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愚弄人民”的拓展阅读资料(2)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愚弄人民”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塔萨代人,一个20多人的部落,如何愚弄了整个世界?、中国人民真若、古人用宗教,迷信,统治人民,愚弄人民。 今人用科学,技术,统治人民,愚弄人民。 以上说的正确吗?、家乡(青岛)人民在建国初期的情况、因为佛教容易愚弄人,所以古代的皇帝才大肆宣扬佛教吗?、一个被认为“被教育愚弄的人”等

塔萨代人,一个20多人的部落,如何愚弄了整个世界?

就是为了博人眼球吧,真相谁又知道呢?只要自己的利益不受损,愚弄世界又如何呢?再说这些都是人的心理作怪。

中国人民真若

这叫中国特色,中国的计划生育也是独一无二的。愚弄人民,人民还得说舒服。有觉悟的人不多啊

古人用宗教,迷信,统治人民,愚弄人民。 今人用科学,技术,统治人民,愚弄人民。 以上说的正确吗?

中国从来没有哪个朝代用宗教来统治人民,宗教也不是迷信,而是用科学目前还无法证实的一套体系解释人生、宇宙的系统。如果说统治,那是儒家思想,中国的繁盛时期的帝王基本都是外示儒术,内用黄老。反倒是今天的科学一方面让人们“破除迷信”,另一方面,却在高端科技领域愚弄人民

家乡(青岛)人民在建国初期的情况

青岛地区是东夷族的发祥地,有着自己独特的风尚习俗。经与中原文化融合,特别是近代五方杂居,又兼收并蓄了外来文化,使之风尚习俗特点更加明显,内涵更为丰富。
  青岛市区与胶州、胶南、即墨、平度、莱西、崂山、黄岛七县(市)、区的风俗,在传统观念上无很大差异,但在具体习俗上则有所不同,城市与农村的区别更为明显。特别是农村,旧的传统习俗仍较流行。
  青岛的村落是按照自然经济发展的情况不同而分别为以种植农作物为主的农村、以林牧为主业的山村、以渔业为主的渔村,还有一些半农半渔、半农半林、半农半牧和半农半工的村庄等,民风民俗丰富多彩
  青岛地区的家族,古时为九族制。丧服制的“五服”是其重要标志。按“五服”制确立的由本人高祖至本人玄孙之间九代血亲系统,以出不出“五服”来论亲族远近。“五服”之内为本家,然后才推而及之同宗同姓。其家族类型,分为按世代不同辈分划分和按婚姻关系划分的两种类型。按世代组成的家族,有夫妇一代家族,有双亲子女两代家庭、祖孙三代家族、四世同堂及五世同堂家族等。按婚姻构成的家族,有单一家族和复合家族两种。建国前,多崇尚五世同堂,家大业大。建国后,提倡男女平等、家庭成员平等,制的家长制渐被民主家政所代替。
  青岛市城乡传统节俗,最具代表性的是春节。同时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腊八、过小年(腊月二十三)等农历节俗,也是遍及城乡的重要传统节日。公历节俗如元旦、国际劳动节、国庆节等,是建国后在青岛市区和所辖县城逐渐盛行起来的。其中国庆节尤为隆重。
  青岛地区的婚育丧风俗,建国前儿女婚姻大都要父母包办,并要经过说亲、定婚、送日子、送嫁妆、铺房、迎娶、拜堂合卺等步骤来完成婚姻大事。同时讲求门第与财产、年龄与相,都应相当、相合。另外还俗定同姓不婚等。育俗倍受重视,从怀孕得喜到降生添喜以及坐月子、“过百岁”等习俗繁多。在丧俗中,鬼魂与迷信贯穿始终。建国后,废除了封建婚姻制度,实行计划生育,以火化代替土葬。至80年代,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有些旧俗仍在不同程度地流行。
