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成语“凶年饥岁”的拓展阅读资料(4)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凶年饥岁”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课外文言文训练、凶年饥岁的成语解释、岁的成语、岁的成语、课外文言文训练、小学语文文言文完整版有汇总资料吗?等

课外文言文训练

一,回答:
穆公提的问题是:我的官员死了三十三人,而百姓没有一个肯为长官效死的。杀了他们吧,无法杀尽;不杀吧,又恨他们看着自己的长官死难而不去救,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的解答:“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
从中可以看到“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施行仁政的主张
二:回答
翻译“你怎样对待人家,人家就将怎样回报你。”
作用:强调,增强说服力和解释说明的作用
三:解释词组
1没有一个肯效死的
2怎么办
3艰难困苦的岁月。。。
4没有(把这件事)如实向上禀告
以上都是杜迦个人回答,如有复制请标明参考资料

凶年饥岁的成语解释

【成语】: 凶年饥岁【拼音】: xiōng nián jī suì【解释】: 凶年:年成很坏。指荒年。

岁的成语

岁的成语有:
峥嵘岁月蹉跎岁月长命百岁岁寒三友、岁月如梭、岁月蹉跎岁月如流岁月不居、岁不我与、岁月峥嵘千秋万岁岁暮天寒岁寒松柏花花太岁、岁稔年丰、比岁不登、时和岁丰、寸阴若岁、岁比不登、聊以卒岁牛衣岁月岁在龙蛇百岁千秋凶年饥岁、时和岁稔。
近义词:年、岁、祀、载。
四字都表示“一年”的意思。
1、峥嵘岁月:形容不平凡的年月。出自:宋·王珪《谢赐生日礼物表》:“岁月峥嵘,而屡更精力勤劳。”意思是不平凡的年月,而且屡次增加后精力更加勤苦。
2、岁寒三友:意思是松、竹经冬不凋,梅花耐寒开放,因此有“岁寒三友”之称。
出自:宋·林景熙《王云梅舍记》:“即其居累土为山,种梅百本,与乔松修篁为岁寒友”。意思是指松、竹、梅经冬不凋,因此有“岁寒三友”之称。松竹梅傲骨迎风,挺霜而立,精神可嘉!象征常青不老的松、象征君子之道的竹、象征冰清玉洁的梅三种植物组成,因其寒冬腊月仍能常青。
3、岁月如梭:意思是时光像梭子一样快速的运转。比喻日子消逝得很快。出自:
 苏轼的减字木兰花·送赵令,“岁月如梭。白首相看拟奈何。”意思是日月如梭,我们头发都白了,打算怎么办啊!
4、岁月如流:意思是形容时光消逝如流水之快。出自《与齐尚书仆射杨遵彦书》:“岁月如流,人生何几!”意思就是时间过得飞快,而人的生命却是有限的,不能重来。
5、千秋万岁:形容岁月长久。出自:《韩非子·显学》:“今巫祝之祝人曰:‘使若千秋万岁。’千秋万岁之声恬耳,而一日之寿无征于人,此人所以简巫祝也。”
意思是如今的巫祝为人祈祷时总是说:“愿你长生千秋,万寿无疆!”这种千秋万岁的声音在耳边喋喋不休,可是使人多活一天的应验也没有;这就是人们看不起巫视的原因。
扩展资料:
岁(拼音:suì)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本义其说不一,一说指岁星(木星),一说指割。“岁”在古代有木星的含义。古人认识到木星约十二年运行一周天,其轨道与黄道相近,因将周天分为十二等分,称十二星次(星空区域)。
古人根据木星在哪个星次来纪年,所以岁有“年”“年龄”的含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岁

岁的成语

岁的成语有:
峥嵘岁月蹉跎岁月长命百岁岁寒三友、岁月如梭、岁月蹉跎岁月如流岁月不居、岁不我与、岁月峥嵘千秋万岁岁暮天寒岁寒松柏花花太岁、岁稔年丰、比岁不登、时和岁丰、寸阴若岁、岁比不登、聊以卒岁牛衣岁月岁在龙蛇百岁千秋凶年饥岁、时和岁稔。
近义词:年、岁、祀、载。
四字都表示“一年”的意思。
1、峥嵘岁月:形容不平凡的年月。出自:宋·王珪《谢赐生日礼物表》:“岁月峥嵘,而屡更精力勤劳。”意思是不平凡的年月,而且屡次增加后精力更加勤苦。
2、岁寒三友:意思是松、竹经冬不凋,梅花耐寒开放,因此有“岁寒三友”之称。
出自:宋·林景熙《王云梅舍记》:“即其居累土为山,种梅百本,与乔松修篁为岁寒友”。意思是指松、竹、梅经冬不凋,因此有“岁寒三友”之称。松竹梅傲骨迎风,挺霜而立,精神可嘉!象征常青不老的松、象征君子之道的竹、象征冰清玉洁的梅三种植物组成,因其寒冬腊月仍能常青。
