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裹粮策马”的拓展阅读资料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裹粮策马”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蜀中五虎将,现代白马男神,赵云为何始终不被重用?、文言文赵云进谏的翻译!急急急!!!!!!!!!!!!!!!!!、最近看了三国志,最郁闷的是为什么正史里要贬低赵云!!!三国演义里赵云那么神勇无双,三国志赵云却一般、刘备打了多少年江山才坐上皇帝的、刘备称帝的天子第一诏、最近看了三国志,最郁闷的是为什么正史里要贬低赵云!!!三国演义里赵云那么神勇无双,三国志赵云却一般、赵云(子龙)简介? 为什么公孙瓒这么舍得把他给刘备啊?、蜀中五虎将,现代白马男神,赵云为何始终不被重用?等

蜀中五虎将,现代白马男神,赵云为何始终不被重用?

乱世三国的三位领袖——曹操、孙、刘备,可谓历史上排的上号的政治家,这三位随便拉到某个时代,都能成就一番丰功伟绩。而刘备作为三大枭雄之一,起步家底都远逊于孙曹,但仍能称霸一方,共逐天下,可见其政治素养是相当高的,甚至可能高于孙曹。而作为政治家的必备技能——用人之道,不敢说刘备超越孙曹,但其在知人识人用人方面肯定是远胜于同时代的其他诸侯。
大部分人对于三国人物的认识,来自于《三国演义》,然史学家们却很少将《三国演义》当作研究历史的正规材料。因为《三国演义》真的只是演义,里头很多事件都是子虚乌有张冠李戴。更主要的是《三国演义》中充满了造神运动。最牛的一尊大神莫过于武侯诸葛孔明,其次就是武圣关羽,再次就要常山赵子龙了。前两尊大神网友多有披露,在此不做笔墨。
赵云自投刘备后,史书中总共记录五大事迹——长坂坡救主、截江救阿斗、于百万曹军七进七出、镇守江阳犍为、兵败斜阳谷。其中只有在刘备攻取益州的战斗中镇守江阳犍为称得上是开疆拓土的事迹,且此时的刘备集团已势如破竹,兵锋锐不可当。前三者均为赵云个人作战的英勇事迹,且均为护主功劳。斜阳谷之战更是赵云军事的终结之战,也未取得胜利。终赵子龙一生,也未能斩杀敌军一员名将,未曾攻下敌军一座城池,未作统帅指挥过一场战役。
赵云一生,也算是身经百战,跟着刘备开疆拓土不能说没有表现的机会,但是面对如此业绩,刘备怎么敢将蜀汉的天下托付给他呢。当然云粉也不必急着跟我蹬鼻子上眼,赵云既然能被刘备封作五虎上将,自然是得到了刘备的肯定,能得到刘玄德认可的将士自然不会是一无是处的。刘备认为赵云虽然没有统兵百万、攻城略地的将帅之才,但却是一个善于察言观色、政治嗅觉敏锐的护主能人。刘备集团取益州入驻成都以后,刘备欲赏赐赵云豪宅良田,却被赵云以“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今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为由拒绝了,此话一出既表现出赵云不慕富贵的淡泊之心,也表达了与主上同心同德、共济天下之意。关羽被杀之后,刘备欲讨伐孙吴,赵云力劝刘备:“国贼,曹操,非孙也。若先灭魏,则自服。今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非策之上也。”此番肺腑之言,虽未能劝阻刘备兴兵伐吴,但足见赵云审时度势的大局观,也可见赵云隐忍克制的自制力。毕其一生,子龙虽未建立重大功勋,但也未曾有过重大失误。对于刘备而言,身边常备一个像赵云这样谨小慎微、头脑清晰的护卫,自然是再称心不过了。
五虎上将,白袍将军赵云,虽无统兵御敌之才,但有忠心护主之能,外事不堪用,内事堪大任,刘玄德之用人,人尽其才,甚好!

文言文赵云进谏的翻译!急急急!!!!!!!!!!!!!!!!!

