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寒门薄宦”的拓展阅读资料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寒门薄宦”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秦钟在红楼梦里的意义、寒的古代意思义是什么、红楼梦第7章主要内容概括,要带知识性的,不罗嗦但不要太简单、解读红楼梦讲座大钢、曹雪芹为什么要把贾宝玉写成一个双性恋人物?、寒的汉字释义、与寒食有关的成语、寒苗醉姬啥意思,有谁知道等

秦钟在红楼梦里的意义

在《红楼梦》众多男性人物中,秦钟无疑是一个重要的人物。这一点倒不完全是因为他是秦可卿弟弟的缘故,而是他与小说中的主人公贾宝玉之间的“特殊”关系所决定的。或许因为如此,在读者、论者的心目中,秦钟始终占有一席之地
秦钟正式登场见于小说第7回,地点是他姐姐秦可卿的房间。据书中交待,秦钟字表鲸卿,是一个小后生家。“较宝玉略瘦些,眉清目秀粉面朱唇,身材俊俏,举止风流,似在宝玉之上,只是怯怯羞羞,有女儿之态,腼腆含糊”,连宝玉也被“比下去了”。
那宝玉自见了秦钟的人品出众,心中似有所失,痴了半日,自己心中又起了呆想,乃自思道:“天下竟有这等的人物!如今看来,我竟成了泥猪癞狗了。可恨我为什么生在这侯门公府之家,若也生在寒门薄宦之家,早得与他交结,也不枉生了一世。我虽如此比他尊贵,可知锦绣纱罗,也不过裹了我这根死木头;美酒羊羔,也不过填了我这粪窟泥沟。‘富贵’二字,不料遭我荼毒了!”
在贾宝玉眼中,秦钟之貌已是潘安再世,天下难觅难寻的第一美男。那么,秦钟眼中的贾宝玉又是如何呢?小说中接着写道:
秦钟自见了宝玉形容出众,举止不凡,更兼金冠绣服,娇婢侈童,秦钟心中亦自思道:“果然这宝玉怨不得人溺爱他。可恨我偏生于清寒之家,不能与他耳鬓交接,可恨‘贫窭’二字限人,亦世间大不快事。”
由以上两段文字可知,宝秦初会双方已是“一见钟情惺惺相惜了。后面二人交往的故事及其结局,读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探讨。
(1)从《红楼梦》故事情节脉络来看,秦钟的故事主要是由“宝秦初会”、“入塾风波”、“庵中偷情”、“宝秦诀别”四大板块完成的,而其重点则在后两个板块之中,前后衔接,有头有尾,是一个完整有序的故事。
前人涂灜在《红楼梦论赞》中曾从秦钟名字上作出解读。他说:
秦钟者,情种也。为钟情于人之种耶?为人钟情之种耶?为钟情于人之种,斯为风流种;为人钟情之种,则为下流种。然为钟情于人,固不得不为人钟情之人,则合风流、下流二种而为种,斯为真情真种。其于宝玉也,莫为之后,虽盛莫传,然顾前不顾后,其象为夭,故不永厥寿云。
涂氏所论显然认为秦钟是“合风流、下流二种”的人,这一点自然是对的。但说他是“真情真种”,我则不敢苟同。他对自己的姐姐的死(不论因何而死),毫无悲戚之状;对智能儿也只是图一时之欢而已。特别是他入学之后,把学校当成了风月场,偷情到佛门净地……所谓“真情真种”四字用在他身上是极大的讽刺!在我看来,秦钟实在难于匹配“真情真种”的美称,他的“下流”甚于“风流”,是一个典型的“滥情”之人。他与薛蟠之流相比,只有容貌之别和选择上的“雅俗”不同,本质则是完全一样的。所谓“不永厥寿”,正是他的“滥情”所致。因此,我们有理由说,秦钟之“终”正是对具有“泛爱”倾向的贾宝玉提出了一个真实的忠告——情不可俗,情不可滥!
(2)秦钟是一个道道地地的崇尚现实的后生家。小说中写到他的对话见于第7回(三句)、第9回(一句)、第14回(二句)、第15回(九句)、第16回(三句),共433个字。其中文字最多者是谈他读书的部分,其次是他在弥留之际对贾宝玉的劝与叹。第7回当宝玉问秦钟近日家务等事时,他首先答道:
业师于去年病故,家父又年纪老迈,残疾在身,公务繁冗,因此尚未议及再延师一事,目下不过在家温习旧课而已。再,读书一事必须有一二知己为伴,时常大家讨论,方能进益。
下面当宝玉说道:“就往我们敝塾中来,我亦相伴,彼此有益”之后,秦钟笑道:
家父前日在家提起延师一事,也曾提起这里的义学倒好,原要来和这里的亲翁商议引荐。因这里又事忙,不便为这点小事来聒絮的。宝叔果然度小侄或可磨墨涤砚,何不速速的作成,又彼此不致荒废,又可以常相谈聚,又可以慰父母之心,又可以得朋友之乐,岂不是美事?
这两段对话是秦钟所有对话中最长的文字,四个“又”字的连用最能凸显秦钟重现实的人格特征。他的这种特征到了第16回回末,以其临终“忏悔”的形式表露无遗。
……众鬼听说,只得将秦魂放回,哼了一声,微开双目,见宝玉在侧,乃勉强叹道:“怎么不肯早来?再迟一步也不能见了。”宝玉忙携手垂泪道:“有什么话留下两句。”秦钟道:“并无别话。以前你我见识自为高过世人,今日才知自误了。以后还该立志功名,以荣耀显达为是。”说毕,便长叹一声,萧然长逝了。
对于坚持“自我”、拒绝“仕途经济”之路的贾宝玉来说,这一声“长叹”是惊醒还是沉重的一击?我想宝玉最后的“悬崖撒手”,彻底告别“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现实社会已经作出了回答。在我的印象中,秦钟从来没有真正理解过贾宝玉的真实思想。他们之间的“亲密无间”至多不过是一场红尘“游戏”而已。秦钟临终的一劝一叹,充分反映了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主流意识无时无刻不在消磨人的个性,融化人们对民主、自由的渴望。秦钟的劝与太虚幻境中的警幻仙姑对宝玉的规训、北静王的告诫,还有花人箴、甄宝玉的劝如出一辙,目的都是要把具有叛逆意识的贾宝玉拉回到现实社会中来,实现所谓功名利禄光宗耀祖,完成宁荣二公的“嘱托”!从这个意义上说,秦钟之“终”对贾宝玉来说或许是他斩断名缰利索,走上彻底叛逆之路的重要一步!
(3)从秦可卿入宁国府到秦可卿之丧,再到秦业之死、秦钟之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链。秦钟之死,秦(情)家从小说中完全消失了,这一现象颇有玩味之处。我一直在怀疑秦(情)氏情节是从作者的《风月宝鉴》中“移植”到《红楼梦》中的。在故事情节上,作者显然作了改动,大量删节风月笔墨,压缩人物结局的描写,匆匆交代而过。秦可卿之死因问题已有众多文章讨论,且有脂批证明,无须枝蔓。以小说中的秦业之死,只有一句“自己气的老病发作,三五日光景呜呼死了”作收束,似乎过于草率。首先,秦业身为营缮司郎中,秦钟入贾府时还说其父“公务繁冗”……其次,秦业是贾蓉之岳丈、贾珍之亲家公,在秦可卿丧事大办过后秦业方死,贾珍、贾蓉何以袖手旁观,如无事一般?这一切都于情于理似有不合。
早期本中的甲戌本、戚戌本、王府本等有大体相同的一条脂批,其云:
设云秦钟。古诗云:“未嫁先名玉,来时本姓秦。”二语便是此书大纲目、大比托、大讽刺处。
试想脂批中的“大纲目”、“大比托”、“大讽刺”九个字的内容究竟指的是什么?难道仅仅是以秦可卿之丧(俗曰白事)与元妃省亲(俗曰喜事)遥相呼应?或仅仅是为了“揭露”贾珍之奢?倘如是,那么为什么这条脂批又批在了“方知他学名唤秦钟”句下呢?难道是脂批错了“位置”?脂批中的“未嫁先名玉”究竟指谁,应该如何解读,都有待高明。

