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奋发有为”的拓展阅读资料(3)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奋发有为”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形容奋发有为的成语有哪些、改革创新 奋发有为、形容年轻有为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是什么成语、奋发有为的同义词、孟子尽心上译文、如何以奋发有为的新面貌逐梦新时代感受?等

形容奋发有为的成语有哪些

[龙翔虎跃] 比喻奋发有为。[凤翥鹏翔] 形容奋发有为。[凤翥龙骧] 形容奋发有为。[鸿翔鸾起] 如鸿雁高翔,如凤鸾振起。比喻奋发有为,仕途得意。[雄飞雌伏] 雄飞:比喻奋发有为;雌伏:比喻隐藏,不进取。要有雄心壮志,不能无所作为。[风华正茂] 风华:风采、才华;茂:旺盛。正是青春焕发、风采动人和才华横溢的时候。形容青年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厉世摩钝] 指磨砺世人,使笨拙的人奋发有为。[奋发踔厉] 奋发有为,意气昂扬。[历世磨钝] 激励世人,使鲁钝的人奋发有为。同“历世摩钝”。[历世摩钝] 激励世人,使鲁钝的人奋发有为。亦作“历世磨钝”。

改革创新 奋发有为

改革创新精神是时代的核心精神,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面对改革发展的新任务新挑战,坚持改革不停顿,创新不止步,改革创新是新时代的迫切要求,创新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

形容年轻有为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是什么成语

  风华正茂——风华:风采、才华;茂:旺盛。正是青春焕发、风采动人和才华横溢的时候。形容青年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
  旭日东升——旭日:初升的太阳。早上太阳从东方升起。形容朝气蓬勃的气象。也比喻艰苦的岁月已过去,美好的日子刚刚来到。
  生龙活虎——形容活泼矫健,富有生气。
  朝气蓬勃——朝气:早上的空气,引伸为新生向上,努力进取的气象;蓬勃:旺盛的样子。形容充满了生命和活力。
  精神抖擞——抖擞:振动,引伸为振作。形容精神振奋。
  精力充沛——体力强盛,精神充足。
  容光焕发——容光:脸上的光彩;焕发:光彩四射的样子。形容身体好,精神饱满。
  精神饱满——形容精神振作,精力充沛,情绪饱满。其外在的表现是皮肤健美,姿态端正,动作潇洒,其内在的表现则是富有朝气,勇敢顽强,坚韧不拔
  精神焕发——焕发:光彩四射的样子。形容精神振作,情绪饱满。
  如火如荼——荼:茅草的白花。像火那样红,像荼那样白。原比喻军容之盛。现用来形容大规模的行动气势旺盛,气氛热烈。
  龙腾虎跃——象龙在飞腾,虎在跳跃。形容跑跳时动作矫健有力。也比喻奋起行动,有所作为
  生机盎然--形容生命力旺盛的样子。一般比喻花草树木生机盎然
  生机勃勃--形容自然界充满生命力,或社会生活活跃。
  活灵活现——形容神情逼真,使人感到好像亲眼看到一般。
  欣欣向荣——欣欣:形容草木生长旺盛;荣:茂盛。形容草木长得茂盛。比喻事业蓬勃发展,兴旺昌盛。
  生气勃勃——勃勃:旺盛的样子。形容人或社会富有朝气,充满活力。
  精神奕奕——精神焕发的样子。形容精神旺盛,容光焕发
  气宇轩昂——形容人精力充沛,风度不凡。
  兴高采烈——兴:原指志趣,后指兴致;采:原指神采,后指精神;烈:旺盛。原指文章志趣高尚,言词犀利。后多形容兴致高,精神饱满。
  神采奕奕——奕奕:精神焕发的样子。形容精神饱满,容光焕发
  气吞山河——气势可以吞没山河。形容气魄很大。
  八面威风——威风:令人敬畏的气势。各个方面都很威风。形容神气足,声势盛。