3、岁月如梭:意思是时光像梭子一样快速的运转。比喻日子消逝得很快。出自:
 苏轼的减字木兰花·送赵令,“岁月如梭。白首相看拟奈何。”意思是日月如梭,我们头发都白了,打算怎么办啊!
4、岁月如流:意思是形容时光消逝如流水之快。出自《与齐尚书仆射杨遵彦书》:“岁月如流,人生何几!”意思就是时间过得飞快,而人的生命却是有限的,不能重来。
5、千秋万岁:形容岁月长久。出自:《韩非子·显学》:“今巫祝之祝人曰:‘使若千秋万岁。’千秋万岁之声恬耳,而一日之寿无征于人,此人所以简巫祝也。”
意思是如今的巫祝为人祈祷时总是说:“愿你长生千秋,万寿无疆!”这种千秋万岁的声音在耳边喋喋不休,可是使人多活一天的应验也没有;这就是人们看不起巫视的原因。
扩展资料:
岁(拼音:suì)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本义其说不一,一说指岁星(木星),一说指割。“岁”在古代有木星的含义。古人认识到木星约十二年运行一周天,其轨道与黄道相近,因将周天分为十二等分,称十二星次(星空区域)。
古人根据木星在哪个星次来纪年,所以岁有“年”“年龄”的含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岁

课外文言文训练

一,回答:
穆公提的问题是:我的官员死了三十三人,而百姓没有一个肯为长官效死的。杀了他们吧,无法杀尽;不杀吧,又恨他们看着自己的长官死难而不去救,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的解答:“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
从中可以看到“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施行仁政的主张
二:回答
翻译“你怎样对待人家,人家就将怎样回报你。”
作用:强调,增强说服力和解释说明的作用
三:解释词组
1没有一个肯效死的
2怎么办
3艰难困苦的岁月。。。
4没有(把这件事)如实向上禀告
以上都是杜迦个人回答,如有复制请标明参考资料

小学语文文言文完整版有汇总资料吗?

公 孙 丑 下
共十四章
(一)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
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
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
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说:“有利的天时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人心的团结。三里的内城,七里
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起来攻打它,必定有得天时的战机,然而却不能取
胜,这是有利的天时不如有利的地势。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铠甲不是不坚利,
粮食不是不多,(可是敌人一来却)弃城逃离,这便是有利的地势不如人心的团结。所以说,控
制人民不迁逃,不靠国家的疆界,巩固国家不靠山川的险阻,威服天下不靠兵器铠甲的坚利。得
到仁义的人,帮助他的就多;失掉仁义的人,帮助他的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连家里人都
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天下的人都归顺他。让天下人都归顺他的人去攻打连家里人都背
叛他的人,(必然所向无敌;)所以君子不战则罢,战则必胜。”
(二)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曰:“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
可以风。朝①,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
孟子正要去朝见齐王,齐王派人来说:“我本该来看望您的,但是有畏寒的病,不能吹风。
明天早晨,我将临朝听政,不知(您是否肯来)让我见见您吗?”
