过后组织实施。
  (三)制订行业发展规划,组织开展行业整顿,实施行业管理,联系和指导有关行业协会等社会中介组织。
  (四)研究和规划工业经济投资布局、定期公布项目投资导向目录;乡镇工业业区,由区经济发展局牵头负责审核、公布,并负责区内行业发展和结构调整指导、重点骨干企业的扶持等,负责和指导特色工业园区内企业技术改造、安全生产和产业政策的制定等,侧重于项目建成后企业方面的管理;区经济发展局要与区发展计划局加强分工协作,切实履行局际协调职能。负责限上和涉及国家、省有关政策的技改项目报批工作。
  (五)对各种经济成份的企业实行宏观指导,规范企业行为规则,加强企业管理;协调解决企业改革中的重大问题,不断深化企业改革,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指导经济管理干部和企业管理人员培训;配合有关部门实施再就业工程;参与企业治乱减负工作;组织管理企业内部的法律顾问工作;参与指导工业企业直接融资工作。
  (六)研究指导全区工业企业技术进步工作。研究和提出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政策措施,组织制订全区企业高新技术发展及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规划和计划;参与高新技术园区外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和指导工作;研究制订并组织实施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应用计划。组织协调工业环境保护和环保产业发展工作;负责企业改造的招投标工作;负责装璜行业管理和典当、拍卖行管理;指导散装水泥管理工作;指导墙体材料改革工作;负责协调全区的茧丝绸工作。
  (七)承担电力体制改革后的行政管理职能;负责“二产”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参与全区能源、交通、原材料等重大项目的规划、建设和管理。
  (八)承办区委、区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考人大的经济法研究生要怎样作准备?

法理学业复习策略:科目三、理论法学。科目四、综合九选五。大多数考
生都会选择民法、刑法、宪法、法制史和诉讼法(或者知识产法)。
第一重点:法理学;
第二重点:民法、刑法、宪法、法制史和诉讼法;
第三重点:西方法律思想史;
法制史业的复习策略:科目三、理论法学。科目四、综合九选五。大多数考生选择:中国法制史(由于报考法制史业,所以法制史为必选科目)、宪法、刑法、民法、诉讼法(或知识产)等五部分。
宪政业复习策略:科目三、理论法学。科目四、法学综合考试九选五。大多数考生都选择:宪法(由于报考宪政业,所以宪法为必选科目)、中国法制史、刑法、民法、诉讼法(或知识产)等五部分
民商法业复习策略:科目三、理论法学。科目四、法学综合考试九选五。通常都选择:民法(由于报考民商法业,所以民法为必选科目)中国法制史、宪法、刑法、诉讼法(或知识产,在这里推荐报考民商法业的考生选择知识产,因为知产本身就是从民商分离开来的,知识基础相同!便于复习)等五部分。
参考资料:http://wenku.baidu.com/link?url=MneQNzFP8hdzhN6XiRRFHFe3YtvslEOppc1-OcPiJLCosWcbJ1aUzffdMZwSsPcckmxE3Mx1d7DSc5o6DGwE6wVJg3_3U8-Laz5Xft0Nfbi
考人大经济法的经验总结
http://school.freekaoyan.com/beijing/ruc/dongtai/20060926/30129.shtml

被称为:治天下大经大法的六经具体指什么

六经:六部儒家经典,《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其中《乐经》已失传,所以通常称“五经”。六经为孔子晚年所整理。中国两千多年以来,“四书五经”一直是学生必修课,称为治天下之大经大法不为过。

、使咒法经大正藏多少部?

死奏法经大正常多少部这个谁知道啊,这个你还是到寺庙去咨询或者是查查资料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dajingdafa.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