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经济之才”的拓展阅读资料(2)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经济之才”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什么才是对新古典经济学地位的真正挑战、“经济”是什么?、经济之才的意思及成语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市场经济信息万变,时不我待,只有及时掌握信息,才、经济之才,堂构之志意思、经济学要怎样学才对(二)等

什么才是对新古典经济学地位的真正挑战

新兴古典经济学的理论特色[摘要]西方经济学经历20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三次大的革命,已经成为一门蔚为壮观的学科。但它始终未能摆脱其固有的理论思想和理论体系上的致命缺陷。正是这个缺陷构成了新兴古典经济学得以产生和兴起的理论条件与逻辑起点。新兴古典经济学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基本范畴、理论框架、分析范式等方面的开拓性研究取得崭新突破,并以此为基础,对企业成因和经济增长长期动态模型等提出新的学说。新兴古典经济学增强了对现实经济事实的解释力,受到日益广泛的认可,成为西方经济学理论特色的最新反映。[关键词]新兴古典经济学经济学理论特色创新一部西方经济学说史向我们展示的是,源自古希腊以来的经济思想、经济学说和经济理论,不断涌流与分化,不断否定与前进,不断创新与发展,形成了一条奔腾不息的智慧长河与信息洪流,林林总总的流派和交错延绵的学说,彰显着学术的勃勃生机与活力。新兴古典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也许是西方经济学这条智慧长河中最新的泉流、很有希望的一股信息流。作为前沿新学派,新兴古典经济学产生的时间虽然不长,但从一开始它就受到广泛的关注和积极的评价,产生热烈反响。当然,从学科性质、理论体系与思想渊源上讲,新兴古典经济学仍西方经济学的范畴,但由于以下两方面的原因,笔者认为,我们应当对新兴古典经济学加以严肃的研究和积极的宣介。第一,它的首创者之一是以杨小凯(Yang)、黄有光(Ng)等为代表的华人或华裔学者,因此,新兴古典经济学被认为是一个有中国背景的新兴经济学前沿学科;第二,更重要的是,它注重对现实经济事实的研究和解释,包括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转型与发展的研究分析,因此,新兴古典经济学有别于某些在抽象和模型化走过了头,一股脑钻进阴冷书斋而远离火热现实的纯理论性或数理化的逻辑推演。也许不用多久,新兴古典经济学就会走进国内大学经济学的讲堂;事实上在1999年,杨小凯就把新兴古典经济学带到了北京大学的讲坛,并正式受邀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一、新古典经济学的困境直接构成新兴古典经济学产生与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系统性发展源自亚当·斯密,中经大卫·李嘉图、西斯蒙第、穆勒、萨伊等,逐渐形成了一个经典的经济学理论体系,这就是古典经济学(ClassicalEconomics)。在20世纪以后,现代西方经济学历经了“张伯伦革命”、“凯恩斯革命”和“预期革命”等所谓三次大的革命,形成了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这个框架被称为新古典经济学(NeoclassicalEconomics),以区别于先前的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集中而充分地反映了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过去100年间的研究成果和发展特征,它在研究方法上更注重证伪主义的普遍化、假定条件的多样化、分析工具的数理化、研究领域的非经济化、案例使用的经典化、学科交叉的边缘化。“张伯伦革命”摈弃了古典经济学把竞争作为普遍现象,把垄断看作个别例外的传统假定,认为完全竞争与完全垄断是两种极端情况,的是处在两种极端之间的“垄断竞争”或“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模式。他们运用边际分析法,分析了“垄断竞争”的成因、均衡条件、福利效应等,从而完成了微观经济的革命。“凯恩斯革命”使得西方经济学在分析方法上实现了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的分野,从而在理论体系上划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而凯恩斯则成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开山鼻祖。凯恩斯完成理论创新包括:否定了古典经济学关于充分就业均衡的假定及其理论基础“萨伊定律”,认为在通常情况下,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导致非自愿失业和小于充分就业均衡的根源在于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又在于“消费倾向、灵活偏好和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这三个基本心理因素”。