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行短才高”的拓展阅读资料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行短才高”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什么意思、求十五首宋词 稍微短点 别太短就行、“常与同好争高下,不共傻瓜论短长”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要去比个赛要个才艺展示 谁能给个短一点的相声段子(单口) 或者短一点的评书也行高手帮个忙 万分感激、“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什么意思?、什么什么什么高、什么什么什么高、才高的成语有哪些等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什么意思

你问这些只是想简单知道个大概,还是详细了解?如果是前者,之需要看下边一段即可,如果是想详细了解,那还得多读一下南怀瑾的《老子他说》
简单解释:
有无相生也好,难易相成也好,此等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甚至在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领域也经常出现.其实,他们反映的是对立和联系,是矛盾的两个方面,是个基本的哲学问题.
详细:
《老子·道经·二章》的’有无相生’与《四十章》的’有生于无’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不可以相混.’有无相生’于形而下之’器’的层面,是老子所否定的.其中’有无’是一般名词,是相对的关系,二者相互依赖而存在,相反相成,互为消长,而不能互相取代.’有生于无’于形而上之’道’的层面,是老子所要阐明的主要思想.其中’有无’是抽象概念,是同一的关系,无即是有,有即是无.’无生有’或’有生于无’是就逻辑上的先后而言,实际上无生有就是无成为有,有生无就是有成为无.文章从’有无相生’之’生’为生存之义、’有无相生’于相对的逻辑思维层次、’有生于无’于绝对的逻辑思维层次、’有生于无’之’生’为生出之义、《老子·道经·二章》的结构和次序问题五个方面作了论证.
老庄二人相较,给人的感觉是老子多讲阴阳,庄子多讲有无.阴阳是’器’、’事理’的层面,有无是’道’、’道体’的层面,二者是完全不同的.虽然如此,庄子讲有无,其学术渊源也是本之于老子的.
从文字上看,《老子》中讲阴阳仅《四十二章》’万物负阴而抱阳’1例.《庄子》中复合词’阴阳’的使用共22例,单字’阴’、’阳’并称共8例,单字’阳’作与阴相对之义共2例(1).但《庄子》中的阴阳多作万物、自然之意,是与人事相对称的概念.而《老子》中使用了许多反义的概念,如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虚实、强弱、外内、开合、去取、宠辱、得失、清浊、敝新、唯阿、昭昏、察闷、全曲、直枉、多少、大小、轻重、静躁、雄雌、行随、歔吹、白黑、吉凶、张敛、兴废、与夺、刚柔、厚薄、贵贱、进退、阴阳、损益、寒热、生死、亲疏、利害、祸福、正奇、善夭、智愚、牝牡等等(2).
传本《老子·道经·二章》(3)紧接《一章》’无名天地始,有名万物母’之后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主张新编的学者多将这二章重新分类(4),如严灵峰《新编老子章句》(5)更定为四篇五十四章,’无名天地始,有名万物母’归于第一篇道体,’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归于第三篇道用.王垶《老子新编校释》及《老子新编译解》(6)新编为九章一百十二条,’无名天地始,有名万物母’归于明道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归于喻理章.艾畦《分类重编〈老子〉八十一章》(7)重编为四篇九十二条,’无名天地始,有名万物母’归于宇宙论篇,’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归于方法论篇.虽打破传本二篇八十一章结构,但其侧重分析的初衷也是可以理解的.
同时,据守传本的学者,多将《一章》的’无名天地始,有名万物母’,与《二章》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解为一事,并引《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为证,将’有无相生’与’有生于无’解为一事.如黄瑞云先生解《二章》说:’老子认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又认为’反者道之动’,即天地万物变化发展,最终又归于无.无又生有,有归于无,周而复始,至于无穷,故曰’有无相生’.’(8)台湾学者李震先生也说:’《老子》一章告诉我们,道包括无与有,二者同实而异名,因此可见道之玄.……《老子》以’有无相生’来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9)则是’有无相生’与’有生于无’二者都没有解对.
我们认为,’有无相生’与’有生于无’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有无相生’于形而下之’器’的层面,在这个层面上只可以说’有无相生’,而不可说’有生于无’.其中’有无’是一般名词,是相反相成的关系.’有生于无’于形而上之’道’的层面,在这个层面上只可以说’有生于无’,而不可说’有无相生’.其中’有无’是抽象概念,是同一的关系.老子在中国古代学术的概念思维方面,虽有极高的成就,但其学说中却同时包含着形上与形下两个层面,二者交互穿插,这是不能不予以分别的.
以下试从五方面做一论证.
一 ’有无相生’之’生’为生存之义
《老子·道经·二章》(10)全文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其文意大致可以分析为三层.首句’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是说理.第二句’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仍是说理,是对首句的进一步说明.自’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以下,是说事,是前面所说之理的结论.
其中第二句连举六对反义概念,连用六个’相’字.六对概念的关系均为相反而相成、相互依赖而存在,自王弼以下学者并无异辞.兹略举数家:
汉严遵(严君平)《老子指归》:’无以有亡,有以无形.难以易显,易以难彰.寸以尺短,尺以寸长.山以谷摧,谷以山倾.音以声别,声以音停.先以后见,后以先明.故无无则无以见有,无有则无以知无;无难无以知易,无易无以知难;无长无以知短,无短无以知长;无山无以知谷,无谷无以知山;无音无以知声,无声无以知音;无先无以知后,无后无以知先.’
魏王弼《老子道德经注》:’此六者,皆陈自然,不可偏举之名数也.’
元吴澄《道德真经注》:’物之有无,事之难易,形之长短,势之高下,音之辟翕,声之清浊,位之前后,两相对待.一有则俱有,一无则俱无.’
