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一匡天下”的拓展阅读资料(4)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一匡天下”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历史故事的成语一匡天下一匡天下成语典故、一匡天下,九合诸侯什么意思。。、一匡天下是何意·出自于哪?、一匡天下是何意?出自于哪?、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天下是什么意思等

历史故事的成语一匡天下

一匡天下的故事:春秋时期,齐桓公不计前嫌,任用有一箭之仇的管仲为宰相,齐国越来越强大。管仲辅佐他成为春秋霸主地位。孔子与弟子子路、子贡分析管仲这个人,子路与子贡都认为管仲没有仁德,孔子耐心地开导他们:管仲辅佐齐桓公一匡天下,使百姓受益。【成语】: 一匡天下【拼音】: yī kuāng tiān xià【解释】: 匡:纠正;天下:原指周天子统治所及的地方,即整个中国。纠正混乱局势,使天下安定下来。【出处】: 《论语·宪问》:“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祍矣。”【举例造句】: 先生自比管、乐——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拼音代码】: yktx【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统一天下

一匡天下成语典故

公元前686年,齐国发生了内乱,齐襄公被害。
齐襄公有两个兄弟,一个叫公子纠,一个叫公子小白。他们两人的身边都有师傅辅佐。公子小白的师傅叫鲍叔牙;公子纠的师傅叫管仲。
两位公子听到齐襄公被杀的消息,都心急火燎地赶回齐国争夺国君的位子。管仲对公子纠说:“公子小白在离齐国很近的地方,万一让他先进了齐国,事情也就麻烦了,请公子允许我先带一支人马去截住他。”果然不出管仲所料,公子小白正匆匆忙忙往齐国赶。路上,遇到管仲的阻扰。管仲张弓搭箭,瞄准公子小白射去只见公子小白大叫一声,倒在车里。就不慌不忙地护送公子纠返回齐国,他哪里知道他射中的不过是公子小白的钩带罢了。待到公子纠等人兴冲冲进入齐国国境的时候,公子小白早已当上了齐国君,这就是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后,下令杀死了公子纠。管仲经鲍叔牙的举荐,加之齐桓公宽大为怀,不计前嫌,竟委以他掌管国政的重责大任。
管仲尽心尽职地辅佐齐桓公治理国家,齐国变得越来越富强了。
这时候,管仲又替齐桓公出主意,让他借周天子的名义,向各诸侯国发号施令,代替周天子召开诸侯国的会议;若有不听从的,就打着周天子的旗号去讨伐。这样一来,齐桓公就成了霸主,各诸侯国纷纷向齐国进贡,齐国就成了当时最强大的国家。
有一次,孔子与他的弟子子路、子贡谈起了管仲,师生双方各抒己见
子路说:“齐桓公杀死了他的哥哥公子纠,公子纠的师傅管仲却活下来了,如此看来,管仲怕不能算有仁德吧?”孔子说:“不能这么看,管仲还是有仁德的,是他使齐国强大起来的。”子贡提出异议:“管仲怎么能算仁人呢?公子纠都被齐桓公杀了,作为师傅的管仲按礼节按情理都应该以身殉难,可他非但不死,反而去辅佐仇人,对齐桓公忠心耿耿,这能叫‘仁’吗?”孔子说:“看一个人,仅仅盯住他的小节是不行的呀。你们好好想一想,假如没有管仲,齐国会强盛起来吗?管仲辅佐齐桓公,使他称霸于诸侯,一匡天下,老百姓不是因此也受益了吗?”

一匡天下,九合诸侯什么意思。。

一匡天下,九合诸侯”就是指齐桓公多次会盟诸侯,签订条约,来使得当时的局面能够进行纠正,能够让天下稳定下来。
对于“九合诸侯”中的“九”字,众人的意见不一,许多人认为是齐桓公组织会盟的次数,但也有不同的看法:
第一种说法,认为“九”应该是个动词,与“纠”是通假字,意思为聚集、纠集,“九合诸侯”也可以称为“纠合诸侯”。
第二种说法,应该表示多数的意思,即“九合诸侯”应该是多次会盟诸侯的意思。“九”字作为虚指的数字,这种意思在古汉语中还是比较普遍运用的。
扩展资料:
齐桓公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齐国逐渐强盛。当时中原华夏诸侯苦于戎狄等游牧部落的攻击。
于是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联合诸侯,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成为中原第一个霸主,受到周天子赏赐。
公元前681年,齐桓公在齐国召集了宋、陈、蔡、邾四个国家进行会盟,这是历史上第一个有诸侯来担任的盟主。
之后,齐桓公又多次组织诸侯国的会盟。前651年,周王室发生纠纷,齐桓公帮助周襄王进行了即位,巩固了他的地位。于是,齐桓公趁此机会又在葵丘与各诸侯国进行会盟。
对于齐桓公到底组织了多少次会盟的次数,历史上的记载又是不同的。《史记》也有记录为:兵车之会三,乘车之会六。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谷梁传》称衣裳之会十一次,兵车之会四次。
另外,还有人进行考证说齐桓公在位的四十三年中,与诸侯会合的次数为二十六次。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九合诸侯

一匡天下是何意·出自于哪?

