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缓兵之计”的拓展阅读资料(3)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缓兵之计”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什么是沟通中的缓兵之计?、什么叫缓兵之计?、什么叫缓合之计?、含有兵字的四字成语大全、渔人甚异之的之是什么意思、缓兵之计,是孙子兵法里的吗?等

什么是沟通中的缓兵之计?

当消防队接到求救电话时,常会用慢条斯理的口气来回答,这种和缓的语气,是为了稳定说话者的情绪,以便对方能正确地说明情况。又如,两口子争吵,一方气急败坏,一方不焦不躁,结果后者反而占了上风。再如,政治思想工作者常常采用“冷处理”的方法,缓慢地处理棘手的问题。这些情况都表明,在某些特定的场合,“慢”也是处理问题、解决矛盾的好办法。论辩也是如此,在某些特定的论辩局势下,快攻速战是不利的,缓进慢动反而能制胜。
例如,1940年,丘吉尔在张伯伦内阁中担任海军大臣,由于他力主对德国宣战而受到人们的尊重。当时,舆论欢迎丘吉尔取代张伯伦出任英国首相,丘吉尔也认为自己是最恰当的人选。但丘吉尔并没有急于求成而是采取了“以慢制胜”的策略。他多次公开表示在战争爆发的非常时期,他将准备在任何人领导下为自己的祖国服务。
当时,张伯伦和保守党其他领袖决定推举拥护“绥靖”政策的哈利法克斯勋爵作为首相候选人。然而主战的英国民众公认在政坛上只有丘吉尔才具备领导这场战争的才能。在讨论首相人选的会议上,张伯伦问:“丘吉尔先生是否同意参加哈利法克斯领导的内阁?”能言善辩的丘吉尔却一言不发,足足沉默了两分钟之久。哈利法克斯和其他人明白,沉默意味着反对。一旦丘吉尔拒绝入阁,新内阁就会被愤怒的民众推翻。哈利法克斯只好首先打破沉默,说自己不宜组织内阁。丘吉尔的等待终于换来了英国国王授他组织新内阁。
再举一例,在某商店里,一位顾客气势汹汹找上门来,喋喋不休地说:“这双鞋鞋跟太高了,样式也不好……”商店营业员一声不吭,耐心地听他把话说完,一直没打断他。等这位顾客不再说了,营业员才冷静地说:“您的意见很直爽,我很欣赏您的个性。这样吧,我到里面去,再另行挑选一双,好让您称心。如果您不满意的话,我愿再为您服务。”这位顾客的不满情绪发泄完了,也觉得自己有些太过分了,又见营业员是如此耐心地回答自己的问题,也很不好意思。结果他来了个180°的大转弯,称赞营业员给他新换的实际上并无太大差别的鞋说:“嘿,这双鞋好,就像是为我订做的一样。”营业员以慢对快,以冷对热,让顾客把怒气宣泄出来,达到了心理平衡,化解了这一场纠纷。

什么叫缓兵之计?

缓兵之计[huǎn bīng zhī jì]
缓兵之计,汉语成语,拼音huǎn bīng zhī jì,延缓对方进攻的计策,指拖延时间,然后再想办法。
中文名
缓兵之计
外文名
stalling tactics。
拼音
huǎn bīng zhī jì
出处
《三国演义》
注音
ㄏㄨㄢˇ ㄅㄧㄥ ㄓㄧ ㄐㄧˋ
快速
导航
解释典籍辨析故事
拼音
huǎn bīng zhī jì
解释
延缓对方进攻的计策,指拖延时间,然后再想办法。
典籍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九回:孔明用缓兵之计,渐退汉中,都督何故怀疑,不早追之?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四十四回:今又来求成,莫非缓兵之计,欲俟楚救耶?
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七十二回:话大决意要杀陶三,监生恐闹出事来,原为缓兵之计
李六如《六十年代的变迁》六章:到底打不打?是不是袁世凯的缓兵之计
辨析
近义词:宜之计
反义词:速战速决兵贵神速[1]
用法:作主语、宾语;指拖延时间,然后再想办法。
故事
三国时期,孔明与司马懿在祁山作战。蜀军消灭了魏军大将郭淮、孙礼,占领了武都、阳平,张郃、戴陵等率军前去救援,被孔明打败。双方对峙了半月。孔明见司马懿不敢出战,用撤军的缓兵之计,诱使司马懿驱兵追赶,司马懿中计大败。[2]
纠错
参考资料

什么叫缓合之计?

【注音】huǎn bīng zhī jì
缓兵之计的故事】三国时期,孔明与司马懿在祁山作战。蜀军消灭了魏军大将郭淮、孙礼,占领了武都、阳平。张郃、戴陵等率军前去救援,被孔明打败。双方对峙了半月。孔明见司马懿不敢出战,用撤军的缓兵之计,诱使司马懿驱兵追赶,司马懿中计大败。
【典故】孔明用缓兵之计,渐退汉中,都督何故怀疑,不早追之?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九回
缓兵之计的意思】延缓对方进攻的计策。指拖延时间,然后再想办法。
【用法】作主语、宾语;指拖延时间,然后再想办法。
【近义词】宜之计
【反义词】速战速决兵贵神速
【成语造句】
我认为热闹这时是想先回部队,以后再设法的缓兵之计

渔人甚异之的之是什么意思

渔人甚异之的之是代词,指见到的景象。
出自: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摘取部分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释义: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扩展资料
之的释义:
文言: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凡之之皆从之。
白话:之,长出。像植物过了发芽的阶段,枝茎日益茁壮,有所扩张。字形底部的指事符号“一”,代表地面。所有与之相关的字,都采用“之”作边旁。
1、本义,动词:足履平地,徒步前往。  本义只见于古文。
2、代词:代人或事或物。组词:总之; 操之过急求之不得 ; 取之不尽言之有理 ;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
3、助词:结构助词相当于“的”,语气助词,用以凑足。双音节。组词:之后 ;之前;赤子之心 光荣之家 ;缓兵之计无价之宝 ; 久而久之;千里之外。十分之九 ;数目之大 ;中国之大 ;战斗之烈;意料之中; 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之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桃花源记

缓兵之计,是孙子兵法里的吗?

一、缓兵之计,不是孙子兵法里的。二、出处1、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九回:孔明用缓兵之计,渐退汉中,都督何故怀疑,不早追之? 2、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八回《丁奉雪中奋短兵 孙峻席间施密计》:原来张特用缓兵之计,哄退吴兵,遂拆城中房屋,于破城处修补完备。3、明 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第四十四回:“今又来求成,莫非缓兵之计,欲俟楚救耶?”4、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七十二回:话大决意要杀陶三,监生恐闹出事来,原为缓兵之计。 5、李六如《六十年代的变迁》六章:“到底打不打?是不是袁世凯的缓兵之计?”三、释义延缓对方进攻的计策。指拖延时间,然后再想办法。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huanbingzhiji3.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