朋友,看看是不是这个孙荆州,先主大怒,欲讨。云谏曰:“国贼是曹操,非孙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先主不听,遂东征,留云督江州。【译文】:孙偷荆州,刘备大怒,要讨伐孙。赵云进谏说:“国贼是曹操,不是孙,只要先灭了魏国,吴国自然会投降。现在曹操虽然已死,但他的儿子曹丕还篡着王位,把持着国家,我们应该顺应民心,尽早谋取关中(长安周围地区),屯兵于黄河、渭水的上游讨伐那些乱臣贼子,关东地区(虎牢关以东的地区,三国时主要指京都洛阳、中原以及北方四州)的忠义之士一定会带着粮食骑着马赶来迎接朝廷的军队。不应该放着魏国不管,先和吴国交战,战争一旦打响,就会旷日持久了。”刘备不听,于是发兵东征,留赵云都督江州。

最近看了三国志,最郁闷的是为什么正史里要贬低赵云!!!三国演义里赵云那么神勇无双,三国志赵云却一般

、关于赵云只是一个保镖。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网友“天变雨纹”曾写过一篇很好的文章,里面否定了这种说法,已经分析得很透彻了。不能因为赵云早期做过刘备的主骑,长阪时又救过甘夫人和后主,就断言他的身份是保镖。象典韦和许褚,《三国志》里都是明明白白点明了他们是曹操“中军宿卫”、主要职责是护卫主公的。倘若赵云的身份和他们一样,《三国志》里不会不点出来。另外,【先主入蜀,云留荆州】,刘备统兵入川,而赵云却留在荆州,他不是保镖就已经很清楚了。至于【亮率云与张飞等俱溯江西上,平定郡县。至江州,分遣云从外水上江阳,与亮会于成都】、【亮令云与邓芝往拒,而身攻祁山】,明显是一员统兵的将领,典韦和许褚都没有过这样的统兵经历。 2、关于赵云的战绩记载。 在《三国志》里,赵云的战绩记载确实很少。但是,正如我前面说过的,蜀国原本无史,也就是说原始的史料记载缺失,完全是靠陈寿去采集的;加上陈寿奉魏为正统,因此蜀书是三国里最简略、也最语焉不详的一书。不仅仅是赵云,象关羽、张飞这样公认的名将,在《三国志》的记载里都是很简略的。关羽除了白马刺颜良以及襄樊之战外,并无其他战绩记载;张飞除了长阪据水断桥、与诸葛亮入川、巴西败张郃以外,也缺乏其他的记载。这两个人的战绩记载,比起魏五子良将、曹、夏侯等人远远不及,但陈寿对他们的评价却是:【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可见,《三国志》里对蜀将的战绩记载都很少,有其客观的原因,并不仅仅只是赵云一人,也不足以成为否定赵云的理由。 3、关于赵云的谥号。 赵云死后,追谥“顺平侯”。有人觉得“顺”、“平”二字均和骁勇善战挂不上号,因此把这也当作赵云能力和功绩平庸的一个证据。但是,谥号只是一个尊荣称号,不是非要使用“勇”、“猛”、“壮”这样的词的。比如:夏侯敦和曹仁均谥“忠侯”,夏侯渊和乐进均谥“愍侯”,曹洪谥“恭侯”,张飞谥“桓侯”,这些名将的谥号又能说明什么? 4、关于陈寿对赵云的评价。 陈寿评曰:【黄忠、赵云强挚壮猛,并作爪牙,其灌、滕之徒欤?】 看到“爪牙”一词,很多人把这个评语也当作贬低赵云的依据,其实是完全误解了作者的本意。 陈寿将黄忠和赵云并论,喻为“爪牙”,比作“灌、滕”。 (1)、强挚壮猛:是强壮勇猛的意思,黄忠和赵云都是猛将,这个应该没什么异议了。 (2)、爪牙:这是猛兽最具杀伤力的两件武器,如果没有了爪和牙,猛兽就成为废物了。所以,“爪牙”一词在这里显然是褒义词,形容黄忠和赵云是蜀汉集团里最骁勇的将领之一。 同样曾被喻为“爪牙”的,还有曾以七千人大破东吴十万众的曹魏名将张辽和李典。《三国志·张辽传》:【六年,(文)帝追念辽、典在合肥之功,诏曰:“合肥之役,辽、典以步卒八百,破贼十万,自古用兵,未之有也。使贼至今夺气,可谓国之爪牙矣。其分辽、典邑各百户,赐一子爵关内侯。”】 张辽在魏五子良将传中位列第一,战功赫赫,深受曹操父子器重喜爱,恩遇极隆(4),被不少人视为三国第一名将。张辽死后,曹丕“为流涕”,后来又追念他和李典之功,下诏表彰,以“爪牙”称之。“爪牙”怎么也不会是一个贬义词吧?! 3、灌、滕:即汉朝开国名将灌婴、滕公夏侯婴。灌婴年纪虽轻,但冲锋陷阵,作战英勇――【疾斗】、【战疾力】、【疾战】、【灌婴虽少,然数力战】,为刘邦骑兵统帅,曾率兵穷追项羽,破之,迫使项羽自杀,扫平了刘邦称霸的最大障碍。夏侯婴(即夏侯敦之祖)统领兵车部队快速攻击,作战勇猛――【以兵车趣攻战疾】。其战车部队虽然攻坚不如步兵,却可横扫千里,长驱直入,为刘邦迅速入关、攻破咸阳立下大功。在刘邦开拓帝业,以及称帝后平定诸王叛乱的峥嵘岁月里,此二人均历战无数,战功赫赫,封赐极隆,俱为当之无愧的一代名将(5)。陈寿将黄忠、赵云比作此二人,是一种很高的赞誉。只要看看《史记》里灌婴和夏侯婴的传记,就很清楚了;而“赵云只是一名平庸将领”的论点,也就不攻自破