据此凯恩斯提出的政策建议强调,政府须采取财政政策增加投资,刺激经济,弥补私人市场的有效需求不足,从而实现充分就业,消除产生失业与危机的基础。“预期革命”的演绎逻辑是,货币对产量等经济变量具有重要影响:一方面货币供给的变化可以导致货币存量的随机变动,并由此引起经济波动;另一方面由于经济的这种波动是通过总需求曲线完成的,所以,货币供给的变化将导致总需求的变化,而总需求的变化又将导致经济波动。所以他们认为,从货币政策的角度看,政府干预经济的宏观经济政策是无效的,因而不仅存在“市场失灵”,也存在“政府失灵”。此外,西方主流经济学在20世纪末,以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1993年出新的《经济学》教科书为代表和标志,又开始了第四次“整合”。斯蒂格利茨完成的理论创新在于:一是将宏观经济学的表述直接奠定于扎实的微观经济学基础之上,从而实现对萨缪尔森《经济学》的超越;二是加强对信息问题、激励问题、道德问题、逆向选择问题等新课题的研究并取得新成果和新发展;三是进一步注重政府干预经济的积极作用,认为依靠政府的依法调控,就能实现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作用。上述西方主流经济学的“革命”或“整合”的实质,是后者对前者的批判、修正、补充和发展。尽管如此,历经多次“革命”和“整合”的新古典经济学,仍然无法摆脱其固有的理论思想和理论体系上的致命缺陷。这些缺陷主要表现在:(一)对分工和业化问题的漠视或做外生假设。新古典经济学只是假定分工与业化的问题已经解决,并把给定的消费者与厂商作为最基本的既定前提,把二者的对立交换关系作为最基础的分析模型,在此基础上仅作产品之间的边际选择分析。(二)经济增长模型存在严重缺陷。新古典经济学的经济增长理论及其模型,始终不能解释经济的长期增长与发展,不能从理论上阐明穷国越穷、富国越富的原因,未能找到经济增长的微观机制,从而无法建立起经济增长的微观模型。(三)对经济规模的错误定义。新古典经济学对经济规模无止境的定义,无法解释许多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厂商平均规模并不存在越来越大的趋势。经验数据表明,有的越来越大而有的越来越小,总体呈倒U型变化趋势。(四)对企业成因的回避。在新古典经济学的模型中,企业和企业制度都被预先假定为外生给定,他们不能解释或回避了对企业和企业制度的解释,更无法解释诸如生产外包、特许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商业社会中种种新现象。总之,新古典经济学在理论框架、分析范式和分析工具等方面存在的缺陷,既限制了经济学的发展,同时又成为催生新的理论的恰当条件。正是在这样的理论基础前提和思想渊源背景下,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以澳大利亚华人经济学家杨小凯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用非线性规划和其他非古典数学规划方法,将被新古典经济学遗弃的古典经济学中关于分工和业化的精彩经济思想,变成决策和均衡模型,掀起一股用现代分析工具复活古典经济学的思潮。比如,他们以个人业化水平的决策以及均衡分工水平的演进为基础,重新阐述斯密的分工理论及其对国际贸易原因的论述。他们的研究旨在重新科学的寻找经济增长的微观机制,建立起宏观经济增长的微观模型;他们将新古典经济学关于“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在多种经济用途之间进行合理配置的学问”的定义,改变为“经济学是研究经济活动中的各种两难冲突的学问”,其主要任务是对技术与经济组织的互动关系及其演进过程的研究。杨小凯等人提出的新学说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可,并逐渐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学流派,这个流派被称为“新兴古典经济学”(NewClassicalEconomics),以区别于新古典经济学(NeoclassicalEconomics)。二、新兴古典经济学实现理论创新和研究方法的超越(一)纠正新古典经济学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向上偏离,重新定义了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建立起“消费—生产者”的基本概念,奠定分析框架的新基础。他们认为,新古典经济学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向上偏离了古典经济学,使经济学的研究从业化和分工问题转向了给定组织下的资源分配问题,使业化经济被规模经济所取代,使资源配置的Pareto最优总是与外生给定的最高总产量可能性边界相联系。他们认为,这种偏离是导致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致命缺陷的根本原因。所以,必须纠正这种偏离,把经济学的研究重新拉回到正轨上来。