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味如嚼蜡”的拓展阅读资料(2)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味如嚼蜡”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食不知味,味同嚼蜡 什么意思、味如嚼蜡的读音、”吃饭如嚼蜡“是什么意思?、嚼食物如蜡,舌头不知其味、味同嚼蜡可不可以用在吃饭上、蜡是什么时代出现的?味同嚼蜡,这个成语是古代就有了,难道古时就有蜡了?等

食不知味,味同嚼蜡 什么意思

食不知味的意思是形容心里有事,吃东西也不香。味同嚼蜡的意思是味道如同嚼蜡一般,形容没有味道。多指说话或文章枯燥无味
食不知味,读作:shí bù zhī wèi,出自于唐·白居易《初授给遗献书》:臣所以授官已来,仅将十日:食不知味,寝不遑安。翻译:臣上任不过十天,吃东西也不香,睡觉也不安稳。
味同嚼蜡,读作:wèi tóng jiáo là,出自于唐般剌密谛译《楞严经》卷八:“我无欲心,应汝行事,于横陈时,味同嚼蜡。” 译文:我没有情欲之心,和你一起行情欲之事,躺在那里的时候,也只是觉得味道如同嚼蜡一般,枯燥无味
扩展资料
1、味同嚼蜡近义词
兴味索然
读作:xìng wèi suǒ rán
释义:表示一点儿兴趣都没有。
出自:清·王韬《瀛壖杂志》:“卓午来游者,络绎不绝。溽暑蒸郁,看花之兴味索然矣。”译文:中午来游玩的人,络绎不绝。天气变热,看花的兴味索然了。
2、味同嚼蜡反义词
妙语连珠
读作:miào yǔ lián zhū
释义:指巧妙风趣的话一个接一个。
出自:宋苏轼《次韵答子由》:好语似珠穿一一,妄心如膜退重重。译文:巧妙风趣的话一个接一个,我心慢慢放下。

味如嚼蜡的读音

味如嚼蜡 [wèi rú jiáo là] 释义像吃蜡一样,没有一点儿味。形容语言或文章枯燥无味。见“味同嚼蜡”。

”吃饭如嚼蜡“是什么意思?

中国文化本就博大精深咯。最重要的是学会顾名思义咯。蜡又不好吃也不能吃的,味道相当不好。味同嚼蜡讲的就是吃饭跟吃灯蜡一样,无法下咽。意思就是没有食欲,可能是饭菜不佳,当然也有可能是心理原因使然。比如说心情郁闷不舒畅等。

嚼食物如蜡,舌头不知其味

吃杨梅 开胃 山楂也可以

味同嚼蜡可不可以用在吃饭上

可以。味同嚼蜡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味道如同嚼蜡一般,形容没有味道。
中医的五味是酸甜苦辣咸,差了一个字。麻辣味不是由味蕾来感知的,口腔里还有另一套化学感受系统, 神经末端能感受冷暖,麻辣和质地。中文形容的好,就是口感,口里的感觉。除了嘴里的这两大感受系统,嗅觉和视觉,尤其是嗅觉,对味道的形成非常重要。这些感觉系统同时工作,一起向大脑味觉皮层区发送神经电信号,这些信号经过整合翻译,你就知道吃的食物是什么味道了。
扩展资料:
促进用户饮食注意事项:
1、用户在吃饭的时候,可以说几句让人高兴的事情。另外在吃饭的时候,最好不要看电视或是看书,吃饭要一心一意
2、建议用户饭后最好不要进食太甜的食物或甜点。在饭后吃甜点或太甜的食物,会促进体内多余的葡萄糖和淀粉类物质的吸收,导致身体出现长胖的现象。在进食油炸食物后,如果进食太甜的食物,更容易长胖。
3、用户在日常饮食中,用户要保持营养均衡,既要食用富含蛋白质的食物,用户还要进食富含维生素,微量元素和纤维素的蔬菜和水果。蔬菜分为浅色蔬菜和深色蔬菜。其中深色蔬菜中维生素C的含量高于浅色蔬菜中的维生素C的含量。多吃深色蔬菜有利于身体健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味同嚼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吃饭

蜡是什么时代出现的?味同嚼蜡,这个成语是古代就有了,难道古时就有蜡了?