刘备打了多少年江山才坐上皇帝的

161年(1岁):出生于涿,以卖草鞋为生。 184年(24岁):应征入伍,讨伐黄巾起义军。 194年(34岁):徐州牧陶谦病势,刘备受托接任徐州牧。 195年(35岁):与吕布议和,驻扎小沛。 196年(36岁):吕布派兵进攻,战败投靠曹操。 199年(39岁):借兵灭袁术、占徐州、反曹操。 200年(40岁):投靠袁绍,后逃亡。 201年(41岁):投靠刘表,但不为信任。 207年(47岁):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 208年(48岁):结盟孙,赤壁之战大败曹操。 209年(49岁):任荆州牧,与孙联姻。 211年(51岁):自与副军师庞统等入川。 214年(54岁):劝降刘璋,夺取益州,领益州牧。 215年(55岁):孙派兵攻打荆州,后刘、孙议和,分占荆州。 219年(59岁):攻陷汉中,进位汉中王。 221年(61岁):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或蜀。 222年(62岁):为夺回荆州,兴兵伐吴,兵败。 223年(63岁):崩于白帝城永安宫。

刘备称帝的天子第一诏

没有,历史上只有赵云的谏言,如下云谏曰:「国贼是曹操,非孙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先主不听,遂东征,留云督江州。