因此,新兴古典经济学重新定义了研究对象和研究方向,重新强调了“分工”和“业化”的概念,改变了新古典经济学关于消费者与生产者对立的基本假定,建立起“消费-生产者”的概念,将分析框架建立在以个人自利决策交互作用的基础之上,同时在模型中引入交易费用,又内生出企业制度、经济增长、递增报酬、厂商规模等现象。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增长模型将企业制度在分工中内生,在企业理论中直接注入了经济增长的含义,从而克服了新古典增长理论中的缺陷。(二)在研究方法上实现了扬弃和超越。新古典经济学惯用的分析方法是边际分析方法,而新兴古典经济学不仅运用边际分析方法,而且运用超边际分析方法(InframarginalAnalysis),实现了研究方法上的创新。在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基础模型中,通常假定社会由2个人组成,每个人必需消费食物和衣服2种产品,同时每个人在每种产品上有3个变量可选择:一是自给自足量,二是购买量,三是销售量。这样,2种产品就有6个变量。每个变量的取值既可为正也可为零,由此,全社会成员(2个人)对所有产品(2种产品)的最优决策,共计有23*2=64个可能的角点解和内点解。所谓角点解是指当一个决策变量的最优值取其最大值或最小值(为0)时的点解,而内点解则是指当决策变量最优值的取值均在其最大值和最小值(不为0)之间时的点解。在上例64个解中,有1个内点解和63个角点解。如果产品数量增加,其可能的角点解将变成一个天文数字。然而,杨小凯运用库恩—塔克定理排除了一些非优化的角点解和内点解,使可能的最优解范围大大缩小,而后文玫(Wen,1996)将这一方法推广到一般准凹效用函数和非常一般的生产条件,形成的方法被称为“文氏定理”(WenTheory)。根据文氏定理,可能成为最优决策解的数目要比所有可能的角点解和内点解之和少得多。在上例中,实际上只有基于3种选择组合的3个角点解为最优解:第一种组合是食物和衣物都自给自足,没有业分工,也没有交易和交易成本;第二种组合是业生产食物,用出卖食物的钱购买衣物;第三种组合是业生产衣物,用出卖衣物的钱购买食物。除此以外,其他的组合都不是最优解。以文氏定理为基础,超边际分析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利用文氏定理排除那些不可能成为最优的角点解;第二步,对剩下的每一个组合(角点解)用“边际分析”方法求解,求出每一个局部最优值;第三步,比较各组合之间的局部最大目标函数值,整体最优解就是一般均衡最优解。由此可见,超边际分析方法既脱胎于边际分析,包含了边际分析,更超越于它。由于新兴古典经济学假定人们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所以根据超边际分析,他们不但在消费各种产品之间作边际选择,更要在业生产何种产品上作超边际选择。实际上,他们的选择还要涉及出售多少产品、是否雇佣工人等等,这些就是多项超边际选择了。(三)重新定义重要基本范畴,为建立新的理论框架和分析范式铸成了所必需的理论基石。这些基本范畴包括:分工,业化,两难冲突,交易费用,交易效率(与交易费用成反比),内生和外生等。新兴古典经济学运用这些基本概念对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提出新的解释,并由此发展出新的理论学派。例如关于交易费用的研究。新兴古典经济学认为,应将交易费用区分为外生的交易费用和内生的交易费用,并由此建立其新的产理论。他们认为,新古典经济学只是研究了外生的交易费用,而未涉及内生的交易费用。外生交易费用是交易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发生的、非由于决策者利益冲突导致的交易费用,包括运输过程中的资源消耗、用于生产、通讯、运输及交易过程中的交易设施等。新兴古典经济学着重研究和定义了内生交易费用的新概念,提出内生交易费用可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内生交易费用是指只有在所有参与者都已做出决策之后才能确定的交易费用;狭义内生交易费用则是指市场均衡与Pareto最优之间的差别,即人们在交易中争夺分工好处的机会主义行为引起的交易费用,包括外部性、垄断以及扭曲等,它与个体的决策、制度及合约的安排有关。他们认为,研究内生交易费用的意义在于:可根据两难冲突将垄断和外部性程度内生化,有助于研究道德风险和信息不对称引起的交易费用,可用博弈模型直接研究策略行为之间的交互作用等。再例如关于贸易(包括国际贸易)的解释。新兴古典经济学认为,业化生产与多样化消费造成贸易的两难冲突。因为,业化生产意味着高效率,多样化消费则意味着高效用,而消费的效用越高实现消费的交易费用也越高。因此,由业化生产带来的比较优势效益就与交易费用形成了冲突。如果交易费用很大,超过了业化生产带来的效益,则均衡结果就只能取消分工,选择自给自足方式;这时效用最大,生产水平处于可能性边界之内,水平较低。反之,如果业化生产带来的效益超过了交易费用,则必然出现分工,而且随着交易费用的逐渐降低,分工呈现跳跃式发展趋势,从局部的分工到全面的分工;这时生产水平得以提高,处于可能性边界上。这一均衡结构是由交易双方的相对人数、相对偏好和相对生产率所决定的。交易效率的提高带来了劳动分工的演进,进而伴随着诸如经济发展、贸易增长、市场结构变化等拓扑性质的变化。(四)构建起新的理论体系。新兴古典经济学沿着如下主线实现理论创新,发展并建立起新的理论框架体系:产界定、合约执行——(内生、外生)交易费用——业化和分工——市场化、竞争程度与协调失灵的风险。