  青岛地区农村,衣食住行自古民风纯朴。根据不同的历史时期先后进行过多次变革,特别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青岛地区城乡人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也吸收了许多外来的习俗。食俗,面粉成了主粮,而市区食大米者越来越多。衣俗,城乡男子多以西服代替70年代的中山服;女子服饰城乡之间已很接近,也多西式服饰。住俗,以瓦房代替了茅草房,并向楼房发展。行俗,在建国前和建国初期以马车、独轮车为主,60~70年代多为自行车,80年代以后汽车、摩托车最为普遍,甚至农民也可乘飞机远行。
  生产贸易亦自成风俗。建国前,以庙会、集市和渔民出海祭海神风俗最为典型。建国后特别在改革开放之后,生产贸易中的风俗在观念上已有所不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形成了新的风俗。
  青岛地区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风俗。平度与胶南的年画和莱西的剪纸等最具代表性。建国后有的年画还被国家收为珍品和流传到国外;茂腔、柳腔和吕剧以及胶州秧歌等戏舞最受青岛地区城乡人民的青睐;踩高跷、跑旱船、跑驴、龙灯、狮舞等也十分兴盛。在民间游艺中,还有许多传统的儿童游戏和欧洲的儿童游戏,有的仍在市区和农村中盛行。
  建国前,青岛地区特别在农村,人们日常崇拜的一些动物、植物及其他自然物或人工物均被视为“灵物”,长期被一些巫婆、神汉、相士及算命先生所利用,还借助“法术”欺骗和愚弄人民,使之深受其害。建国后这些丑俗陋习已在城乡各地受到抵制或禁止。
  青岛地区的城乡人民群众,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如尊老爱幼、行善济贫、架桥铺路等;但同时也沿了一些封建迷信的道德观念与陋俗,严重地束缚了人民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的变革与发展。建国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改革了一切旧的制度,大树了社会主义新风,特别是 60年代开展“向雷锋同志学习”活动后,见义勇为舍己救人拾金不昧和社会义举等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尊老爱幼的美德继续发扬光大;“五好家庭”遍及城乡。80年代在全市普遍开展的“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使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优良传统和习俗在青岛城乡得到了进一步的继承和发扬。
第一篇 岁时节令风俗
第一章 农历节俗
春节 古代有元日、元旦、元正、正朔、正旦等名称。俗称过年、过大年。即农历正月初一,是传统的民间大节。建国后,改称春节。
  清代《即墨县志》载:“元旦五更设燎,祭祀先祖,拜尊长,食水饺,黎明亲友交拜”。在青岛地区的城乡,春节是最隆重的节日。民间习俗从农历正月初一到元宵节都春节的范围。建国后,春节主要指正月初一到初三。
  建国前,初一拂晓始,族人邻里互相拜年,并作揖口呼:“恭喜”、“发财”。凡进家拜年者,先向家堂神案前行礼,次及尊长。此外,建国后,在青岛市区及所辖县(市)城区,老领导、老同事、老同学之间也互相拜年,联络感情,增进友谊。