奋发有为的同义词

【成语】: 奋发有为【拼音】: fèn fā yǒu wéi【解释】: 奋发:精神振作。精神振作,有所作为。【出处】: 汉·王充《论衡·初禀篇》:“勇气奋发,性自然也。”【举例造句】: 能够如此奋发有为,将来甚么事不好做呢!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五回【近义词】: 发愤图强奋发图强【反义词】: 自暴自弃

孟子尽心上译文

【原文】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 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译文】
  孟子说:“充分运用心灵思考的人,是知道人的本性的人。知道人的本性,就知道天命。保持心灵的思考,涵养本性,这就是对待天命的方法。无论短命还是长寿都一心一意地修身以等待天命,这就是安身立命的方法。”
  【读解】
  佛问:“你向什么处安身立命?”(《景德传灯录》
  儒答:“养性事天,修身立命。”
  孟子谈天命,谈人的本性,没有消极被动的神秘色彩,而是充满了积极主动的个体精神。对待天命,不过是保持心灵的思考, 涵养人之所以为人的本性罢了;所谓安身立命,也不过是一心一 意地进行自身修养而已。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加强知识 学习和思想修养,充实自己的心灵。
  所以,不要做悠悠天地中的匆匆过客,东奔西走,北觅南寻, ’芒鞋踏破岭头云”。其结果,往往是占有外物越多,内心越空虚, 最终成为一个徒具外形,为外物所役的臭皮囊。
  相反,“归来闲对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只要你保持心灵的思考,涵养本性,顺受天命,身体自然就会有着落,精神自然就会有寄托,生命之春就会永远在你的把持之中。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下一篇(莫非命也,顺受其正)
  尽心上
  莫非命也,顺受真正
  【原文】
  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 尽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译文】
  孟子说:“一切都是命运,顺应它就承受正常的命运。所以知 道命运的人不站危险的墙下。尽力行道而死的人,所承受的是 正常的命运;犯罪受刑而死的人,所承受的是非正常的命运。”
  【读解】
  一切都是命运。
  用我们今天通行的看法,这似乎是一种消极的宿命论思想。但 实际上,孟子的立足点是在“顺受其正”上,顺理而行,顺应命 运,也就承受正常的命运,没有什么神秘的地方了。怎样顺应呢? 比方说,知道命运的人不站在危险的墙下,这不难做到吧?为什 么不站在危险的墙下?因为你明知道它有倒塌的危险。同样的道 理,明知道打家劫合,杀人越货,走私贩毒,贪污受贿是铤而走 险的,你是不是还要往上靠呢?不往上靠是知道命运的人,是 “顺受其正”的人。往上靠则是不知道命运,不“顺受其正”的人。 所以,其结果,“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征格而死者,非正命也。’ 一生做自己应该做的事,走正道;行正义,也就是正常的命运;相 反,如上所说,犯罪而死,则死于非命,不是正常的命运了。
  由此可见,在孟子这里,命运的确没有什么神秘,不过是顺 其自然,顺其正理罢了。
  就一般情形而论,说到命运,二十岁以前的青少年不会有什 么感觉,无动于衷。二十岁到四十岁之间的青年人多半对命运不 屑一顾或者持否定态度,因为他们青春焕发,生命力蓬勃向上,对 自己,对前途都充满了信心,每天清晨的太阳都有所不同,每天 的生活都有新的内容,奋发向上是他们生命的主旋律。四十岁以 上可就不同了,所谓人到中年,孔子说:“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 天命。”(《论语·为政》)但对于现代人来说,“不惑”与“知天 命”似乎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一旦“不惑”,也就“知天命”了; 或者反过来说,正因为“知天命’了,才谈得上“不惑”。其实, 孔子自己也说过:“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论语·子罕》)可见,四十、五十的确是个划分不清的年龄段. 或许个体的情况
  有所不同,对有些人来说,知天命要早一些,对 有些人来说,则要晚一些,而这又
  决定于他们各自的人生经历与 境遇。总起来说,人到中年万事休,命运的影子也就