他们认为,为了减少交易中的不确定性,避免高分工的协调失灵风险,可以采用三种法:一是构筑保险市场;二是明确界定产。他们认为,合理的产制度选择,在相当程度上是一个自发的内生过程,国家政府对于公共资产的产设置,基本上决定于最终的内生和外生交易效率的替代选择。当然,明确产可能产生较高的外生交易费用,同时还带来竞争程度与分工水平及协调可靠性之间难以兼顾的两难冲突;三是加强同行竞争,包括纵向和横向的竞争。他们认为,竞争会大大推动分工和市场的发育,增强消费者对生产者的控制能力,催生和促进私有产制度。新兴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构架和分析范式,可以将很多经济发展和贸易现象解释为分工演进的不同侧面,可以解释企业的出现和企业内部组织的均衡意义,可以解释交易费用和制度对分工和生产力演进的意义,可以解释货币出现、景气循环等宏观现象,因此,它突破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局限和缺陷。(五)突破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在新的基础上探索出“宏”、“微”有机联系的全面均衡分析框架。新兴古典经济学认为,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不外乎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人们做决策前的经济环境。经济学家通常用一些数学函数来描述这一基础层次,比如,用效用函数描述人的嗜好和欲求,用生产函数描述生产条件,用预算约束描述制度环境,用博奕论中的游戏规则描述经济制度等。第二层次是用数学中的最优决策理论分析个体的自利行为,用自然及制度环境来解释人的自利行为。这一层次的分析一般被称为决策的比较静态分析,即环境变化时最优决策会如何作出反应。第三个层次是用均衡概念分析不同个体的自利行为交互作用所产生的结局,用自然及制度环境解释不同人自利行为交互作用的后果。这一层次的分析一般被称为均衡的比较静态分析,即当环境变化时,对自利行为交互作用所产生的结局会如何变化的分析。如果在第二、三层次的分析中,加入时间因素,就可实现对动态决策和动态均衡的比较动态分析。新兴古典经济学认为,第一、二、三层次的分析都是实证分析。在实证分析中,经济学家一般运用思想实验的方法,探究在什么条件下什么事会发生这类实证性问题。第四个层次则是与价值判断有关的所谓福利分析或规范分析。在这个层次上,经济学家会提出什么是对全社会最好的经济状况这类涉及价值判断的问题。通过对自利行为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后果进行福利分析,他们会得出这种后果对全社会是否有利的价值判断。新兴古典经济学认为,新古典经济学主要是在第一、二、三层面上进行分析,局限在全面均衡框架内的静态或动态竞争均衡,并且由于存在规模收益递减,难以达到Pareto最优,因此其理论对现实的解释力被大大削弱了。新兴古典经济学则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基于多个两难冲突的均衡分析,突破了原有框架,使全面均衡得以建立;并且,这种全面均衡是建立在微观的角点均衡和资源的Pareto最优配置的基础上的,这种整体Pareto最优既涵盖了最优资源配置又涵盖了最优分工结构,所以它可以更好地解释宏观经济增长。这样,新兴古典经济学就将微观基础与宏观增长有机联系起来,从而为回归经济学“大一统”的框架做出了具有重要意义的探索。(六)找到了解释企业产生的原因和条件的依据,对企业成因做出了全新的解释。新兴古典经济学认为,新古典经济学无法解释企业产生的原因,只好把它作为建立基本经济模型的既定前提,由此分析推演出的理论学说,对现实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解释力遭到很大削弱。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创新在于,用劳动的交易效率来解释企业的产生。他们认为,劳动的交易效率与中间产品交易效率的比较是关键。若劳动的交易效率大于中间产品的交易效率,则分工会通过劳动市场和厂商来组织,从而促使企业产生,以体现分工的要求和效率。若生产中间产品的劳动交易效率小于生产最终产品的劳动交易效率,则中间产品家会成为企业的老板;反之则由最终产品家充当企业老板。他们认为,作为一种巧妙的间接定价方式,企业家享有的剩余促进了分工,催生了企业,因而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此外,新兴古典经济学还提出了对城市化、工业化和层级结构等现象进行解释的思路。(七)建立起新的经济增长动态模型。新兴古典经济学认为,对业化和分工的忽视回避,是导致新古典经济学经济增长模型缺乏微观基础、缺乏解释力的根源;又由于其经济增长模型是在全面均衡分析的框架内发展的,模型中只有动态竞争均衡而不存在Pareto最优,是新古典经济学增长模型的重大缺陷。正是这种理论缺憾,促成了新兴古典经济学构建新增长模型的创新空间。新兴古典经济学重点研究了经济增长的微观动态模型,并取得了理论创新的突破。