寒的古代意思义是什么

1、冷,与“暑”相对:~冬;~色;~衣;~冽;~带;~战;~噤;~食(节名,在清明前一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不生火做饭,也有的地区把清明当作“寒食”);~喧;~来暑往;唇亡齿~。
2、害怕:~心。
3、穷困,有时用作谦辞:~门;~伧;~舍;~窗(喻艰苦的学习环境);~酸;~士(旧指贫穷的读书人)。
形容词:
1.会意。金文外面是“宀”(mián),即房屋:中间是“人”;人的左右两边是三个“草”,表示很多;下面两横表示“冰”。寒冷是一种感觉,人们虽能感觉到,但是却看不见。于是古人就采用上述四个形体来创造这个字,人踡曲在室内,以草避寒,表示天气很冷。本义:冷,寒冷。
2.同本义。
寒,冻也。——《说文》
凉是冷之始,寒是冷之极。——《列子·汤问》注
乾为寒。——《易·说卦》
若不可寻也,亦可寒也。——《左传·哀公十二年》
以享司寒。——《左传·昭公四年》
北方曰寒风。——《吕氏春秋·有始》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庄子·德充符》
寒光照铁衣。——《乐府诗集·木兰诗》
寒雨连江夜入吴。——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凄神寒骨。——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心忧炭贱愿天寒。——唐·白居易《卖炭翁》
时天寒,语从游者呵笔书之。——明·顾彦夫《村落嫁娶图记》
又如:寒肃(寒冷肃杀);寒悄(冷气侵入);寒衾(冰冷的床铺);寒噤(由于天冷而咬紧牙关或牙齿打战)。
3.贫困。如:寒门薄宦(穷家小吏);寒畯(贫寒的读书人);寒劣(贫弱无助的人);寒女(贫穷家庭的女孩)。
4.卑微;低微。
吾本寒家。——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又如:寒官(下级官吏);寒品(出身寒微的人);寒族(寒微的家族);寒穷(寒微贫穷)。
5.冷清。如:寒山(冷落寂静的山,寒天的山);寒芒(使人感冷清的光芒);寒汀(清寒冷落的小洲);寒月(清冷的月光)。
6.声音凄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高适《燕歌行》
又如:寒吟(哀鸣)。
7.凋零;枯萎。
花寒鹦鹉病,春去杜鹃愁。——张可久《小山乐府》
又如:寒枝(寒冬凋零的林木)。
8.谦词。如:寒第(对自己家的谦称);寒门(贫寒的人家。对人谦称自己的家);寒族(谦称自己的家族)。
9.古代中医用字,泛指邪气。如:《伤寒论》中的“寒”;在日本名医中西惟忠的《伤寒之研究》里说过“谓邪而为寒,盖古义也”。
动词:
1.感到冷。如:寒玉(玉质清冷)。
2.恐惧:战栗。
若是王以十成郑,梁氏寒心。——《战国策·秦策四》
寒心酸鼻。——《高唐赋》。注:“寒心,谓战栗也。”
3.特指终止盟约。
遂寒前盟。——宋·王明清《挥尘后录》
名词
1.寒冷的季节。与“暑”相对。
寒暑易节。——《列子·汤问》
犯寒暑。——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涉寒暑。——明·刘基《卖柑者言》
又如:寒暄。
2.寒天。如:寒照(寒天的日光);寒蓬(寒天的枯草);寒渡(寒天的渡口);寒川(寒天的河流)。
3.寒夜。如:寒更(寒夜的更点);寒星(寒夜的星);寒柝(寒夜打更的木梆声)。
4.指由寒邪引起的机能衰退的病症。如:受了一点寒。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邪性质于阴,其气清冷,寒邪侵犯人体,导致阴寒偏盛,最易损伤人体的阳气。
(2)寒性凝滞而主痛 凝,凝结;滞,阻滞。寒邪侵犯人体可使气血津液运行迟缓,凝结阻滞不通。由于血、津液“得温则行,得寒则凝”,而“不通则痛”,故寒邪侵犯人体可使机体出现各种疼痛的症状。寒邪所致疼痛的特点是,遇寒加重,得温减轻。
(3)寒性收引 收,收缩;引,牵引。寒邪侵犯人体可使机体的气机收敛,腠理闭塞,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临床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寒邪侵犯肌表,可致腠理闭塞,汗孔闭合,出现发热恶寒,无汗等症状。二是寒邪侵犯经络,引起筋脉收缩挛急,气血不通,见关节挛急疼痛,屈伸不利等症状。
5.姓,寒姓。
康熙字典:
《寅集上》《宀字部》 ·寒
〔古文〕《唐韵》胡安切《集韵》《韵会》《正韵》河干切,音韩。《说文》东也。本作。从人在宀下,从茻荐覆之,下有仌。仌,水也。隶省作寒。《释名》寒,捍也。捍,格也。《玉篇》冬时也。《易·系辞》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书·洪范》庶徴曰燠,曰寒。《传》焕以长物,寒以成物。 又司寒,水神。《左传·昭四年》黑牡秬黍,以享司寒。《注》司寒,元冥,水神也。 又《周语》火见而淸风戒寒。《荀悦·申鉴》下有寒民,则上不具服。 又穷窘也。《史记·范睢传》范叔一寒至此哉。《宋史·同甫传》畸人寒士皆赖之。 又国名,在北海,平寿县东寒亭。《史记·夏本纪》伯明氏之谗子寒浞封国。 又姓。汉博士寒朗。 又叶胡田切,音贤。《楚辞·天问》何所冬暖,何所夏寒。焉有石林,何兽能言。 又叶侧邻切,音眞。《欧阳修·答韩子华诗》俊乂沈下位,恶去善乃伸。家至与戸到,饱饥而衣寒。

