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同敝相济”的拓展阅读资料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同敝相济”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含有同字的词、带敝的成语有哪些、带敝字的成语,、同字打头的四字成语都有哪些、成语 同复( )( )填什么?急、什么什么相济的成语大全、成语相什么同什么 相()同()、子产为相的译文等

含有同字的词

二人同心 比喻只要两个人齐心协力,就会无往不胜 恩同再生 恩:恩德。比喻恩情极大,像使自己再生一样 自厝同异 〖解释〗指自找矛盾,互相不和。 众啄同音 〖解释〗犹众口一词。所有的人都说同样的话。 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解释〗幸福共同分享,苦难共同分担。指患难与共和衷共济有福同享,有祸同当 〖解释〗指患难与共和衷共济。同“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异涂同归 〖解释〗通过不同的道路,到达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 异路同归 〖解释〗通过不同的道路,到达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 异口同韵 〖解释〗指大家说得都一样。同“异口同音”。 心同止水 〖解释〗形容心境平静,毫无杂念。同“心如止水”。 未可同日而语 〖解释〗指两者相差很大,不能相提并论。 王子犯法,庶民同罪 〖解释〗王子犯了法,和老百姓一样处以罪刑。指王法对于王子、平民是一样的。 通同作弊 〖解释〗作弊:用欺骗的手段做违法乱纪或不合规定的事情。串通一起做坏事。 率土同庆 〖解释〗犹言普天同庆。天下的人或全国的人共同庆祝。 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 【出处】【解释】指各地各有各的风俗习惯。【示例】【故事】 毕力同心 〖解释〗犹言齐心协力百口同声 〖解释〗大家所说的都一样。 白藋同心 〖解释〗犹言心如野草。形容不羡荣华的品节。 众口同声 大家所说的都一样 众虎同心 许多虎一条心做事。比喻众多有本事的人团结一致,力量会更大。 与受同科 行贿和受贿的人受到同等的处罚。 玉石同碎玉石俱焚玉石同沉 比喻善恶一齐受害。 一心同体 犹言同心同德易同反掌 见“易如反掌”。 一民同俗 谓使人民的思想风俗齐同。 一门同气 谓同门兄弟。 一脉同气 谓出于同源。指同胞兄弟姐妹的亲密关系。 一口同音 犹言众口一词一口同声一口同音熏莸同器 熏:香草;莸:臭草。香草与臭草收藏在同一容器内。比喻好人与坏人共处。 熏莸不同器 熏莸:香草和臭草。比喻好和坏不能共处。 询谋佥同 谓咨询和商议的意见都一致。 行同能偶 品行相同,才能相等。 行同狗豨 豨:猪。人的行为丑恶,如同猪狗一样。形容人的行为卑鄙恶劣到了极点。亦作“行如禽兽”、“行若狗彘”、“行同犬彘”。 行合趋同 行为志趣相同。 协心同力 见“协心戮力”。 小异大同 小部分不同,大部分相同。 文子同升 谓家臣奴仆与主人同居官职。语出《论语·宪问》:“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与文子同升诸公。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 未敢苟同 不敢随便同意 枉直同贯 谓曲直不分。 同舟遇风 比喻同遭逆境。 同舟共命 比喻命运相同,利害一致。 同源异派 见“同源异流”。 同源异流 谓起始、发端相同而趋向、终结不同。 同源共流 有同一源头、流向。比喻同一,统一。 同浴讥裸 在一起洗澡却讥笑别人赤身露体。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问题,却以此而讥嘲别人。 同忧相救 谓忧患相同者互相救助。 同音共律 音律相同。比喻关系密切。 同业相仇 犹言同行是冤家。形容同行业的人不易相处。 同休共戚 亦作“同休等戚”。①谓同欢乐共忧患。形容关系密切,利害一致。②偏指共患难。 同休等戚 见“同休共戚”。 同心一意 心志一致。 同心一力 同“同心协力”。 同心一德 同“同心同德”。 同心叶力 同“同心协力”。 同心协济 见“同心共济”。 同心协德 同“同心同德”。 同心同德 心:思想;德:信念。指思想统一,信念一致。 同心僇力 见“同心戮力”。 同心竭力 同“同心毕力”。 同心合意 同“同心一意”。 同心合德 同“同心同德”。 同心合胆 见“同心共胆”。 同心共济 亦作“同心协济”。谓齐心协力,克服困难。 同心共胆 亦作“同心合胆”。心志一致。 同心断金 《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后以“同心断金”形容心齐力量大。 同心敌忾 同怀强烈的愤恨以对付敌人。 同心并力 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同心毕力 齐心尽力。 同文共规 见“同文共轨”。 同堂兄弟 同祖的兄弟,即堂兄弟。 同声相应 同类的事物相互感应。指志趣、意见相同的人互相响应,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同声相求 谓志趣相同者互相吸引、聚合。 同声同气 见“同声共气”。 同生共死 生死与共,形容情谊极深。 同声共气 比喻亲密无间,志趣相合。 同日而言 同“同日而论”。 