他们认为,作为经济增长内在原动力的业化和分工水平,应当是内生的而不是外生的,也就是说,即使外界技术、环境、制度等因素均保持恒定,在社会生产的条件下,分工水平也会自发的提高,从而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由此,新兴古典经济学构建起分工的内生演进模型,其内生增长理论研究的动态决策包括两个冲突:一是业化生产加速学习过程的动态效果与交易费用的冲突,二是当前消费与未来消费之间难以兼顾的冲突。但他们强调,演进的过程是一个良性循环:——起点是自给自足的生产,由于很低的生产率,负担不起交易费用;——随着生产经验的积累,生产率的稍微提高,能够负担起一定的交易费用,这时可以选择稍高的业化水平;——进一步地通过市场的自由择业和自由价格机制,使得整个社会的分工水平得以提高;——随着生产经验积累和生产技术改进的进一步加速,生产率也加速提高,使得承担交易费用的能力增强,从而推动更高水平业化的实现。这个循环累进过程的持续,最终必然会导致一国经济的起飞。新兴古典经济学的这一增长模型有两个重要突破:一是研究了经济增长的微观机制,摒弃了新古典经济学将生产与消费绝对分开的做法;二是体现了竞争均衡和Pareto最优的一致性。综上所述,新兴古典经济学针对新古典经济学的缺陷与困境,运用现代分析工具,对经济学的研究发展进行了古典回归,建立起新的学派,创制出新的分析框架和研究范式,对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提出新的解释。这个学派正受到广泛的关注和越来越多的认可。当然,作为一个新学派,新兴古典经济学尚有一个发展完善的过程,尚存在一些缺陷与不足,一些有待商榷的偏颇和失当。比如,他们忽视预测、计划、制度和政府的作用,否认规模经济的存在,热衷于运用学说作广泛的解释,力图创制出一种可以解释一切现象和过程的全能学说。对这些缺陷或不足,与其看成是其本身所固有的,不如看成是这个新兴学派的发展空间。无论如何,在研究起点、研究方法、分析范式、分析工具、理论创新、经济解释和政策建议等方面的重大突破与跨越,对新兴古典经济学来说,是尤为重要和关键的。三、新兴古典经济学的时代特征与创新机制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兴起不是偶然的。20世纪80年代,西方经济发展加速,信息及网络技术冲击原有的经济格局和发展路径,经济结构不断更新,经济制度创新活跃,新经济成分和因素不断涌现。而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新古典经济学却日渐失去其鼎盛光芒,对经济发展现状及其过程不断涌现的新情况、不断呈现出的新特征日渐解释乏力,甚至不知所措。这是新兴古典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现代西方经济学历经200年延续、分化和发展,成长为一门蔚为壮观的学科门类,在它的庞大体系中,实证分析与规范研究相得益彰,思辩推演与案例解说交相辉映,逻辑的演绎和历史的归纳相行不悖,正是自古典经济学到新古典经济学源源流长的思想源泉、丰厚肥沃的理论土壤和一代又一代经济学家勤奋探索取得的辉煌研究成果,为新兴古典经济学的产生的兴起奠定了基础。这个新学派产生的时间不长,人们对它的理论框架、研究范式和分析方法,以及它呈现出的理论特色,它对经济学发展的贡献等,也还有个认识过程。但可以肯定的是,新兴古典经济学的产生,特别是它所反映出的对现实经济现象及其特征的不凡解释力,对于经济学的发展是一大幸事,对经济学研究者是一大鞭策和鼓舞。我们有必要关注这一新流派的产生和发展。紧随社会经济发展的脚步研究时代提出的现实和理论问题,经由各种学说充分而自由的争辩交锋,是西方经济学200多年来保持活力与生机,不断取得进步发展的动力和特色。在学术研究上,成长起来的是“大家”而不是威,更少有迷信和盲崇。在理论发展上,后者对先人既有继承和发展,更有修正和批判,从而营造出经济学发展的勃勃生机,开创出突破性发展的崭新空间。新兴古典经济学的产生和兴起,是西方经济学说发展史上的新进展,是上述理论创新机制的新体现,是对新古典经济学的批判,对古典经济学的传承。从这批判与传承中,我们看到了新兴古典经济学闪烁着创新的智慧之光。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学是研究财富增长的学说,他在《国富论》中强调分工和业化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与途径,而分工和业化则是一个经济组织问题。因此,古典经济学主要研究的问题就是任何改变经济组织,使分工得以扩大,业化得以加深,从而可以生产的产品,或以更低的成本生产产品。以对分工和业化的深刻研究为基点,在分工理论的基础上斯密提出了一系列经济学说:分工效率与交易费用的比较差别,决定了工农业生产率的差别;分工水平由市场大小决定;市场可以自发协调分工,因而不需要政府干预;分工使产量大增,从而使每一个劳动者都有大量的产品可以充分地出售,而自己所需要的产品其他人也可以充分地供给,这种由分工导致的产品逐渐充裕的过程,也就是整个社会逐步富裕的过程。李嘉图把斯密的分工理论运用到国际贸易,提出了比较成本学说。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被认为是新古典经济学形成的代表作,但它仍然继承了古典经济学的衣钵。因为《经济学原理》在关注资源配置问题的同时,仍然关注分工与业化问题,并提出了新的见解。只是囿于当时数学工具的缺乏,马歇尔未能将他的新见解加以数学化。这一缺失,无论对马歇尔还是对其后的经济学的演化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其后的经济学家在运用数学工具对资源配置问题进行边际分析感到的得心应手,牵引着他们逐渐遗弃对分工和业化问题的研究,注于资源配置问题和理论研究范式的数理化、模型化,从而走向了新古典经济学。凯恩斯的《通论》将经济学的基本模型从两部门模型扩大至三部门模型,把政府作为与消费者和企业并行的经济行为主体,提出了政府干