高亨先生:’此老子之相对论也.老子以为物相相对者,一则存于人之认识,故曰:’天下皆之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推而言之,天下皆知有之为有,斯无已;皆知难之为难,斯易已;皆知长之为长,斯短已;皆知高之为高,斯下已;皆知音声巨之为巨,斯小已;清之为清,斯浊已;皆知前之为前,斯后已.反而言之,亦复如是.老子以为物相相对者,二则存于物之本体.故曰:’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推而言之,美恶相存,善不善相因也.’
朱谦之先生:“盖天下之物,未有无对待者.……故有无,一对待也;……难易,一对待也;难以易显,易以难彰,无难则无以知易,无易则无以知难,此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一对待也;寸以尺短,尺以寸长,无长则无以明短,无短则无以见长,此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一对待也;山以谷摧,谷以山颓,无山则无以见谷,无谷则无以知山,此高下之相倾也.音声,一对待也;安乐悲怨,其出不同,无悲则无以知乐,无乐则无以知悲,此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一对待也;先以后见,后以先明,无后则无以知先,无先则无以知后,此先后之相随也(用严君平义).”
陈鼓应先生:’’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则说明一切事物在相反关系中,显现相成的作用,它们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赖、相互补充.’
高明先生:老子’第一次指出宇宙间一切事物皆有正与反两个方面,彼此相反而又先后依存.举’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先后’六事为例,具体阐述它们的矛盾现象,无’有’即无所谓’无’,无’难’即无所谓’易’.诸如’长短’、’高下’、’音声’、’先后’以至于美丑、善恶,皆为相反相成,相互影响和作用.’
张松如先生:’下文列举出六对矛盾:有无、难易、长短、音声、高下、前后,……这些无一不是相反的关系,也无一不显出相成的作用.’
以上各家,都是将《老子·道经·二章》所举六对概念看作是于同一性质的.既是于同一性质,因此这六对概念的含义也是可以互训的.也就是说,此章’有无相生’的’有无’,与’难易’等五对概念的逻辑关系是一样的;’有无相生’的’相生’,与’相成’等五种表述的含义也是一样的.
’生’字由训诂方面看,为会意字.《说文》:’生,进也.象草木生出土上.’’生’字为常用字,引申有生出、生存等多义.由《老子·道经·二章》文义互训而加以判断,’难易相成’的’成’是说难易相互成就,’长短相形’的’形’是说长短相互显现,’高下相倾’的’倾’是说高下相互显出差别.因此则知’有无相生’的’生’也应该是指有无相互依赖而存在.此’生’字应解为生存,即为显现出来之义,也就是一般所说有没有的存在之义.严遵解’有无相生’为’无以有亡,有以无形’,’亡’是没有、消失之意(18),’形’即’长短相形’的’形’.’无以有亡’意为没有因为有而显出没有.所以,由句法和训诂方面来看,’有无相生’就是有和无相互依赖而存在.
二、’有无相生’于相对的逻辑思维层次
再由义理方面来看,借助《庄子·秋水》’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加以理解,则知这六对概念包含有两层意义,一是’相反’,二是’不可以相无’.’相反’的一层含义是不言而喻的,无须具述,关键在于’不可以相无’.所谓’不可以相无’,从正面说是双方’相互而有’,也就是相互依赖而存在;从反面说就是双方不可以相互取消,或者说不可以相互取代.
在此意义上,则知’阴阳’这一对概念与《老子·道经·二章》所说六对概念完全于同一性质.阴阳也是相互依赖而存在的一对概念.一方面,阴阳是对立的.阴就是阴,而不是阳;阳就是阳,而不是阴.另一方面,阴阳相互依赖而存在.没有阴就没有阳,没有阳也没有阴;阴不能取代阳,阳也不能取代阴.双方皆非超越对立的全称概念.我们只可以说阴与阳二者互为消长,或者阴多阳少,或者阴少阳多.但是不能够说阴就是阳,或阳就是阴;不能够有纯阳或者纯阴(19).这种只有相互消长而无相互取代的逻辑关系,借助宋人所作’太极图’恰可有一形象的说明.
对于《老子·道经·二章》中的六对概念,古今学者有’对待’、’相对’、’相对论’等不同称谓,我们认为以’相对’的称谓较为不失原义.从逻辑思维方面来看,先秦诸子中具有三种不同的层次:第一是’矛盾’的逻辑思维形式,第二是’相对’的逻辑思维形式,第三是’大象无形’的逻辑思维形式.
’矛盾’的逻辑思维形式以法家韩非为代表(20).其最主要的性质就是’不相容之事不两立’,也就是现代形式逻辑所说的’矛盾律’.即以长短为例,依照’矛盾不相容’的逻辑思维形式,长就是长,长多少就是长多少,与短无关,因此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图,无限地追求长,而无须考虑短.
’相对’的逻辑思维形式以道家老庄为代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竞作,由于诸家各持一说,互相非难,所以老子和庄子都着重阐述了’相对’的逻辑思维形式.’相对’的逻辑思维形式较之’矛盾’的逻辑思维形式更高一层,学者早有论述,如冯契先生说:’庄子的相对主义起着反对主观主义的作用,是哲学向辩证法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要环节.先秦诸家在认识论上都有独断论的倾向,而庄子则认为经验和理性都是相对的.从而否定了人们认识上的’独断的迷梦’.’(21)李震先生也说:’笔者以为庄子泯是非之说,并不意谓庄子在知识方面的怀疑论,而在于肯定感性和理性认识之限度.庄子所追求的真知是绝对性的,亦即有关’道’的认识.’道’不是理智分析的对象,’道’超越了是非相对的层面’.
关于’相对’的逻辑思维形式,庄子也有许多论述.庄子认为,事物的个性和各自的原则,包括各家各派的是非之争,不能作为衡量事物存在的根据和进行价值判断的标准.这是因为:第一,’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究竟有没有是非的分别,彼此二者不能互证.第二,是非不是绝对的.’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因其所然而然之,则万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则万物莫不非.’彼此所以是所以非,是由于彼此各有是非的原因.是非出于彼此自身,因此彼此同样都不具有普遍意义.第三,彼此虽然对立,却又互为存在的条件.’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方方可.’