同日而论 犹言相提并论同日而道 同“同日而论”。 同气相求 比喻志趣相同的人自然结合在一起。 同年而语 犹言相提并论同年而校 犹言相提并论同明相照 谓二光相互映照而愈明。比喻杰出人物得贤者揄扬而声名更显。 同力协契 犹言同心协力同利相死 谓有共同利益,就能舍命相助。 同类相求 谓物之同类者互相聚合。 同类相妒 形容同类者不易相处。 同类相从 谓物之同类者互相依从。 同归殊涂 语出《易·系辞下》:“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原谓天下万事初虽异,然终究同归于一。后泛指途径不同而结果相同。 同符合契 比喻完全相合,完全相同。 同恶相助 亦作“同恶相恤”。谓对共同憎恶者,必相互援助以对付之。 同恶相恤 见“同恶相助”。 同恶相党 共为恶者相结为党。 同恶共济 见“同恶相济”。 同德协力 为同一目标而共同尽力。 同德同心 见“同心同德”。 同垂不朽 一同流传,永不磨灭同床共枕 谓同床并头而眠。多指夫妻生活。 同床各梦 比喻共同生活或共做一事而各有打算。 同船合命 比喻处境相同,利害相关同仇敌慨 见“同仇敌忾”。 同尘合污 谓行为同于流俗之人,合于污浊之世。 同敝相济同恶相济同胞共气 喻指亲兄弟。 所见略同 所持的见解大致相同。 殊致同归 同“殊涂同归”。 殊涂同致 犹殊途同归。 殊涂同会 犹殊途同归。 殊涂同归 语出《易·系辞下》:“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孔颖达疏:“言天下万事终则同归于一,但初时殊异其涂路也。”本谓由不同途径达到同一目的地。后以喻采用不同方法得到相同结果。 树同拔异 谓提倡相同的,排斥不同的。 殊路同归 同“殊涂同归”。 殊方同致 犹殊途同归视同一律 同等看待。 誓同生死 立誓同生共死。形容十分密切,不可拆散。 视同秦越 先秦时秦越两国,一在西北,一在东南,相去极远。后因称疏远隔膜、互不相关为“视同秦越”。 视同陌路 见“视若路人”。 视同拱璧 看作两手合抱的璧玉。比喻十分珍贵。 上下同欲 上下有共同的愿望,谓众心齐一。 上下同心 上下一心赏同罚异 谓奖赏和自己的意见相同的,惩罚和自己的意见不同的。 仁同一视 犹言一视同仁人神同嫉 见“人神共嫉”。 清浊同流 清水和浊水一渠同流。形容美丑、善恶混杂,好坏不分。 情同一家 比喻情谊深厚,如同一家。 齐心同力 见“齐心协力”。 弃同即异 ①谓抛弃同姓同族而亲近异姓异族。②丢掉共同之说而接近新奇之说。 溥天同庆 遍天下的人一同欢庆。 判然不同 判:显然的区别。区分的清清楚楚,完全不一样。 牛骥同皂 亦作“牛骥同槽”。谓牛与千里马同槽而食。比喻贤愚不分。 牛骥同槽 见“牛骥同皂”。 名同实异 名称相同,而实质不一样。 猫鼠同乳 见“猫鼠同眠”。 猫鼠同处 见“猫鼠同眠”。 连枝同气 《吕氏春秋·精通》:“故父母之于子也,子之于父母也,一体而两分,同气而异息。”旧题汉苏武《诗》之一:“况我连枝树,与子同一身。”后以“连枝同气”比喻同胞兄弟姐妹或情如兄弟的亲密关系。 李郭同舟 《后汉书·郭太传》:“郭太字林宗,太原界休人也。家世贫贱……乃游于洛阳。始见河南尹李膺,膺大奇之,遂相友善,于是名震京师。后归乡里,衣冠诸儒送至河上,车数千两。林宗唯与李膺同舟而济,众宾望之,以为神仙焉。”后因以“李郭同舟”、“李郭同船”比喻知已相处,不 李郭同船 见“李郭同舟”。 狼羊同饲 比喻把坏人同好人一样对待。 迥乎不同 见“迥然不同”。 交口同声 犹言众口一词祸福同门 谓祸福皆人自取。 胡越同舟 犹言吴越同舟。谓关系疏远者,同处危难则相互救助。语本宋苏轼《大臣论下》:“故曰同舟而遇风,则胡越可使相救如左右手。” 河同水密 比喻彼此关系密切。 合胆同心 犹言同心同德好恶不同 爱好和憎恶各不相同。形容人的志趣、志向和思想感情各异。 分甘同苦 见“分甘共苦”。 分床同梦 比喻虽所做之事不同,但打算一样。 伐异党同 伐:讨伐,攻击。指结帮分派,偏向同伙,打击不同意见的人。 恩同山岳恩重如山道同志合 犹言道合志同。 道同义合 犹言道合志同。 道同契合 犹言道合志同。 道合志同 谓彼此的志趣理想一致。 党同妒异 犹言党同伐异操戈同室 指兄弟相残或内部纷争。 不同流俗 流俗:流行的习俗。与世俗习气不同。形容品德高尚。 不同戴天 戴:加在头上或用头顶着。不愿和仇敌在一个天底下并存。形容仇恨极深 不谋同辞 指事前没有商量而意见完全一致。 冰炭不同炉 比喻两种对立的事物不能同处。 比众不同 与大家相比,大不一样。 本同末离 本旨相同而途径不同。 白首同归 归:归向、归宿。一直到头发白了,志趣依然相投。形容友谊长久,始终不渝。后用“白首同归”,表示都是老人而同时去世。 八纮同轨 指天下一统。八纮,指八方极远之地。 共贯同条 【解释】串在同一钱串上,长在同一枝条上。比喻脉络连贯,事理相通。 一心同归 齐心趋向同一目的。 一心同功 同心协力,共赴事功。 同德一心全心全意为共同目标努力。 一辞同轨 犹众口一词。所有的人都说同样的话。 同声一辞 犹言众口一辞。指大家说得都一样。 同然一辞异口同声。指大家说得都一样。 志同道合 道:途径。志趣相同,意见一致。 与民同乐 原指君王施行仁政,与百姓休戚与共,同享欢乐。后泛指领导与群众一起游乐,共享幸福。 与众不同 跟大家不一样。 有福同享 幸福来共同分离。 异口同声 不同的嘴说出相同的话。指大家说得都一样。 异曲同工 工:细致,巧妙;异:不同的。不同的曲调演得同样好。比喻话的说法不一而用意相同,或一件事情的做法不同而都巧妙地达到目的。 异口同音 不同人说同样的话,形容看法、意见完全一致。 异名同实 名称不同,实质一样。 英雄所见略同 所见:所见到的,指见解;略:大略,大致。英雄人物的见解基本相同同。这是对意见相同的双方表示赞美的话。 