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拓展阅读资料(2)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女子无才便是德是什么意思、女子无才便是德是什么意思?、在古代,“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话是谁说的,是不是指、“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是谁的诗句﹖、为什么说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子无才便是德什么意思?等

女子无才便是德是什么意思

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名言之缘起,按香港学者刘咏聪教授之研究,应是明人著作中已有此语。主要皆认为是明人陈继儒(眉公)之语:“女子通文识字,而能明大义者,固为贤德,然不可多得;其它便喜看曲本小说,挑动邪心,甚至舞文弄法,做出无丑事,反不如不识字,守拙安分之为愈也。陈眉公云:‘女子无才便是德。’可谓至言。”
刘教授指出,其原句是“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严格的来说,并不是陈继儒自己说的,而是被陈氏收录在《安得长者言》一书中。所以应是陈氏引录“长者”辈所言。
刘教授进一步指出,这句话虽在晚明才诞生,但早已根植。传统的才德观正是它的土壤。“德重于才”本来就是中国人的信念,不分男女。此外,中国人对于男性总是主张要以“德”为本,宁舍“才”而有“德”,故谓“男子有德便是才”。至于女性,中国人向来就不重视她们的才学,反而重视她们的“妇德”,而又深恐“才可妨德”,因此出现“女子无才便是德”这类话。而这所谓“才”,广义固然包括各方面的才能、智慧,但由于以往中国女性生活圈子较窄,没有比诗词赋更能显示她们的“才”,故此“才”很多时候是狭义地指“文才”。
所以,刘教授认为,与其单单用现代的眼光,将“女子无才便是德”一说看成是对女性智力的低估和扼杀,不如从文化意义和社会背景去研究。只是,到了清代以来,由于女性识字能文者较从前为众,就开始有对女性“才”、“德”问题的讨论了。此亦是近代中国女性争取利之前奏。
参考资料:铭传大学通识教育中心骆芬美副教授《印象&#;女性&#;历史》
三从四德
封建女子遵守的三种道德关系和四种德性。
“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仪礼 丧服子夏传》
“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周礼天官九嫔》
妇德谓贞顺(品德)
妇言谓辞令(辞令)
妇容谓婉娩(仪态)
妇功谓丝炱(手艺)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名教观念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名即名份,教即教化,名教即通过上定名份来教化天下,以维护封建社会的伦理纲常、等级制度。
▲三纲、五常这两个词,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但作为一种道德原则、规范的内容,它渊源于先秦时代的孔子。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观念。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董仲舒按照他的大道“贵阳而贱阴”的阳尊阴卑理论,对五伦观念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提出了三纲原理和五常之道。董仲舒认为,在人伦关系中,君臣、父子、求全责备三种关系是最主要的,而这三种关系存在着天定的、永恒不变的主从关系:君为主、臣为从;父为主,子为从;夫为主,妻为从。亦即所谓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三纲。三纲皆取于阴阳之道。具体地说,君、父、夫体现了天的“阳”面,臣、子、妻体现了天的“阴”面;阳永远处于主宰、尊贵的地位,阴永远处于服从、卑贱的地位。董仲舒以此确立了君、父、夫的统治地位,把封建等级制度、秩序神圣化为宇宙的根本法则。董仲舒又认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处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关系的基本法则,治国者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在他看来,人不同于其他生物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五常之道。坚持五常之道,就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从宋代朱熹开始,三纲五常联用。

女子无才便是德是什么意思?

女子如果没有才学,就看她有没有品德。
出处:
清朝张岱《公祭祁夫人文》:“眉公曰:‘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此语殊为未确。”
释义:
认为妇女无须有才能,只需顺从丈夫就行。 
也有另一种解释:女子如果没有才学,就看她有没有品德。
本来这句话的上联是“男子有德便是才”,而下联才是“女子无才便是德”!第一句:“男子有德便是才”!这话是希望一个有为的男人,要以德行为主,以才干为辅的意思,告诫每个男子要以德行为主的意思,而非叫男人不要重视才干。
而下联“女子无才便是德”依然是劝女子要以德行为主的意思,而非贬辱女人不能有才干。这整个误会是因为错解了“无才”的“无”字所造成的。这个“无”字是动词,是“本有而无之”的意思,也就是“本来有才,但心里却自视若无”的意思。
示例:
冯玉祥《我的生活》第三十七章:“一位女士说女子也应该读书,痛辟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谬论。”
扩展资料:
清代著名才子李渔曾对这句话提出了看法:“女子无才便是德”是激愤之语,与伴君如伴虎类似。有人因为做官惹祸,所以告诫后人别做官,有人因为美女有才后惹了祸,所以鼓励美女当文盲,仅此而已
古人认为女子可以有才,但她不能显露自己的才能,尤其是在丈夫面前,她必须得让丈夫来显露才能,因为他是阳性的;而女子呢,她是阴性的,她是谦卑又有德能的,所以她不轻易地显露才能,必须看上去就像无才一样,那是她的德行。这叫什么?这叫妇德,谦卑之德。
女子的天性就像大地一样,那么大地有什么特点呢?从地上我们拿起来一捧土,这捧土它是能吃还是能喝还是能穿呢?都不能。没有任何才华,最朴实的莫过于这捧土了。就像古代女子一样,朴实无华,每天就知道刷锅洗碗、料理家务、伺候老人、相夫教子。
她好像没有任何特长,没有任何才华。但是恰恰是这捧土,我们吃的粮食、菜,我们穿的衣服,这是棉花啊,都是从地里面长出来的呀。说明什么呢?她没有才华,但是她能够让她的子孙、让她的丈夫变得非常有才华。
她能养人,相夫教子,这一捧土虽然自身朴实无华,长养的却都是最有才华的栋梁。根源就是伟大女性的妇德啊,那是她的天性。李渔对以上解释说法均提出了质疑:“我想欲言而彼默,我思静而彼喧,所答非所问,所应非所求”,意思就是李渔想和自己妻妾说话的时候她却沉默。
他想静静的时候她却大声说话,和她聊天所答非问,所应非求。这是李渔对姬妾满堂却都没有文化品位的感叹,无才的女子怎能相夫教子?李渔认为无论哪一种说法都是为“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真正目的找借口罢了。