因此,大致说来,道家一派讲’相对’的逻辑思维形式,是要对它进行否定,是由否定的态度上讲(26),这一点由庄子尤可证明.而老子也说:’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唯与阿都是叹词,是答应的声音.吴澄《道德真经注》解唯为正顺,阿为邪谄.刘师培《老子斠补》以为唯之与阿犹言从之与违.唯与阿,善与恶,同样是偏失,没有什么不同.
三、’有生于无’于绝对的逻辑思维层次
’大象无形’的逻辑思维形式仍以老庄为代表.《老子·四十一章》说:’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四十五章》又说:’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庄子·齐物论》也说:’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嗛,大勇不忮.’
’大’是至大,’无’是无对,也就是绝对.至大的象,涵括了所有的形,所有的象,无所不形,无所不象.因而有形同于无形,有象同于无象,至大而无对,孤立而自存,所以说’大象无形’.在’大象无形’的逻辑思维形式中,有方与无隅、有器与晚成、有音与希声、有象与无形等等表面对立的双方,就不再是相互依赖而存在的关系,而是同一的关系.’大象无形’的逻辑思维形式是较’相对’的逻辑思维形式更高一个层次.
先秦诸子百家多有关于’一’的讨论.《庄子·天下》称老子的学说是’主之以太一’,说明老子的学说是’一元’的.
老庄都有很多关于’一’的阐述.《老子》中说:’载营魄抱一.’’三十辐,共一毂.’’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道生一.’.《庄子》中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唯达者知通为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至道若是,大言亦然.周、遍、咸三者异名同实,其指一也.’
由此而论,《老子·道经·一章》所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始;有名,万物母.常无,欲观其妙;常有,欲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阐述的主要就是’道’与’无’与’有’的同一关系.对此,宋程大昌说:’当其已出也,则有之与无固可分矣.而其未出,则混合无间也,故曰此两者同也.同即一也,一即未为一三可以生万而未至为万者也.《易》暨《五经》《论》《孟》皆尝言一而未尝言其何以为一也,老氏之师弟子则于此特详矣,曰混成、曰浑沦、曰浑沌,皆言其未分为二也.’元丁易东说:’道以无为体,以有为用,两者皆出于道,所谓一源也.而有无异名,无即微也,有即显也.惟一源,故无间也.同谓之玄者,谓之有不可,谓之无亦不可.以为有耶?则其体似无.以为无耶?则其用似有.故谓之玄.玄者,有无不可分之谓也.’元吴环中(吴埈)说:老子’独于道字上不十分说破,一书间见迭出.埈反复沈潜,至’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地一以灵,谷地一以盈’,喟然叹曰:一乎一乎,其为道之根柢乎!是一也,敛之则无,散之则有.庄周曰:人地一,万事毕.信斯言也.道果生于一矣,果能此道矣.’三人所说是极有见地的.
’有’’无’同一,’有’即是’无’,’无’即是’有’,’有无’合在一起就是’道’.’道’、’无’、’有’三者都是同一的.从《老子·道经·一章》及以上叙述中可以提出四个要点:第一,’道’是一元的,也就是说’道’是绝对同一的.’道’至大无外,在’道’之外别无他物.第二,既然’道’是一元的,那么’道’就既是形而上的,又是形而下的;既是宇宙起源上的,也是抽象概念上的.第三,既然’道’是一元的,那么’道’就既是天地万物的起源,又是天地万物的演化.第四,既然’道’是一元的、绝对同一的,那么’道’就是无名的.可以对’道’加以任何称谓,但是任何称谓都并不是’道’本身.
对于老子的’道’、’无’、’有’三者的关系,古今学者众说不一(34),其中以认为’道’是无是有和认为’道’非无非有两说最可关注.
认为’道’是无是有的,如严遵《老子指归·道可道篇》:’有名,非道也;无名,非道也.有为,非道也;无为,非道也.无名而无所不名,无为而无所不为.’牟宗三先生也说:’有不要脱离了无,它发自无的无限妙用,发出来又化掉而回到无,总是个圆圈在转.不要再拆开来分别地讲无讲有,而是将这个圆圈整个来看,说无又是有,说有又是无,如此就有一种辩证的思考出现.有而不有即无,无而不无即有.这个圆周之转就是’玄’,《道德经》’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玄.玄是个圆圈,说它无,它又无而不无就是有;说它有,它又有而不有就是无,因此是辩证的.’
认为’道’是非无非有的,如宋司马光《道德真经论》解《老子·道经·一章》说:’玄者,非有非无,微妙之极致也.’宋范应元《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说:’玄之又玄,则犹云深之又深,远之又远,非无非有,非异非同.’张岱年先生也说:’道亦有亦无,非有非无,……无中含有,有中含无.道实非有非无,似有似无,于无观有,于有观无,即所以不滞于有为之际,而为观道之方法.’若由’道’无名一点而言,认为’道’非无非有是不错的.既然’道’无名,当然就非有非无,甚至还可以说是’非道’.如冯友兰先生所说:’不仅’有’’无’是’异名同谓’,道和有无也是异名同谓.不可以说’道’是有、无的统一,也不可以说有、无是道的两个方面.说统一就多了’统一’两个字.说两个方面就多了’两个方面’四个字.因为道、有、无虽然是三个名,但说的是一回事.’