  不知不觉地 爬上心头,不由得你不信。这时,回顾自己半生之所为,少年时 代的理
  想与梦幻,青年时代的奋斗与血汗,怨天尤人是没有用的, 悔恨遗憾也是徒劳的,
  明智之举,还是接受孟子的说法:莫非命 也,顺受其正。这样,或许多少会有所慰
  藉,有所解脱而脚踏实 地,问心无愧,清洒自如地走完人生的下半截路程吧。
  下一篇(“求在我者”与“求在外者”)
  尽心上
  “求在我者”与“求在外者”
  【原文】
  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
  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译文】
  孟子说:“求索就能得到,放弃便会失去,这种求索有益于得到,因为所求的东
  西就在我自身。求索有一定的方法,能否得到却决定于天命,这种求索无益于得到,
  因为所求的东西是身外之物。”
  【读解】
  在我自身的,是知识的积累,思想的修养,人生境界的追求,一句话,是精神的
  自我完善。身外之物则是金钱富贵,名誉地位。
  前者全在于自我,只要坚持追求,便可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种瓜得瓜,种
  豆得豆。所以叫“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后者则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并不是你一厢情愿地追求就可以得到的。所以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更不要抓苟且,失去自我。
  当然,不强求并不是完全拒斥,而是要)烦其自然。就像孔子对待金钱富贵的
  态度:“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述而》) 如果求不到,那还是让我做
  自己喜欢的事吧。
  说来也是,所谓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何必看得那么要紧呢?
  下一篇(万物旨备于我矣)
  尽心上
  万物旨备于我矣
  【原文】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 求仁莫近焉。”
  【译文】
  孟子说:“万物我都具备了。反躬自问诚实无欺,便是最大的 快乐。尽力按恕
  道办事,便是最接近仁德的道路。”
  【读解】
  “万物皆备于我矣”作为一句名言,被认为是典型的主观唯心 主义哲学观。这
  里面的是与非不在我们关心的范围。我们关心的 是孟子说这话的意思。所谓“万物
  皆备于我”并不是像有些人所 理解的那样,说是“万物都为我而存在。”(由此来
  归结孟子为典 型的主观唯心主义者。)我们理解孟子的意思,是说天地万物我都 能
  够思考,认识,所以天地万物我都具备了。这样才会有下面的 一句话,“反身而诚
  ,乐莫大焉。”反躬自问,我所认识的一切都 是诚实无欺的,所以非常快乐。这是
  一种认识的快乐,探求真理 的快乐。但是,仅有认识,仅有自身的发现还不够,所
  以要“强 恕而行”,尽力按恕道办事,这样来实行仁道。所谓恕道,我们在 本书中
  已经多次提到,这就是孔子反复强调的“己所不欲,勿施 于人。”(《论语·颜渊
  》、《论语·卫灵》)它的积极方便是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
  语·雍也》)总起来说,是 一种将心比已,推己及人的思想,用这种思想来处理人
  与人之间 的关系。如果说,“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是一种认识的快乐,局 限于自
  身;那么,“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就是一种实践的快乐, 涉及到他人与社会了
  。
  由此可见,“万物皆备于我矣”所引出的,是认识和实践两大 领域的儒学追求
  :一是“诚”,二是“恕”,都是儒学的核心内容。 单从“万物皆备于我矣”这句
  话给我们的感觉,则是一种充满主 体意识,乐观向上的心态,的确有法国哲学家笛
  卡尔那著名的命 题”政思故我在”的精神风貌,给人以认识世界,探索真理的勇 气
  和信心。
  下一篇(随波逐流,平庸之人)
  尽心上
  随波逐流,平庸之人
  【原文】
  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译文】
  孟子说:“做一件事不明白为什么要做,习惯了不想想为什么习惯,一辈子随波