  初二日夜“送年”。青岛市区内居民多杂居,亦有初三“送年”者。“送年”时,家家摆供品,焚香烧纸、鸣放鞭炮、送财神、送祖宗。初三日晨,神主、纸牌位、纸家堂,均敬谨收藏。农村要撤去撒在院中的谷草和“拦门棍”,解除家中禁止扫地和泼水的禁忌。
  初三日开始串亲,青年夫妇双双往岳家拜年,俗谓之“走丈人家”,亦有“初三姥娘初四姑,初五初六看丈母”的,莱西串亲的顺序是“先看姑后看舅,岳父岳母在后头”。
  节日期间,农村各地有组织地慰问烈军、送光荣灯、光荣牌,关照“五保户”老人,已成新俗。
  元宵节 正月十五俗称元宵节,因节日食品元宵而得名。古代元宵节的主要活动是观赏灯火,故又称灯节。
  灯节,青岛地区早有记载,清代《即墨县志》载:“上元蒸面作灯,注油点之,结松棚挂灯光,放花爆、陈杂剧三日夜。”《增修胶州志》载:“上元张灯火,陈杂剧,喧阗竟夜”。上元即正月十五,取道家说法。
  建国前,青岛市区和城镇商号自正月十四日起,在店门上挂自制的花灯、走马灯各式各样的彩灯。主要路口扎松门,挂大灯。赏灯日期一般延续3天。十四日为试灯,十五日为正灯,十六日为续灯。民间则在十五日晚,家家祀先祖,燃面灯,观灯花,卜五谷丰歉,称“灯花卜”。晚饭城市多吃元宵,农村食元宵者不普遍,莱西等地则多吃水饺,挂彩灯。元宵节期间,青岛地区民间素有高跷、旱船、龙灯、赶驴、秧歌等杂耍串街走巷,十分热闹。晚间,男女老少沿街观赏品评彩灯并燃放焰火。民间俗称元宵节的灯光是“吉祥之光”,可“驱妖避邪除百病”,所以人们往往端灯照照面庞、照照屋内外各个角落。掌灯时节,儿童、青年燃放鞭炮,大街小巷欢声笑语至半夜。
  建国后,市区和城镇广泛举办灯展、灯谜、灯会,扎各式“松门”,龙凤呈祥,大街小巷万盏彩灯。80年代,各地彩灯多为电器化操作,更加绚丽多彩,其灯谜和灯会突出体现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就和新的气象。四面八方观灯者比肩接踵,欢声笑语不绝,呈现了一派政通人和的升平气象。 立春 俗称打春,系农历正月节,有时也在腊月,“春打六九头”,大寒后15天,约在公历的2月4日。此日起,气温渐趋回升,春季开始,冬季结束。青岛地区人们在此日都到野外走动一次,称为“迎春”、“接春”。
  立春这天,青岛地区还有“咬春”,“尝春”之俗。“咬春”就是立春时吃青萝卜,以脆嫩多汁的青萝卜为上,红心萝卜更佳。因为“咬春”要吃萝卜渐成时尚,便形成地域性“萝卜会”。青岛台东“萝卜会”即是典型一例。
  除“咬春”外,还有“尝春”,即吃“春饼”、“春盘”。“春饼”是用面烙制的薄饼,“春盘”是用细切辛辣生菜盘装而成,亦称“五辛盘”。80年代以来青岛地区吃“春饼”、“春盘”已不多见,一般吃水饺、面条。
  二月二 时值惊蜇前后,蜇伏的昆虫兽蛇从冬眠中醒来,传说龙也从沉睡中醒来,故俗称“龙抬头”。胶南县俗称春龙节,胶州俗称龙头节。清代《即墨县志》载:“二月二日,食炒豆、煎饼,以灰界地作仓囤形,撒以五谷,亦祈年之意。”
  青岛地区市郊和农村要在二月二日的凌晨,用草木灰在场院和庭院里撒成若干仓库状的图案,俗为“打囤”。此俗一般由家长来做,用簸箕或木锨等将草木灰撒成囤状圆圈,中间放上少许五谷杂粮。灰囤外边还要撒上“梯子”,意示囤高粮满,预兆丰年,有“二月二,龙抬头,大囤满, 小囤流”之谚。莱西民间二月二这天有为避免刺伤“龙眼”,不准动针的习俗。胶县还有在房周围也撒一圈草木灰的习俗,以祈房屋不遇风险。随着土地合作化的实施,打囤习俗已绝。