求十五首宋词 稍微短点 别太短就行

  六、武陵春(春晚)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七、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八、雨霖铃(双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九、渔家傲
  晏殊
  画鼓声中昏又晓。时光只解催人老。求得浅欢风日好。齐揭调。神仙一曲渔家傲。
  绿水悠悠天杳杳。浮生岂得长年少。莫惜醉来开口笑。须信道。人间万事何时了。
  十、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
  多情却被无情恼。
  十一、蝶恋花
  欧阳修
  百种相思千种恨。早是伤春,那更春醪困。薄幸辜人终不愤。何时枕畔分明问。
  懊恼风流心一寸。强醉偷眠,也即依前闷。此意为君君不信。泪珠滴尽愁难尽。
  十二、江神子(猎词)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十三、江神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十四、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十五、摸鱼儿
  辛弃疾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
  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纲,尽日惹风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娥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十六、摸鱼儿
  元好问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邱处
  十七、苏幕遮(怀旧)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十八、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十九、长相思
  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二十、相见欢
  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 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苏轼: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陆游:
  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钗头凤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秦观:
  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岳飞:
  满江红
  写怀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小重山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李煜:
  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沉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离别歌。垂泪对宫娥。
  林逋:
  长相思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
  王观:
  卜算子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康与之:
  长相思
  南高峰,北高峰,一片湖光烟霭中。春来愁杀侬。
  郎意浓,妾意浓,油壁车轻郎马骢。相逢九里松。
  辛弃疾:
  采桑子 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破阵子 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西江月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功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如何?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青玉案 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欧阳修:
  蝶恋花
  谁道闲情抛弃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玉楼春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蝶恋花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浪淘沙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蝶恋花
  几日行云何处去?忘了归来,不道春将暮.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
  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撩乱春愁如柳絮,依依梦里无寻处.
  玉楼春
  樽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直须看尽洛阳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少年游
  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
  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吟魄与离魂,那堪疏雨滴黄昏,更特地、忆王孙.
  采桑子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采桑子
  春深雨过西湖好,百卉争妍,蝶乱蜂喧,晴日催花暖欲然.
  兰桡画舸悠悠去,疑是神仙,返照波间,水阔风高扬管弦.
  采桑子
  画船载酒西湖好,急管繁弦,玉盏催传,稳泛平波任醉眠.
  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俯仰流连,疑是湖中别有天.
  采桑子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蒙蒙,垂柳栏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采桑子
  何人解赏西湖好,佳景无时,飞盖相追,贪向花间醉玉卮。
  谁知闲凭阑干处,芳草斜晖,水远烟微,一点沧洲白鹭飞.
  采桑子
  清明上已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采桑子
  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不用旌旗,前后红幢绿盖随.
  画船撑入花深处,香泛金卮,烟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归.
  采桑子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
  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
  采桑子
  残霞夕照西湖好,花坞苹汀,十顷波平,野岸无人舟自横.
  西南月上浮云散,轩槛凉生,莲芰香清,水面风来酒面醒.
  采桑子
  平生为爱西湖好,来拥朱轮,富贵浮云,俯仰流年二十春.
  归来恰似辽东鹤,城郭人民,触目皆新,谁识当年旧主人.
  李清照: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朱淑真:
  生查子 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李之仪:
  卜算子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收,此恨保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冯延巳:
  蝶恋花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王安石:
  桂枝香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绪。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常与同好争高下,不共傻瓜论短长”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出自《欢乐颂》,意思是永远不要和层次低的人争辩,他会把你的智商拉低到和他一个水平线,然后用他丰富的经验打败你,你和什么样层次的人争辩,就注定了你将会沦为什么样子的人。  也就是说宁可与同行争议,不愿与门外汉讨论!
《欢乐颂》里的名句还有:
1、其实路不是是走的快,走的多好,重要的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
2、就一个人不理你,有可能是对方的问题。 但是如果大家都不理你,就要从自身找问题了。
3、玫瑰花有刺,却不会有人因为刺而讨厌它,真有那样的,也不是真正爱花的。
扩展资料:
《欢乐颂》主要角色
1、安迪:海归高管,天才智商天使模样。她拥有那么多,因为失去过那么多,付出过那么多。
2、关雎尔:乖乖女,初入职场,知书达理,努力上进。芸芸众生之一员,但一直努力做最好的自己。
3、邱莹莹:拎不清的小职员,没头脑和不高兴综合体。善良真诚的她,前仆后继轰轰烈烈地犯傻。
4、樊胜美:“胡同公主”,总是保持最精致的妆容,然而再浓的妆也掩盖不了现实的残忍。要奋斗多久,才能战胜自己的出身。
5、曲筱绡:富二代,活色生香狐狸精飞扬跋扈,看人下碟。常做好事,但不一定都出自好心。
作者简介:
阿耐,主业经商,副业写作。身为企业高管,写作成就却超过业作家;网络写手,却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这个从事机械行业的工科生,文章逻辑合理,结构宏大,言语泼辣,文采飞扬,商场争雄写得气势恢宏,家长里短讲得有滋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欢乐颂

我要去比个赛要个才艺展示 谁能给个短一点的相声段子(单口) 或者短一点的评书也行高手帮个忙 万分感激

是<<反正话>>
甲:相声是一门语言艺术,
乙:对
甲:相声演员讲究的是说学逗唱,这相声演员啊!最擅长说长笑话,短笑话,俏皮话,反正话。
乙:这是相声演员的基本功啊
甲:相声 演员啊,脑子得聪明。灵机一动马上通过嘴就要说出来,
乙:对对对对
甲:嘴皮子也要利索
乙:是啊
甲:像您这个
乙:我特别合适
甲:什么合适啊,这嘴唇,像鞋低子似的!
乙:有那么厚嘴唇子吗?
甲:像你这嘴说相声不合适,
乙:谁不合适啊,告诉你,脑袋聪明
甲:是啊
乙:嘴皮子利落,
甲:你啊
乙:说什么都行!
甲:你别吹,我当着个位老师和同许我来考考你,咱们来一段反正话
乙:什么叫做反正话呢?
甲:就是我说一句话,你把这句话翻过来再说一遍,能说上来就算你聪明!