  逐流不知去向何方,这样的人是平庸的人。”
  【读解】
  在黑格尔哲学中,这样的人是处于“自在”状态的人,尚没 有达到“自为”的
  程度。所谓“自在”状态,就是缺乏“自觉”的主体意识,不能自己认识自己。所谓
  ’咱为”,就是具有独立的主体意识,几事都要问个“为什么”,做一件事,知道自
  己为什么要 做,在生活中不断反省,认识自己。如此一对照,孟子所说的 “众也”
  当然也就是“自在”状态的人了。当然,这个“自在”的 概念,不是我们平常所说
  “自由自在”的意思。
  在们今天的生活中,这种人被视为做一天和尚撞一夭钟,随波逐流混日子的人
  。
  不过,话说回来,所谓“子惯成自然”,在实际生活中,有多少人真能凡事都
  问个为什么呢,?
  “认识你自己!”古希腊智者的确这样提醒过我们。
  可当你每天蹬着自行车在上班的人流中“随波逐流,时,你想过这到底是为了
  什么吗?
  下一篇(无耻之耻,无耻矣)
  尽心上
  无耻之耻,无耻矣
  【原文】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①耻,无耻矣。”
  【注释】
  ①之:至。
  【译文】
  孟子说:“人不可以不知羞耻。从不知羞耻到知道羞耻,就可以免于羞耻了。”
  【读解】
  俗话说:“人有脸,树有皮,电灯泡儿有玻璃。”
  羞耻之心,人皆有之。
  只有无耻之尤的卑鄙之徒才不知世间有羞耻二字。
  《法句经》说:“那些不以该耻者为耻,而抱待邪恶之念的人, 将会下地狱。
  ”
  他们是莎士比亚笔下的伊阿古,莫里哀笔下的达尔丢夫,但, 丁《神曲》中那
  些下地狱的人,当然,或许还有西门庆、潘金莲 ......
  然而,一旦他们知道羞耻,也就可以升迁炼狱,“浪子回头金 不换”,说不定
  还有一二上天堂的机会哩!
  无耻至耻,免于羞耻。
  下一篇(耻之于人大矣)
  尽心上
  耻之于人大矣
  【原文】
  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①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
  有?”
  【注释】
  ①机变:奸诈。
  【译文】
  孟子说:“羞耻之心对于人至关重要!搞阴谋诡计的人是不知羞耻的。不以自己
  不如别人为羞耻,怎么赶得上别人呢?”
  【读解】
  “我
  一念之差
  出卖了无辜的人
  我有大罪呀!”
  犹大羞愧难当,跟踉跄跄地跑出去,在一棵大树下吊死了。 (《马太福音》)
  自从亚当夏娃在伊甸园里偷吃了善恶果,羞耻之心便油然而生。人类虽然因此
  而犯下原罪,被逐出伊甸园,但却获得了在现实土地上生存的利。
  “知耻近乎勇。”(《中庸》)
  纵使罪孽深重如犹大,羞愧而死,灵魂尚能获得拯救。
  如果及早知耻,以羞耻为动力,化羞耻为力量,亡羊补牢,未为晚矣。
  否则,一次无耻,次次无耻,甚至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嗜痴成癖,那就万劫
  不复,无可救药了。
  下一篇(古之贤士,乐道忘势)
  尽心上
  古之贤士,乐道忘势
  【原文】
  孟子曰:“古之贤王好善而忘势;古之贤士何独不然?乐则而忘人之势。故王
  公不致敬尽礼,则不得亟①见之。见且由不得亟;而况得而臣之乎?”
  【注释】
  ①亟(qi):多次。
  【译文】
  孟子说:“古代的贤明君王喜欢听取善言,不把自己的势放在心上。古代的
  贤能之士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乐于自己的学说,不把他人的势放在心上。所以,即
  使是王公贵人,如果不对他恭敬地尽到礼数,也不能够多次和他相见。相见的次数尚
  且不能够多,何况要他做臣下呢?”
  【读解】
  乐道忘势,是弘扬读书人的气节和骨气。还是曾子所说的那个道理:“彼以其富
  ,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孟子-公孙五下》)他有他
  的富,我有我的仁;他有他的官位,我有我的正义。我有什么输于他的呢?这样一想
  ,也就不把他的势放在心上了。所以,真正的贤士能够笑傲王侯,我行 我素。
  当然,如里王侯本身也能够好善而忘势,对贤能之士礼数有加,当成真正的朋
  友而平等对待,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总之,领导人好善忘势,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人才乐道忘势,不逢迎拍马,
  屈从贵。这是相反相成的两方面。正如朱熹《孟子集注》所说:“二者势若相反,
  而实则相成,盖亦各尽其道而已。”