  建国前,一般把二月二作为年节系列的终止,从此停止各种游乐活动,开始恢复常业。“扛活”的民工开始上工,农家开始试犁。
  节日期间炒“面棋”、“地瓜棋”、“蜜豆”吃,传说小孩吃了不牙痛。崂山地区还加食高粱煎饼、小豆腐。青岛市区市民也有沿炒糖豆、炒“面棋”之俗者。
  寒食、清明节 俗云:“春(立春)到寒食60天”。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时的介子推被火焚于绵山,晋文公下令修火禁。寒食这日禁火,冷食,故又称冷节、禁烟节。民国以来,青岛地区逐渐将寒食合并与清明节同过,故清明节亦称“寒食”。
  春分后15天为清明。清代《即墨县志》载:“清明扫墓,折柳枝簪之,儿童放纸鸢,妇女为秋千之戏”。大致概述了当地清明之俗。清明扫墓祭祀,又称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十月一总称三冥节。除给亡亲祭奠外,农村还要给坟上添土,插柳条和松枝。建国前,这天县城有城隍出巡的仪式。因为清明、寒食同过,有的地方有冷食习惯,农村盛于城市。即墨吃鸡蛋、冷饽饽;莱西吃鸡蛋、冷高粱米饭;胶州吃炒面、菠菜豆腐做的“青龙白虎汤”。
  清明节这天踏青和打秋千极为普遍,妇女更换新装,梳洗打扮,串门走户。先看新媳妇“坐寒食”(当年结婚的新媳妇要像结婚那天一样端坐炕上)。节日里,即墨县有“打秋千”之习俗,荡秋千时,秋千甩得越高,意味着日子过得越好。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说。
  建国后,机关、学校、厂矿、驻军等皆于此节祭扫烈士陵墓,缅怀忠烈和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城市和各县城镇居民则到火化场取出亡亲骨灰盒,举行悼念活动。农村祭扫祖墓者随着火化的推行则逐年减少。
  谷雨 清明后15天为谷雨。此节以农村为重。青岛地区此时天气转暖,小麦生长和春种春播都需要雨水,谷雨即雨利百谷之意。农家多在此时种谷子、高粱,有“清明忙耕麦,谷雨种大田”之谚。近海的渔民有的在这天祭海。祭海时,有的由户进行,有的联合举行,分户设祭。祭品有整猪、公鸡、大鱼、美酒、茶点及面制寿桃、“圣虫”等,于海边向龙王、观音、财神等致祭,还要焚香烧纸、燃放鞭炮、演戏。祭海之日,亲朋纷纷登门,祝愿平安吉祥,海产丰收,现今沿海渔民仍沿这一活动,海防部门借此向渔民宣传海上规约,教育渔民遵纪守法,安全生产。
  四月八 为浴佛节,亦称龙华会。这天为佛祖释迦牟尼的诞辰,佛教僧众和信徒有用水灌浴佛像的礼仪,叫“灌佛”或“浴佛”。青岛地区在这天也举行浴佛会和庙会,湛山寺是浴佛节主要活动场所。每年农历四月八日早晨,湛山寺僧众和部分居士,在住持方丈带领下,在浴佛坛上进行浴佛仪式。参加浴佛仪式的除僧众、居士之外还有群众约数万人。
  端午节 农历五月五日为端午节,又称“端阳”。端午节的起源,普遍的说法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但青岛地区农村传统的说法是为了纪念“秃尾巴老李”。
  清代《即墨县志》载:“端五食角黍、泛雄黄酒饮之,门悬蒲艾,人簪艾叶,儿女系五色比于臂,以辟邪。”表明了过端午节的久远历史。端午这天,家家门窗插艾,有的还加插桃枝,因桃枝亦“避邪”。这天,家长给儿童手脖、脚脖、手指上系五彩线(用五色线配成,意在避蝎、蛇、蜈蚣、壁虎、蟾蜍等“五毒”,亦叫长命线)。七岁以下小女孩要带石榴花,民谣云:“五月端午不带花,死了变成癞蛤蟆”。50年代以前,农村妇女、小孩还要带香布袋,叫“香荷包”。香布袋用花布缝制,内装多种中草药、香料,戴在身上香气四溢、玲珑可爱,此俗可以“驱瘟避邪”。60年代后此俗渐绝。莱西还有给小孩带小条帚之习。