异途同归 通过不同的途径,到达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 一视同仁 原指圣人对百姓一样看待,同施仁爱。后多表示对人同样看待,不分厚薄。 一体同心 一体:一个整体;同心:齐心。比喻关系密切,共同一心。 一轨同风 车轨相同,风俗一致。比喻国家统一。 薰莸不同器 薰:香草,比喻善类;莸:臭草,比喻恶物。香草和臭草不可以放在一个器物里。比喻好和坏不能共处。 薰莸同器 薰:香草,比喻善类;莸:臭草,比喻恶物。香草和臭草放在一起。比喻善恶同处,恶者掩善。 行同狗彘 旧时指人无耻,行为和猪狗一样。 协力同心 心:思想;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味同嚼蜡 象吃醋一样,没有一点儿味。形容语言或文章枯燥无味同舟敌国 同舟共济的人成了敌人。 吴越同舟 吴越:指吴国人和越国人。比喻团结互助,同心协力,战胜困难。 同甘共苦 甘:甜。共同享受幸福,共同担当艰苦。 同门异户 名义一样,实质不同。 同病相怜 怜:怜悯,同情。比喻因有同样的遭遇或痛苦而互相同情。 同仇敌忾 同仇:共同对敌;敌:对抗,抵拒;忾:愤怒。指全体一致痛恨敌人。 同恶相求 坏人与坏人相互勾结。 同盘而食 同吃一个盘中的食物。形容兄弟之间骨肉情深。 同归于尽 尽:完。一起死亡或一同毁灭。 同心合力 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同床异梦 异:不同。原指夫妇生活在一起,但感情不和。比喻同做一件事而心里各有各的打算。

带敝的成语有哪些

敝帚自珍
民生凋敝
弃之如敝屐、
敝帚千金
足趼舌敝
唇敝舌腐
舌敝耳聋
同敝相济
舌敝唇焦
裘敝金尽
敝盖不弃、
衣敝履空、
敝衣枵腹
民力凋敝、
补敝起废、
敝绨恶粟、
弃之如敝屣、
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敝绨恶粟、
弃若敝屣
兔犬俱敝、
蠲敝崇善

带敝字的成语,

敝帚自珍
民生凋敝
弃之如敝屐、
敝帚千金
足趼舌敝
唇敝舌腐
舌敝耳聋
同敝相济
舌敝唇焦
裘敝金尽
敝盖不弃、
衣敝履空、
敝衣枵腹
民力凋敝、
补敝起废、
敝绨恶粟、
弃之如敝屣、
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成语 同复( )( )填什么?急

二人同心 比喻只要两个人齐心协力,就会无往不胜
恩同再生 恩:恩德。比喻恩情极大,像使自己再生一样
自厝同异 〖解释〗指自找矛盾,互相不和。
众啄同音 〖解释〗犹众口一词。所有的人都说同样的话。
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解释〗幸福共同分享,苦难共同分担。指患难与共和衷共济
有福同享,有祸同当 〖解释〗指患难与共和衷共济。同“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异涂同归 〖解释〗通过不同的道路,到达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
异路同归 〖解释〗通过不同的道路,到达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
异口同韵 〖解释〗指大家说得都一样。同“异口同音”。
心同止水 〖解释〗形容心境平静,毫无杂念。同“心如止水”。
未可同日而语 〖解释〗指两者相差很大,不能相提并论
王子犯法,庶民同罪 〖解释〗王子犯了法,和老百姓一样处以罪刑。指王法对于王子、平民是一样的。
通同作弊 〖解释〗作弊:用欺骗的手段做违法乱纪或不合规定的事情。串通一起做坏事。
率土同庆 〖解释〗犹言普天同庆。天下的人或全国的人共同庆祝。
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 【出处】【解释】指各地各有各的风俗习惯。【示例】【故事】
毕力同心 〖解释〗犹言齐心协力
百口同声 〖解释〗大家所说的都一样。
白藋同心 〖解释〗犹言心如野草。形容不羡荣华的品节。
众口同声 大家所说的都一样
众虎同心 许多虎一条心做事。比喻众多有本事的人团结一致,力量会更大。
与受同科 行贿和受贿的人受到同等的处罚。
玉石同碎玉石俱焚
玉石同沉 比喻善恶一齐受害。
一心同体 犹言同心同德
易同反掌 见“易如反掌”。
一民同俗 谓使人民的思想风俗齐同。
一门同气 谓同门兄弟。
一脉同气 谓出于同源。指同胞兄弟姐妹的亲密关系。
一口同音 犹言众口一词
一口同声一口同音
熏莸同器 熏:香草;莸:臭草。香草与臭草收藏在同一容器内。比喻好人与坏人共处。
熏莸不同器 熏莸:香草和臭草。比喻好和坏不能共处。
询谋佥同 谓咨询和商议的意见都一致。
行同能偶 品行相同,才能相等。
行同狗豨 豨:猪。人的行为丑恶,如同猪狗一样。形容人的行为卑鄙恶劣到了极点。亦作“行如禽兽”、“行若狗彘”、“行同犬彘”。
行合趋同 行为志趣相同。
协心同力 见“协心戮力”。
小异大同 小部分不同,大部分相同。
文子同升 谓家臣奴仆与主人同居官职。语出《论语·宪问》:“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与文子同升诸公。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
未敢苟同 不敢随便同意
枉直同贯 谓曲直不分。
同舟遇风 比喻同遭逆境。
同舟共命 比喻命运相同,利害一致。
同源异派 见“同源异流”。
同源异流 谓起始、发端相同而趋向、终结不同。
同源共流 有同一源头、流向。比喻同一,统一。