在古代,“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话是谁说的,是不是指

女子无才便是德出自清·张岱《公祭祁夫人文》:“眉公曰: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此语殊为未确。”明末·陈继儒之语说:“女子通文识字,而能明大义者,固为贤德,然不可多得;其它便喜看曲本小说,挑动邪心,甚至舞文弄法,做出无丑事,反不如不识字,守拙安分之为愈也。女子无才便是德。可谓至言。”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名言之缘起,按香港学者刘咏聪教授之研究,应是明人著作中已有此语。主要皆认为是明人陈继儒(眉公)之语:“女子通文识字,而能明大义者,固为贤德,然不可多得;其它便喜看曲本小说,挑动邪心,甚至舞文弄法,做出无丑事,反不如不识字,守拙安分之为愈也。陈眉公云:女子无才便是德。可谓至言。”其原句是“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严格的来说,并不是陈继儒自己说的,而是被陈氏收录在《安得长者言》一书中。所以应是陈氏引录“长者”辈所言。这句话虽在晚明才诞生,但早已根植。传统的才德观正是它的土壤。“德重于才”本来就是中国人的信念,不分男女。此外,中国人对于男性总是主张要以“德”为本,宁舍“才”而有“德”,故谓“男子有德便是才”。至于女性,中国人向来就不重视她们的才学,而重视她们的“妇德”,又恐“才可妨德”,因此出现“女子无才便是德”这类话。而这所谓“才”,广义固然包括各方面的才能、智慧,但由于以往中国女性生活圈子较窄,没有比诗词歌赋更能显示她们的“才”,故此“才”很多时候是狭义地指“文才”。

“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是谁的诗句﹖

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
出处:明朝陈继儒《安得长者言》
释义:男子与人争辩的时候能够显露出道德修养,女子不与人争辩是有道德修养的表现。
陈眉公云:女子通文识字,而能明大义者,固为贤德,然不可多得;其它便喜看曲本小说,挑动邪心,甚至舞文弄法,做出无丑事,反不如不识字,守拙安分之为愈也。女子无才便是德。可谓至言。
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话被陈眉公收录在《安得长者言》中,并不是他说的,而是记录的长辈说的话,结合陈眉公的评语:女子德才兼备这种贤德太难得了。
中心意思:德才兼备的女子最好,但太难得,退而求其次,女子宁可没有才华,也一定要有德行;但绝不可不追求德行,只看重才华。这段话所论述的女子关于才华和德行的三个层次十分清晰,重点强调了有才而无德,反倒不如无才而有德,当然,也同样适用于男人。
扩展资料:
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其他释义:
其一、“无”解释为“本有而无之”之意,或者可以解释为“以...为无”,在古汉语中,这于意动用法(参见百度百科的链接),即女子有才能但自视若无,这就是好的德行。以德为有,以才为无,上下句意思相合,句式相同,非常准确地表达了德行重于才华这个观点。
其二、“便”通假为“辩”,女子不与人争辩就是有德行。
其三、根据现代汉语德逻辑,理解为女子没有才华便是好地德行。这句话想要表达的意思是:女子有没有才华并不重要,女子有德行这很重要!
顺治时国史院学士靳辅认为,女子通文识字,而能明大义者,固为贤德,然不可多得;其它便喜看曲本小说,挑动邪心,甚至舞文弄法,做出无丑事,反不如不识字,守拙安分之为愈也。并且认为陈眉公的“女子无才便是德”是至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

为什么说女子无才便是德?