最近看了三国志,最郁闷的是为什么正史里要贬低赵云!!!三国演义里赵云那么神勇无双,三国志赵云却一般

、关于赵云只是一个保镖。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网友“天变雨纹”曾写过一篇很好的文章,里面否定了这种说法,已经分析得很透彻了。不能因为赵云早期做过刘备的主骑,长阪时又救过甘夫人和后主,就断言他的身份是保镖。象典韦和许褚,《三国志》里都是明明白白点明了他们是曹操“中军宿卫”、主要职责是护卫主公的。倘若赵云的身份和他们一样,《三国志》里不会不点出来。另外,【先主入蜀,云留荆州】,刘备统兵入川,而赵云却留在荆州,他不是保镖就已经很清楚了。至于【亮率云与张飞等俱溯江西上,平定郡县。至江州,分遣云从外水上江阳,与亮会于成都】、【亮令云与邓芝往拒,而身攻祁山】,明显是一员统兵的将领,典韦和许褚都没有过这样的统兵经历。 2、关于赵云的战绩记载。 在《三国志》里,赵云的战绩记载确实很少。但是,正如我前面说过的,蜀国原本无史,也就是说原始的史料记载缺失,完全是靠陈寿去采集的;加上陈寿奉魏为正统,因此蜀书是三国里最简略、也最语焉不详的一书。不仅仅是赵云,象关羽、张飞这样公认的名将,在《三国志》的记载里都是很简略的。关羽除了白马刺颜良以及襄樊之战外,并无其他战绩记载;张飞除了长阪据水断桥、与诸葛亮入川、巴西败张郃以外,也缺乏其他的记载。这两个人的战绩记载,比起魏五子良将、曹、夏侯等人远远不及,但陈寿对他们的评价却是:【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可见,《三国志》里对蜀将的战绩记载都很少,有其客观的原因,并不仅仅只是赵云一人,也不足以成为否定赵云的理由。 3、关于赵云的谥号。 赵云死后,追谥“顺平侯”。有人觉得“顺”、“平”二字均和骁勇善战挂不上号,因此把这也当作赵云能力和功绩平庸的一个证据。但是,谥号只是一个尊荣称号,不是非要使用“勇”、“猛”、“壮”这样的词的。比如:夏侯敦和曹仁均谥“忠侯”,夏侯渊和乐进均谥“愍侯”,曹洪谥“恭侯”,张飞谥“桓侯”,这些名将的谥号又能说明什么? 4、关于陈寿对赵云的评价。 陈寿评曰:【黄忠、赵云强挚壮猛,并作爪牙,其灌、滕之徒欤?】 看到“爪牙”一词,很多人把这个评语也当作贬低赵云的依据,其实是完全误解了作者的本意。 陈寿将黄忠和赵云并论,喻为“爪牙”,比作“灌、滕”。 (1)、强挚壮猛:是强壮勇猛的意思,黄忠和赵云都是猛将,这个应该没什么异议了。 (2)、爪牙:这是猛兽最具杀伤力的两件武器,如果没有了爪和牙,猛兽就成为废物了。所以,“爪牙”一词在这里显然是褒义词,形容黄忠和赵云是蜀汉集团里最骁勇的将领之一。 同样曾被喻为“爪牙”的,还有曾以七千人大破东吴十万众的曹魏名将张辽和李典。《三国志·张辽传》:【六年,(文)帝追念辽、典在合肥之功,诏曰:“合肥之役,辽、典以步卒八百,破贼十万,自古用兵,未之有也。使贼至今夺气,可谓国之爪牙矣。其分辽、典邑各百户,赐一子爵关内侯。”】 张辽在魏五子良将传中位列第一,战功赫赫,深受曹操父子器重喜爱,恩遇极隆(4),被不少人视为三国第一名将。张辽死后,曹丕“为流涕”,后来又追念他和李典之功,下诏表彰,以“爪牙”称之。“爪牙”怎么也不会是一个贬义词吧?! 3、灌、滕:即汉朝开国名将灌婴、滕公夏侯婴。灌婴年纪虽轻,但冲锋陷阵,作战英勇――【疾斗】、【战疾力】、【疾战】、【灌婴虽少,然数力战】,为刘邦骑兵统帅,曾率兵穷追项羽,破之,迫使项羽自杀,扫平了刘邦称霸的最大障碍。夏侯婴(即夏侯敦之祖)统领兵车部队快速攻击,作战勇猛――【以兵车趣攻战疾】。其战车部队虽然攻坚不如步兵,却可横扫千里,长驱直入,为刘邦迅速入关、攻破咸阳立下大功。在刘邦开拓帝业,以及称帝后平定诸王叛乱的峥嵘岁月里,此二人均历战无数,战功赫赫,封赐极隆,俱为当之无愧的一代名将(5)。陈寿将黄忠、赵云比作此二人,是一种很高的赞誉。只要看看《史记》里灌婴和夏侯婴的传记,就很清楚了;而“赵云只是一名平庸将领”的论点,也就不攻自破

赵云(子龙)简介? 为什么公孙瓒这么舍得把他给刘备啊?