  应该不一样。
  蜡烛起源于原始时代的火把。原始人把脂肪或者蜡一类的东西涂在树皮或木片上,捆扎在一起,做成了照明用的火把。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出现的蜜蜡可能是今日所见蜡烛的雏形。在西方,有一段时期,寺院中都养蜂,用来自制蜜蜡,这主要是因为天主教认为蜜蜡是处女受胎的象征,所以便把蜜蜡视为纯洁之光,供奉在教堂的祭坛上。从现存文献看,蜜蜡在我国产生的时间大致与西方相同,日本是在奈良时代(710~784年)从我国传入这种蜡烛的,和现代蜡烛相比,古代蜡烛有许多不足之处。唐代诗人李商隐有“何当共剪西窗烛”的诗句。诗人为什么要剪烛呢?当时蜡烛烛心是用棉线搓成的,直立在火焰的中心,由于无法烧尽而炭化,所以必须不时地用剪刀将残留的烛心末端剪掉。这无疑是一件麻烦的事,1820年,法国人强巴歇列发明了三根棉线编成的烛心,使烛心燃烧时自然松开,末端正好翘到火焰外侧,因而可以完全燃烧。但蜡烛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它的材料一般是有许多缺点的动物油脂,解决这一难题的是舍未勒尔等人。1809年6月至7月间,法国科家舍夫勒收到一家纺织厂的来信,请他分析、确定他们寄来的一个软皂样品的成份.他拿着这封信思索了很长时间,心想:要研究肥皂,看来还得从原料油脂入手.在仪器设备非常简单、朴素的学校实验,他研究了皂化过程中需要使用的各种油脂。经过大量实验,他第一次发现了这样的事实:在一切油脂中,不论其来源如何,脂肪酸的含量均占95%,其余的5%则是皂化过程中生成的甘油。通过研究他搞清了皂化过程的本质,同时他还有一项重大的发现:当时用油脂做成的蜡烛,由于里面有甘油,燃烧时火焰带烟,气味难闻。若改用硬脂酸做成蜡烛,燃烧时不仅火焰明亮,而且几乎没有黑烟,不污染空气。舍夫勒尔把他的发现告诉盖一吕萨克,并建议两人共同研究如何具体解决这个问题。他们用强碱把油脂皂化,再把得到的肥皂用盐酸分解,担取出硬脂酸。这是一种白色物质,手摸着有油腻感,用它制成的蜡烛质地很软,价钱更加便宜。1825年,舍夫勒尔和盖一吕萨克获得了生产石蜡硬脂蜡烛的利。石蜡硬脂蜡烛的出现,在人类照明史上开创了一个新时代。后来,有人在北美洲发现了大油田,于是可从石油中提炼出大量的石蜡,较理想的蜡烛因此在全球得到了普及、推广。
  看考古杂志时偶然发现,似乎在五千多年前由埃及人发明了蜡烛,中国人又是什么时候用蜡烛的?起码在古诗十九首的年代里还是用油灯,这才忽然发觉中国上古似乎没有蜡烛这个东西.汉代古书中一般将蜡和烛分开论述,但很少蜡烛两字连用.
  大家看到中国汉代的青铜灯,在圆形的灯盘正中,常有一枚长钉形的火拄,而根据它的有无,考古学上将汉灯分为油灯与烛灯两大类。
  查了半天的书,发现其实在汉代,灯分为油灯与烛灯两大类,油灯的灯柱也叫”烛”。”烛”即灯柱要浸在脂里;脂是动物油脂,当时还用植物油点灯。《齐民要术种.麻子篇》曰:“苴麻(即大麻的雌株)子黑,又实而重,捣治作烛,不作麻。”以上所说的“作烛”、“为烛”,都是指点灯,和蜡烛关系不大。
  至于点灯的燃料,我看到考古杂志提到”汉墓偶有黄蜡饼发现”,由此可见汉灯一般的情况在盏内注油脂,但燃灯还可用蜡,蜡灯内的蜡是融化后作为油膏使用的.人们终于发现了实例,《西汉南越王墓发掘报告》中提到;至东汉晚期,在广州汉墓中最先出现蜡台。证明当时细长柱状的蜡烛已进入照明用品的行列之中了。
  终于,东汉晚期中国已有蜡烛,只是使用不普及,而且形状和近现代的还有差别。再往上推,战国秦汉时期是否已使用蜡烛,这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了。文献中提到蜡烛最早大约是在晋代。《晋书周颛传》写到有人“以所燃蜡烛投之”。《世说新语》有石崇“用蜡烛作炊”的故事。晋代以后文献提到蜡烛的就多了。至于晋以前,还缺乏可靠的文字记载,实际只有少量的考古资料,比如上面提到的考古资料;
  <归田录>中,”寇准自少年富贵,不点油灯.尤好夜宴聚饮,虽寝室亦烧烛达旦.每罢官去后,人至官舍,见厕溷间烛泪在地,往往成堆.”可见至宋,仍是油*烛贵.
  有篇文章说:《西京杂记》有“闽越王献高帝.....蜜烛二百支”之说,认为“蜜烛即蜡 烛”,但吾以为终孤证,何况《西京杂记》的记载是只能作为参考的。
  再看蜡烛的原料,有黄蜡、白蜡等多种。黄蜡是蜂蜡,白蜡是白蚁虫分泌的蜡。白蜡的利用一般认为起自唐代,也有人考证始于汉魏,上面提到的“汉墓偶有黄蜡饼发现”为物证,所以蜂蜡的利用要比白蜡为早。《神农本草经》、张华《博物志》、陶弘景《名医别录》中都有关于蜜蜡或蜂蜡的记载,当作药用。由此看来,东汉时期已使用的蜡是蜂蜡。不过大概数量还不多,使用也不普遍,所以灯烛仍用脂膏制作,要不就在脂烛外挂一层蜡以减少烛泪,或在脂膏中掺少许蜡。有资料表明以脂膏为烛,熔点是比较低的,因此当时的烛比较粗短。这可能就是为什么汉画像石中的烛灯的烛都较粗短,而没有像唐李寿墓壁画中所描绘的那种细细长长的形状。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weirujiaola2.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