同浴讥裸 在一起洗澡却讥笑别人赤身露体。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问题,却以此而讥嘲别人。
同忧相救 谓忧患相同者互相救助。
同音共律 音律相同。比喻关系密切。
同业相仇 犹言同行是冤家。形容同行业的人不易相处。
同休共戚 亦作“同休等戚”。①谓同欢乐共忧患。形容关系密切,利害一致。②偏指共患难。
同休等戚 见“同休共戚”。
同心一意 心志一致。
同心一力 同“同心协力”。
同心一德 同“同心同德”。
同心叶力 同“同心协力”。
同心协济 见“同心共济”。
同心协德 同“同心同德”。
同心同德 心:思想;德:信念。指思想统一,信念一致。
同心僇力 见“同心戮力”。
同心竭力 同“同心毕力”。
同心合意 同“同心一意”。
同心合德 同“同心同德”。
同心合胆 见“同心共胆”。
同心共济 亦作“同心协济”。谓齐心协力,克服困难。
同心共胆 亦作“同心合胆”。心志一致。
同心断金 《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后以“同心断金”形容心齐力量大。
同心敌忾 同怀强烈的愤恨以对付敌人。
同心并力 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同心毕力 齐心尽力。
同文共规 见“同文共轨”。
同堂兄弟 同祖的兄弟,即堂兄弟。
同声相应 同类的事物相互感应。指志趣、意见相同的人互相响应,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同声相求 谓志趣相同者互相吸引、聚合。
同声同气 见“同声共气”。
同生共死 生死与共,形容情谊极深。
同声共气 比喻亲密无间,志趣相合。
同日而言 同“同日而论”。
同日而论 犹言相提并论
同日而道 同“同日而论”。
同气相求 比喻志趣相同的人自然结合在一起。
同年而语 犹言相提并论
同年而校 犹言相提并论
同明相照 谓二光相互映照而愈明。比喻杰出人物得贤者揄扬而声名更显。
同力协契 犹言同心协力
同利相死 谓有共同利益,就能舍命相助。
同类相求 谓物之同类者互相聚合。
同类相妒 形容同类者不易相处。
同类相从 谓物之同类者互相依从。
同归殊涂 语出《易·系辞下》:“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原谓天下万事初虽异,然终究同归于一。后泛指途径不同而结果相同。
同符合契 比喻完全相合,完全相同。
同恶相助 亦作“同恶相恤”。谓对共同憎恶者,必相互援助以对付之。
同恶相恤 见“同恶相助”。
同恶相党 共为恶者相结为党。
同恶共济 见“同恶相济”。
同德协力 为同一目标而共同尽力。
同德同心 见“同心同德”。
同垂不朽 一同流传,永不磨灭
同床共枕 谓同床并头而眠。多指夫妻生活。
同床各梦 比喻共同生活或共做一事而各有打算。
同船合命 比喻处境相同,利害相关
同仇敌慨 见“同仇敌忾”。
同尘合污 谓行为同于流俗之人,合于污浊之世。
同敝相济同恶相济
同胞共气 喻指亲兄弟。
所见略同 所持的见解大致相同。
殊致同归 同“殊涂同归”。
殊涂同致 犹殊途同归
殊涂同会 犹殊途同归
殊涂同归 语出《易·系辞下》:“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孔颖达疏:“言天下万事终则同归于一,但初时殊异其涂路也。”本谓由不同途径达到同一目的地。后以喻采用不同方法得到相同结果。
树同拔异 谓提倡相同的,排斥不同的。
殊路同归 同“殊涂同归”。
殊方同致 犹殊途同归
视同一律 同等看待。
誓同生死 立誓同生共死。形容十分密切,不可拆散。
视同秦越 先秦时秦越两国,一在西北,一在东南,相去极远。后因称疏远隔膜、互不相关为“视同秦越”。
视同陌路 见“视若路人”。
视同拱璧 看作两手合抱的璧玉。比喻十分珍贵。
上下同欲 上下有共同的愿望,谓众心齐一。
上下同心 上下一心
赏同罚异 谓奖赏和自己的意见相同的,惩罚和自己的意见不同的。
仁同一视 犹言一视同仁
人神同嫉 见“人神共嫉”。
清浊同流 清水和浊水一渠同流。形容美丑、善恶混杂,好坏不分。
情同一家 比喻情谊深厚,如同一家。
齐心同力 见“齐心协力”。
弃同即异 ①谓抛弃同姓同族而亲近异姓异族。②丢掉共同之说而接近新奇之说。
溥天同庆 遍天下的人一同欢庆。
判然不同 判:显然的区别。区分的清清楚楚,完全不一样。
牛骥同皂 亦作“牛骥同槽”。谓牛与千里马同槽而食。比喻贤愚不分。
牛骥同槽 见“牛骥同皂”。
名同实异 名称相同,而实质不一样。
猫鼠同乳 见“猫鼠同眠”。
猫鼠同处 见“猫鼠同眠”。
连枝同气 《吕氏春秋·精通》:“故父母之于子也,子之于父母也,一体而两分,同气而异息。”旧题汉苏武《诗》之一:“况我连枝树,与子同一身。”后以“连枝同气”比喻同胞兄弟姐妹或情如兄弟的亲密关
1. 鄙吝复萌
拼音:bǐ lìn fù méng
释义:鄙吝:庸俗;萌:发生。庸俗的念头又发生了。
2. 髀肉复生
拼音:bì ròu fù shēng
释义:髀:大腿。因为长久不骑马,大腿上的肉又长起来了。形容长久过着安逸舒适的生活,无所作为
3. 苍黄翻复
拼音:cāng huáng fān fù
释义:苍:青色。比喻变化不定,反复无常
4. 错综复杂
拼音:cuò zōng fù zá
释义:错:交错,交叉;综:合在一起。形容头绪多,情况复杂。
5. 得而复失
拼音:dé ér fù shī
释义:复:又,再。刚得到又失去了。
6. 翻复无常
拼音:fān fù wú cháng
释义:变化无常,说变就变。
7. 反复无常
拼音:fǎn fù wú cháng
释义:无常:变化不定。形容常常变化,一会儿是这样,一会儿又是那样,变动不定。
