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不拾遗”的扩展资料

导读
- 1、路不拾遗的前一句
- 2、“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是什么意思?
- 3、“路不拾遗”
- 4、路不拾遗的贬义词是什么?
- 5、路不拾遗是什么意思?
- 6、?路不拾遗,文言文
- 7、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原文
- 8、路不拾遗的意思是什么
目录一览: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是什么意思?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常常形容说明国家安定,人们思想品德高尚,社会风气很好。描写的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时期的社会情况。条件是:第一,社会正义得到广泛认同,各阶层祟尚道德操守,民风淳厚。这是先决条件,因为没有道德操守的人,是永远不会满足的,所谓人心不足蛇吞象,什么坏事做不出来?没有道德底线的人,除了自己,他能认同谁呢? 第二,是温饱问题解决了。仓禀实而知礼节,如果连肚子填不饱的话,要不偷不抢、不昧着良心拿别人的东西,的确很难。“路不拾遗”
路不拾遗 【拼音】lù bù shí yí 【释义】遗:失物.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捡走.形容社会风气好.拾遗 :①拾取他人的遗失物.也比喻轻而易举:道不拾遗|举秦如鸿毛,取楚若拾遗.②补录缺漏.也指补正别人的缺点过失:拾遗汉事|拾遗补缺|补过拾遗.③唐代谏官名. 【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国无盗贼,道不拾遗.” 【近义】夜不闭户 【用法】紧缩式;作宾语、定语;含褒义,形容社会风气好.路不拾遗是什么意思?
【解释】:遗:失物。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捡走。形容社会风气好。【出自】:汉 贾谊《新书·先醒》:“百姓富,民恒一,路不拾遗,国无狱讼。”
【释义】:百姓富了,人们恒一,路不拾遣,国家就没有诉讼了。
【语法】:紧缩式;作宾语、定语;含褒义,形容社会风气好。
扩展资料:
【近义词】夜不闭户、道不拾遗、拾金不昧、霁月光风、路无拾遗
【反义词】见财起意、巧取豪夺、神州陆沉、浑水摸鱼
1、夜不闭户
【解释】:户:门。夜里睡觉不用闩上门。形容社会治安情况良好。
【出自】:西汉 戴圣《礼记·礼运》:“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释义】:所以一切私心小智和阴谋诡计永不发生。一切抢盗偷盗、乱贼暴徒永远绝灭。 因此这时的人外出或夜晚,门户不必关闭也安然无事。 这便是大同世界。
【语法】:偏正式;作主语、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2、浑水摸鱼
【解释】:浑水:不清的水。比喻乘混乱的时候从中捞取利益。
【出自】:民国 老舍《四世同堂》四十五:“其余那些人,有的是浑水摸鱼,乘机会弄个资格。”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路不拾遗,文言文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lù bù shí yí,yè bù bì hù (选自《资治通鉴》) 导读:本文描写的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时期的社会情况.”贞观之治”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鼎盛的历史时期,是唐太宗李世民励精图治,全国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 原文:上与群臣论止盗,或①请重法以禁之,上晒②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③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④.朕当去奢省费,轻徭⑤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⑦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⑧、夜不闭户,商旅野宿焉.” 注释:①有人 ②微笑 ③税;役:官方摆摊的公差,包括劳役、兵役 ④罢了 ⑤公差 ⑥罢了 ⑦怎么 ⑧丢失的东西 翻译:皇上与群臣讨论禁止盗贼.有人请求使用严酷的法律制止.皇上微笑着说:’老百姓之所以去做盗贼,是由于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又贪得无厌,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这是切身的问题,所以也就顾不得廉耻了.我们应当去掉奢侈,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拔和任用廉洁的官吏,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何必要用严厉的刑法呢!从这以后,过了几年,天下太平,没有人把别人掉在路上的东西拾了据为己有,大门可以不关,商人和旅客可以露宿.常常用以说明国家安定,人们思想品德高尚,社会风气很好.示 例 明朝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87回“两川之民,忻乐太平”.满意请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原文
上与群臣论止盗,或①请重法以禁之,上哂(shěn)②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③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④。朕当去奢省费,轻徭⑤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⑥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⑦,外户不闭,商旅野宿⑧焉。路不拾遗的意思是什么
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捡走。形容社会风气好
上一条:“披枷带锁”的扩展资料
下一条:“诚心正意”的扩展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