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
孟子回话道:“我不幸生了病,不能到朝廷上去。”
明日,出吊于东郭氏②。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
不可乎?”
第二天,孟子出门到东郭氏家去吊丧。公孙丑说:“昨天推说有病,今日却去吊丧,也许
不合适吧?”
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
孟子说:“昨天有疾,今天好了,怎么不能去吊丧?”
王使人问疾,医来。孟仲子对曰③:“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
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趋造于朝,我不识能至否乎?”
齐王派人来询问病情,医生也来了。孟仲子应付来人说:“昨天有王的召令,他不巧有点
小病,不能到朝廷去。今天病好了点,急匆匆赶赴朝廷去了,不知道现在到了没有?”
使数人要于路,曰:“请必无归,而造于朝!”
孟仲子随即派了几个人到路上去拦截孟子,告诉他:“请您一定不要回家,赶快到朝廷去!”
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④。
孟子不得已,就到景丑氏家去歇宿。
景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父子主恩,君臣主
敬。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
景子说:“在家有父子,在外有君臣,这是人世间最重大的伦理关系。父子关系以慈爱为
主,君臣关系以恭敬为主。我看到了齐王对您敬重,却没看到您怎么敬重齐王。”
曰:“恶!是何言也!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
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我非尧舜之道,
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
孟子说:“咳!这是什么话!齐国人没有一个拿仁义的道理去说给齐王听的,难道是认为
仁义不好吗?(只是)他们心里在想:‘这个君王哪值得同他去谈仁义!’那么,(对齐王的)
不恭敬没有比这更大的了。至于我,不是尧、舜之道不敢在齐王面前陈述,所以齐国人没有一个
像我这样敬重齐王的。”
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礼曰: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
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
景子说:“不,不是说的这个。礼的规定说:父亲召唤,儿子不能用‘诺’应答,(而要
恭敬地用‘唯’应答);君王宣召,臣子不等车子驾好就动身。您本来准备去朝见,听了君王的
召令却不去了,这恐怕与礼的规定不大符合吧。”
曰:“岂谓是与?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
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
是或一道也。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
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
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
也。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
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
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
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孟子说:“难道能这么说吗?曾子说过:‘晋国、楚国的财富,没法比得上。不过,它们
凭借财富,我凭借我的仁德;它们凭借爵位,我凭借我的道义,我欠缺什么呢?’难道这话没有
道理而曾子随便说说的么?这或许是另有一种道理的罢。天下普遍看重的东西有三样:爵位、年
纪、道德。在朝廷里,没有比爵位更尊贵的,在乡里,没有比年龄更尊贵的,辅助君主、管理百
姓,没有比道德更尊贵的。(他)哪能有了其中一种(爵位)而轻视另两种(年龄、道德)呢?
所以想要有大作为的君主,必定有他不能召见的臣子,要有事情商议,那就(亲自)前去请教。
如果他不像这样(诚心实意)地崇尚道德、喜爱仁义,就不值得同他一起干事。所以汤王对于伊
尹,(首先是)向他学习,然后才把他当作臣子,所以不费力气就统一了天下;桓公对于管仲,
(首先也是)向他学习;然后才把他当作臣子,所以不费力气就称霸诸侯。现在天下(大的诸侯
国)土地相等,德行相似,谁也超不过谁,(之所以如此)没有别的原因,是因为(君主)喜欢
任用听从他们使唤的人做臣,而不喜欢任用教导他们的人做臣。汤王对于伊尹,桓公对于管仲,
就不敢随意召见。管仲尚且不能随意召见,何况不愿做管仲的人呢?”