红楼梦第7章主要内容概括,要带知识性的,不罗嗦但不要太简单

  话说周瑞家的送了刘姥姥去后, 便上来回王夫人话。谁知王夫人不在上房,问丫鬟们时,方知往薛姨妈那边闲话去了。周瑞家的听说,便转出东角门至东院,往梨香院来。 刚至院门前,只见王夫人的丫鬟名金钏儿者,和一个才留了头的小女孩儿站在台阶坡上顽。见周瑞家的来了,便知有话回,因向内努嘴儿。
  周瑞家的轻轻掀帘进去,只见王夫人和薛姨妈长篇大套的说些家务人情等语。周瑞家的不敢惊动,遂进里间来。只见薛宝钗穿着家常衣服,头上只散挽着シ儿,坐在炕里边, 伏在小炕桌上同丫鬟莺儿正描花样子呢。见他进来,宝钗才放下笔,转过身来,满面堆笑让: ’周姐姐坐。’周瑞家的也忙陪笑问:’姑娘好?’一面炕沿上坐了,因说:’这有两三天也没见姑娘到那边逛逛去, 只怕是你宝兄弟冲撞了你不成?’宝钗笑道:’那里的话。 只因我那种病又发了,所以这两天没出屋子。’周瑞家的道:’正是呢,姑娘到底有什么病根儿,也该趁早儿请个大夫来,好生开个方子,认真吃几剂,一势儿除了根才是。小小的年纪倒作下个病根儿,也不是顽的。’宝钗听了便笑道:’再不要提吃药。为这病请大夫吃药,也不知白花了多少银子钱呢。凭你什么名医仙药,从不见一点儿效。后来还亏了一个秃头和尚,说治无名之症,因请他看了。他说我这是从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幸而先天壮,还不相干,若吃寻常药,是不中用的。他就说了一个海上方,又给了一包药末子作引子, 异香异气的。不知是那里弄了来的。他说发了时吃一丸就好。倒也奇怪,吃他的药倒效验些。’
  周瑞家的因问:’不知是个什么海上方儿?姑娘说了,我们也记着,说与人知道,倘遇见这样病,也是行好的事。’宝钗见问,乃笑道:’不用这方儿还好,若用了这方儿,真真把人琐碎死。 东西药料一概都有限,只难得`可巧’二字:要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的白芙蓉蕊十二两,冬天的白梅花蕊十二两。将这四样花蕊,于次年春分这日晒干,和在药末子一处,一齐研好。又要雨水这日的雨水十二钱, 。。。。。。’周瑞家的忙道:’嗳哟!这么说来,这就得三年的工夫。倘或雨水这日竟不下雨,这却怎处呢?’宝钗笑道:’所以说那里有这样可巧的雨,便没雨也只好再等罢了。白露这日的露水十二钱,霜降这日的霜十二钱,小雪这日的雪十二钱。把这四样水调匀,和了药,再加十二钱蜂蜜,十二钱白糖,丸了龙眼大的丸子,盛在旧磁坛内,埋在花根底下。若发了病时,拿出来吃一丸,用十二分黄柏煎汤送下。’
  周瑞家的听了笑道:’阿弥陀佛,真坑死人的事儿!等十年未必都这样巧的呢。’宝钗道:’竟好,自他说了去后,一二年间可巧都得了,好容易配成一料。如今从南带至北,现在就埋在梨花树底下呢。’周瑞家的又问道:’这药可有名子没有呢?’宝钗道:’有。这也是那癞头和尚说下的,叫作`冷香丸’。’周瑞家的听了点头儿,因又说:’这病发了时到底觉怎么着?’宝钗道:’也不觉甚怎么着,只不过喘嗽些,吃一丸下去也就好些了。’
  周瑞家的还欲说话时,忽听王夫人问:’谁在房里呢?’周瑞家的忙出去答应了,趁便回了刘姥姥之事。略待半刻,见王夫人无语,方欲退出,薛姨妈忽又笑道:’你且站住。我有一宗东西,你带了去罢。’说着便叫香菱。只听帘栊响处,方才和金钏顽的那个小丫头进来了,问:’奶奶叫我作什么?’薛姨妈道:’把匣子里的花儿拿来。’香菱答应了,向那边捧了个小锦匣来。 薛姨妈道:’这是宫里头的新鲜样法,拿纱堆的花儿十二支。昨儿我想起来, 白放着可惜了儿的,何不给他们姊妹们戴去。昨儿要送去,偏又忘了。你今儿来的巧,就带了去罢。你家的三位姑娘,每人一对,剩下的六枝,送林姑娘两枝,那四枝给了凤哥罢。’王夫人道:’留着给宝丫头戴罢,又想着他们作什么。’薛姨妈道:’姨娘不知道,宝丫头古怪着呢,他从来不爱这些花儿粉儿的。’
  说着,周瑞家的拿了匣子,走出房门,见金钏仍在那里晒日阳儿。周瑞家的因问他道:’那香菱小丫头子,可就是常说临上京时买的,为他打人命官司的那个小丫头子么? ’金钏道:’可不就是他。’正说着,只见香菱笑嘻嘻的走来。周瑞家的便拉了他的手,细细的看了一会,因向金钏儿笑道:’倒好个模样儿,竟有些象咱们东府里蓉大奶奶的品格儿。’金钏儿笑道:’我也是这们说呢。’周瑞家的又问香菱:’你几岁投身到这里?’又问: ’你父母今在何处?今年十几岁了?本处是那里人?’香菱听问,都摇头说:’不记得了。’周瑞家的和金钏儿听了,倒反为叹息伤感一回。
  一时间周瑞家的携花至王夫人正房后头来。原来近日贾母说孙女儿们太多了,一处挤着倒不方便,只留宝玉黛玉二人这边解闷,却将迎,探,惜三人移到王夫人这边房后三间小抱厦内居住, 令李纨陪伴照管。如今周瑞家的故顺路先往这里来,只见几个小丫头子都在抱厦内听呼唤呢。 迎春的丫鬟司棋与探春的丫鬟待书二人正掀帘子出来,手里都捧着茶钟,周瑞家的便知他们姊妹在一处坐着呢,遂进入内房,只见迎春探春二人正在窗下围棋。 周瑞家的将花送上,说明缘故。二人忙住了棋,都欠身道谢,命丫鬟们收了。
  周瑞家的答应了,因说:’四姑娘不在房里,只怕在老太太那边呢。’丫鬟们道:’那屋里不是四姑娘?’周瑞家的听了,便往这边屋里来。只见惜春正同水月庵的小姑子智能儿一处顽耍呢,见周瑞家的进来,惜春便问他何事。周瑞家的便将花匣打开,说明原故。 惜春笑道:’我这里正和智能儿说,我明儿也剃了头同他作姑子去呢,可巧又送了花儿来,若剃了头,可把这花儿戴在那里呢?’说着,大家取笑一回,惜春命丫鬟入画来收了。
  周瑞家的因问智能儿: ’你是什么时候来的?你师父那秃歪剌往那里去了?’智能儿道:’我们一早就来了。我师父见了太太,就往于老爷府内去了,叫我在这里等他呢。’周瑞家的又道:’十五的月例香供银子可曾得了没有?’智能儿摇头儿说:’我不知道。’惜春听了,便问周瑞家的:’如今各庙月例银子是谁管着?’周瑞家的道:’是余信管着。’惜春听了笑道:’这就是了。他师父一来,余信家的就赶上来,和他师父咕唧了半日,想是就为这事了。’
  那周瑞家的又和智能儿劳叨了一会, 便往凤姐儿处来。穿夹道从李纨后窗下过,隔着玻璃窗户,见李纨在炕上歪着睡觉呢,遂越过西花墙,出西角门进入凤姐院中。走至堂屋, 只见小丫头丰儿坐在凤姐房中门槛上,见周瑞家的来了,连忙摆手儿叫他往东屋里去。周瑞家的会意,忙蹑手蹑足往东边房里来,只见奶子正拍着大姐儿睡觉呢。周瑞家的悄问奶子道: ’姐儿睡中觉呢?也该请醒了。’奶子摇头儿。正说着,只听那边一阵笑声, 却有贾琏的声音。接着房门响处,平儿拿着大铜盆出来,叫丰儿舀水进去。平儿便到这边来, 一见了周瑞家的便问:’你老人家又跑了来作什么?’周瑞家的忙起身, 拿匣子与他,说送花儿一事。平儿听了,便打开匣子,拿了四枝,转身去了。半刻工夫,手里拿出两枝来,先叫彩明吩咐道:’送到那边府里给小蓉大奶奶戴去。’次后方命周瑞家的回去道谢。
  周瑞家的这才往贾母这边来。穿过了穿堂,抬头忽见他女儿打扮着才从他婆家来。周瑞家的忙问:’你这会跑来作什么?’他女儿笑道:’妈一向身上好?我在家里等了这半日,妈竟不出去,什么事情这样忙的不回家?我等烦了,自己先到了老太太跟前请了安了, 这会子请太太的安去。妈还有什么不了的差事,手里是什么东西?’周瑞家的笑道:’嗳!今儿偏偏的来了个刘姥姥,我自己多事,为他跑了半日,这会子又被姨太太看见了,送这几枝花儿与姑娘奶奶们。这会子还没送清楚呢。你这会子跑了来,一定有什么事。’他女儿笑道:’你老人家倒会猜。实对你老人家说,你女婿前儿因多吃了两杯酒,和人分争,不知怎的被人放了一把邪火,说他来历不明,告到衙门里,要递解还乡。所以我来和你老人家商议商议,这个情分,求那一个可了事呢?’周瑞家的听了道:’我就知道呢。这有什么大不了的事!你且家去等我,我给林姑娘送了花儿去就回家去。此时太太二奶奶都不得闲儿, 你回去等我。这有什么,忙的如此。’女儿听说,便回去了,又说: ’妈,好歹快来。’周瑞家的道:’是了。小人儿家没经过什么事,就急得你这样了。’说着,便到黛玉房中去了。
  谁知此时黛玉不在自己房中,却在宝玉房中大家解九连环顽呢。周瑞家的进来笑道: ’林姑娘,姨太太着我送花儿与姑娘带来了。’宝玉听说,便先问:’什么花儿?拿来给我。 ’一面早伸手接过来了。开匣看时,原来是宫制堆纱新巧的假花儿。黛玉只就宝玉手中看了一看,便问道:’还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周瑞家的道:’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 ’周瑞家的听了,一声儿不言语。宝玉便问道:’周姐姐,你作什么到那边去了。’周瑞家的因说:’太太在那里,因回话去了,姨太太就顺便叫我带来了。’宝玉道:’宝姐姐在家作什么呢?怎么这几日也不过这边来?’周瑞家的道:’身上不大好呢。’宝玉听了,便和丫头说:’谁去瞧瞧?只说我与林姑娘打发了来请姨太太姐姐安,问姐姐是什么病,现吃什么药。论理我该亲自来的,就说才从学里来,也着了些凉,异日再亲自来看罢。’说着,茜雪便答应去了。周瑞家的自去,无话。原来这周瑞的女婿,便是雨村的好友冷子兴,近因卖古董和人打官司,故教女人来讨情分。周瑞家的仗着主子的势利,把这些事也不放在心上,晚间只求求凤姐儿便完了。至掌灯时分,凤姐已卸了妆,来见王夫人回话: ’今儿甄家送了来的东西,我已收了。咱们送他的,趁着他家有年下进鲜的船回去,一并都交给他们带了去罢?’王夫人点头。凤姐又道:’临安伯老太太生日的礼已经打点了, 派谁送去呢?’王夫人道:’你瞧谁闲着,就叫他们去四个女人就是了,又来当什么正经事问我。’凤姐又笑道:’今日珍大嫂子来,请我明日过去逛逛,明日倒没有什么事情。’王夫人道:’有事没事都害不着什么。每常他来请,有我们,你自然不便意,他既不请我们,单请你,可知是他诚心叫你散淡散淡,别辜负了他的心,便有事也该过去才是。’凤姐答应了。当下李纨,迎,探等姐妹们亦来定省毕,各自归房无话。