一匡天下”的意思是说,使天下的一切事情都得到纠正。此典出自《论语·宪问》:“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有一天,孔子与弟子子路、子贡讨论起了“仁德”的问题。子路说:“从前的齐桓公杀死了自己的哥哥公子纠,公子纠的师傅召忽也因此自杀。但是公子纠的另一位师傅管仲却活下来,还帮助齐桓公治理朝政。这样的人不算有仁德吧?”“不,不能这样看待人。”孔子严肃地说,“管仲是有仁德的。他英才盖世,智勇过人,把齐国治理得国富民强、威震四邻,齐桓公多次主持诸侯国之间的盟会,都是凭借管仲的力量啊……”子贡不同意先生的看法,他反驳说:“管仲怎么可以算是仁人呢?公子纠被齐桓公杀死,作为师傅的管仲,根据节应该以身殉难。但是他不但没有死,反而去辅佐仇人齐桓公!”孔子听了子贡的话,笑了笑,耐心地向弟子们解释说:“观察一个人只盯着小节、小信,是不公正的哟。你们想想看,如果齐国没有管仲,它会强盛吗?齐桓公没有管仲,他能称霸于诸侯吗?天下的一切都得到匡正,全是管仲的功劳呀。人们至今还在享用他的恩泽呢。当初如果失掉管仲,齐国人可能是披头散发衣衫不整,像野人那样生活哩!像管仲这样具有大智大勇的卓绝人才,怎么能像普通百姓那样自毁自弃在山沟、草莽,埋没自己的济世之才呢……”子路、子贡听了先生的一席话,对先生佩服得五体投地赞不绝口

一匡天下是何意?出自于哪?

【释义】匡:匡正,改正。纠正混乱局势,使天下安定下来。
【出处】春秋·孔丘弟子《论语·宪问》。
公子纠和公子小白是春秋时齐襄公的两个兄弟。当时辅佐公子纠的是管仲;辅佐公子小白的是鲍叔牙。管仲和鲍叔牙是好朋友。公元前686年,齐襄公不幸死于内乱之中。
两位公子听到齐襄公被杀的消息,都心急火燎地赶回齐国争夺国君的位子。管仲对公子纠说:“公子小白在莒国,离齐国很近,万一让他先进了齐国,事情也就麻烦了,请公子允许我先带一支人马去截住他。”
果然不出管仲所料,公子小白正匆匆忙忙地往齐国赶。路上,遇到管仲的阻挠。管仲张弓搭箭,瞄准公子小白射去,只见公子小白大叫一声,倒在车里。管仲以为公子小白已被射死,就不慌不忙地护送公子纠返回齐国。他哪里知道,他射中的只不过是公子小白的钩带罢了。待到公子纠等人兴冲冲进入齐国国境的时候,公子小白早已当上了齐国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后,下令杀死了公子纠。管仲经鲍叔牙的举荐,加之齐桓公宽大为怀,不计前嫌,竟委以他掌管国政的重任。
管仲尽心尽职地辅助齐桓公治理国家,齐国变得越来越富强了。
这时候,管仲又替齐桓公出主意,让他借周天子的名义,向各诸侯国发号施令,代替周天子召开诸侯国的会议;若有不听从的,就打着周天子的旗号去讨伐。这样一来,齐桓公就成了霸主,各诸侯国纷纷向齐国进贡,齐国成了当时最强大的国家。
有一次,孔子与他的弟子子路、子贡谈起了管仲,师生双方各抒己见,褒贬不一。
子路说:“齐桓公杀死了他的哥哥公子纠,公子纠的师傅管仲却活下来了,如此看来,管仲怕不能算有仁德吧?”
孔子说:“不能这么看,管仲还是有仁德的,是他使齐国强大起来的。”
子贡提出异议:“管仲怎么能算仁人呢?公子纠被齐桓公杀了,作为师傅的管仲按礼节按情理都应该以身殉难,可他非但不死,反而去辅佐仇人,对齐桓公忠心耿耿,这能叫‘仁’吗?”
孔子耐心地解释说:“看一个人,仅仅盯住他的小节是不行的。你们好好想一想,假如没有管仲,齐国会强盛起来吗?管仲辅佐齐桓公,使他称霸于诸候,一匡天下,老百姓不是因此也受益了吗?”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天下是什么意思

管仲辅佐齐桓公,使桓公在诸侯中称霸,匡正了天下。注:在这里“相”作动词,是辅佐的意思。“一匡天下”是说:当时周王室衰微,天下诸侯都不去朝拜进贡,而齐桓公称霸后,率领各路诸侯仍然向周王室朝拜进贡。因为周王室虽然衰微,但后人还是认为周王室是正统,所以将齐桓公的这种行为看作匡正了天下。(当然齐桓公的这种行为有表演的成分。)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yikuangtianxia4.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