【注释】①朝(Zhāo):早晨。②东郭氏:齐国的一个姓东郭的大夫。③孟仲子:孟子的
堂弟,又是他的学生。④景丑氏:齐国大夫景丑。
(三)陈臻问曰①:“前日于齐,王馈兼金一百而不受②;于宋,
馈七十镒而受③;于薛,馈五十镒而受。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非
也;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于此矣。”
陈臻说:“以前在齐国,齐王送您一百镒好金您不接受;在宋国,送您七十镒,您接受了;
在薛,送您五十镒,您接受了。如果以前不接受是对的,那么后来接受就是错的;后来接受如果
是对的,那么以前不接受就是不对的。在这两种情况中,您必定处于其中的一种了。”
孟子曰:“皆是也。当在宋也,予将有远行,行者必以赆,辞曰:
‘馈赆。’予何为不受?当在薛也,予有戒心,辞曰:‘闻戒,故为兵
馈之。’予何为不受?若于齐,则未有处也。无处而馈之,是货之也。
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
孟子说:“都是对的。当在宋国的时候,我将要远行,远行的人必然要用些路费,宋君说:
‘送点路费(给你)。’我为什么不接受?当在薛地的时候,我有防备(在路上遇害)的打算,
主人说:‘听说需要防备,所以送点钱给你买兵器。’我为什么不接受?至于在齐国,就没有(送
钱的)理由。没有理由而赠送,这是收买我啊。哪有君子可以用钱收买的呢?”
【注释】①陈臻:孟子弟子。②金:古代所说的金,多是指黄铜。③镒(yì):古代的重
量单位之一,二十两为一镒。
(四)孟子之平陆①,谓其大夫曰②:“子之持朝之士,一日而三
失伍,则去之否乎?”
孟子到了平陆,对那里的长官(孔距心)说:“如果你的卫士一天三次擅离职守,开除不
开除他呢?”
曰:“不待三。”
孔距心说:“不必等三次。”
“然则子之失伍也亦多矣。凶年饥岁,子之民,老羸转于沟壑,壮
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
(孟子说:)“那么您失职的地方也够多的了。荒年饥岁,您的百姓,年老体弱抛尸露骨
在山沟的,年轻力壮逃荒到四方的,将近一千人了。”
曰:“此非距心之所得为也。”
孔距心说:“这个问题不是我能够解决的。”
曰:“今有受人之牛羊而为之牧之者,则必为之求牧与刍矣。求牧
与刍而不得,则反诸其人乎?抑亦立而视其死与?”
孟子说:“假如现在有个人,接受了别人的牛羊而替他放牧,那么必定要为牛羊寻找牧场
和草料了。如果找不到牧场和草料,那么是把牛羊还给那个人呢,还是就站在哪儿眼看着牛羊饿
死呢?”
曰:“此则距心之罪也。”
孔距心说:“这是我的罪过。”
他日,见于王曰:“王之为都者,臣知五人焉。知其罪者,惟孔距
心。”为王诵之。
往后的某一天,孟子朝见齐王说:“大王的地方长官我认识五个,能认识自己罪过的,只
有孔距心。”(孟子)给齐王复述了一遍他与孔距心的谈话。
王曰:“此则寡人之罪也。”
齐王说:“这是我的罪过啊。”
【注释】①平陆:齐国边境的邑,在今山东汶上县北。②大夫:这里指地方上的行政长官。
(五)孟子谓蚔蛙曰①:“子之辞灵丘而请士师②,似也,为其可
以言也。今既数月矣,未可以言与?”
孟子对蚔蛙说:“你辞去灵丘地方长官的职务,请求担任法官,似乎是有道理的,因为可
以(接近齐王向他)进谏了。现在已经几个月了,还不可以进谏吗?”
蚔蛙谏于王而不用,致为臣而去。
蚔蛙向齐王进谏而不被,便辞官而去。
齐人曰:“所以为蚔蛙则善矣,所以自为,则吾不知也。”
齐国有人议论说:“孟子替蚔蛙出的主意倒是很好了,他怎么为自己考虑,我就不知道了。”
公都子以告。
公都子把这话告诉了孟子。
曰:“吾闻之也: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
则去。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
孟子说:“我听说过这样的话:有官职的人,如果无法行使他的职责就辞职;有进谏责任
的,无法尽到进谏的责任就辞职。我既没有官职,又没有进谏的责任,那么我的行动进退,难道
不是宽宽绰绰大有回旋余地了吗?”