  端午的早晨,即墨兴早起带上毛巾到春苗地里采露水洗脸;同时还采青蒜、小白菜吃,此俗可以“医百病”。如能抓到小动物都是“仙丹妙药”。
  端午节家家吃粽子、鸡蛋,即墨外加“荷叶”(荷叶形的面食)。端午节时还喝雄黄酒,儿童不能喝酒则将酒点在耳孔里,此俗可以“避虫蛇”。
  建国前,端午节在青岛市区之习俗主要根据居民原籍之传统习惯和当地习俗自包“角粽”吃,其次亦有居民门插艾叶者。
  过半年 六月一日为半年节,俗称“过半年”。节日这天家家户户中午吃饺子,有的吃油煎包子。此节农村重于城市。
  六月六 六月六日,青岛地区称过“六月六”。正值夏季到来,农作物生长旺盛之时。
  建国前,富人多于此日晾晒衣服,读书人多于此日晒书。农村小女孩多簪凤眼草,并悬挂灶间,以“避”苍蝇,丢进厕所, 以“杀”蛆虫。莱西县有的人家还采摘臭椿树的果穗(俗称“鼓合”)挂在壁上,悬在锅灶上方,或扎成球形给孩子佩带,以祈谷物丰收。70年代后,此俗已经绝迹。
  节日多吃饺子,俗云:“六月六,看谷秀,不吃11(水饺)光臭头”。莱西县则吃包子,有的地方也有吃凉面的。
  夏至 芒种后15天为夏至,这时日影长至终极,北半球的昼由此渐短,青岛有“长到夏至短到冬”之谚。此日大多农家吃过水面条,胶州俗称“入伏面”。城市一般不过此节。
  伏日 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俗称入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总称伏日。
  伏日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节,人们往往偷闲消夏。伏日民间都吃面条。农村入伏后是种秋菜的季节,有“头伏萝卜二伏菜”之说。
  立秋 大暑后15天为立秋。立秋标志着已进入秋季,届时,秋叶脱落,以报秋至,故有“一叶而知秋”之说。
  立秋尚在末伏,天气仍然炎热,特别至中午时,俗称“秋老虎”。但民间从此日起禁止到河、湾中洗澡。莱西一带认为立秋这天洗澡,身上长“秋狗子”(痱子类小疙瘩)。
  立秋日民间多吃饺子,有“立秋的饺子入伏面,吃了夏天不出汗”之说。莱西有的地方吃“渣”,是用豆沫和菜煮成的小豆腐,据说“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
  七月七 俗称“七夕”,民间称“乞巧节”。相传七夕为牛郎织女双星相会之日,又称“双星节”、“情人节”。胶南还称“雨节”,因此时往往有连绵细雨,俗称“姐姐哭”。莱西儿歌云:“七月七,七夕凉,家家供养小牛郎,牛郎没做亏心事,天河隔在两岸上”,从另一角度反映了节俗情况。
  清代《即墨县志》载:“七夕妇女供织女图,穿针乞巧,有丧者先日设筵祭先灵,戚友馈纸钱”。七夕家家户户做“巧果子”,是用油、鸡蛋、糖将面和好,再用荷花、鱼、桃形木制“磕子”印好图形烙熟,用线穿起来,挂在小孩脖子上,边玩边吃,亲友之间互相馈送。有的这天生绿豆芽,称“巧芽”。晚上小女孩在织女像前摆瓜果、“巧饼”、“巧芽”,祷告乞巧。胶州的姑娘还做素饺子摆供。崂山的青年妇女有各拿自己的精工针线活凑一块过“七巧会”的习俗。莱西七夕之夜,姑娘欢聚一起,向织女乞巧时,口中唱“我请姐姐吃甜瓜,姐姐教我纺棉花”等俗语。自60年代后,青岛地区“乞巧”之俗已绝,但做“巧果子”、烙“磕子”之俗沿至今。
  即墨的旧俗七月七日上新坟,称“烧鬼七”,今仍有沿者。