乙:咱们可以试试
甲:说来就来,我的桌子
乙:。。。。。。
甲:我的桌子
乙:我的桌子
甲:唉,你怎么这么笨啊,我说我的桌子,你就要说我得子桌
乙:哦,我明白了
甲:明白啦!下面我们开始。从头说到脚!看你反映怎么样啊!
乙:没问题!
甲:我脑袋
乙:我呆脑,我呆头呆脑的啊!
甲:我脑门子,
乙:我没脑子!
甲:我眼眉
乙:我没眼!
甲:我眼珠
乙:我猪眼,不像话啊!
甲:我鼻子
乙:我子鼻
甲:我鼻梁子
乙:我量鼻子, 我量他干吗啊!
甲:我觜!
乙:。。。。。。 我咬你!
甲:咬我干什么啊!
乙:这一个字的怎么翻啊!
甲:那依您的意思呢?
乙:得说字儿多的
甲:哦,字多一点,好了!我觜里又牙
乙:我牙里又觜,我成妖怪了!你换的词儿行不行啊,
甲:不说这个啊?咱们报一回小说人物!
乙:哪不小说呢?
甲:咱们就报一回《西游记》里得人名。
乙:您来吧!
甲:我是唐三奘
乙:我是奘三唐
甲:我是猪八戒
乙:我是戒八猪
甲:我是沙和尚
乙:我是和尚三,我怎么又成三个和尚了!
甲:我是孙猴子
乙:我是猴孙子!你说点好的!
甲:点好的,咱俩逛逛花园,报报花名
乙:逛花园?那好啊
甲:可在逛花园之前我有一个要求,
乙:什么要求!
甲:速度要比刚才快一点另外要带上动作。
乙:带动作我会啊,是这样吗(参着甲,像恋人一样在舞台上走一圈)
甲:什么啊!我是说在逛花园的时候要用这两个手指头指着自己的鼻子,得美一点,得这样(动作),会吗?
乙:没问题,我这人最会美了!
甲:那咱们现在开始啊
乙:好
甲:我逛花园
乙:我花园逛
甲:我是牡丹花
乙:我是花牡丹
甲:我是芍药花
乙:我是花芍药
甲:我是茉莉花
乙:我是花茉莉
甲:我是狗尾巴花
乙:我是花尾巴狗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什么意思?

你问这些只是想简单知道个大概,还是详细了解?如果是前者,之需要看下边一段即可,如果是想详细了解,那还得多读一下南怀瑾的《老子他说》
简单解释:
有无相生也好,难易相成也好,此等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甚至在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领域也经常出现.其实,他们反映的是对立和联系,是矛盾的两个方面,是个基本的哲学问题.
详细:
《老子·道经·二章》的’有无相生’与《四十章》的’有生于无’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不可以相混.’有无相生’于形而下之’器’的层面,是老子所否定的.其中’有无’是一般名词,是相对的关系,二者相互依赖而存在,相反相成,互为消长,而不能互相取代.’有生于无’于形而上之’道’的层面,是老子所要阐明的主要思想.其中’有无’是抽象概念,是同一的关系,无即是有,有即是无.’无生有’或’有生于无’是就逻辑上的先后而言,实际上无生有就是无成为有,有生无就是有成为无.文章从’有无相生’之’生’为生存之义、’有无相生’于相对的逻辑思维层次、’有生于无’于绝对的逻辑思维层次、’有生于无’之’生’为生出之义、《老子·道经·二章》的结构和次序问题五个方面作了论证.
老庄二人相较,给人的感觉是老子多讲阴阳,庄子多讲有无.阴阳是’器’、’事理’的层面,有无是’道’、’道体’的层面,二者是完全不同的.虽然如此,庄子讲有无,其学术渊源也是本之于老子的.
从文字上看,《老子》中讲阴阳仅《四十二章》’万物负阴而抱阳’1例.《庄子》中复合词’阴阳’的使用共22例,单字’阴’、’阳’并称共8例,单字’阳’作与阴相对之义共2例(1).但《庄子》中的阴阳多作万物、自然之意,是与人事相对称的概念.而《老子》中使用了许多反义的概念,如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虚实、强弱、外内、开合、去取、宠辱、得失、清浊、敝新、唯阿、昭昏、察闷、全曲、直枉、多少、大小、轻重、静躁、雄雌、行随、歔吹、白黑、吉凶、张敛、兴废、与夺、刚柔、厚薄、贵贱、进退、阴阳、损益、寒热、生死、亲疏、利害、祸福、正奇、善夭、智愚、牝牡等等(2).
传本《老子·道经·二章》(3)紧接《一章》’无名天地始,有名万物母’之后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主张新编的学者多将这二章重新分类(4),如严灵峰《新编老子章句》(5)更定为四篇五十四章,’无名天地始,有名万物母’归于第一篇道体,’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归于第三篇道用.王垶《老子新编校释》及《老子新编译解》(6)新编为九章一百十二条,’无名天地始,有名万物母’归于明道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归于喻理章.艾畦《分类重编〈老子〉八十一章》(7)重编为四篇九十二条,’无名天地始,有名万物母’归于宇宙论篇,’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归于方法论篇.虽打破传本二篇八十一章结构,但其侧重分析的初衷也是可以理解的.
同时,据守传本的学者,多将《一章》的’无名天地始,有名万物母’,与《二章》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解为一事,并引《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为证,将’有无相生’与’有生于无’解为一事.如黄瑞云先生解《二章》说:’老子认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又认为’反者道之动’,即天地万物变化发展,最终又归于无.无又生有,有归于无,周而复始,至于无穷,故曰’有无相生’.’(8)台湾学者李震先生也说:’《老子》一章告诉我们,道包括无与有,二者同实而异名,因此可见道之玄.……《老子》以’有无相生’来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9)则是’有无相生’与’有生于无’二者都没有解对.