【注释】①蚔(chí)蛙:齐国大夫。②灵丘:齐国邑名。士师:官名,掌禁令、狱讼、刑
罚,为古代法官之通称。
(六)孟子为卿于齐,出吊于滕,王使盖大夫王驩为辅行①。王驩
朝暮见,反齐滕之路,未尝与之言行事也。
孟子在齐国担任卿,奉命到滕国去吊丧,齐王派盖地的大夫王驩作为副使与孟子同行。王
驩(同孟子)朝夕相见,但在从齐国到滕国的来回路上,孟子不曾同他谈起出使的事情。
公孙丑曰:“齐卿之位,不为小矣;齐滕之路,不为近矣,反之而
未尝与言行事,何也?”
公孙丑说:“齐国卿的职位不算小了;齐国与滕国之间,路不算近了,往返途中不曾同他
谈起出使的事情,为什么呢?”
曰:“夫既或治之,予何言哉?”
孟子说:“那个人既然独自包办了,我还说什么呢?”
【注释】①盖(gě):齐国邑名,在今山东沂水县西北。王驩:盖邑的地方长官,齐王的
宠臣。
(七)孟子自齐葬于鲁,反于齐,止于嬴①。
孟子从齐国到鲁国去(安葬母亲),返回齐国时,在嬴地停留。
充虞请曰②:“前日不知虞之不肖,使虞敦匠事,严,虞不敢请。
今愿窃有请也:木若以美然。”
充虞请问道:“前些日子您不知道我缺乏能力,派我监理打造棺椁的事,当时事情匆迫,
我不敢请教。现在想冒昧地问一下:那棺椁似乎太华美了吧?”
曰:“古者棺椁无度,中古棺七寸,椁称之。自天子达于庶人,非
直为观美也,然后尽于人心。不得,不可以为悦;无财,不可以为悦。
得之为有财,古之人皆用之,吾何为独不然?且比化者无使土亲肤,于
人心独无恔乎?吾闻之也: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
孟子说:“上古时候,棺椁没有规定的厚度,中古时候,棺厚七寸,椁的厚度同棺相称。
从天子到平民百姓,(棺椁讲究)不只是为了好看,而是这样才称尽了孝心。(由于等级的限制)
不能用(好的棺椁),就不会称心;没有钱财用好的棺椁,也不会称心。既有资格又有钱财,古
人就都用好棺椁,为什么偏我不能这样?而且为了避免泥土挨近死者的肌肤(而用厚棺椁),对
于孝子之心岂不是一件感到慰藉的事吗?我听说过这样的话:君子是不会因为爱惜天下财物而从
俭办父母的丧事的。”
【注释】①嬴:齐国南部邑名,在今山东莱芜县西北。②充虞:孟子弟子。
(八)沈同以其私问曰①:“燕可伐与?”
沈同以个人名义问道:“燕国可以讨伐吗?”
孟子曰:“可。子哙不得与人燕,子之不得受燕于子哙②。有仕于
此③,而子悦之,不告于王而私与之吾子之禄爵,夫士也,亦无王命而
私受之于子,则可乎?何以异于是?”
孟子说:“可以。子哙不得把燕国让给别人,子之不得从子哙那里接受燕国。比方说,这
里有个士人,您喜欢他,就不禀告君王而私自把自己的俸禄、爵位让给他,那个士人也不经君王
同意,私自从您那里接受俸禄和爵位,这样行吗?(子哙)让君位的事,同这有什么两样?”
齐人伐燕。
齐国攻打燕国。
或问曰:“劝齐伐燕,有诸?”
有人问道:“(您)鼓励齐国攻打燕国,有这回事吗?”