  中元节 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又称鬼节,主要活动是祭祀祖先。古时即墨就有“中元祭先祖”的记载。供品中定有西瓜,故又有瓜节之称。建国后此俗渐少。
  中元祭祀在青岛地区农村很普通。一般在午后带祭品上坟,有的设家祭。胶州有的人家在纸扎的小船上置灯盏,放在河流、湾塘中,任其飘流沉浮,用以招魂、超度亡灵,称“放河灯”。
  节日吃包子、水饺、馒头,饭后吃时鲜水果。
  中秋节 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因恰值三秋之半而得名,亦称仲秋节,又称团圆节。一般家庭都在中秋之夜摆设家宴,以此欢庆团圆。清代《即墨县志》载:“中秋士大夫家作月饼,献先祀,亲戚相馈遗,设酒果玩月,以月之明晦卜来岁元宵之日晴雨”。中秋节是青岛地区普遍欢度的节日。
  近代,月饼制作考究,馈赠时要加红帖。祭月较为普遍,供品主要是月饼、西瓜、水果,要烧香叩头。即墨地区还要上坟祭祀。清《胶州志》载:“中秋夕以果饼祭月,老农以月之阴晴卜来春元夜雨雪,辄云不爽”。民间还用面自制“月糕”,亦称“面月饼”,儿童则手持插香的“月糕”满街唱圆月歌谣。有的在空旷地上摇“大球溜”(用细铁丝编成小球形,内装点燃的火炭,晚上摇起来成为火圈)。
  建国后,人们对中秋节越来越重视,城乡普遍把月饼当成团圆丰收的象征。月饼制作也日益精美,互相馈赠颇受欢迎。
  重阳节 九月九日为重九。古时九为阳数,日月并应而称重阳。故俗称重阳节。重阳节在民间有登高之举,赋诗、赏菊、饮酒之类的活动,只在少数文人雅士中形成习俗。
  1988年7月20日,山东省把农历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给重阳节赋予了新的内容,带来了新的生机。此日,各单位组织离退休老干部或远走旅游,或近郊观光,或当地登高、赏景,成为盛事。每逢此日,分居的儿女也多携礼品回家与老人团聚,以表敬老爱老之孝心。
  十月一日 为三冥节之一,俗称“十月一”。建国前,因这日多上坟烧寒衣,又称寒衣节。  清代《胶州志》载:“十月一日祭墓,农家置鸡、酒劳工,终一岁之事”。胶州俗称农家节,此节各家普遍改善生活,吃包子、饺子,以庆丰收。农事结束,场屋关门,所雇用的长工每到此时便开始解雇。此日是较隆重的祭祀节日,青岛地区各地在建国前后均有百姓祭祀、上坟添土者,故莱西又称祭祀节。即墨在此节的前一天家长带着儿孙上坟添土,一律用衣服兜土,据说谁兜的多,谁的后人就兴旺。节日凌晨,家长再率儿孙带着丰盛的供品上坟,焚香烧纸、奠酒叩头。根据家境的不同,上坟的规模也不同,有的只带两碗饺子,称作上小坟,近代一般只上小坟。青岛市区及所辖县(市)城区市民则去火化场将亡人的骨灰盒取出,选一近处空旷之地摆供品、烧纸。60年代以后,凡保留茔坟者仍沿上坟旧俗。
  冬至 大雪后15天为冬至,青岛地区夜最长,昼最短。此节后,白昼渐长,民间以门口中午的日影为测标,说:“过了冬,一天长一葱。”又说:“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以冬至开始,即是“进九”,故冬至又称“数九”。即墨民间根据冬至的日期,预测当年的寒暖,民谣说:“冬在头,冻死牛;冬在中,暖烘烘;冬在尾, 冻死鬼。”
  清代《胶州志》载:“冬至祭先于寝,与元旦略同。”即墨、崂山旧俗分两天过,第一天为“鬼冬”,摆供祭祀,吃饺子;第二天为“人冬”,吃包子,习俗延续至今。