我们认为,’有无相生’与’有生于无’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有无相生’于形而下之’器’的层面,在这个层面上只可以说’有无相生’,而不可说’有生于无’.其中’有无’是一般名词,是相反相成的关系.’有生于无’于形而上之’道’的层面,在这个层面上只可以说’有生于无’,而不可说’有无相生’.其中’有无’是抽象概念,是同一的关系.老子在中国古代学术的概念思维方面,虽有极高的成就,但其学说中却同时包含着形上与形下两个层面,二者交互穿插,这是不能不予以分别的.
以下试从五方面做一论证.
一 ’有无相生’之’生’为生存之义
《老子·道经·二章》(10)全文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其文意大致可以分析为三层.首句’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是说理.第二句’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仍是说理,是对首句的进一步说明.自’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以下,是说事,是前面所说之理的结论.
其中第二句连举六对反义概念,连用六个’相’字.六对概念的关系均为相反而相成、相互依赖而存在,自王弼以下学者并无异辞.兹略举数家:
汉严遵(严君平)《老子指归》:’无以有亡,有以无形.难以易显,易以难彰.寸以尺短,尺以寸长.山以谷摧,谷以山倾.音以声别,声以音停.先以后见,后以先明.故无无则无以见有,无有则无以知无;无难无以知易,无易无以知难;无长无以知短,无短无以知长;无山无以知谷,无谷无以知山;无音无以知声,无声无以知音;无先无以知后,无后无以知先.’
魏王弼《老子道德经注》:’此六者,皆陈自然,不可偏举之名数也.’
元吴澄《道德真经注》:’物之有无,事之难易,形之长短,势之高下,音之辟翕,声之清浊,位之前后,两相对待.一有则俱有,一无则俱无.’
高亨先生:’此老子之相对论也.老子以为物相相对者,一则存于人之认识,故曰:’天下皆之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推而言之,天下皆知有之为有,斯无已;皆知难之为难,斯易已;皆知长之为长,斯短已;皆知高之为高,斯下已;皆知音声巨之为巨,斯小已;清之为清,斯浊已;皆知前之为前,斯后已.反而言之,亦复如是.老子以为物相相对者,二则存于物之本体.故曰:’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推而言之,美恶相存,善不善相因也.’
朱谦之先生:“盖天下之物,未有无对待者.……故有无,一对待也;……难易,一对待也;难以易显,易以难彰,无难则无以知易,无易则无以知难,此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一对待也;寸以尺短,尺以寸长,无长则无以明短,无短则无以见长,此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一对待也;山以谷摧,谷以山颓,无山则无以见谷,无谷则无以知山,此高下之相倾也.音声,一对待也;安乐悲怨,其出不同,无悲则无以知乐,无乐则无以知悲,此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一对待也;先以后见,后以先明,无后则无以知先,无先则无以知后,此先后之相随也(用严君平义).”
陈鼓应先生:’’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则说明一切事物在相反关系中,显现相成的作用,它们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赖、相互补充.’
高明先生:老子’第一次指出宇宙间一切事物皆有正与反两个方面,彼此相反而又先后依存.举’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先后’六事为例,具体阐述它们的矛盾现象,无’有’即无所谓’无’,无’难’即无所谓’易’.诸如’长短’、’高下’、’音声’、’先后’以至于美丑、善恶,皆为相反相成,相互影响和作用.’
张松如先生:’下文列举出六对矛盾:有无、难易、长短、音声、高下、前后,……这些无一不是相反的关系,也无一不显出相成的作用.’
以上各家,都是将《老子·道经·二章》所举六对概念看作是于同一性质的.既是于同一性质,因此这六对概念的含义也是可以互训的.也就是说,此章’有无相生’的’有无’,与’难易’等五对概念的逻辑关系是一样的;’有无相生’的’相生’,与’相成’等五种表述的含义也是一样的.
’生’字由训诂方面看,为会意字.《说文》:’生,进也.象草木生出土上.’’生’字为常用字,引申有生出、生存等多义.由《老子·道经·二章》文义互训而加以判断,’难易相成’的’成’是说难易相互成就,’长短相形’的’形’是说长短相互显现,’高下相倾’的’倾’是说高下相互显出差别.因此则知’有无相生’的’生’也应该是指有无相互依赖而存在.此’生’字应解为生存,即为显现出来之义,也就是一般所说有没有的存在之义.严遵解’有无相生’为’无以有亡,有以无形’,’亡’是没有、消失之意(18),’形’即’长短相形’的’形’.’无以有亡’意为没有因为有而显出没有.所以,由句法和训诂方面来看,’有无相生’就是有和无相互依赖而存在.
二、’有无相生’于相对的逻辑思维层次
再由义理方面来看,借助《庄子·秋水》’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加以理解,则知这六对概念包含有两层意义,一是’相反’,二是’不可以相无’.’相反’的一层含义是不言而喻的,无须具述,关键在于’不可以相无’.所谓’不可以相无’,从正面说是双方’相互而有’,也就是相互依赖而存在;从反面说就是双方不可以相互取消,或者说不可以相互取代.
在此意义上,则知’阴阳’这一对概念与《老子·道经·二章》所说六对概念完全于同一性质.阴阳也是相互依赖而存在的一对概念.一方面,阴阳是对立的.阴就是阴,而不是阳;阳就是阳,而不是阴.另一方面,阴阳相互依赖而存在.没有阴就没有阳,没有阳也没有阴;阴不能取代阳,阳也不能取代阴.双方皆非超越对立的全称概念.我们只可以说阴与阳二者互为消长,或者阴多阳少,或者阴少阳多.但是不能够说阴就是阳,或阳就是阴;不能够有纯阳或者纯阴(19).这种只有相互消长而无相互取代的逻辑关系,借助宋人所作’太极图’恰可有一形象的说明.
对于《老子·道经·二章》中的六对概念,古今学者有’对待’、’相对’、’相对论’等不同称谓,我们认为以’相对’的称谓较为不失原义.从逻辑思维方面来看,先秦诸子中具有三种不同的层次:第一是’矛盾’的逻辑思维形式,第二是’相对’的逻辑思维形式,第三是’大象无形’的逻辑思维形式.