8. 复蹈前辙
拼音:fù dǎo qián zhé
释义:蹈:踏上;前辙:先前车轮辗过的痕迹。重新踏上先前车轮辗过的痕迹。比喻不吸取教训,重犯错误。
9. 复旧如初
拼音:fù jiù rú chū
释义:复:恢复;如:像,好像。恢复旧的,就像当初一样。
10. 顾复之恩
拼音:gù fù zhī ēn
释义:顾:回头看;复:反复。比喻父母养育的恩德。
11. 故态复萌
拼音:gù tài fù méng
释义:故态:老脾气,老样子;复:又;萌:发生。指旧的习气或毛病等又出现了。
12. 光复旧物
拼音:guāng fù jiù wù
释义:光复:恢复;旧物:旧有的东西。指收复曾被敌人侵占的祖国山河。
13. 旧念复萌
拼音:jiù niàn fù máng
释义:萌:开始,发生。旧时的念头或想法又重新发生。多指重犯旧时的缺点或错误。
14. 克己复礼
拼音:kè jǐ fù lǐ
释义:克:克制。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
15. 聊复尔耳
拼音:liáo fù ěr ěr
释义:姑且如此而已
16. 七日来复
拼音:qī rì lái fù
释义:《周易》复卦,主十一月。复卦六爻,第一爻为阳,其他五爻为阴,表示阴气剥尽阳气复生,称为“来复”。现常指一星期。
17. 日复一日
拼音:rì fù yī rì
释义:复:再,又。过了一天又一天。比喻日子久,时间长。也形容光阴白白地过去。
18. 三翻四复
拼音:sān fān sì fù
释义:变化无常或反复多次。
19. 三复斯言
拼音:sān fù sī yán
释义:三复:多次反复;斯言:这句话。反复朗读并体会这句话。形容对它极为重视。
20. 死灰复燃
拼音:sǐ huī fù rán
释义:冷灰重新烧了起来。原比喻失势的人重新得势。现常比喻已经消失了的恶势力又重新活动起来。

什么什么相济的成语大全

拔刀相济宽猛相济、相呴相济、缓急相济同敝相济同恶相济盐梅相成的解释'>水火相济,盐梅相成刚柔相济

成语相什么同什么 相()同()

没有这样的成语的
『包含有“相 同”字的成语』 (共21则)
[d] 道不同,不相为谋 道不同不相为谋 
[t] 同敝相济 同病相怜 同恶相党 同恶相济 同恶相求 同类相从 同类相妒 同类相求 同利相死 同美相妒 同明相照 同气相求 同声相求 同声相应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同恶相恤 同恶相助 同业相仇 同忧相救 
“相”字开头的成语:(共59则) [x] 相安无事 相安相受 相持不下 相差无几 相待如宾 相得甚欢 相对无言 相得益章 相得益彰 相辅而行 相逢恨晚 相辅相成 相反相成 相逢狭路 相顾失色 相惊伯有 相机而动 相煎何急 相见恨晚 相敬如宾 相煎太急 相机行事 相克相济 相貌堂堂 相门有相 相女配夫 相去几何 相去无几 相亲相爱 相切相磋 相去悬殊 相忍为国 相濡以沫 相帅成风 相时而动 相视而笑 相视而笑莫逆于心 相失交臂 相视莫逆 相生相成 相生相克 相鼠有皮 相提并论 相忘形骸 相习成风 相形见绌 相形见拙 相形失色 相呴相济 相呴以湿 相映成趣 相沿成俗 相沿成习 相依为命 相与为一 相因相生 相知恨晚 相庄如宾 相知有素 
第三个字是“同”的成语:(共94则) [b] 白藋同心 八纮同轨 不可同日而语 百口同声 毕力同心 不谋同辞 白首同归 [c] 操戈同室 [d] 道不同,不相为谋 道不同不相为谋 敌忾同仇 [e]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f] 分床同梦 分甘同苦 凤枭同巢 分形同气 风雨同舟 [g] 共贯同条 攻守同盟 公诸同好 [h] 合胆同心 祸福同门 和光同尘 胡越同舟 [j] 交口同声 [l] 兰艾同焚 李郭同船 李郭同舟 戮力同心 狼羊同饲 连枝同气 [m]猫鼠同处 猫鼠同眠 猫鼠同乳 [n] 牛骥同槽 牛骥同皁 牛骥同皂 [p] 普天同庆 溥天同庆 [q] 求大同,存小异 千里同风 齐心同力 清浊同流 [r]人神同嫉 [s] 殊方同致 殊路同归 三马同槽 笙磬同音 十鼠同穴 殊涂同归 殊途同归 殊涂同会 率土同庆 殊涂同致 上下同门 上下同心 上下同欲 殊致同归 [t] 同德同心 同袍同泽 同声同气 同心同德 [w] 未可同日而语 吴越同舟 枉直同贯 文子同升 [x] 协力同心 协心同力 熏莸同器 薰莸同器 [y] 一辞同轨 一轨同风 一口同声 异口同声 异口同音 异口同韵 一口同音 异路同归 一脉同气 一门同气 一民同俗 异名同实 异曲同工 一视同仁 异涂同归 异途同归 一体同心 一心同功 一心同归 一心同体 [z] 自厝同异 众虎同心 众口同声 众啄同音

子产为相的译文

  子产,名侨,字子产,又字子美,春秋时郑国著名的政治家。据说他出身贵族之家,是郑穆公的孙子,公子发(子国)的儿子。因公子之子称公孙,故又叫公孙侨,又因其居封地东里(今郑州管城区东大街一带),亦称东里子产。
  子产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522年。自郑简公二十三年(前543年)当国,先后执政二十余年,为郑国的社会稳定和生产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子产相郑的许多故事,至今还广为流传。
  据说子产博学多才,年少时就显露出远见卓识。郑简公元年(前565年),其父子国率军攻打蔡国,大胜。郑人皆喜,唯子产不以为然。他说:“小国无文德,而有武功,祸莫大焉。楚人来讨,能勿从乎?从之,晋师必至。晋楚伐郑,自今郑国不四、五年,弗得宁矣!”