  腊八 十二月八日为腊八节。传说这天为佛祖释迦牟尼得道成佛之日。一次行至摩揭陀国时,饿昏在地,被一牧女用粘米、糯米、野菜熬成的饭食救活了他。为了纪念释迦牟尼,每逢腊八,佛寺僧众都要诵经演法,取香谷及果实造粥供佛斋僧,这粥就是腊八粥。后流传民间,每逢这日也做腊八粥,喜庆丰登,以求避灾去病。青岛地区的腊八粥很讲究,粥中的枣意指“早”,栗意指“力”,就是早下力气,争取明年五谷丰收。粥要做得稠粘,粘是“连”的谐意,意味着连年丰收。
  青岛地区民间在此节私塾开始放假,塾师解聘,家家开始扫尘,准备迎新年。现代扫尘之风依旧。
  辞灶 腊月二十三日为祀灶日,俗称过“小年”。胶南俗称“祭灶”。崂山有“官三民四,戏子王八二十五”之说,即“官家过二十三,民间过二十四,唱戏的、当鸨儿的人家过二十五”。这天入夜祀灶,送“灶神上天”。祭祀时摆上糖瓜果品和一碗面汤,烧香叩头,把旧灶1像(民间用木板刻出图像,然后涂上彩色印制在纸上的一男二女“灶君”)揭下,烧掉,送“灶王”上天。供品用甜、粘食品,胶州以糖瓜(麦芽糖)、水果供于灶前,意在粘住灶王的嘴,不让他上天说坏话,或是让“灶王”的嘴甜,只说好话。有的对联则为“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辞灶这日多吃饺子,也有吃面条的,放鞭炮。
  建国后,辞灶节俗在青岛地区渐泯,但作为节日来度,依旧成习。
  除夕 腊月三十(小月二十九)为除夕。亦称大年三十,即进入过大年之时。清代《即墨县志》载:“除夕易门神、桃符、春联,陈设五祀、先祖、神位,日迎神。卑幼拜尊长曰辞岁。夜食枣栗曰守岁。”除夕的各种活动在青岛地区城乡间盛行至今。
  除夕主要活动是贴春联、放鞭炮、点灯守岁。这天,农村家家贴对联、年画、窗花。春联的内容很广泛,有大门上的、照壁 (迎着大门的照壁墙)上的、正房门上的,还有粮囤、猪羊圈、牲口槽、大车上的,形式不一。“福”字是必不可少的,青岛地区往往将福字有意倒贴,以祈谐音 “福到”之吉。除贴春联外,还盛行贴年画,有“三国演义”、“白蛇传”、“钟馗捉鬼”以及山水、花鸟、吉祥画等。在诸多年画中以鸡画(喻吉祥)、鱼画(喻年年有余)、娃娃画(喻人丁兴旺)为最丰。贴窗花是青岛地区农家女的盛事,以红纸剪制,多以五谷丰登、喜庆丰收为题,构图一般是人、景、物、字融为一体, 十分美观。
  建国前农村除夕时,各家在院中摆桌供奉“天地神”。有的还供“玉皇大帝”、“地母娘娘”。供品大多丰盛,称天地供。祭祖仪式最为隆重。下午挂上“祖影”(即家谱),摆上供品,备好香、烛、纸表等。黄昏到坟上请祖先“回家过年”。烧纸接灶神、财神等诸神,然后到门外放鞭炮、点香。回家后大门内撒谷草(喂祖先之马),大门上放拦门棍(防马跑失或强神恶鬼进入)。祭祖时,由家长先点上三炷香,接着叩首跪拜,然后他人轮着跪拜。除夕夜家家“守岁”,一般人家多是通宵达旦。建国后一般到夜间十一二点。“文化大革命”期间,除夕之夜具有封建迷信的旧俗大多停止。80年代后,在青岛地区的不少农村多又恢复了一些旧俗。即墨的年夜饭要吃豆腐和鱼,叫“福有余”。要吃芋头,叫“粘合”。要吃黍糕,叫“年年登高”。还要向大门口泼饺子汤,使“门神”不让无家可归的“鬼魂”进门,只好叫他们在大门外喝饺子汤。
第二章 公历节俗
新年 公历1月1日为新年,俗称阳历年,也叫元旦。旦,因古语也称日,故元旦又称元日。  青岛市区及所辖县(市)城区欢度此节,农村不很重视。新年前夕,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都大搞室内卫生,搭造彩门,悬灯结彩,悬挂“庆祝元旦”、“欢度新年”的横幅。一般家庭主要是采买节日食品,或节日游乐、聚会。有的机关、企事业单位、部队、学校等举办新年晚会,唱歌、跳舞和开展各种游艺活动。
