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刀笔之吏”的拓展阅读资料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刀笔之吏”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刀笔之吏在古汉语中是什么意思?、'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什么意思?、刀笔吏是什么?、刀笔吏的出处、天下谓刀笔吏不可以为公卿,果然。必汤也,令天下...、古代为何把文职官员叫做刀笔吏?、解释以下典故:刀笔吏,韦编三绝,斧正、刀笔之吏,弄其文墨是什么意思等

刀笔之吏在古汉语中是什么意思?

刀笔,古时用刀在竹片上修改文字。刀笔之史的意思见下图:

'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什么意思?

意思是“终不能接受刀笔之吏的审讯”。“刀笔吏”古代指“审判员”兼“记录员”,不是“律师”或“秘书”“文书”之类。

刀笔吏是什么?

历代的文职官员也就被称作“刀笔吏”。在古代,人们又往往特将讼师幕僚称作“刀笔吏”,顾名思义就是谓其深谙法律之规则,文笔犀利,用笔如刀。“刀笔吏”如刀之笔的操纵,往往使许多案件乾坤陡转,或无中生有,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刀笔吏的出处

《战国策·秦策五》:“臣少为秦刀笔,以官长而守小官,未尝为兵首。”《汉书·张汤传》:“汤无尺寸之功,起刀笔吏,陛下幸致位三公,无以塞责。”

天下谓刀笔吏不可以为公卿,果然。必汤也,令天下...

意思是:天下人都说绝不能让刀笔之吏身居公卿之位,果真如此。如果非依张汤之法行事不可,必令天下人恐惧得双足并拢站立而不敢迈步,眼睛也不敢正视了!
出处:《汲郑列传》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收录于《史记》中。
原文节选:张汤方以更定律令为廷尉,黯数质责汤於上前,曰:“公为正卿,上不能襃先帝之功业,下不能抑天下之邪心,安国富民,使囹圄空虚,二者无一焉。非苦就行,放析就功,何乃取高皇帝约束纷更之为?公以此无种矣。
译文:张汤刚以更改制定刑律法令做了廷尉,汲黯就曾多次在皇上面前质问指责张汤,说:“你身为正卿,却对上不能弘扬先帝的功业,对下不能遏止天下人的邪恶欲念。
安国富民,使监狱空无罪犯,这两方面你都一事无成。相反,错事你竭力却做,大肆破坏律令,以成就自己的事业,尤为甚者,你怎么竟敢把高祖皇帝定下的规章制度也乱改一气呢?你这样做会断子绝孙的。
扩展资料
该篇是汲黯和郑当时的合传。汲黯是武帝朝中名闻遐迩的第一流人物。他为人倨傲严正,忠直敢谏,从不屈从贵,逢迎主上,以此令朝中上下皆感敬畏。比如人家谒见傲慢的丞相田蚡,都是卑躬屈膝俯首下拜,而他偏只拱手作揖,见大将军卫青时亦行平等之礼。
两次奉旨出使,他都中途变卦,或半路而返,或自作主张发放官粮赈济灾民;批评别人的过失,他从来耳提面命不留情面,即使对至尊的君主及其宠幸的要人物也敢当面谏诤指责,无所顾忌。传中写他四次犯颜武帝,三次斥骂丞相公孙弘和御史大夫张汤,言辞都极为尖锐无情。
难怪群臣为之震恐、责怨;公孙弘、张汤对他恨之入骨;而武帝虽在背后骂他甚至起过杀心,但又不得不承认他是“社稷臣”而宽容几分。司马迁怀着极其钦敬的心情为汲黯树碑立传,不多叙政绩,而倾全力表彰他秉正嫉恶、忠直敢谏的杰出品格。
环绕这个中心,列传运用辐凑之法将众多的零散材料交织在一起,从多方面的人际关系中反复刻画人物个性,尤其是一再描写汲黯同最高统治者武帝和公孙弘、张汤之间的对立与冲突,就使他那汉廷第一直臣的光辉形象被异常鲜明地表现了出来。
其中,汲黯那些一针见血、极具个性的言语被大量实录,其辞之犀利精粹,其情之激切义愤,皆力透纸背震撼人心,对展示主人公思想品格起到了至

古代为何把文职官员叫做刀笔吏?

大家平时会从一些文学作品或者影视作品中看到,有时候文职人员会被称作刀笔吏,作为一个现代人听到这种称呼可能会觉得有点懵。笔是用来写字的,这个是可以理解的,那个刀是什么意思呢?难不成写字的时候还要带把刀?哈哈,其实还真的是这样!大家都知道,在东汉蔡伦发明出来造纸术之前,能书写的材料只有竹简和绢,绢的生产成本在当时的是非常高的,一匹绢大约需要一个织娘两个月的工时,卖价差不多等于七八百斤大米,一般人根本用不起。那就只能选择竹简来书写,但是毛笔写字难免会有写错或者漏写的情况发生,当时又没有涂改液可以用,况且一个竹简做出来也要成本的,不能因为一个错误就把整片竹简扔掉,所以当时的书写者同时带着毛笔和小刀,当时称削刀,一般会别在耳后,如果写错了,就拿出削刀把错误削去,重新书写。当时并不是现在大家都了解的文房四宝而是文房五宝。所以后来就把文职人员叫做刀笔吏了!

解释以下典故:刀笔吏,韦编三绝,斧正

刀笔吏:“刀笔吏”一词要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更详细一点则要追溯到青铜时代的一种器物——“削”。古人用简牍时,如有错讹,即以刀削之,故古时的读书人及政客常常随身带着刀和笔,以便随时修改错误。因刀笔并用,历代的文职官员也就被称作“刀笔吏”。在古代,人们又往往特将讼师幕僚称作“刀笔吏”,顾名思义就是谓其深谙法律之规则,文笔犀利,用笔如刀。典出《史记·萧相国世家》汉高祖刘邦的丞相萧何,原来是秦国的刀笔吏无所作为后来协助刘邦统一天下,建立大功。成了开国丞相。
韦编三绝。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联竹简的皮绳断了多次。比喻读书勤奋。  
春秋时期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称为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一根竹简上写字,多则几十个字,少则八九个字。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通过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按次序编连起来才最后成书,便于阅读。通常,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像《易》这样厚重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通过熟牛皮绳编连起来的。
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易》全部读了许多遍,又附注了许多内容,不知翻开来又卷回去地阅读了多少遍。通常认为,孔子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以此比喻读书勤奋用功。   即使读书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地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斧正。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斧正」一词,是请别人修改文章的敬词。
 “斧正”一词源于《庄子·杂篇·徐无鬼第二十四》故事说的是有一位叫做郢人的人,刷墙时不小心在鼻子上沾了一个石灰点,象苍蝇翅膀一样薄。他知道另一个叫匠石的人会耍斧子的绝活,便让他“运斤成风”,也就是把斧子舞得象刮风一样,咔嚓一下把石灰点削掉,鼻子不会受伤,郢人“立不失容”,一点也不害怕。后来有一个叫宋元君的人听了这事很稀罕,闲极无聊想找点刺激,便在鼻子上弄点石灰,也让匠石来“运斤成风”。匠石回答说,“我过去是会这个绝活的,但现在玩不成了,因为与我配合的那个郢人已经去世了。”成语“运斤成风”就是说的这个故事。后人就以此引申到修改文章,称之为“斧正”。<

刀笔之吏,弄其文墨是什么意思

李陵答苏武书中所谓“刀笔之吏,弄其文墨。”从政的人,都要了解这一点,公事办久了,从政久了,法律熟了,门在笔杆上做工夫,害死人杀死人,比刀都厉害。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daobizhili.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