  子国一听大怒,厉声斥责子产:“尔何知?国有大命,而有正卿。童子言焉,将为戮矣。”意思是说,你懂什么!国家发兵的大事,有执政大夫决断,小孩子乱说话,是要砍头的。然而,实事却验证了子产的预言,不到一年,晋、楚果然接连兵临郑国。尚处“童子”之年的子产,就能看出侵蔡必引起晋、楚之争而祸及郑国的严重后果,足见其过人的才智和远见。
  《左传》还记载这样一件事:郑简公三年(前563年)冬,郑国发生了一起重大政治变乱。时任大司马的子国和正卿子驷被杀,郑简公也被劫持到北宫。正卿之子子西闻听父亲遇害,惊慌失措,急忙赶去吊尸、追缉凶犯,而暴徒早已跑入北宫。无奈,再回家调兵,可家中已“臣妾多逃,器用多丧”了。子产闻听噩耗,则镇定自若。他没有急着去吊尸和追拿凶犯,而是果断地先派人把守门口,“庀群司,闭府库,慎闭藏,完守备”,然后聚集家臣吏,“成列而后出”。亲率“兵车17 乘,尸而攻盗于北宫,”在国人支援下,尽杀作乱众盗,很快平息了暴乱。由此也可见,子产年少时就已有应对非常事件的非凡才能和处乱不惊的政治家风范。
  子产是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受命执政的。当时,晋、楚争霸,郑介于两大国之间,随时有被侵的危险;国内政局动荡,强宗公族明争暗斗,随时可能发生变乱。面对“国小而逼,族大宠多”(子产语)的严峻形势,子产一上任,立即争取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改革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作封洫、作丘赋和铸刑鼎。
  “作封洫”,就是改革田制。通过整治全国田地的疆界、沟渠,承认私田合法性,将农户按什伍加以编制,按田亩数量课税等措施,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作丘赋”,就是改革军赋。即按丘(旧时一种社会基层组织。古有“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之说)向新的土地所有者征收军赋(包括车马、甲盾、徒兵等),以增强国防实力。这可以说是“作封洫”的配套政策。因为改革后旧的井田制瓦解了,军赋形式自然也要改变。“铸刑鼎”,就是把新颁布的法律条文铸在青铜大鼎上,公布于众,昭示全国上下一律遵行,以限制强宗贵族的特和不法行为,保护庶民百姓的利益,使国家走上政通人和的发展轨道。
  在当时,子产推行这样一些改革措施,是冒很大政治风险的。不仅上层贵族强烈抵制,一些下层庶民中的反对之声也不绝于耳。例如“作封洫”之初,就曾有“取我衣冠而禇之,取我田畴而伍之,孰杀子产?吾其与之!”(《左传•襄公三十年》)的民谣流传。“作丘赋”同样受到一些人攻击,恶意毁谤子产说:“其父死于路,已为虿尾;以令于国,国将若之何?”(《左传•昭公四年》)“铸刑鼎”,就更引起上层贵族的反对,甚至贤名远播四方的晋国大夫叔向也致信子产以非之。但子产面对各种流言和压力,始终不为所动。他大义凛然地说:“苟利社稷,死生以之。”“礼义不愆,何恤于人言?吾不迁矣。”(《左传•昭公四年》“侨不才,不能及子孙,吾以救世也。”(《左传•昭公六年》)正是这种为了国家利益而置个人生死安危于度外的坚强意志,使子产推行的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史记• 循吏列传》中高度评价子产的政绩:“为相一年,竖子不戏狎,斑自不提挈,僮子不梨畔;二年市不豫贾;三年,门不夜关道不拾遗;四年,田器不归;五年,士无尺籍,丧期不令而治。”这也许有些粉饰、夸张,但从典籍多处记述看,子产执政期间,郑国逐渐由弱变强,社会秩序井然,百姓安居乐业,的确是实事。所以,国人起初对子产的不满和诅咒,才会变为“我有子弟,子产诲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左传•襄公三十年》)的热情颂扬。
  宽猛相济,是子产治国的重要方略之一。他当国执政后,有大略者不问其短,有厚德者不非小疵。既维护大多数强宗公族利益,以稳定政局;又强行改革,限制贵族特,对个别贪暴过度者断然惩处。既主张乱世施猛政,坚持“民不可逞,度不可改”;(《左传•昭公四年》)又存仁爱宽容之心,允许国人议政。
  郑简公二十五年(前541年)游氏子男(公孙楚)与驷氏子皙(公孙黑)为争夺一个女人而发生争斗。子男已有聘在先,子皙却蛮横地又派人硬送去聘礼。后来这女子终于嫁给了子男,子皙大怒,竟想杀子南而后占有其妻子。子产明知是子皙挑起事端,但为避免得罪当时最强的驷氏公族,反而把子南放逐国外。一年后,子皙又蓄谋作乱,“欲去游氏而代之”,子产才历数其罪状,毫不留情地将其处死,并乘机削弱了驷氏强族的势力。
  又如,对子产推行“作封洫”改革,强族丰卷最有意见。他便借祭祖之名,以要求子产准其出去猎取新鲜禽兽作祭品为借口,进行挑衅。对丰卷“请田”的无理要求,子产断然拒绝,告诉他:“唯君用鲜,众给而已”。丰卷大怒,便“退而征役”,准备动武把子产赶下台。子产在盟友子皮强力支持下,发兵打败丰卷,迫使其亡命晋国。但对丰卷的田产,却妥善保管。后来丰卷回国,子产又把丰氏的田里及收入全部归还给他。子产这样做既是对私田合法的承认,也是其为政“宽猛相济” 的体现。