  次日凤姐梳洗了, 先回王夫人毕,方来辞贾母。宝玉听了,也要跟了逛去。凤姐只得答应,立等着换了衣服,姐儿两个坐了车,一时进入宁府。早有贾珍之妻尤氏与贾蓉之妻秦氏婆媳两个, 引了多少姬妾丫鬟媳妇等接出仪门。那尤氏一见了凤姐,必先笑嘲一阵,一手携了宝玉同入上房来归坐。秦氏献茶毕,凤姐因说:’你们请我来作什么?有什么好东西孝敬我, 就快献上来,我还有事呢。’尤氏秦氏未及答话,地下几个姬妾先就笑说:’二奶奶今儿不来就罢,既来了就依不得二奶奶了。’正说着,只见贾蓉进来请安。宝玉因问:’大哥哥今日不在家么?’尤氏道:’出城与老爷请安去了。可是你怪闷的,坐在这里作什么?何不也去逛逛?’
  秦氏笑道: ’今儿巧,上回宝叔立刻要见的我那兄弟,他今儿也在这里,想在书房里呢,宝叔何不去瞧一瞧?’宝玉听了,即便下炕要走。尤氏凤姐都忙说:’好生着,忙什么? ’一面便吩咐好生小心跟着,别委曲着他,倒比不得跟了老太太过来就罢了。凤姐说道: ’既这么着,何不请进这秦小爷来,我也瞧一瞧。难道我见不得他不成?’尤氏笑道: ’罢,罢!可以不必见他,比不得咱们家的孩子们,胡打海摔的惯了。人家的孩子都是斯斯文文的惯了,乍见了你这破落户,还被人笑话死了呢。’凤姐笑道:’普天下的人,我不笑话就罢了,竟叫这小孩子笑话我不成?’贾蓉笑道:’不是这话,他生的腼腆,没见过大阵仗儿,婶子见了,没的生气。’凤姐道:’凭他什么样儿的,我也要见一见!别放你娘的屁了。 再不带我看看,给你一顿好嘴巴。’贾蓉笑嘻嘻的说:’我不敢扭着,就带他来。’
  说着, 果然出去带进一个小后生来,较宝玉略瘦些,眉清目秀,粉面朱唇,身材俊俏,举止风流,似在宝玉之上,只是怯怯羞羞,有女儿之态,腼腆含糊,慢向凤姐作揖问好。 凤姐喜的先推宝玉,笑道:’比下去了!’便探身一把携了这孩子的手,就命他身傍坐了, 慢慢的问他:几岁了,读什么书,弟兄几个,学名唤什么。秦钟一一答应了。早有凤姐的丫鬟媳妇们见凤姐初会秦钟, 并未备得表礼来,遂忙过那边去告诉平儿。平儿知道凤姐与秦氏厚密,虽是小后生家,亦不可太俭,遂自作主意,拿了一匹尺头,两个’状元及第’ 的小金锞子,交付与来人送过去。凤姐犹笑说太简薄等语。秦氏等谢毕。一时吃过饭,尤氏,凤姐,秦氏等抹骨牌,不在话下
  那宝玉自见了秦钟的人品出众,心中似有所失,痴了半日,自己心中又起了呆意,乃自思道: ’天下竟有这等人物!如今看来,我竟成了泥猪癞狗了。可恨我为什么生在这侯门公府之家,若也生在寒门薄宦之家,早得与他交结,也不枉生了一世。我虽如此比他尊贵,可知锦绣纱罗,也不过裹了我这根死木头,美酒羊羔,也不过填了我这粪窟泥沟。`富贵’二字,不料遭我荼毒了!’秦钟自见了宝玉形容出众,举止不凡,更兼金冠绣服, 骄婢侈童,秦钟心中亦自思道:’果然这宝玉怨不得人溺爱他。可恨我偏生于清寒之家, 不能与他耳鬓交接,可知`贫窭’二字限人,亦世间之大不快事。’二人一样的胡思乱想。 忽然宝玉问他读什么书。秦钟见问,因而答以实话。二人你言我语,十来句后,越觉亲密起来。
  一时摆上茶果, 宝玉便说:’我两个又不吃酒,把果子摆在里间小炕上,我们那里坐去, 省得闹你们。’于是二人进里间来吃茶。秦氏一面张罗与凤姐摆酒果,一面忙进来嘱宝玉道: ’宝叔,你侄儿倘或言语不防头,你千万看着我,不要理他。他虽腼腆,却性子左强,不大随和此是有的。’宝玉笑道:’你去罢,我知道了。’秦氏又嘱了他兄弟一回,方去陪凤姐。
  一时凤姐尤氏又打发人来问宝玉:’要吃什么,外面有,只管要去。’宝玉只答应着,也无心在饮食上,只问秦钟近日家务等事。秦钟因说:’业师于去年病故,家父又年纪老迈, 残疾在身,公务繁冗,因此尚未议及再延师一事,目下不过在家温习旧课而已。再读书一事,必须有一二知己为伴,时常大家讨论,才能进益。’宝玉不待说完,便答道:’正是呢,我们却有个家塾,合族中有不能延师的,便可入塾读书,子弟们中亦有亲戚在内可以附读。我因业师上年回家去了,也现荒废着呢。家父之意,亦欲暂送我去温习旧书, 待明年业师上来,再各自在家里读。家祖母因说:一则家学里之子弟太多,生恐大家淘气, 反不好,二则也因我病了几天,遂暂且耽搁着。如此说来,尊翁如今也为此事悬心。今日回去,何不禀明,就往我们敝塾中来,我亦相伴,彼此有益,岂不是好事?’秦钟笑道:’家父前日在家提起延师一事,也曾提起这里的义学倒好,原要来和这里的亲翁商议引荐。 因这里又事忙,不便为这点小事来聒絮的。宝叔果然度小侄或可磨墨涤砚, 何不速速的作成,又彼此不致荒废,又可以常相谈聚,又可以慰父母之心,又可以得朋友之乐, 岂不是美事?’宝玉道:’放心,放心。咱们回来告诉你姐夫姐姐和琏二嫂子。你今日回家就禀明令尊,我回去再禀明祖母,再无不速成之理。’二人计议一定。那天气已是掌灯时候, 出来又看他们顽了一回牌。算帐时,却又是秦氏尤氏二人输了戏酒的东道,言定后日吃这东道。一面就叫送饭。
  吃毕晚饭,因天黑了,尤氏说:’先派两个小子送了这秦相公家去。’媳妇们传出去半日, 秦钟告辞起身。尤氏问:’派了谁送去?’媳妇们回说:’外头派了焦大,谁知焦大醉了,又骂呢。’尤氏秦氏都说道:’偏又派他作什么!放着。这些小子们,那一个派不得?偏要惹他去。’凤姐道:’我成日家说你太软弱了,纵的家里人这样还了得了。’尤氏叹道: ’你难道不知这焦大的?连老爷都不理他的,你珍大哥哥也不理他。只因他从小儿跟着太爷们出过三四回兵,从死人堆里把太爷背了出来,得了命,自己挨着饿,却偷了东西来给主子吃,两日没得水,得了半碗水给主子喝,他自己喝马溺。不过仗着这些功劳情分, 有祖宗时都另眼相待,如今谁肯难为他去。他自己又老了,又不顾体面,一味吃酒,吃醉了,无人不骂。我常说给管事的,不要派他差事,全当一个死的就完了。今儿又派了他。 ’凤姐道:’我何曾不知这焦大。倒是你们没主意,有这样的,何不打发他远远的庄子上去就完了。 ’说着,因问:’我们的车可齐备了?’地下众人都应道:’伺候齐了。’
  凤姐起身告辞,和宝玉携手同行。尤氏等送至大厅,只见灯烛辉煌,众小厮都在丹墀侍立。那焦大又恃贾珍不在家,即在家亦不好怎样他,更可以任意洒落洒落。因趁着酒兴,先骂大总管赖二,说他不公道,欺软怕硬,’有了好差事就派别人,象这等黑更半夜送人的事,就派我。没良心的王八羔子!瞎充管家!你也不想想,焦大太爷跷跷脚,比你的头还高呢。二十年头里的焦大太爷眼里有谁?别说你们这一起杂种王八羔子们!’正骂的兴头上, 贾蓉送凤姐的车出去,众人喝他不听,贾蓉忍不得,便骂了他两句,使人捆起来,’等明日酒醒了,问他还寻死不寻死了!’那焦大那里把贾蓉放在眼里,反大叫起来,赶着贾蓉叫:’蓉哥儿,你别在焦大跟前使主子性儿。别说你这样儿的,就是你爹, 你爷爷,也不敢和焦大挺腰子!不是焦大一个人,你们就做官儿享荣华受富贵?你祖宗九死一生挣下这家业,到如今了,不报我的恩,反和我充起主子来了。不和我说别的还可,若再说别的,咱们红刀子进去白刀子出来!’凤姐在车上说与贾蓉道:’以后还不早打发了这个没王法的东西! 留在这里岂不是祸害?倘或亲友知道了,岂不笑话咱们这样的人家,连个王法规矩都没有。’贾蓉答应’是’。
  众小厮见他太撒野了,只得上来几个,揪翻捆倒,拖往马圈里去。焦大越发连贾珍都说出来, 乱嚷乱叫说:’我要往祠堂里哭太爷去。那里承望到如今生下这些畜牲来!每日家偷狗戏鸡, 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我什么不知道?咱们`胳膊折了往袖子里藏’!’众小厮听他说出这些没天日的话来,唬的魂飞魄散,也不顾别的了,便把他捆起来,用土和马粪满满的填了他一嘴。
  凤姐和贾蓉等也遥遥的闻得, 便都装作没听见。宝玉在车上见这般醉闹,倒也有趣,因问凤姐道:’姐姐,你听他说`爬灰的爬灰’,什么是`爬灰’?’凤姐听了,连忙立眉嗔目断喝道: ’少胡说!那是醉汉嘴里混吣,你是什么样的人,不说没听见,还倒细问!等我回去回了太太,仔细捶你不捶你!’唬的宝玉忙央告道:’好姐姐,我再不敢了。’凤姐道: ’这才是呢。等到了家,咱们回了老太太,打发你同秦家侄儿学里念书去要紧。’说着,却自回往荣府而来。正是:
  不因俊俏难为友,正为风流始读书。