  新年早晨升国旗,以示欢度新年。公园里添加新的游乐项目,文艺爱好者往往择地演出,市场上应节货物琳琅满目,顾客络绎不绝。中午家人团聚,以传统习俗适应新的节序。而农村较少有节日活动,亦有三五成群结伴到就近城镇参观游览的。食俗大致与城市相同。
  新年前,亲朋好友、同乡、同学往往互寄贺年片、贺年信,也有互赠挂历、年历和年画者。地方、单位互相慰问,当地军民往往举办新年联欢会,增进友谊。青年男女多把新年作订婚、结婚最佳日期。
  国际妇女节 3月8日为国际妇女节,亦称“三八”节。
  中国植树节 3月12日为中国植树节,是中国以植树造林为主要活动的节日。
  “五一” 国际劳动节 5月1日为国际劳动节,亦称“五一”节。
  中国青年节 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亦称“五四”青年节。
  国际儿童节 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
  中国共产党成立纪念日 7月1日为中国共产党成立纪念日,俗称“党的生日”。
  “八一”建军节 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又称“八一”建军节。
  中国教师节 9月10日为中国教师节。
  国庆节 10月1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日,俗称国庆节。  
第二篇 婚育丧风俗
第一章 婚  俗
说亲 建国前,青岛地区民间婚姻大都由父母包办,即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媒人来往于两家之间介绍情况,美言撮合。双方认可后,便由男方出面,正式请媒人前往女方商定议亲事宜。女家则在对方门第高低、品貌、彩礼是否丰厚等方面进行抉择。女方向男方求亲,则称倒提媒。
  说亲的基本条件,一般为门第相当,财产相若,兼及相相合,品貌、年龄般配,同时讲究同姓不婚,骨血不能倒流等。通常在婚前一年就议定,但也有指腹为婚、娃娃亲和童养媳等过早议婚的现象。此外,在说亲中还有换亲、转亲等形式,即一家男女与另一家男女互换成亲,或者三家男女轮转结为夫妻,以各方都不收彩礼为条件。

因为佛教容易愚弄人,所以古代的皇帝才大肆宣扬佛教吗?

13:1 在上有柄的,人人当顺服他,因为没有柄不是出于 神的,凡掌的都是 神所命的。 13:2 所以抗拒掌的,就是抗拒 神的命;抗拒的必自取刑罚。 13:3 作官的原不是叫行善的惧怕,乃是叫作恶的惧怕。你愿意不惧怕掌的吗?你只要行善,就可得他的称赞, 13:4 因为他是 神的用人,是与你有益的。你若作恶,却当惧怕,因为他不是空空地佩剑。他是 神的用人,是伸冤的,刑罚那作恶的。 根据圣经罗马书.可以知道.皇帝大肆宣扬佛教.是出自于上帝的旨意.因为皇帝的柄.是出于神 .人人当顺服他. 人人都应当.拥护佛教.反对佛教的.圣经说:”抗拒的必自取刑罚”.

一个被认为“被教育愚弄的人”

你的心情我完全可以理解,但是,以你的着种心态,很难想象你的学生会有什么收获。大学不能教给你什么,你也不要期望大学带给你什么。大学给了你方法,给了你胸怀。你感觉的到吗?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yunongrenmin2.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