曰:“未也。沈同问‘燕可伐与’,吾应之曰,‘可’,彼然而伐
之也。彼如曰:‘孰可以伐之?’则将应之曰:‘为天吏,则可以伐之。’
今有杀人者,或问之曰:‘人可杀与?’则将应之曰:‘可。’彼如曰:
‘孰可以杀之?’则将应之曰:‘为士师,则可以杀之。’今以燕伐燕,
何为劝之哉?”
孟子说:“没有。沈同问‘燕国可以征伐吗?’我答复他说‘可以’,他们认为这个说法
对,便去征伐燕国。他如果问‘谁能去征伐燕国?’那我将答复他说:‘奉了上天使命的人才可
以去征伐。’就好比这里有个杀人犯,如果有人问我:‘这个人该杀吗?’我就回答说:‘可以。’
他如果再问:‘谁可以去杀这个杀人犯?’那我就会回答他:‘做法官的才可以杀他。’现在,
让一个跟燕国一样无道的国家去征伐燕国,我为什么要鼓励它呢?”
【注释】①沈同:齐国大臣。②其事参见《梁惠王下》第十、十一章及本篇下一章。③仕:
同“士”。
(九)燕人畔。王曰:“吾甚惭于孟子①。”
燕国人反抗(齐国的占领)。齐王说:“对孟子我感到很惭愧。”
陈贾曰②:“王无患焉。王自以为与周公孰仁且智?”
陈贾说:“大王不必犯愁。大王如果在仁和智方面同周公相比较,自己觉得谁强一些?”
王曰:“恶!是何言也!”
齐王说:“咳!这是什么话!”
曰:“周公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③。知而使之,是不仁也;不
知而使之,是不智也。仁智,周公未之尽也,而况于王乎?贾请见而解
之。”
陈贾说:“周公派管叔去监察殷人,管叔却带着殷人叛乱。(如果周公)知道他会反叛还
派他去,这是不仁;如果不知道他会反叛而派他去,这是不智。仁和智,周公还未能完全具备,
何况您大王呢?请允许我见到孟子时向他作些解释。”
见孟子,问曰:“周公何人也?”
陈贾见到孟子,问道:“周公是怎样一个人?”
曰:“古圣人也。”
孟子说:“古代的圣人。”
曰:“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也,有诸?”
陈贾说:“他派管叔监察殷人,管叔却带着殷人叛乱,有这回事吗?”
曰:“然。”
孟子说:“是这样。”
曰:“周公知其将畔而使之与?”
陈贾说:“周公是知道他会反叛而派他去的吗?”
曰:“不知也。”
孟子说:“(周公)不知道。”
“然则圣人且有过与?”
“既然这样,那么(岂不是)圣人也会有过错吗?”
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过,不亦宜乎?且古之君
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
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
孟子说:“周公是弟弟,管叔是哥哥,(谁能料到哥哥会背叛呢?)周公的过错,不也是
情有可原的吗?况且,古代的君子,犯了过错就改正;现在的君子,犯了过错却照样犯下去。古
代的君子,他的过错就像日食月食一样,人民都能看到;等他改正后,人民都仰望着他。现在的
君子,岂只是坚持错误,竟还为错误作辩解。”
【注释】①齐国占领燕国时,孟子曾向齐宣王提出,为燕立一君主而后撤离。齐王不听。
两年内,燕人不服;赵国等诸侯国也反对齐吞并燕,怕齐国因此而变得更强大,于是立燕昭王,
燕人拥护,迫使齐军败退撤回。②陈贾:齐国大夫。③周武王灭商后,封纣王之子武庚于其旧都,
派其弟管叔、蔡叔、霍叔去监视殷的遗民。武王死后,成王幼,周公执政,管叔等和武庚反叛,
后周公平定了叛乱。
(十)孟子致为臣而归。王就见孟子,曰:“前日愿见而不可得,
得侍同朝,甚喜;今又弃寡人而归,不识可以继此而得见乎?”