解读红楼梦讲座大钢

《北大讲座:〈红楼梦〉的阅读与文本(上)》 ]
第三个问题:为什么最近十几年,我又一头扎进了《红楼梦》的本,扎进了迄今所发现的十一种古本里?
就因为,在我们接触到的这些古本里,虽然同样写的是一部《红楼梦》,却花样百出,有的简直得如同天书,不彻底地把它搞清楚,就不能真正达到深入了解中国这部最伟大的文学巨著真面貌的目的。特别是我现在校订的庚辰本,它既有在众多古本里最珍贵的一面,但同时又是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尤其最后的九回,大家可以通过我的注释了解一下它的难度。我认为那很可能是一个学童写的,一个文化水平非常低的学童,而且还是由另外一个人给他念稿;而念稿的这个人,又似乎是南方口音。乃至把一些极简单的成语词汇都要写错。别人一看就知道是个成语,这个写的人却看不出来,所以只能是个学童,不是一个成年人,不算一个真正的读书人。这最后九回的字也写得很差。庚辰本前面得最好的部分就完全不一样,一看就知道那是有较高文化素养的人的。这后面九回不仅问题百出,里面的很多文字与其它的本也大不一样,和后来的程高本就更不一样了。大段大段的文字在其他本子中都没有,这正是它特别珍贵之处,可是由于炒得太糟糕,又无从与各本的文字核对。所以,要想破解它,简直比猜谜还难。
我今天在来你们学校的路上,来接我的这个小姑娘也问起这个校勘的难度问题。我就举了一个例子,我说:“你看七十三回有我一条注释,是校订的一条长长的批语。这条批语,把我们的大红学家俞平伯,还有法国的陈庆浩教授,南开大学的老教授朱一玄,都给难住了。他们三位家,出了三种不同的辑评,都没有把它正确地校订出来。可见这个校订的难度并非一般人所能想象。但是我最终还是把它破解出来了。”我现在就来讲一讲这个例子。
在这条长长的批语里,有一句很奇怪的四字词语,叫“浅闲浦募”,它在这条批语里出现了两次,两次都和“大官世族”这个词语相对照。这是个什么词语被错成这样了呢?没有一点其他线索。当然有一点是可以断定的:在作批的脂砚斋原稿里,肯定不会是“浅闲浦募”这四个字。因为脂砚斋最初批写的手稿很可能是草书,誊录稿本的人就容易把有些字认错,后来辗转传的人又进一步发生讹变,所以就错得面目全非了。我是怎么去研究考订的呢?我觉得首先要把第一个字找准,才能带动破解其他三个字。第一个字是“浅”,我在收字最多的《康熙字典》里,把1500多个带三点水的字一个一个拿来分析,看可不可能和这个四字词语有什么联系,结果一无所获。后来我就改变思路,从字形的讹变上去考虑,终于从一个草书字的字形上打开了缺口。原来这个所谓的“浅”字,本是“寒”字草书的讹变。这个字的是个学童,他不认识这个草书的“寒”字,就把它认认真真地写成了“浅”字。
单单破解出这个“浅”字是“寒”的草书讹变,依然难以破解其他三个字。我甚至想过,假若把这条批语的原文全部写出来,向全国张榜公布,设下个三万五万的奖金征求破解,我相信也是很难有人把它破解出来的。但是对于我来说,一当破解了开头的一个“浅”字,其余的几个字也就迎刃而解了。为什么呢?这就是我在庚辰校本的后记中提到的,我是“独行”,即独立承担全书的校订,甚至独立承担整个一套脂评校本丛书的校订,因而对庚辰本乃至现存的十一种脂评古本,都有一个整体的宏观把握。不像那些威校订本,是由众多家去分头进行的,这些家所深入了解的,往往是全书的某个局部。所以,我一当破解了这个开头的“浅”字是“寒”字的草书讹变,一个在庚辰本的前半部里也是以“寒”字开头的独一无二的特殊词语,便从我脑海里脱颖而出。俞校本和新校本的校订者就做不到这一点。因为他们根本就不重视庚辰本上这个独一无二的词语,在他们的校订本里全都把它打入了冷宫。像这样的问题在庚辰本里非常之多,还有不少同样典型的其他例子,你们可以在我的书上细细地琢磨,看我是如何破解的。我相信,任何文字学家都会承认我对这个“浅”字的破解,而且只有用庚辰本才能破解。其余的详情今天就不细述了……(下面有嘈杂呼喊声)
什么,要我全部讲出谜底来吗?(掌声,欢呼声)那就说说吧。
其实,在庚辰本前面的第七回里,就已经出现了这个词语,那是在描写宝玉初会秦钟的时候。宝玉通常只赞扬女性而不赞扬男性,但是个别的男性如果有着女性化的色彩或同性恋的倾向,他也会大加赞扬。比如看到琪官——也就是蒋玉菡,一个演旦角的男演员,宝玉就高度赞美他,还互赠礼物。所以在第七回里,他第一次看到秦钟,也是一下子就傻眼了,觉得有点自惭形秽,“枉自我生在侯门公府之家,和这位秦钟比较起来,简直猪狗不如。若是我也生在秦钟那样的一个家庭,岂不早就和他结交了?”作者是用一个什么样的词儿来形容秦钟的家庭的呢?在庚辰本上明明白白写着,是“寒门薄莒”。其它的本子则是“寒儒薄宦”。当然两者的意思都可以理解,是指较为贫寒的家庭。程高本、俞校本和新校本之所以不采用庚辰本上的“寒门薄莒”,关键问题在于不理解后面那个“莒”字的正确含义,以为它在这个语句里是不通的。其实两千年前的《说文解字》就已经注明了:齐人(也就是古代山东一带的人)曾称芋为莒。而清代的文字学家王念孙在《广雅疏证》里则进一步说:“芋之大根,或谓之芋魁,或谓之莒。”可见“莒”字,正是古人心目中一种巨大而坚实的根,故可引申为家业根基雄厚者。“薄莒”,自然就成了家底并不那么雄厚的一种代称。所以我在校订这部书的第七回时,就充分肯定了“寒门薄莒”原文的正确性。但校订前面几回的时候,还没有意识到会和后面的文字有什么瓜葛;等校到后面了,我才终于从“寒”字的破解联想到了“寒门薄莒”这个独特词语。而那错的“浅闲浦募”四字,除了“浅”的讹变较为离谱,其他三个字,全都可以从“寒门薄莒”这个词儿里找到明显的讹变痕迹。
像这样的情况,过去的家怎么可能校订得出来呢?新校本是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红学研究所所长冯其庸先生挂帅牵头,他也是中国红学会的会长,由他牵头组织全国的家搞校订;然后由北师大的著名教授启功先生牵头组织一拨人搞注释。这两拨人往往都是由很多人分头包干。我总觉得这样大兵团作战的校订方式,会缺乏一种有机的联系,缺乏宏观的把握,缺乏整体的贯通。互相之间,会有各种各样的观点区别,挂帅的人也难以驾驭。所以我在我的书里对过去那种大兵团作战的校订方式提出了质疑。包括西方对《尤利西斯》的校订,我也提出了质疑。西方的《尤里西斯》是由西德慕尼黑大学的一批家挂帅,把所有的詹姆斯·乔伊斯档案——包括乔伊斯的一部分现存手稿,和他生前出的各种《尤里西斯》本——全部集中起来输入电脑,用高级电子计算机进行运算分析。最后花了七年功夫,整理出一个号称最符合作者原意的本子,在作者詹姆斯·乔伊斯诞辰100周年的纪念日,同时在英国和美国隆重发行。公开宣称这个新的校订本,纠正了过去的文字和标点符号的错误达五千处,在世界上引起很大的轰动。我在庚辰校本的后记中说了,我是一个人独行,钻进自己的书斋,也没有依靠国家图书馆的藏书,只靠我书斋里的三万多册个人藏书也就足够了。这种独行的感觉,就像在暗夜般的学术迷宫里自由穿行,让我时时感觉到灵感的火花不断闪现,智慧的清流充溢全身,就像没有扫除不了的绊脚石,没有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真有一种所向披靡的感觉。我最初曾经以为,这个“浅闲浦募”或许会难住我,可是最终依然没有把我难住。至于究竟破解得对不对,读者自会评议。我这样做的最大优势,就是没有大兵团作战搞校订的种种束缚,具有充分施展和宏观把握的条件。只要自己拥有多方面的知识底蕴,那就自然会左右逢源,无往而不胜。
我再举个例子。书中有一句俗语,在通行印本上变出了很多的花样。程高本作:“三人抬不过一个理字去”。抬东西应该是两个人,为什么要“三人抬”?这分明不通。而庚辰本上录的文字则是:“天下挑不过理字去”。“天下”二字看来是作者的原文,“天”字的草书看起来很像个“三”字,程高本的“三人抬”,看来就是“天下挑”的书写讹变加篡改。但是“天下挑”仍然不通。“天下”怎么能去“挑”什么东西呢?可见“挑”和“抬”都是不妥的。“天下挑不过理字去”这句话也是不通的,这里面肯定还有缺字和错字。俞校本则是按照它所依据的戚序本校作“天下逃不过一个理字去”。在新千年交替之际,由人民文学出社推出的一部上下集中外名著必读本《红楼梦》,就是以俞校本为底本来排印的。艺术研究院的新校本则是原封不动按庚辰本上明显误的文字作“天下挑……”。
这也难怪,各种汇集俗语谚语的书里,都找不到这句话。可能有人会说,这是古人说的俗语,几百年了,也许早就失传了。但是如果你多读一些书,你就会发现,在清末有一位小说家叫李伯元,又叫李宝嘉,就是写《官场现形记》的那个作者,他有一部对于一般人来说可能不太熟悉的书,名叫《活地狱》,那里面其实就提到一句类似的话:“天下事抗不过个理去”。这显然就是《红楼梦》中所引的那句俗语,只不过在南方和北方的口头流行中略有一点语言习惯上的差异而已。南方人通常说“个”不说“一”,北京人通常说“一”不说“个”,这就是南方和北方语言上的差异,综合脂评本的情况,作者原文在句末用的是“一理字去”,没有“个”字,但是李宝嘉小说中这句话,句末用的是“个理去”,没有“一”字,但意思是相同的。关键是,李宝嘉小说中的“天下事”和“抗不过”,恰好可以给脂评本中有所缺失的“天下挑(或逃)不过”这句话,提供合理而可靠的补改依据。
当然我们也可以反过来想,李宝嘉这句话是不是从《红楼梦》里来的。我的回答:肯定不是。因为在李宝嘉写小说的清末,他所能见到的《红楼梦》,都是程高本的天下,那时连“天下挑(或逃)”这样的本文字也极难见到。也就是说,李宝嘉当时顶多只能见到《红楼梦》中的“三人抬不过一个理字去”,而他自己所写出的这句话却是“天下事抗不过个理去”,怎么可能是从《红楼梦》来的呢?只能说明他同样是依据民间流传的俗语。像这样的校订,如果不去广泛地涉猎清代一些不引人注意的文学作品,你就不容易把它联系起来,你就会永远错下去,让它永远成为“三人抬”或者“天下挑”、“天下逃”。像这样的问题,书中还有很多。作为一个称职的校订者,你就不单要对所有文本作精细的比对、校勘、考证,还必须尽可能地运用各种各样的古书去作印证,寻找每一个字词含义的出处和音韵的变异,甚至寻找出某些方言读音所造成的问题。你必须通过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方言学等诸多方面的辨析,把它综合起来考察,才能真正作到完全合理的解决。我这样的解决,到底合理程度如何,可以交给读者和家去评判。但是有一点必须肯定:我这个校订本把凡是要解决的问题,都尽可能地加注说明了理由,找出了原因,也分析对比了过去的校订情况,力求做到透明化,有利于读者和其他家作出判断。新校本却不是这样,它每一回的注释少则三五条,多则十余条,而且大都是简单的几个字,只说明由某字改某字,一般也不说明这样取舍的理由。而他们在校订中还存在着大量并没有加任何注释的妄改,这就更是让人完全蒙在鼓里了。因此我给这样的校订方式,定义为“暗箱操作”。这种暗箱操作,别说普通读者不知情,就是家学者,也根本不知道它里面到底改了哪些东西,当然更不知道它改的理由是什么了。而有的改动又非常荒唐。