  子产“不毁乡校”的故事,更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记载:子产当国不久,郑人常闲聚乡校议论朝政得失。郑大夫然明担心这会拢乱人心,影响国家政令施行,便建议毁掉乡校。子产不同意。他说:“为什么?人们早晚事情忙完了到那里相聚游玩,议论执政的好坏,他们认为好的,我们就推行;他们所讨厌的,我们就改正,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我听说尽力做好事,可以减少怨恨,没听说依仗威能防止怨言。靠威制止议论不难,但那就像堵塞河流一样,洪水大决口,伤害的人必然更多,我将无法挽救。不如开个小口子加以疏导,不如听取他们的议论并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然明心悦诚服,说:我现在才知道您确实可以成大事,“若果如此,其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后来孔子听到这件事,说:“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子产不仅是杰出的政治家,而且也是一位出色的外交家。在对外关系特别是在与当时晋、楚等大国的交往中,既不卑不亢,又谦虚礼让;既不失原则,又机智灵活,把以往“朝晋暮楚”调整为“从晋和楚”。通过平衡外交,在晋、楚争霸的夹缝中,为国家赢得了应有的尊严和较长时间的和平。
  简公十五年(前551年),晋国以盟主身份命郑往晋朝聘。晋人责问郑国何以从楚。子产首先委婉地历叙了晋悼公以来郑晋的友好关系,指出郑国有时不能不“有贰于楚,”那也是因晋国没有尽到保护小国的责任。然后又软中带硬地说道:“大国若安定之,其朝夕在庭,何辱名焉?若不恤其患,而以为口实,其无乃不堪任命,而翦为仇雠,敝邑是惧。其敢忘君命?”(《左传•襄公二十二年》)大意就是说:“你们大国如果能够安定小国,那小国自然会朝夕去朝见晋庭,哪里用得着命令呢?如果不休恤小国的祸患,总以征朝为借口索受货贿,那小国恐怕不能忍受,就要变成仇敌了。这是我们忧虑的事情,岂敢忘记贵君的命令?晋侯听了这番话,自知理屈,再也不责备郑国了。
  前549年,晋国范宣子执政,诸侯朝见晋国时缴纳的贡品很重,郑国深为这件事所苦。二月,郑简公去晋国,子产便托随行的子西带信给范宣子,劝他减轻诸侯朝聘的负担,信中说:“……掌管国家和大夫家室事务的,不是为没有财货担忧,而是为没有美名担忧。诸侯的财货在晋国国君的宗室,诸侯就离心。如果您依赖这些财货,晋国人就会离心。诸侯离心,晋国就会垮台,晋国人离心,您的家室就会垮台,为什么沉迷不悟呢?说到美名,它是传播德行的工具,德行,是国家和家室的基础,有基础就不会垮台,您不也应当致力于这件事吗?有了德行就快乐,快乐就能长久……宁可让人说‘您的确养活了我们’,而能让人说‘您榨取了我们来养活自己’吗?”范宣子看信后很受触动,便减轻了诸侯朝聘的贡品。
  郑定公四年(前526年)晋韩宣子到郑国聘问。他有一只玉环,另一只在郑国商人手里。因此他趁聘郑之际,要求子产给他配成一对。这本来是韩宣子的私事,但郑国子太叔、子羽等怕得罪晋国,就要求找来给他。子产坚决不同意。他说:政府与商人世有盟誓:“尔(指商人)无我救,我无强贾,毋或匄夺。尔有利市宝贿,我勿与知。”所以我不能强迫商人一定要把玉环卖给韩宣子。接着,子产又严正地对韩宣子说:“今吾子以好来辱,而谓敝邑强夺商人,是教敝邑背盟誓也,毋乃不可乎?吾子得玉而失诸侯,必不为也。”韩宣子听了子产的话,再不敢强要玉环了。说:“子(宣子名)不敏,敢求玉以徼二罪(失诸侯和郑国),敢辞之。” (《左传•昭公十六年》)
  郑简公二十四年(前542年)子产陪郑简公出访晋国,晋平公轻视郑国,以为鲁襄公逝世致哀为借口,把他们安排在一所简陋的宾馆里,迟迟不予接见。子产非常气愤,就命令随从人员推倒宾馆围墙,赶进车马,安放带来的礼品。晋大夫士文伯跑来责问子产:“为什么毁掉宾馆围墙?”子产回答说:“郑国是个小国,什么都得听大国吩咐,不敢怠慢。这次我们国君亲自带礼品拜访贵国,你们却一直不安排会见,而招待我们的宾馆又这么简陋,大门矮小的车辆都无法进去。我们怕礼物在露天里风吹雨打受到损坏,你们晋国又会怪罪我们,所以我们只好把围墙拆了。”接着子产又说:“我听说晋文公做盟主时,自己住的宫室低小,而接待诸侯的宾馆却造得有高又大。宾客到达时,样样事情都有人照应,就像回到自己家里一样。可是,“今铜鞮之宫数里,而诸侯舍于隶人。门不容车,而不可逾越。盗贼公行,而天历不戒。宾见无时,命不可知。若又勿坏,是无所藏币,以重罪也。敢请执事,将何以命之?虽君之有鲁丧,亦敝邑之忧也。若获荐币,修垣而行,君之惠也,敢惮勤劳?”(《左传•襄公三十二年》)子产以其巧妙辞令,既直接回答了毁馆垣的原因,又委婉地表达了牢骚和不满。士文伯无言以对,晋平公听了情况报告,也感到惭愧,让士文伯代他表示歉意,并马上安排会见,隆重宴请郑国君臣,给了丰厚的回赠礼物,并下令重新建造宾馆。子产以自己的勇气和智慧,再次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子产在外交上的成功,也不是只凭其胆略和善于辞令,而是由于他对当时列国的形势和实力了如指掌,因而能从容进退。例如,郑简公三十三年(前543年)六月,子产到陈国莅盟回来,就对郑大夫们说:“陈,亡国也,不可与也。”(《左传•襄公三十三年》)因为“陈国只知搜刮民财囤积粮食,修筑城郭贪图安逸,还以为这是值得炫耀的两件大事,而对百姓生活毫不关心。他们的国君根基很脆弱,公子奢侈,太子卑微,大夫态度傲慢,政事各行其是,又介于大国之间,这样的诸侯国能不灭亡吗?我预测陈亡国不会超过十年”。后来事实果如子产所料,9年后,即前534年冬,楚国趁陈氏内乱,出兵灭了陈国。