’矛盾’的逻辑思维形式以法家韩非为代表(20).其最主要的性质就是’不相容之事不两立’,也就是现代形式逻辑所说的’矛盾律’.即以长短为例,依照’矛盾不相容’的逻辑思维形式,长就是长,长多少就是长多少,与短无关,因此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图,无限地追求长,而无须考虑短.
’相对’的逻辑思维形式以道家老庄为代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竞作,由于诸家各持一说,互相非难,所以老子和庄子都着重阐述了’相对’的逻辑思维形式.’相对’的逻辑思维形式较之’矛盾’的逻辑思维形式更高一层,学者早有论述,如冯契先生说:’庄子的相对主义起着反对主观主义的作用,是哲学向辩证法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要环节.先秦诸家在认识论上都有独断论的倾向,而庄子则认为经验和理性都是相对的.从而否定了人们认识上的’独断的迷梦’.’(21)李震先生也说:’笔者以为庄子泯是非之说,并不意谓庄子在知识方面的怀疑论,而在于肯定感性和理性认识之限度.庄子所追求的真知是绝对性的,亦即有关’道’的认识.’道’不是理智分析的对象,’道’超越了是非相对的层面’.
关于’相对’的逻辑思维形式,庄子也有许多论述.庄子认为,事物的个性和各自的原则,包括各家各派的是非之争,不能作为衡量事物存在的根据和进行价值判断的标准.这是因为:第一,’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究竟有没有是非的分别,彼此二者不能互证.第二,是非不是绝对的.’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因其所然而然之,则万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则万物莫不非.’彼此所以是所以非,是由于彼此各有是非的原因.是非出于彼此自身,因此彼此同样都不具有普遍意义.第三,彼此虽然对立,却又互为存在的条件.’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方方可.’
因此,大致说来,道家一派讲’相对’的逻辑思维形式,是要对它进行否定,是由否定的态度上讲(26),这一点由庄子尤可证明.而老子也说:’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唯与阿都是叹词,是答应的声音.吴澄《道德真经注》解唯为正顺,阿为邪谄.刘师培《老子斠补》以为唯之与阿犹言从之与违.唯与阿,善与恶,同样是偏失,没有什么不同.
三、’有生于无’于绝对的逻辑思维层次
’大象无形’的逻辑思维形式仍以老庄为代表.《老子·四十一章》说:’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四十五章》又说:’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庄子·齐物论》也说:’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嗛,大勇不忮.’
’大’是至大,’无’是无对,也就是绝对.至大的象,涵括了所有的形,所有的象,无所不形,无所不象.因而有形同于无形,有象同于无象,至大而无对,孤立而自存,所以说’大象无形’.在’大象无形’的逻辑思维形式中,有方与无隅、有器与晚成、有音与希声、有象与无形等等表面对立的双方,就不再是相互依赖而存在的关系,而是同一的关系.’大象无形’的逻辑思维形式是较’相对’的逻辑思维形式更高一个层次.
先秦诸子百家多有关于’一’的讨论.《庄子·天下》称老子的学说是’主之以太一’,说明老子的学说是’一元’的.
老庄都有很多关于’一’的阐述.《老子》中说:’载营魄抱一.’’三十辐,共一毂.’’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道生一.’.《庄子》中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唯达者知通为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至道若是,大言亦然.周、遍、咸三者异名同实,其指一也.’
由此而论,《老子·道经·一章》所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始;有名,万物母.常无,欲观其妙;常有,欲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阐述的主要就是’道’与’无’与’有’的同一关系.对此,宋程大昌说:’当其已出也,则有之与无固可分矣.而其未出,则混合无间也,故曰此两者同也.同即一也,一即未为一三可以生万而未至为万者也.《易》暨《五经》《论》《孟》皆尝言一而未尝言其何以为一也,老氏之师弟子则于此特详矣,曰混成、曰浑沦、曰浑沌,皆言其未分为二也.’元丁易东说:’道以无为体,以有为用,两者皆出于道,所谓一源也.而有无异名,无即微也,有即显也.惟一源,故无间也.同谓之玄者,谓之有不可,谓之无亦不可.以为有耶?则其体似无.以为无耶?则其用似有.故谓之玄.玄者,有无不可分之谓也.’元吴环中(吴埈)说:老子’独于道字上不十分说破,一书间见迭出.埈反复沈潜,至’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地一以灵,谷地一以盈’,喟然叹曰:一乎一乎,其为道之根柢乎!是一也,敛之则无,散之则有.庄周曰:人地一,万事毕.信斯言也.道果生于一矣,果能此道矣.’三人所说是极有见地的.
’有’’无’同一,’有’即是’无’,’无’即是’有’,’有无’合在一起就是’道’.’道’、’无’、’有’三者都是同一的.从《老子·道经·一章》及以上叙述中可以提出四个要点:第一,’道’是一元的,也就是说’道’是绝对同一的.’道’至大无外,在’道’之外别无他物.第二,既然’道’是一元的,那么’道’就既是形而上的,又是形而下的;既是宇宙起源上的,也是抽象概念上的.第三,既然’道’是一元的,那么’道’就既是天地万物的起源,又是天地万物的演化.第四,既然’道’是一元的、绝对同一的,那么’道’就是无名的.可以对’道’加以任何称谓,但是任何称谓都并不是’道’本身.
对于老子的’道’、’无’、’有’三者的关系,古今学者众说不一(34),其中以认为’道’是无是有和认为’道’非无非有两说最可关注.