“经济”是什么?

1.经世济民。宋史˙卷三二七˙王安石传˙论曰:「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五代史平话˙周史˙卷上:「吾负经济之才,为庸人谋事,一死固自甘心。」2.经济学上指人类利用种种财货,来满足欲望的一切行为及状态。通常指一国国民的生产关系,或指国家、个人的收支状况。3.用较少的人力、物力或时间获得较大的成效。如:「做事合乎经济原则。」来源:辞典希望

经济之才的意思及成语解释

经济之才[ jīng jì zhī cái ] 释义[ jīng jì zhī cái ]指治国安民的才能。详细释义【解释】:指治国安民的才能。【出自】:唐·杜甫《上水遣怀》诗:“古来经济才,何事独罕有。”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市场经济信息万变,时不我待,只有及时掌握信息,才

象牙之塔:指主张“为艺术而艺术”的资产阶级文艺家脱离社会现实的个人幻想的艺术境界。也比喻脱离现实生活的知识分子的小天地。势如破竹:比喻作战或工作节节胜利,毫无阻碍。不厌其烦:不嫌麻烦。

经济之才,堂构之志意思

拥有才能,却没有选择释放的意思,形容一个人很有才华却并不施展显露,人们觉得很可惜,既是肯定又是惋惜。(不造是否是这个意思呢)

经济学要怎样学才对(二)

凯恩斯曾经说:「比起其它科学,经济学困难吗?不难,是容易的学问,但杰出者甚少。」我同意这判断。凯氏认为经济学难以杰出,因为某程度上从事者需要是个哲学家、史学家、数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周身刀的。这观点我不一定同意。我认为经济学难达大成,主要是概念不容易掌握,理论太多,搞得太复杂,而最大的困难是从事者对真实世界知得少,知得太少了。像戴维德、高斯那种人,不懂或不用数,理论知得不多,但他们对基础理念有充分的掌握,对世事知得多,足够。我们不需要有这些大师的天赋才可以达到师级的层面,但要懂得学习的方法。我自己走过不少冤枉路,误入歧途好几次,可幸及时惊觉,回头是岸,再走。尝试又尝试,终于找到自己的路,打上去。教同学,我只能把自己的经验申述一下。我认为重要的起点,是入门者要知道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架构,跟着是掌握这架构中的概念与简单理论。有了基础,不妨尝试比较复杂的理论。天赋奇高可以不管复杂的,但我的经验,是猛攻一阵复杂的,再回到简单的基础会有新的理解。三十岁前,我来来回回好几次,到三十五岁,知道基础架构的掌握充分,概念的理解通透,就再不管复杂的理论了。这架构就是前文说过的:一、人的行为是个人选择的结果;二、选择的第一个公理,是在局限下争取个人利益极大化;三、量度极大化的价值概念与局限概念皆重要,掌握不能有差池;四、局限转变引起的行为转变,要受到约束,而这约束主要是需求定律。这就带来我个人认为是经济学最难处理的地方。局限转变带来的行为转变,要受需求定律的约束。需求定律是约束价格的转变与需求量的转变。因此,要解释行为,任何局限转变,处理的人必须或明或暗地把局限的转变翻为一个价的转变。不容易。更头痛的是,很多行为不通过市场,需求量不一定是市场成交的物品。可幸的是,需求定律的用途,不限于市场物品。任何有价值的物品这定律都可以用,包括声誉、友情、信仰等。不在市场成交,没有市价或价格,用需求定律可以不用市价。非市场的物品,价格变为代价,也即是成本了。「成本」是cost的中译,不大正确。较佳的译法是「机会成本」,有点不妥,因为经济学没有不是机会成本的成本。最好的译法应该是「代价」,但说「生产代价」中文不容易接受。比起其它科学,经济学是格外重视概念的,而其中最难掌握得好是成本的概念。懂得把任何局限转变翻为成本转变,也即是翻为代价转变,需求定律的运用就过了最困难的一关。可以相当复杂:一项局限的转变可以牵涉到好几方面的需求,因而牵涉到好几方面的代价转变。学而时习之,熟能生巧,我自己到四十岁后,得心应手,任何局限转变,想到与某方面的需求有关时,代价的升升降降立刻知道。《经济解释》的卷二(《供应的行为》)对成本有详尽的解释,而卷三(《制度的选择》)分析产与制度,带到社会成本(代价)那方面去,也说得详尽。同学要注意,有些价值,可以倒转过来看为成本,例如租值。又例如利息是收入,转换角度可以作为成本看。三十年前,与老师艾智仁研讨某话题,书信来来回回好几次,其中一次我写道:「利息不是成本的局部,而是成本的全部。(Interest is not a part of cost, but the whole of cost)」他回信大赞,显然认为我学满了师。成本的正确概念本来就不容易掌握(见《供应的行为》),而加上产问题、交易费用、非市场物品等,「成本」或「局限」的转变来得更复杂了。然而,要通过需求定律来解释人的行为,我们一定要把局限的转变翻为价或代价的转变。要记着,凡是转变,不管是代价还是行为,一定是「边际」的,所以解释行为或现象要从边际转变的角度入手。这又带到序数量度或排列选择给我们的方便了。那些批评交易费用难以量度或无从量度,因而没有用场的众君子,是经济解释的门外汉。有一件事不妨一提。杨小凯曾经批评我不懂得边际分析,但巴赛尔却说边际分析我用得出神入化。二者有冲突吗?