赵云(?-229年),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三国时期蜀汉名将。赵子龙之所以会投奔刘备,是因为公孙瓒在同袁绍争战时,兵败身亡,一无所有,赵子龙没有主公可依靠了,就到了处地方做山贼,建立了小小根据地,当时不是公孙瓒主动把他给刘备,刘备只是曾经借过赵子龙。刘备四处转战时,恰好遇到无身依靠的赵子龙,在此的情况下,赵子龙就成为刘备手下一员战将。

蜀中五虎将,现代白马男神,赵云为何始终不被重用?

乱世三国的三位领袖——曹操、孙、刘备,可谓历史上排的上号的政治家,这三位随便拉到某个时代,都能成就一番丰功伟绩。而刘备作为三大枭雄之一,起步家底都远逊于孙曹,但仍能称霸一方,共逐天下,可见其政治素养是相当高的,甚至可能高于孙曹。而作为政治家的必备技能——用人之道,不敢说刘备超越孙曹,但其在知人识人用人方面肯定是远胜于同时代的其他诸侯。
大部分人对于三国人物的认识,来自于《三国演义》,然史学家们却很少将《三国演义》当作研究历史的正规材料。因为《三国演义》真的只是演义,里头很多事件都是子虚乌有张冠李戴。更主要的是《三国演义》中充满了造神运动。最牛的一尊大神莫过于武侯诸葛孔明,其次就是武圣关羽,再次就要常山赵子龙了。前两尊大神网友多有披露,在此不做笔墨。
赵云自投刘备后,史书中总共记录五大事迹——长坂坡救主、截江救阿斗、于百万曹军七进七出、镇守江阳犍为、兵败斜阳谷。其中只有在刘备攻取益州的战斗中镇守江阳犍为称得上是开疆拓土的事迹,且此时的刘备集团已势如破竹,兵锋锐不可当。前三者均为赵云个人作战的英勇事迹,且均为护主功劳。斜阳谷之战更是赵云军事的终结之战,也未取得胜利。终赵子龙一生,也未能斩杀敌军一员名将,未曾攻下敌军一座城池,未作统帅指挥过一场战役。
赵云一生,也算是身经百战,跟着刘备开疆拓土不能说没有表现的机会,但是面对如此业绩,刘备怎么敢将蜀汉的天下托付给他呢。当然云粉也不必急着跟我蹬鼻子上眼,赵云既然能被刘备封作五虎上将,自然是得到了刘备的肯定,能得到刘玄德认可的将士自然不会是一无是处的。刘备认为赵云虽然没有统兵百万、攻城略地的将帅之才,但却是一个善于察言观色、政治嗅觉敏锐的护主能人。刘备集团取益州入驻成都以后,刘备欲赏赐赵云豪宅良田,却被赵云以“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今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为由拒绝了,此话一出既表现出赵云不慕富贵的淡泊之心,也表达了与主上同心同德、共济天下之意。关羽被杀之后,刘备欲讨伐孙吴,赵云力劝刘备:“国贼,曹操,非孙也。若先灭魏,则自服。今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非策之上也。”此番肺腑之言,虽未能劝阻刘备兴兵伐吴,但足见赵云审时度势的大局观,也可见赵云隐忍克制的自制力。毕其一生,子龙虽未建立重大功勋,但也未曾有过重大失误。对于刘备而言,身边常备一个像赵云这样谨小慎微、头脑清晰的护卫,自然是再称心不过了。
五虎上将,白袍将军赵云,虽无统兵御敌之才,但有忠心护主之能,外事不堪用,内事堪大任,刘玄德之用人,人尽其才,甚好!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guoliangcema.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