认为’道’是无是有的,如严遵《老子指归·道可道篇》:’有名,非道也;无名,非道也.有为,非道也;无为,非道也.无名而无所不名,无为而无所不为.’牟宗三先生也说:’有不要脱离了无,它发自无的无限妙用,发出来又化掉而回到无,总是个圆圈在转.不要再拆开来分别地讲无讲有,而是将这个圆圈整个来看,说无又是有,说有又是无,如此就有一种辩证的思考出现.有而不有即无,无而不无即有.这个圆周之转就是’玄’,《道德经》’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玄.玄是个圆圈,说它无,它又无而不无就是有;说它有,它又有而不有就是无,因此是辩证的.’
认为’道’是非无非有的,如宋司马光《道德真经论》解《老子·道经·一章》说:’玄者,非有非无,微妙之极致也.’宋范应元《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说:’玄之又玄,则犹云深之又深,远之又远,非无非有,非异非同.’张岱年先生也说:’道亦有亦无,非有非无,……无中含有,有中含无.道实非有非无,似有似无,于无观有,于有观无,即所以不滞于有为之际,而为观道之方法.’若由’道’无名一点而言,认为’道’非无非有是不错的.既然’道’无名,当然就非有非无,甚至还可以说是’非道’.如冯友兰先生所说:’不仅’有’’无’是’异名同谓’,道和有无也是异名同谓.不可以说’道’是有、无的统一,也不可以说有、无是道的两个方面.说统一就多了’统一’两个字.说两个方面就多了’两个方面’四个字.因为道、有、无虽然是三个名,但说的是一回事.’

才高的成语有哪些

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满腹经纶博学多才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出口成章汗牛充栋学贯中西才华横溢博物君子 指博学多识的人。 出处:《史记·吴太伯世家》:“延陵季子之仁心,慕义无穷,见微而知清浊。呜呼,又何其闳览博物君子也!”《后汉书·周荣传》:“蕴椟古今,博物多闻,《三坟》之篇,《五集》之策,无所不览。” 博学多才 学识广博,有多方面的才能。 出处:《晋书·郤诜传》:“诜博学多才,环伟倜傥,不拘细行,州郡礼命并不应。” 博学多闻 博学:广博。学识广博,见闻丰富。 出处:《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荀子·修身》:“多闻曰博。” 博学洽闻 博学:广博。学问广博,见识丰富。 出处:《晋书·荀顗传》:“性至孝,总角知名,博学洽闻,理思周密。” 高才大学 高才:才能杰出。大学:学识渊博。才能高超,学识渊博。亦作“高才博学”、“高才硕学”。 青藜学士 指博学之士。 出处:《三辅黄图·阁》:“刘向于成帝之末,校书天禄阁,精覃思。夜有老人,著黄衣,直青藜杖,叩阁而进。见向暗中独坐诵书,老父乃吹杖端,烟然,因以见向,授《五行洪范》之文。至曙而来,请问姓名,云:我是太乙之精,天帝闻卯金之子有博学者,下而观焉。” 宿学旧儒 指老成博学的读书人。 出处:宋·胡仔《苕溪隐丛话前集·西昆体》:“老杜诗既为世所重,宿学旧儒犹不肯深与之。” 谈天论地 谈论天文地理。形容博学多识。 谭天说地 指所谈的内容极为广泛。形容谈论者知识广博。 出处:《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钱青见那先生学问平常,故意谭天说地,讲论古今,惊得先生一字俱无。” 通才练识 博学多才,见识练达。 通材达识博学多才、见识练达的人。同“通才练识”。 出处:宋·曾巩《寄欧阳舍人书》:“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 文献之家博学多闻、熟悉典章掌故的人。 学老于年 指青年人的博学。 出处:《宋史·文苑传七·熊克》:“克幼而翘秀,既长,好学善文,郡博士胡宪器之,曰:‘子学老于年,他日当以文章显。’”  1、七步之才:形容才思敏捷。  2、通材达识:指博学多才、见识练达的人。  3、文献之家:指博学多闻、熟悉典章掌故的人。  4、宿学旧儒:指老成博学的读书人。  5、超俗绝世:谓超出世俗,无人可比。  6、高才大学:高才:才能杰出。大学:学识渊博。才能高超,学识渊博。  7、才高八斗:才:才华。比喻人极有才华。  8、学富五车:五车:指五车书。形容读书多,学识丰富。  9、喷珠吐玉:嘴里喷吐出珍珠美玉。形容博学多才出口成章。  10、倒背如流:背:背诵。把书或文章倒过来背,背得像流水一样流畅。形容背得非常熟练,记得非常牢。  11、满腹诗书:比喻博学多才,知识丰富。  12、一目十行:看书时同时可以看十行。形容看书非常快。  13、谈天论地:谈论天文地理。形容博学多识。  14、青藜学士:指博学之士。  15、名满天下:天下闻名。形容名声极大。  16、满腹经纶:经纶:整理丝缕,引伸为人的才学、本领。形容人极有才干和智谋。  17、学界泰斗:一般用来称颂德高望重的,(www.lz13.cn)因其卓越成就、高尚品德、精深修养而为众人敬仰的杰出人物。  18、博学多闻:博学:广博。学识广博,见闻丰富。  19、喷唾成珠:唾:唾沫。咳嗽出来的唾沫都化成了珍珠。形容博学多才出口成章。  20、学老于年:指青年人的博学。  21、一代楷模:一个时代的模范人物。  22、博物君子:指博学多识的人。  23、学而不厌:厌:满足。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好学。  24、博大精深:博:广,多。形容思想和学识广博高深。  25、通才练识:通才:学识渊博的人。指博学多才,见识练达。  26、君子不器:君子:指品格高尚的人;不器:不像某一种器皿。君子博学多才,可胜任各种工作。  27、精益求精:精:完美,好;益:更加。好了还求更好。  28、学贯中西:形容学问贯通了中国和西方的种种知识。  29、出口成章:说出话来就成文章。形容文思敏捷,口才好。  30、博古通今:通:通晓;博:广博,知道得多。对古代的事知道得很多,并且通晓现代的事情。形容知识丰富。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xingduancaigao.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