不一定。小凯是搞数学经济的,没有作过实证经济研究,从始至终停留在象牙塔内。我是搞实证研究的,数学的边际分析只学几天就认为足够(考理论当年永远第一),早就跑出象牙塔,走到真实世界中,落手落脚地搞起来。在真实世界看边际转变,可以小若沙尘,可以巨似泰山。数学的边际分析与验证的边际处理是两回事。这就带来我要说的实践经济学的重点。要解释行为,局限的转变不可以子虚乌有,其转变一定要有可以观察到的事实支持,而如果交易费用等转变不容易一分一毫地量度,以序数排列转变的或大或小有可为。然而,局限转变不易体会,翻为一个价或代价的转变也困难。可以做到,不易。这里要说的重点,是处理真实世界的局限转变,一般不是一个市价转变那么简单,绝大部分不可能从课堂上学得,也不是博士之后坐在办公室内可以知道。同学们从开始学经济时就要走到真实世界去,在街头巷尾到处跑,好奇地观察,不断地试行以学得的简单理论解释,即是要试行推出假说,然后把观察到的现象作验证。要多做,甚至天天做,开头会觉得经济理论没有什么解释力,但坚持下去,「破案」的实例会愈来愈多,过了几年会觉得复杂的世界一般有简单的理论解释。是难以自圆其说的现象。所有实证自然科学,不管是物理、生物或化学,学生从中学起就要做实验室工作。经济也是实证科学,但就是进入了大学也没有实验室课程。真实世界是经济学的实验室,大家生活在其中,但大学的教授可没有规定学生要到处观察,不断地试行解释,而那些所谓「实验」课程,只不过拿着些不知怎样弄出来的数字,作些什么统计分析。一个真实的故事支持我的投诉。二十世纪的价格理论大师史德拉(G. J. Stigler),是鲁宾逊夫人(J. Robinson)之后的高举以不同的需求弹性系数解释价格分歧(price discrimination)的家。有一次,在芝加哥大学研究院教价格分歧时,史德拉说:「我们不可能在一间商店内,同时同地,同样物品,找到两个不同的价格。」一位坐在课室后排的同学,举手说:「就在校园邻近的那间电影院,说明普通人入场二元二角半,学生一元二角半,同院同时间,电影一样,座位是先到先选的。」史德拉无法回应,在讲台上行来行去,行了几分钟,突然大声对该同学说:「告诉你吧,今天晚上我会把该电影院烧掉!」同学们都知道,在任何顾客可以讨价还价的商店内,价格分歧是必然的效果。拿得经济学诺贝尔奖的史德拉怎可以不知道呢?事实上,一九八三到八五,连续三年的年宵我带学生到香港的街头卖桔,试行价格分歧,因而知道,虽然不同弹性系数在逻辑上支持价格分歧的行为,但实际上不同顾客有不同的讯息费用,也有不同的讨价还价的时间成本,而这些局限的不同,对价格分歧的决定性比弹性系数的不同重要得多。一篇今天还很大名的文章,写于七十年代后期,三位作者在原稿中举出石油运输的例子来支持他们的理论。他们说:「石油公司拥有自己的输油管,不租用,但运油船却租用,不拥有。」我当时是几家石油公司的顾问,写信给作者,说:「所有石油公司都拥有自己的油船队;租用输油管在行内盛行。」文章发表时,三位作者只取消了石油运输的例子,原文的理论假说不改!这等于史德拉把电影院烧掉了。捆绑销售是大题目,没有一个作者真的知道是怎样的一回事。全线逼销也精彩,但除了区区在下,没有经济学者知道这种逼销只限于生产商或批发商与零售商之间,而且一定是短暂的。Signaling也是曾获诺奖的题材,其理论却解释不了最明显的有关现象:玉石原件出售,购买者要看石皮而猜其内——卖家不把原件切开,增加了讯息费用。睁大眼睛看世界,signaling这项胡闹经济题材不会存在。真实世界的现场观察与探讨,是经济学最有趣的地方,也是对经济解释帮助最大的。二百多年前,史密斯是这样搞起经济学的。同学们要回到史前辈的传统去。执笔写这最后一节时,佛利民谢世几天,而再几天我七十一岁了。光流水逝,岁月无情,今天的经济学已经不是佛老和我熟知的传统了。回顾西方的经济学发展,奇怪地发现,可以憩息或流连一下的、有整体架构的作品,大约三四十年出现一次。武断地排列,可举史密斯(A. Smith, The Wealth of Nations, 1776),李嘉图(D. Ricardo, On the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Taxation, 1817),米尔(J. S. Mill,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1848),马歇尔(A. Marshall,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1890),鲁宾逊夫人(Mrs. J. Robinson, The Economics of Imperfect Competition, 1933),佛利民(M. Friedman, Price Theory, 1962)等。我自己的三卷本《经济解释》二○○二年完工,与佛老之作刚好相隔四十年,是传统的时距,但因为用中文动笔,能否成为「憩息」之所恐怕要多年后才知道。不是没有机会的。一脉相承,《经济解释》是「古文」,虽然大手改进与补充了,但没有自立门户,有传统的支持。另一方面,读经济的中国学子实在多,人多势众,说不定其中有兴趣的会把我的思想发展下去。乐观地看,虽然那三卷本还没有在国内出,但学子从网上打印下来阅读的无数,而好些大学已经指定为需要的读物了。悲观地看,虽然从传统发展出来,但今天的「主流」脱离了传统,与我主张的学问格格不入。我不想在这里批评我知得不多的新潮学问,但认为如果经济学者对解释世事再感兴趣,他们总要回到我这边来——真理站在我这边。不容易明白发生了些什么事。十多年前与一些年轻的经济学教授倾谈,或接见一些求职的经济学博士,我发觉没有一个读过马歇尔!