所以我公开提出:可以把我这个校订本“货比三家”。哪三家?一是流传比较广的程高本,二是被认为颇具威性的俞校本,三是以冯其庸和启功为代表的众多家所搞的更具威性的人文新校本。尤其这个新校本,由于参与的家比较多,搞的是分工合作,往往就会各行其是,互不通气,造成校订上的前后脱节。有时还出现校订与注释相互矛盾的情况。举个例子,庚辰本原文中有一个叫“水红妆缎”的名称,新校本的校订者不知出于何种考虑,擅自把里面的“妆”字改了,改成“水红装缎”。一般读者怎么会想到这个服装的“装”字是由化妆的“妆”字改过来的呢?甚至替这个校订本作语词注释的启功等人也被瞒过了,以为底本上原本就是服装的“装”。于是就在注释里,先解释一番“水红装缎”是什么什么缎,然后加上一句:“装应作妆。”大约他们以为是作者或现存底本弄错了,就利用注释给它稍稍纠正一下。其实作者并没有错,现存底本也不错,而是校订者暗中把它改错了。这就是大兵团作战搞校订所形成的互不通气和暗箱操作的弊端,连家都可能上当受骗
我的注释当然就比较多了。每一回少则一二十条,多则一二百条,总共写了大约50万字的校注,后来压缩到36万7千字,现在又加了一点,可能37万字左右吧,共有3600余条。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仔细看看。我把校改的地方原来是什么样,我凭什么改它,别的本子又是怎么校的,都尽可能注出来了。如果是有心人,可以拿新校本和我的校订本对照,看我到底改了多少。我在后记中只是笼统地说了个数字。我说,新《尤利西斯》号称它连错字带标点符号一共纠谬五千处;我说我没有做过精确统计,但我的纠谬至少不会低于新《尤利西斯》的五千之数。前天《北京晚报》记者给我做了个访,硬是要我自己估计一下究竟纠正了多少,我说可能不下于两万处吧,结果他就把这数字在报上登出来了。但我相信这个数字不会有太大的出入,因为里面还包括大量的断句错误,断句一错意思就全变了。一般断句上的纠正,我并没有作注说明;比较特殊的例子,我才在注释中列举出来和原来的威校订本作对比。有时候他们分段也有错,把上段的末句当作下段的开头,意思就完全不一样了。古人行文是不加点的,一般也是不分段的,所以就要求现在的校订者必须具有非常高深的文字驾驭能力。我们今天有了这样的条件,就应该精心地把它处理好,以免误导读者。
最后一个问题:当前的红学研究中,什么问题最值得我们关注?
刚才讲了,让《红楼梦》的文本恢复本来面目,肯定是目前最首要的问题。是亟待解决的一个根本点。那么,在此之后呢,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对《红楼梦》所体现出来的艺术价值,所塑造的鲜活人物形象,作更深入的研究。因为这个问题,和恢复曹雪芹文本的本来面目密切相关。要做到这一点,前提就是要根据正确校订的文本去研究。如果根据错误的文本去研究,有时会南辕北辙
我昨天在中华女子学院,就举了个宝玉、黛玉的经典对话为例子。黛玉经常使小性,经常怄宝玉的气。宝玉在女孩子面前自然是好脾气,每次都去哄她,直到把她逗笑、和好为止。绝不像现在有些男孩子对女朋友那样,你赌气我也赌气,看谁赌得厉害,最后还得女孩子去求他。宝玉不是这样,他是个女主义者,非常尊重女孩子,爱护女孩子。有一次他去哄黛玉的时候就说:“你不要这样嘛,我不会为了别人疏远你的。”黛玉就说:“我难道叫你疏远别人?我成什么人了?我是为的我的心。”林黛玉是一个很自我的人,她这样说非常合乎她的性格。贾宝玉听了这话,他会怎么回答呢?目前所有的现代印本都是这样写的——宝玉回答说:“我也是为的我的心。难道你就只知你的心,不知我的心不成?”如此针锋相对,这就显然不符合贾宝玉的性情。
曹雪芹塑造的贾宝玉形象,是个怜香惜玉的“花王”,他不像现在一些很自我的青年,你说是为你的心,我也说是为我的心,好像大家都是只顾自己的感受,不顾对方。在我校订的庚辰本上就不是这样,戚序本也不是这样。庚辰本和戚序本(当然还有其他某些本子)是怎么写的呢?当林黛玉说了“我是为的我的心”之后,贾宝玉的回答是:“我也为的是你的心。难道你就知你的心,不知我的心不成?”你看,贾宝玉是顺着黛玉说的:“我也为的是你的心。”而后面的一句“难道你就知你的心,不知我的心不成?”这个“我的心”和其他校订本在前面篡改的“我的心”,完全是两码事。这个“我的心”是深一层的说法了:“我也是为的你的心呀,难道你就只知道你的心,不知道我的那颗为了你的心的心吗?”他是这个意思!只不过他这话,说得比较特别一点而已。所以脂砚斋在这段话的后面加了条批语,大意是说:只要是宝、黛之间的话都不好懂。但是不要因为不懂他们之间的话,就“错谤”了宝玉、黛玉,甚至把作者也“错谤”了。所谓“错谤”,就是指对宝、黛及作者的曲解。脂砚斋是曹雪芹著书的助手和红颜知已,她在批语中写出这样的话来,应该是很有分量的。结果我们的红学家和校勘家,还是把宝、黛和作者给“错谤”了。
当然这样“错谤”式的误校,也有一个逐渐发展演变的过程。从庚辰本原件中看得出来,最初是帮曹雪芹誊稿本的人,可能多写了个“心”字,写成“我也是为的心你的心”。前面的“心”字,是一个明显的衍文,在校订中理应删除。然而在现存的庚辰本上,这个多写的“心”字前面,却被后人以不同的笔迹擅自旁添“我的”二字,这就成了“我也是为的我的心你的心”,就更不通了。到底是为“我的心”还是为“你的心”呢?让人完全摸不着头脑。庚辰本这个后人旁添的“我的”二字,很可能是直接参照程高本中的程甲本改的。因为流传了一两百年的程甲本,这个地方就一直是这种不通的文字。后来再出程乙本的时候,虽然把这句不通的话作了删改,却不删前面那个乱加的“我的心”,反倒删去了后面“你的心”,这才形成了被后世的校订者普遍接受的“我也是为的我的心”,把真正体现贾宝玉性情的“你的心”给彻底消灭了。现在所有的威校本都是依照程乙本的这种文字,真是大错而特错!
但是有一个近代的书商,在这个问题上却是个头脑清醒的人。那就是在1911年清朝即将灭亡的时候,上海石印出戚序本的有正书局老板荻葆贤。他当时购得戚序本的原本,觉得这个本子很好,就用当时比较先进的照相石印技术,把它印制出来公开发行。我们现在所说的戚序本就是指这个石印本。而戚序本的原件,以前说是“毁于火”,后来找到了前半部;后半部至今不知去向,也许真的“毁于火”了吧。从找到的前半部可以看出,上面很多地方是作了贴条修改的。说明荻葆贤在照相制之前,曾对原件中一些他认为是错的地方作了修改。此外,荻葆贤还在原件的书眉上,用贴条的方式加了一些眉批,对这个本子的优胜之处作了说明。就在“我也是为的你的心”这句话的眉端,荻葆贤就加了条批语。他认为戚序本上这个“我也是为的你的心”才是对的。并精辟地分析说,宝玉这一句不同于“今本”的话,意思正是:“我心即你心,我心知你心,我所以如此者,皆为的是你的心。——是深一层的说法。”可见,荻葆贤这个书商,其水平明显高于我们现在的一些红学家和校勘家。他早在八九十年前就已经说破了的道理,可是我们一些以戚序本或以庚辰本为底本作校订的校勘家,直到现在还没有引起注意,依然按程高本所曲解的文字去篡改原文。
像这样的问题,看起来似乎只是一个对“你的心”或“我的心”的文字取舍问题;实际上,却牵涉到对曹雪芹所塑造的贾宝玉这个人物形象的本质特征如何把握的问题。如果还照过去通行文本去理解,贾宝玉的形象就被歪曲了,成了一个和林黛玉一样小心眼、一样自我的人。这就不是曹雪芹塑造的真正的贾宝玉了。真正的贾宝玉,是个怜香惜玉的人,在女孩子面前一点都不“自我”,有时甚至很“忘我”。他是个女主义者,他对他身边所有的女孩子都充满了尊敬与怜爱。这种尊敬与怜爱并没有等级之分,上自贵族小姐,下至丫鬟、戏子、村姑,他都一视同仁,具有在当时那个社会里极为少见的民主思想和人性化色彩。有人曾将日本的《源氏物语》和《红楼梦》相提并论,说它是日本的《红楼梦》。我对这个类比大不以为然。别的不说,单是以《源氏物语》里的男主人公形象来看,就和贾宝玉相差十万八千里。《源氏物语》的男主人公也爱他身边的女性,若按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所表达的见解,他只能算是一个“皮肤滥淫”之辈,因为他每爱一个女性都是要和她上床。贾宝玉就不是这样,虽然他对每个女孩子都好,但那更多的是于一种友谊,一种关怀,不是爱情。而在爱情上,他只爱林妹妹。当他有一次看到薛宝钗的玉臂那么丰满,那么圆润,一下就看呆了,他就想:如果这手臂长在林妹妹身上,他都真想去摸一摸。言外之意就是,因为这个玉臂没有长在林妹妹身上,他是连摸也不会去摸的。这就是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他不是一个滥情主义者,他有他和异性相处的严格分寸。至于贾宝玉也搞同性恋,那是古人常有的习性,特别是大户人家出身的年轻男孩子,往往都有这个习性,这是生活真实的反映,不是贾宝玉形象的本质。但是有人可能会反问:那他为什么要和人“初试云雨情”呀,他不是只爱林黛玉吗?人和黛玉不一样,人是宝玉的贴身丫鬟,这样的事情并不违背当时的道德,贴身丫鬟一般就是小妾,这和爱情是没有冲突的。一旦涉及到爱情,涉及到要娶一个妻子,在宝玉的心目中就只有林黛玉。可以说,《红楼梦》这部小说,无论是思想高度还是艺术水准,在我国古代小说中都是无与伦比的;拿同时代的外国小说和它比,不一定比得上。当然我可能是有点偏爱,请允许我保留这种偏爱吧。