女子无才便是德,那是古人大男子主义膨胀的产物,也是我国古代男女不平等、女性受男性压迫、女性沦为男性附庸或者玩物的生动写照。不可否认,不论男人还是女人,都是人,而人是生而平等的,这就决定了我们应当用相同的价值标准来评判男人和女人。如果我们要用德的标准来评判一个人的才气、才能或者知识水平,那么这个标准就不应当因性别而异。因此,在现代社会中,依据这样的标准,我们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男子有才便是德,女子有才也是德。认识到这一点,我们也就从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一古代禁锢中得到了某种反思,这便是它最大的现代意义吧。
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名言之缘起,按香港学者刘咏聪教授之研究,应是明人著作中已有此语。主要皆认为是明人陈继儒(眉公)之语:“女子通文识字,而能明大义者,固为贤德,然不可多得;其它便喜看曲本小说,挑动邪心,甚至舞文弄法,做出无丑事,反不如不识字,守拙安分之为愈也。陈眉公云:‘女子无才便是德。’可谓至言。”
刘教授指出,其原句是“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严格的来说,并不是陈继儒自己说的,而是被陈氏收录在《安得长者言》一书中。所以应是陈氏引录“长者”辈所言。
刘教授进一步指出,这句话虽在晚明才诞生,但早已根植。传统的才德观正是它的土壤。“德重于才”本来就是中国人的信念,不分男女。此外,中国人对于男性总是主张要以“德”为本,宁舍“才”而有“德”,故谓“男子有德便是才”。至于女性,中国人向来就不重视她们的才学,反而重视她们的“妇德”,而又深恐“才可妨德”,因此出现“女子无才便是德”这类话。而这所谓“才”,广义固然包括各方面的才能、智慧,但由于以往中国女性生活圈子较窄,没有比诗词歌赋更能显示她们的“才”,故此“才”很多时候是狭义地指“文才”。
所以,刘教授认为,与其单单用现代的眼光,将“女子无才便是德”一说看成是对女性智力的低估和扼杀,不如从文化意义和社会背景去研究。只是,到了清代以来,由于女性识字能文者较从前为众,就开始有对女性“才”、“德”问题的讨论了。此亦是近代中国女性争取利之前奏。
参考资料:台湾铭传大学通识教育中心骆芬美副教授《印象‧女性‧历史》
三从四德
封建女子遵守的三种道德关系和四种德性。
“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仪礼 丧服子夏传》
“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周礼天官九嫔》
妇德谓贞顺(品德)
妇言谓辞令(辞令)
妇容谓婉娩(仪态)
妇功谓丝炱(手艺)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名教观念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名即名份,教即教化,名教即通过上定名份来教化天下,以维护封建社会的伦理纲常、等级制度。
▲三纲、五常这两个词,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但作为一种道德原则、规范的内容,它渊源于先秦时代的孔子。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观念。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董仲舒按照他的大道“贵阳而贱阴”的阳尊阴卑理论,对五伦观念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提出了三纲原理和五常之道。董仲舒认为,在人伦关系中,君臣、父子、求全责备三种关系是最主要的,而这三种关系存在着天定的、永恒不变的主从关系:君为主、臣为从;父为主,子为从;夫为主,妻为从。亦即所谓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三纲。三纲皆取于阴阳之道。具体地说,君、父、夫体现了天的“阳”面,臣、子、妻体现了天的“阴”面;阳永远处于主宰、尊贵的地位,阴永远处于服从、卑贱的地位。董仲舒以此确立了君、父、夫的统治地位,把封建等级制度、政治秩序神圣化为宇宙的根本法则。董仲舒又认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处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关系的基本法则,治国者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在他看来,人不同于其他生物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五常之道。坚持五常之道,就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从宋代朱熹开始,三纲五常联用。

女子无才便是德什么意思?

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意思:旧道德规范认为妇女无须有才能,只需顺从丈夫就行。
出处:清朝张岱《公祭祁夫人文》:“眉公曰:‘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此语殊为未确。”
译文:清朝张岱《公祭祁夫人文》:眉公说男人有德行便是才华,女子没有才华便是德行,这种说法很是不符合事实。
“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 ”的真正意思是:女子有才能,但不在丈夫面前显露,而是表现得谦卑,柔顺,这才是女子的德行所在。丈夫不能因为妻子对你的尊重,而极尽霸,失于尊重,应体现男子情怀,互相扶持关怀。
扩展资料
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误解:
这句“女子无才便是德”总是让女运动者恨得牙痒痒的,以为这句话是大男人用来贬损女性的!然而事实非但不是这样,而且完全相反!
本来这句话的上联是“男子有德便是才”,而下联才是“女子无才便是德”!第一句:“男子有德便是才”!这话是希望一个有为的男人,要以德行为主,以才干为辅的意思。这句话是告诫每个男子要以德行为主的意思,而非叫男人不要重视才干。
而下联“女子无才便是德”是劝女子要以德行为主的意思,而非贬辱女人不能有才干。这整个误会是因为错解了“无才”的“无”字所造成的。这个“无”字是动词,是“本有而无之”的意思,也就是“本来有才,但心里却自视若无”的意思。
举个例子来说,古人说的“无物”不是世上真的没有万物,而是在万物的围绕中,内心不起一点罣碍的意思;“无我”不是真的没有我,而是对于我的一切得失无挂于心的意思;“无念”也不是真的没有念头,而是没有妄念,在念头中依然自在的意思。
所以“无才”不是真的没有才干,而是“我虽然很有才干,但一点也不自炫其才,依然自视若无”的意思。古代的女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却拥有过人的才气,还能自视若无,这是非常高尚的德行。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nzwcbsd2.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