  下一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尽心上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原文】
  孟子谓宋勾践①曰:“子好游②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3); 人不
  知,亦嚣嚣。”
  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
  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土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穷不失义,故士
  得己①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
  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注释】
  ①宋勾践:人名,姓宋,名勾践,生平不详。②游;指游说。 嚣嚣:安详自得
  的样子。④得己:即自得。
  【译文】
  孟子对宋勾践说:“你喜欢游说各国的君主吗?我告诉你游说的态度:别人理
  解也安详自得;别人不理解也安详自得。”
  宋勾践问:“怎样才能做到安详自得呢?”
  孟子说:“尊崇道德,喜爱仁义,就可以安详自得了。所以士人穷困时不失去
  仁义;显达时不背离道德。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所 以安详自得;显达时不背离道德
  ,所以老百姓不失望。古代的人,得时恩惠施于百姓;不得志时修养自身以显现于世
  。穷困时独善其身,显达时兼善天下。”
  【读解】
  穷达都是身外事,只有道义都是根本。
  所以能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至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则与孔子所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一样,进可以攻,退可以守,成为两千多年来 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座右铭,
  成为最强有力的心理武器,既对他人,也对这个世界,更对自身。
  当你穷困不得志时,它以“独善其身”的清高抚慰着你那一颗失落的心;
  当你飞黄腾达有时机时,它又以“兼善天下”的豪情为你心安理得地做官提供
  着坚实的心理基础。
  因此,无论你穷与达,它都是一剂绝对见效的心理良药,是知识分子战无不胜
  的思想武器与法宝。
  下一篇(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
  尽心上
  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
  【原文】
  孟子曰:“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
  【译文】
  孟子说“一定要等待有周文王那样的人出现后才奋发的,是平庸的人,至于豪杰
  之士,即使没有周文王那样的人出现,自己也能奋发有为。”
  【读解】
  激励人奋发向上有所作为
  所谓时势造英雄,在一定的时代和环境影响下,在领袖人物的率领下,的确可
  以涌现出一大批奋发有为的人物来。
  不过,按照孟子的观点,要等到一定的时势,一定的领袖人物出现后才奋发的
  ,还算不上是豪杰之士。真正的豪杰之士,是可以造时势的人,是没有领袖人物出现
  ,自己也知道奋发有为的 人。
  当然,孟子所谓“兴”,不一定非指改天换地改朝换代的大事,也不一定要
  求个个都去做那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而主要是指精神方面的奋发有为,乐观向上。
  说到底,就是要求大家自强 不息,不要以“不能”为借口,这也不为,那也不为。
  只要人人奋发有为,个个都是“文王”。又何必一定要等到圣人出现才来拯救
  我们呢?激励人奋发向上有所作为

如何以奋发有为的新面貌逐梦新时代感受?

作为年轻人
最重要的
就是勤奋了
而且
好好学习
也是以后好好生活的基础
这样才能
追求自己的梦想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fenfayouwei3.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