曹雪芹为什么要把贾宝玉写成一个双性恋人物?

从开学到现在又把《红楼梦》看了一遍。好书就是好书,再读一遍也没有厌烦的感觉,并且这一遍又收获颇大!其中,关于贾宝玉的性取向倒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曹老先生在刻画这一点时,也有点模模糊糊,不甚清楚啊! 书中贾宝玉曾这样说过:“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乍看这一句,我们都会认为贾宝玉真是女人堆里小帅哥,花痴一个。可事实是这样的吗?他不但对女儿有着浓厚的兴趣,就是对清秀俊美的男子也有相当的着迷。 书中和贾宝玉有所往来并受其所欣赏的男子有这样几个,秦钟、蒋玉菡、柳湘莲、薛蝌、北静王水溶。其中,前三位和贾宝玉可谓情意绵绵,让人质疑。 宝玉的第一个同性恋人当然是秦钟。且看书中时怎样描绘的 (秦钟)较宝玉略瘦些,眉清目秀粉面朱唇,身材俊俏,举止风流,似在宝玉之上,只是怯怯羞羞,有女儿之态,腼腆含糊,慢向凤姐作揖问好。凤姐喜的先推宝玉,笑道:“比下去了!”便探身一把携了这孩子的手,就命他身傍坐了,慢慢的问他:几岁了,读什么书,弟兄几个,学名唤什么。秦钟一一答应了。…… 那宝玉自见了秦钟的人品出众,心中似有所失,痴了半日,自己心中又起了呆意,乃自思道:“天下竟有这等人物!如今看来,我竟成了泥猪癞狗了。可恨我为什么生在这侯门公府之家,若也生在寒门薄宦之家,早得与他交结,也不枉生了一世。我虽如此比他尊贵,可知锦绣纱罗,也不过裹了我这根死木头,美酒羊羔,也不过填了我这粪窟泥沟。‘富贵’二字,不料遭我荼毒了!”秦钟自见了宝玉形容出众,举止不凡,更兼金冠绣服,骄婢侈童,秦钟心中亦自思道:“果然这宝玉怨不得人溺爱他。可恨我偏生于清寒之家,不能与他耳鬓交接,可知‘贫窭’二字限人,亦世间之大不快事。”二人一样的胡思乱想。忽然宝玉问他读什么书。秦钟见问,因而答以实话。二人你言我语,十来句后,越觉亲密起来。 秦钟是宝玉同性的初恋。秦钟这个小伙子不简单。年纪轻轻,想法挺多。在学堂里不好好念书,倒去泡小厮,姐姐死了去送殡,还在庙里跟小尼姑搞上了床。这个孩子是个典型的性早熟。应该是浑身上下洋溢着一种病态而且妖冶的美丽。认识秦钟之前,贾宝玉其实还蛮纯洁的,就算跟人有过肉体接触,那也是偷偷摸摸心惊胆战的。可秦钟的出现为他打开了一扇奇异的性爱之门,算是他同性恋爱的启蒙者。秦钟死后,贾宝玉对其也是念念不忘的。 宝玉的第二个同性恋人便是蒋玉菡。且看书中时怎样描绘的 少刻,宝玉出席解手,蒋玉菡便随了出来。二人站在廊檐下,蒋玉菡又陪不是。宝玉见他妩媚温柔,心中十分留恋,便紧紧的搭着他的手,叫他:“闲了往我们那里去。还有一句话借问,也是你们贵班中,有一个叫琪官的,他在那里?如今名驰天下,我独无缘一见。”蒋玉菡笑道:“就是我的小名儿。”宝玉听说,不觉欣然跌足笑道:“有幸,有幸!果然名不虚传。今儿初会,便怎么样呢?”想了一想,向袖中取出扇子,将一个玉玦扇坠解下来,递与琪官,道:“微物不堪,略表今日之谊。”琪官接了,笑道:“无功受禄,何以克当!也罢,我这里得了一件奇物,今日早起方系上,还是簇新的,聊可表我一点亲热之意。”说毕撩衣,将系小衣儿一条大红汗巾子解了下来,递与宝玉,道:“这汗巾子是茜香国女国王所贡之物,夏天系着,肌肤生香,不生汗渍。昨日北静王给我的,今日才上身。若是别人,我断不肯相赠。二爷请把自己系的解下来,给我系着。”宝玉听说,喜不自禁,连忙接了,将自己一条松花汗巾解了下来,递与琪官 第三个同性恋人应该是柳湘莲。贾宝玉跟柳湘莲的感情不是那么简单的同性恋爱而已。应该讲他们二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同性恋人——秦钟。而秦钟的死,令这两人都不胜感伤,他们二人是在承受了悲痛打击下成长起来的一对。 由此可见,贾宝玉既对女人感兴趣,也对男人感兴趣,是个典型的双性恋。那么曹雪芹为什么要把贾宝玉刻画成这样一个形象呢?而不像文中贾宝玉本人所说的什么“泥做的水做的”一类话。 在我看来,由一下两个原因。 第一:当时社会流行富贵人家,豪门望族养男宠的恶劣风气,作者对此看不惯。 第二:也是我认为更重要的一点,便是曹雪芹对美得一种向往与追求。而这种美被具体的物化为皮囊之美了,只是作者心里所追求美的一种寄托。《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女子所生活的艺术高度,是普通人所达不到的,而这种艺术高度正是作者前期在富贵生活所体验到的。后来,由于政治纷乱,曹家没落,曹雪芹过着贫困潦倒的生活,暂不说能不忍受物质上的清贫,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精神上的空虚是曹雪芹所不能忍受的。他渴求平常的吟诗作对,赏花读书,但现实是不能所满足他的需求了。带着这样一种强烈的渴求和向往,作者在写《红楼梦》一书中,对一丁点的美的东西也不肯放过,也要对这种美加以夸大和着重描写,让主人公对此而感到痴迷和留恋。文中贾宝玉迷恋的男性只是外表俊美的,其他的比如说地位,身世,贵,财产,都是所忽略的因素。 因此,贾宝玉成为一个双性恋便见怪不怪了。

寒的汉字释义

形容词
1.会意。金文外面是“宀”(mián),即房屋:中间是“人”;人的左右两边是三个“草”,表示很多;下面两横表示“冰”。寒冷是一种感觉,人们虽能感觉到,但是却看不见。于是古人就采用上述四个形体来创造这个字,人踡曲在室内,以草避寒,表示天气很冷。本义:冷,寒冷。
2.同本义。
寒,冻也。——《说文》
凉是冷之始,寒是冷之极。——《列子·汤问》注
乾为寒。——《易·说卦》
若不可寻也,亦可寒也。——《左传·哀公十二年》
以享司寒。——《左传·昭公四年》
北方曰寒风。——《吕氏春秋·有始》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庄子·德充符》
寒光照铁衣。——《乐府诗集·木兰诗》
寒雨连江夜入吴。——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凄神寒骨。——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心忧炭贱愿天寒。——唐·白居易《卖炭翁》
时天寒,语从游者呵笔书之。——明·顾彦夫《村落嫁娶图记》
又如:寒肃(寒冷肃杀);寒悄(冷气侵入);寒衾(冰冷的床铺);寒噤(由于天冷而咬紧牙关或牙齿打战)。
3.贫困。如:寒门薄宦(穷家小吏);寒畯(贫寒的读书人);寒劣(贫弱无助的人);寒女(贫穷家庭的女孩)。
4.卑微;低微。
吾本寒家。——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又如:寒官(下级官吏);寒品(出身寒微的人);寒族(寒微的家族);寒穷(寒微贫穷)。
5.冷清。如:寒山(冷落寂静的山,寒天的山);寒芒(使人感冷清的光芒);寒汀(清寒冷落的小洲);寒月(清冷的月光)。
6.声音凄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高适《燕歌行》
又如:寒吟(哀鸣)。
7.凋零;枯萎。
花寒鹦鹉病,春去杜鹃愁。——张可久《小山乐府》
又如:寒枝(寒冬凋零的林木)。
8.谦词。如:寒第(对自己家的谦称);寒门(贫寒的人家。对人谦称自己的家);寒族(谦称自己的家族)。
9.古代中医用字,泛指邪气。如:《伤寒论》中的“寒”;在日本名医中西惟忠的《伤寒之研究》里说过“谓邪而为寒,盖古义也”。
动词
1.感到冷。如:寒玉(玉质清冷)。
2.恐惧:战栗。
若是王以十成郑,梁氏寒心。——《战国策·秦策四》
寒心酸鼻。——《高唐赋》。注:“寒心,谓战栗也。”
3.特指终止盟约。
遂寒前盟。——宋·王明清《挥尘后录》
名词
1.寒冷的季节。与“暑”相对。
寒暑易节。——《列子·汤问》
犯寒暑。——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涉寒暑。——明·刘基《卖柑者言》
又如:寒暄。
2.寒天。如:寒照(寒天的日光);寒蓬(寒天的枯草);寒渡(寒天的渡口);寒川(寒天的河流)。
3.寒夜。如:寒更(寒夜的更点);寒星(寒夜的星);寒柝(寒夜打更的木梆声)。
4.指由寒邪引起的机能衰退的病症。如:受了一点寒。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邪性质于阴,其气清冷,寒邪侵犯人体,导致阴寒偏盛,最易损伤人体的阳气。
(2)寒性凝滞而主痛 凝,凝结;滞,阻滞。寒邪侵犯人体可使气血津液运行迟缓,凝结阻滞不通。由于血、津液“得温则行,得寒则凝”,而“不通则痛”,故寒邪侵犯人体可使机体出现各种疼痛的症状。寒邪所致疼痛的特点是,遇寒加重,得温减轻。
(3)寒性收引 收,收缩;引,牵引。寒邪侵犯人体可使机体的气机收敛,腠理闭塞,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临床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寒邪侵犯肌表,可致腠理闭塞,汗孔闭合,出现发热恶寒,无汗等症状。二是寒邪侵犯经络,引起筋脉收缩挛急,气血不通,见关节挛急疼痛,屈伸不利等症状。
5.姓,寒姓。

与寒食有关的成语

寒的成语:
寒蝉僵鸟
寒蝉凄切
寒蝉仗马
寒冬腊月
寒风刺骨
寒风侵肌
寒腹短识
寒耕热耘
寒耕暑耘
寒谷回春
寒花晚节
寒灰更然
寒灰更燃
寒来暑往
寒恋重衾
寒毛卓竖
寒门薄宦
寒木春华
寒气刺骨
寒泉之思
寒山片石
寒酸落魄
寒往暑来
寒心酸鼻
寒心消志
寒心销志
寒底捞月
薄寒中人
冰寒雪冷
冰寒于水
不寒而栗
春寒料峭
大寒索裘
胆寒发竖
颠寒作热
冬寒抱冰,夏热握火
风寒暑湿
骨寒毛竖
广寒仙子
号寒啼饥
回寒倒冷
饥寒交凑
饥寒交迫
饥寒交切
饥寒交至
济寒赈贫
郊寒岛瘦
救寒莫如重裘
林寒洞肃
林寒涧肃
芒寒色正
祁寒酷暑
祁寒溽暑
祁寒暑雨
衾寒枕冷
山寒水冷
十寒一暴
岁寒三友
岁寒松柏
岁寒知松柏
岁寒知松柏之后凋
天寒地冻
偷寒送暖
问寒问暖
问寒问热
心寒齿冷
心寒胆落
心寒胆碎
心寒胆战
嘘寒问暖
一寒如此
白屋寒门
荡为寒烟
薄祚寒门
朝朝寒食,夜夜元宵
井冽寒泉食
噤若寒蝉
凯风寒泉
冷面寒铁
另楚寒巫
令人寒心
破胆寒心
破瓦寒窑
凄风寒雨
秋月寒江
松柏寒盟
衰草寒烟
数九寒天
暑来寒往
十年寒窗
暑去寒来
暑往寒来
十载寒窗
万条寒玉
心如寒灰
心若寒灰
一尺寒光
仗马寒蝉
自同寒蝉
八百孤寒
不饥不寒
冰雪严寒
唇揭齿寒
唇竭齿寒
唇亡齿寒
胆颤心寒
胆破心寒
岛瘦郊寒
胆战心寒
骨肉未寒
固阴沍寒
将相出寒门
料峭春寒
耐霜熬寒
切骨之寒
尸骨未寒
岁暮天寒
送暖偷寒
送暖偎寒
盛暑祁寒
暑雨祁寒
神湛骨寒
啼饥号寒
心惊胆寒
一暴十寒
一曝十寒
衣取蔽寒
枕冷衾寒
乍暖还寒
乍暖乍寒
高处不胜寒
夏虫不可语寒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冰厚三尺,非一日之寒