孟子辞掉齐国的官职要回乡。齐王到孟子住处去见他,说:“过去想见您而不可能,(后
来)能在一个朝廷里共事,我非常高兴;现在您要撇下我回去了,不知今后还能见到您不?”
对曰:“不敢请耳,固所愿也。”
孟子回答道:“我不敢要求(同大王相见)罢了,这本来就是我所希望的。”
他日,王谓时子曰①:“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养弟子以万钟②,
使诸大夫国人皆有所矜式。子盍为我言之?”
过后的某一天,齐王对时子说:“我打算在都城里给孟子一所房屋,用一万钟粮食供养他
的弟子,让大夫和百姓都有个效法的榜样。你何不替我去对孟子谈谈这件事呢?”
时子因陈子而以告孟子③,陈子以时子之言告孟子。
时子通过陈子把(齐王的打算)告诉给孟子,陈子就把时子的话告诉了孟子。
孟子曰:“然,夫时子恶知其不可也?如使予欲富,辞十万而受万,
是为欲富乎?季孙曰④:“异哉子叔疑⑤!使己为政,不用,则亦已矣,
又使其子弟为卿。人亦孰不欲富贵?而独于富贵之中有私龙断焉。’古
之为市也,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者,有司者治之耳。有贱丈夫焉,必求龙
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人皆以为贱,故从而征之。征商自此
贱丈夫始矣。”
孟子说:“是啊,时子哪知道这件事是不能做的呢?如果我想富,辞掉了十万钟的俸禄却
来接受这一万钟的赏赐,这是想要富吗?季孙说:‘真奇怪啊,子叔疑这个人!想让自己做官,
没被任用,那也就算了,却又叫他的子弟去做卿。人们谁个不想富贵?而偏偏在富贵之中有人想
独自垄断。’古时候做买卖,是拿自己所有的东西交换所没有的东西,有关部门的官吏管理这种
事罢了。有个下贱的汉子,总要找块高地登上去,用来左右张望,(企图)把集市贸易的好处都
捞到。人人都认为他卑鄙,于是就对他征税。对商人征税就是从这个下贱的汉子开始的。”
【注释】①时子:齐国大夫。②钟:古代容量单位,一钟合古代的六石四斗。③陈子:即
陈臻,孟子弟子。④季孙:人名,事迹不详。⑤子叔疑:人名,事迹不详。
(十一)孟子去齐,宿于昼①。有欲为王留行者,坐而言。不应,
隐几而卧。
孟子离开齐国,在昼邑宿夜。有个想为齐王挽留孟子的人,恭敬地坐着跟孟子说话。孟子
不答理他,靠着小桌子打盹。
客不悦曰:“弟子齐宿而后敢言②,夫子卧而不听,请勿复敢见矣。”
客人不高兴地说:“我先斋戒了一天,然后才敢来同您说话,您却睡觉不听我说,今后再
不敢来见您了。”(说完,起身要走。)
曰:“坐!我明语子。昔者鲁缪公无人乎子思之侧,则不能安子思
③;泄柳、申详无人乎缪公之侧,则不能安其身④。子为长者虑,而不
及子思;子绝长者乎?长者绝子乎?”
孟子说:“坐下,我明白地告诉你,从前,鲁缪公要是没有人在子思身边(伺候致意),
就不能使子思安心留下;要是没有贤人在鲁缪公身边,就不能使泄柳、申详(在鲁国)安身。你
替我这个长辈着想,却想不到(鲁缪公怎样地对待)子思;(光劝我留下而不去劝齐王改变态度,)
这是你跟我这个长辈搞僵了呢,还是我这个长辈跟你搞僵了呢?”