  又如,郑定公元年(前529年),晋会诸侯于平丘,子产和子太叔代表郑国赴会。及盟,子产争承(承,即贡赋)。他说:“昔天子班贡,各国按班爵大小而有不同,郑是伯南,与公侯出同样的贡赋,恐怕不能如数供给,所以谨敢以此作为请求。”“诸侯会盟是为了使小国得以生存,而贡赋过重,小国将会很快灭亡。这不是违背会盟的宗旨吗?决定我们生存或是灭亡,就在今天,务请慎重考虑。”子产争承的议案晋国自然是不想接受的,但子产却不退让,从中午一只争论到傍晚,晋君终于不得不答应。事后,子太叔责怪子产:“万一晋人翻脸,带诸侯兵讨伐郑国怎么办?”子产回答说:“晋国现在政出多门,尚且无暇应付,哪里还顾得上讨伐别人?(说明子产对当时晋国六卿政的情形是很清楚的)我们如果不力争,便愈受欺凌,还成个什么国家?”后来孔子听到子产为国争承的事,赞叹说:“子产于是行也,足以为国基矣。”
  子产不仅在内政外交方面堪称“春秋第一人”(清史学家王源语),其思想也有超出同辈人的地方。
  子产认为“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所以,治国应尽人事,不应迷信天道;祭天求神,“不如修德”。
  前525年,鲁、郑等国上空出现彗星,喜欢卖弄巫术的裨灶推测宋、卫、陈、郑四国将要同时发生火灾。他请求子产用瓘斝玉瓒祭神以禳除火灾。子产没理会他。后来宋、卫、陈、郑真的发生大火。裨灶便放出话说:“不我的建议,郑国还要发生火灾。”国人很害怕,恳求子产听从裨灶的话,子产还是不同意。他说: “天道悠远,人道却近,两不相关,怎么能了解他们的关系?裨灶这种人无非喜欢预言,说的多了,可能偶尔会碰准一、二次,他懂什么天道?”结果郑国也未再发生灾。
  有一年,郑国发大水,据说城外洧渊有两龙在争斗,国人请求举行祭祀以禳灾祈福。子产说:“有这个必要吗?我们人类打仗,龙不闻不问,现在龙打架,我们何必操心。况且龙本来就住在水里,怎么能赶的走它们呢?吾无求于龙,龙亦无求于我,就别为这事费神了。”结果也没什么事发生。
  在子产看来,人道先于天道,天道可以存而不论,但人道则不能不察。公元前526年,郑国大旱。子产按商代以来“桑林求雨”的老风俗,指派屠击、祝款、竖柎到桑林祭祀求雨。他们没祈到雨,却砍伐树木,毁坏了山林。子产说:“祭祀山神,应当培育和保护山林,现在反而毁掉山上的树木,其罪过就很大了。”于是就剥夺了屠击等三人的官爵和封邑。
  子产相郑二十余年,政绩显赫,内外交誉,但他从不居功自傲。他惠而爱人,事君忠厚,为人处世公私分明
  郑简公十八年(前548年),为报陈侯会楚侵郑之仇,子产从子展率师攻打陈国,大胜而归。郑简公奖励伐陈之功,赐子产六邑。子产却以主要是当国子展的功劳而“请辞邑”。“公固予之,乃受三邑。”国人称之为知礼者。
  罕氏子皮是子产的政治后台。正是在子皮大力推荐和支持下,子产才当国执政的。但他对子皮也不逢迎盲从。例如,子皮想让家臣尹河担任自己封地上的主管。子产认为尹河太年轻,没有管理的才能,难以胜任。子皮说:“尹河谨慎、敦厚,我喜欢他,他也不会背叛我。让他去学一下,就懂得管理了。”子产还是不同意。说: “不能这样做。大凡爱一个人,总希望对被爱的人有利。现在你喜欢一个人,却把重要的政事交给他,这好比让一个不会拿刀的人去割东西,多数情况下是要损伤他自己的。今后谁还敢在您这里求得喜欢?”子产接着又诚恳地说:“您是郑国的栋梁,要是栋折椽散了,住在屋里的人都要遭殃,所以我不敢不说真话。再举例说吧,您如果有一匹漂亮的绸缎,决不会让别人用它来学习裁剪衣服。大官大邑是用于维护百姓利益的,这比一匹精美的绸缎重要多了,怎么能让一个毫无经验的人去治理呢?我只听说过学习以后做官的,没听说借做官的机会来学习做官的。如果硬要我按您的要求办,一定会造成重大损失。”一番肺腑之言,使子皮大为感动,说:“善哉!虎(子皮)不敏。吾闻君子务知大者、远者,小人吾知小者、近者。我,小人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就不再坚持自己的意见了。正因为子产不徇私情,坚持“择能而使之”的用人原则,才大大缓和了当时国内的利之争;也正因为子产秉公义,尊贤能,知人善用,所以在处理国内外大事时,很少有失误。即使是敌对派系也为之倾服,说:“子产仁人,郑所以存者,子产也。”
  子产为官廉洁,家风清正。据《贾氏说林》记载:“子产死,家无余财,子不能葬,国人哀亡。丈夫舍玞佩,妇人舍珠玉以赙之,金银珍宝不可胜计。其子不受,自负土葬于邢山。”邢山,即今新郑市西南17公里处的陉山。子产墓位于陉山山顶,现存墓冢高5米,周长 50米,以红石块堆砌而成。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tongbixiangji.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