寒苗醉姬啥意思,有谁知道

寒 hán 冷,与“暑”相对:寒冬。寒色。寒衣。寒冽。寒带。寒战。寒噤。寒食(节名,在清明前一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不生火做饭,也有的地区把清明当作“寒食”)。寒喧。寒来暑往唇亡齿寒。 害怕:寒心。 穷困,有时用作谦辞:寒门。寒伧。寒舍。寒窗(喻艰苦的学习环境)。寒酸。寒士(旧指贫穷的读书人)。 热暑暖 笔画数:12; 部首:宀; 笔顺编号:445112213444 详细解释:寒 hán 【形】 (会意。金文外面是“宀”(mián),即房屋;中间是“人”;人的左右两边是四个“草”,表示很多;下面两横表示“冰”。寒冷是一种感觉,人们虽能感觉到,但是却看不见。于是古人就采用上述四个形体来创造这个字,人踡曲在室内,以草避寒,表示天气很冷。本义:冷,寒冷) 同本义〖cold〗 寒,冻也。——《说文》 凉是冷之始,寒是冷之极。——《列子·汤问》注 乾为寒。——《易·说卦》 若不可寻也,亦可寒也。——《左传·哀公十二年》 以享司寒。——《左传·昭公四年》 北方曰寒风。——《吕氏春秋·有始》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庄子·德充符》 寒光照铁衣。——《乐府诗集·木兰诗》 寒雨连江夜入吴。——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凄神寒骨。——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心忧炭贱愿天寒。——唐·白居易《卖炭翁》 又如:寒肃(寒冷肃杀);寒悄(冷气侵入);寒衾(冰冷的床铺);寒噤(由于天冷而咬紧牙关或牙齿打战) 贫困〖poor;poverty-stricken〗。如:寒门薄宦(穷家小吏);寒畯(贫寒的读书人);寒劣(贫弱无助的人);寒女(贫穷家庭的女孩) 卑微;低微〖pettyandlow〗 吾本寒家。——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又如:寒官(下级官吏);寒品(出身寒微的人);寒族(寒微的家族);寒穷(寒微贫穷) 冷清〖desolate〗。如:寒山(冷落寂静的山;寒天的山);寒芒(使人感冷清的光芒);寒汀(清寒冷落的小洲);寒月(清冷的月光) 声音凄凉〖dreary;miserable〗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高适《燕歌行》 又如:寒吟(哀鸣) 凋零;枯萎〖withered〗 花寒鹦鹉病,春去杜鹃愁。——张可久《小山乐府》 又如:寒枝(寒冬凋零的林木) 谦词〖my〗。如:寒第(对自己家的谦称);寒门(贫寒的人家。对人谦称自己的家);寒族(谦称自己的家族) 寒 hán 【动】 感到冷〖feelcold〗。如:寒玉(玉质清冷) 恐惧;战栗〖fear;dread〗 若是王以十成郑,梁氏寒心。——《战国策·秦策四》 寒心酸鼻。——《高唐赋》。注:“寒心,谓战栗也。” 特指终止盟约〖end;stop〗 遂寒前盟。——宋·王明清《挥尘后录》 寒 hán 【名】 寒冷的季节。与“暑”相对〖winter〗 寒暑易节。——《列子·汤问》 犯寒暑。——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涉寒暑。——明·刘基《卖柑者言》 又如:寒暄 寒天〖ofcoldday〗。如:寒照(寒天的日光);寒蓬(寒天的枯草);寒渡(寒天的渡口);寒川(寒天的河流) 寒夜〖ofcoldnight〗。如:寒更(寒夜的更点);寒星(寒夜的星);寒柝(寒夜打更的木梆声) 指由寒邪引起的机能衰退的病症〖chill;cold〗。如:受了一点寒 姓 寒蝉 hánchán 〖wintercicada〗∶天冷后不叫或低鸣的蝉 〖akindofcicada〗∶蝉的一种,身体小,黑色,有黄绿色的斑点,翅膀透明。雄的有发音器,夏末秋初时在树上叫 寒蝉凄切。——宋·柳永《雨霖铃》 寒碜 hánchen 〖bad-looking;ugly〗∶形象差,不好看 这只狗长得真寒碜! 〖shabby〗∶丢人,有失体面 又没考上,寒碜死了! 寒碜 hánchen 〖ridicule;puttoshame〗使受嘲笑或愚弄 叫人寒碜了一顿 寒窗 hánchuāng 〖poorconditionforlearning〗指冬日寒冷的窗前,比喻艰苦的学习环境 十年寒窗 寒带 hándài 〖frigidzone〗北极圈和北极之间的地带;南极圈和南极之间的地带;气侯严寒,没有夏天 寒冬腊月 hándōng-làyuè 〖severewinter〗指农历十二月天气最冷的时候,泛指寒冷的冬季 寒风 hánfēng 〖coldwind〗寒冷的北风 寒风刺骨 寒光 hánguāng 〖chilling〗惨白令人心寒的光 寒光一闪,刀已出鞘 寒悸 hánjì 〖shiver(withcoldorfear)〗[方言]∶寒战;寒噤 打了个寒悸 寒假 hánjià 〖wintervacation〗学校中冬季的假期,在一、二月间 寒噤 hánjìn 〖shiver(withcoldorfear)〗因受冷或受惊而身体颤动 打寒噤 寒苦 hánkǔ 〖destitute;poverty-stricken〗 受寒冻之苦 松柏虽寒苦,羞逐桃李春。——李白诗 贫穷困苦 寒苦的生活 寒来暑往 hánlái-shǔwǎng 〖assummergoesandwintercomes;withthepassageoftime〗《易·系辞下》:“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指四时交替而成岁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千字文》 寒冷 hánlěng 〖cold〗发冷的感觉 寒冷的气候 寒栗 hánlì 〖shiverwithcoldorfear〗因寒冷而战栗。又指因寒冷而肌肤起粟粒状 寒凉 hánliáng 〖cold〗寒冷、冰凉 寒冽 hánliè 〖cold〗极冷 寒冽的北风 寒流 hánliú 〖coldcurrent〗 从高纬度流向低纬度的洋流。寒流的水温比它所到区域的水温低,能使经过的地方气温下降,少雨 寒潮 寒门 hánmén 〖poorfamily〗贫寒微贱的家庭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晋书·刘毅传》 寒露 Hánlù 〖ColdDew(17thsolarterm)〗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10月8日或9日 寒气 hánqì 〖cold〗∶低温状况;寒性 寒气太重 〖coldair〗∶寒冷的气;冷的气流 寒气透心凉 寒气刺骨 hánqì-cìgǔ 〖niptothebone〗使冷得几乎失去知觉;使感到特别冷 寒峭 hánqiào 〖chilly〗形容寒气逼人 寒蛩 hánqióng 〖cricketinlateautumn〗深秋的蟋蟀 寒秋 hánqiū 〖lateautumn〗深秋 寒色 hánsè 〖coolcolour〗在七色光中,除绿色光外,如:青、紫、蓝等光之色,给人以寒冷感。也称“冷色” 寒森森 hánsēnsēn 〖chilly〗形容寒气逼人 冰窖里寒森森的,不能久待 寒舍 hánshè 〖myhumblehome〗谦辞,对人称自己的家 请二位光临寒舍一叙 寒湿 hánshī 〖weather〗∶寒冷空气和潮湿 穿衣以御寒湿 〖cold-dampness〗 病邪。致病则阻滞阳气的运行,血流不畅,发生肌肤疼痛、关节挛痹等症 病证,由于湿困脾胃,损伤脾阳,或患者平素脾肾阳虚而致水饮内停。可见畏寒肢冷、腹胀、泄泻或浮肿等症 寒士 hánshì 〖apoorscholar〗∶出身低微的读书人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poorpeople〗∶贫困的人 寒暑 hánshǔ 〖coldandwarm〗∶气候的冷和热 寒暑表 〖winterandsummer〗∶冬天和夏天,常用来表示整个一年 经历了几十个寒暑 寒暑表 hán-shǔbiǎo 〖thermometer〗测量气温的一种温度计,表上刻度通常分华氏、摄氏两种 寒暑假 hán-shǔjià 〖wintervacationandsummervacation〗寒假和暑假 寒树 hánshù 〖evergreentree〗常绿而生寒的树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南朝梁·吴均《与朱元思书》 寒丝丝 hánsīsī 〖chilly〗形容有点儿冷 一阵风吹得身上寒丝丝的 寒素 hánsù 〖bepoor〗∶家世清贫低微 家世寒素 〖poorpeople〗∶清贫的人 拔擢寒素 〖simpleandplain〗∶朴素;简陋 寒素的院落 寒酸 hánsuān 〖(ofapoorscholarintheolddays)miserableandshabby〗形容贫苦读书人的穷困、窘态 寒酸气 寒腿 hántuǐ 〖rheumatisminthelegs〗受寒症状加重的腿部关节炎 寒微 hánwēi 〖oflowstation;ofhumbleorigin〗身世贫贱 寒心 hánxīn 〖bebitterlydisappointed〗∶因失望而痛心 令人寒心 〖fear〗∶因恐而惊心 天下寒心,莫安其处。——《汉书》 寒暄 hánxuān 〖exchangeofconventionalgreetings〗问寒问暖。今多泛指宾主见面时谈天气冷暖之类的应酬话(暄:温暖) 地气反寒暄,天时倒杀生。——白居易《桐花》 寒衣 hányī 〖winterclothing〗冬天御寒的衣服,如棉衣,棉裤等 就居求寒衣。——《资治通鉴·唐纪》 寒意 hányì 〖anipintheair〗冷丝丝的感觉 初春季节仍有寒意 寒战 hánzhàn 〖rigor;shiver〗具有肌肉收缩和痉挛性发抖,冷得全身发抖(如发烧前的寒冷) 寒症 hánzhèng 〖symptomscausedbycoldfactors(e.g.chill,slowpulse,etc.)〗中医指畏寒、不怕热、手足冷、不口渴、腹泻、脉搏迟缓等综合症状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hanmenbohuan.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