想来他们的老师也没有读过。是自然科学的不良影响吧。自然科学,学理论要学今天的,不用管前人怎样说。四十五年前作学生时,经济老师也对我说过类似的话。后来到了芝加哥大学,身为价格理论大师而又是经济思想史泰斗的史德拉,说研究思想史只是为了兴趣,理论学今天的算了。问题是虽然科学方法相同,经济学与自然科学很不一样。前者,实际可用的理论不多,说来简单,但千变万化,基础不容易掌握得通透,而略有差池,变化就不容易搞上去。搞经济分析主要是搞变化。以我之见,当我们说前辈经济大师错了,主要因为概念拿不准,变化搞错了。但某变化错,不等于所有变化皆错。好比李嘉图,今天不少学者认为,除了比较优势定律,李前辈的其它理论全盘皆错。真的吗?三十年前我写知识产与发明利,就用上众人皆说是错了的李嘉图的「差别租值」(differential rent)理论(见《张五常英语论文选》,五八二至五八九页),巴赛尔识货,频呼精彩。又好比Cournot的双头竞争(opoly)理论,一般学者早就认为过了时,不中用。一九六九年我推出公海渔业的租值消散理论,同事们无不哗然,说天才了得,可惜赞声未了,自己却发现该理论是Cournot的双头竞争的另一个本(见《张五常英语论文选》,一八二至一九○页)。经济学要用简单的理论来解释复杂的世界。这样看,简单的理论要搞出精彩的变化来。像史密斯、李嘉图、米尔、马歇尔等人,其天才不会在佛利民之下,比起今天的经济学新秀,相差何止八千里路云和月!是我之幸,懂得佩服天才,所以当年拜读前贤之作,懒得管是对是错,只跟着他们的变化思维,跟着他们想。后来学满了师,放胆地走自己的路,把前辈的分析修改得近于面目全非,意之所之地加进自己想出来的变化,大部分来自街头巷尾的观察给我的启发。但因为传统不变,今天我还是个古人。同学们读三卷本的《经济解释》,要注意到我刻意地淘汰了所有我认为用场不大的复杂理论,集中于把简单而又不可或缺的,在变化上发挥。我认为只有这样,同学们才有机会可以不拜读古书而还能学得一些经济解释的法门。不是说古人之作不需要读了,但投资成本高,而在漠视传统的「新潮」下,要求同学拜读李嘉图,甚或近如马歇尔,很有点苛求。我的《经济解释》坚持验证假说要用上可以观察到的变量,对均衡理念提出一个新阐释,需求定律从头用到尾,从价格到利息到成本到租值等概念,翻来覆去地陈述,而何谓「量」的多种变化,也是不停地变下去。最重要的改进,是加入了交易费用,从而引进当年我创立的合约安排的选择的分析。这改进幅度很大,同学们恐怕一下子不容易接受,因为从合约的角度看市场,产品市场与生产要素市场不容易分开来。传统的价格理论,或不大正确地称为微观经济学的,集中于资源使用与收入分配这两方面。制度何物要不是胡说八道,就是作为另一门学问看。引进交易费用作为无可避免的一种局限,所有制度上的安排都是因为交易费用而起,而资源使用与收入分配再不能独自处理,要与制度的选择一起看。史密斯当年知道要这样看世界才对。但跟着的发展,为了理论的处理需要简化,经济学者在有意或无意间假设交易费用是零。再后来搞出笑话:以Walras为首的一般均衡理论分析,因为明确地假设拍卖(交易)费用是零,逻辑上不仅不可能有生产要素市场,产品有多少种类根本无从界定,而严格来说这样的世界是不会有任何市场的。方程式好看,内容空洞,半点解释力也没有,Walras与追随者搞的是艺术作品,科学怎样也谈不上。上述的发展与我选走的路不一样。他们以复杂的理论为起点,假设交易费用是零而把理论简化。我则以简单的理论为起点,加进交易费用而使变化复杂起来。对我来说,经济解释要选走哪一方是明显的。自《经济解释》完工后,不少同学要求我继续写宏观经济。然而,我掌握的经济学,没有微观与宏观之分。永远起于个人的选择行为,局限下争取极大化,要受到需求定律的约束。看社会整体就是宏观,我们要懂得怎样把社会成员的个别行为加起来,从而达到一个经济理论可以推断的整体效果。至于一般人认为是宏观经济的数字,例如通胀、失业、经济增长等,这些年我的推断比一般的「宏观」大师准确,准很多——我的加法显然比他们的加法高明。就是没有深入地学过的货币「理论」,这几年为了人民币汇率的困扰,我提出的货币观也比较优胜。可见经济学就是经济学,有优、劣之别,却没有微、宏之分。起自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搞得差劲,有两个原因。其一是从事者对价格理论的掌握不足,于是,加上去作宏观加得不对。凯氏无疑是天才,但他对价格理论一知半解,四十多年前读他的《通论》时我就这样说。今天看,大部分的宏观学者恐怕也要补习一下。其二,像传统的「微观」那样,宏观学说忽略了交易费用与合约安排的选择。这失误对「微观」已有大害,对宏观更显得是灾难性了。中国的经验支持我的看法。九十年代中期,朱镕基把急速通胀控制为零,跟着有通缩,而考虑到物品的质量急升,这通缩很严重。当时国内的房地产价格暴跌。一九九七年春天,几位来自北京的智囊朋友到深圳问我意见,说中国的发展看来要完蛋了。我说:「会完蛋的是香港,你们吉人天相,中国还会继续高速增长的。」中国的制度与西方的不同,怎可以用西方的不管制度何物的宏观理论来推断中国呢?发神经!后来香港得到北京协助(可以看为当年香港协助中国改革的回报),死不掉,但这是政治,我的推断可没有算进去。高斯认为西方的经济学发展入了歧途,无可救药,希望我能为中国的学子设想一下,救一救。本来是在三间大学的讲题,简略而又是没有准备的。想到高斯的话,一连五期,我用心地写了一万三千字。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jingjizhicai2.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