【注释】①昼:齐国邑名,在今山东临淄附近。②齐:同“斋”,斋戒。古人在有重大事
情前,沐浴更衣,不饮酒,不吃荤,以示诚敬,称斋戒。③鲁缪公是鲁国国君,名显,前409 年
—前377 年在位。子思,名孔伋,孔子之孙。鲁缪公尊敬子思,常派人在子思身边伺候致意,使
子思安心。④泄柳、申详:同为鲁缪公时贤人。泄柳亦称子柳;申详,孔子弟子子张之子。他们
二人认为,如果没有贤者在左右维护君主,自身就感到不安。
(十二)孟子去齐。尹士语人曰①:“不识王之不可以为汤武,则
是不明也;识其不可,然且至,则是干泽也②。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
三宿而后出昼,是何濡滞也?士则兹不悦。”
孟子离开齐国。尹士对人说:“不知道齐王不能成为商汤、周武王那样的君主,那就是不
明智;知道齐王不可能,然而还是到齐国来,那就是为着期求好处。不远千里地来见齐王,不相
投合而离开,在昼邑住了三夜才走,为什么这样滞留迟缓呢?我对(孟子)这一点很不高兴。”
高子以告③。
高子把这番话告诉了孟子。
曰:“夫尹士恶知予哉?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
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予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几改之,
王如改诸,则必反予。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予
虽然,岂舍王哉?王由足用为善。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
举安。王庶几改之!予日望之!予岂若是小丈夫然哉?谏于其君而不受,
则怒,悻悻然见于其面,去则穷日之力而后宿哉?”
孟子说:“那尹士哪会懂得我(的想法)呢?千里迢迢来见齐王,这是我自己愿意的;不
相投合而离开,难道也是我愿意的吗?我是不得已罢了。我住了三夜才离开昼邑,在我心里还觉
得太快了,(心想)齐王或许会改变态度的,齐王如果改变了态度,一定会召我回去。(等到)
离开了昼邑,齐王没有(派人)追我回去,我这才毅然下定决心回老家去。我虽然这么做了,难
道肯舍弃齐王吗?齐王还是完全可以行善政的。齐王如果任用我,那岂只是齐国的百姓得到安
宁,天下的百姓都能得到安宁。齐王或许会改变态度的!我天天期望着他能改变!我难道像那种
气度狭小的人吗?向君主进谏不被接受,就怒气冲冲,脸上显露出不满的表情,离开时就非得拼
尽一天的气力赶路,然后才歇宿吗?”
尹士闻之,曰:“士诚小人也。”
尹士听了这话,说:“我真是个小人啊。”
【注释】①尹士:齐国人。②干:求。③高子:齐国人,孟子弟子
(十三)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①:“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
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②”
孟子离开齐国,充虞在路上问道:“老师似乎有些不愉快的样子。以前我听您说过:‘君
子不抱怨天,不责怪人。’”
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
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
豫哉?”
孟子说:“那是一个时候,现在是一个时候。每五百年必定会有圣王出现,这期间也必定
会有闻名于世的贤才。从周以来,已经七百多年了。按年数说,已经超过了;按时势来考察,该
出现圣君贤臣了。上天还不想让天下太平罢了,如果想让天下太平,在当今这个时代,除了我,
还有谁(能担当这个重任)呢?我为什么不愉快呢?”
【注释】①充虞:孟子弟子。②此句是孔子之语,见《论语·宪问》。
(十四)孟子去齐,居休①。公孙丑问曰:“仕而不受禄,古之道
乎?”
孟子离开齐国,停住在休地。公孙丑问道:“做了官却不接受俸禄,这是古代的规矩吗?”
曰:“非也。于崇②,吾得见王,退而有去志,不欲变,故不受也。
继而有师命,不可以请。久于齐,非我志也。”
孟子回答道:“不是的。在崇地,我见到了齐王,回来后就有了离开齐国的想法,我不想
改变(这个想法),所以不接受(俸禄)。接着齐国有战事,不便申请离开。长时间呆在齐国,
不是我的意愿。”
【注释】①休:地名,在今山东滕县北,距孟子家约百里。②崇:地名,不可考。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xiongnianjisui4.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