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至小无内”的拓展阅读资料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至小无内”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无厚,...、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东西是什么?、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是哪一位...、至大无外,至小无内是什么意思、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出自哪?、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东西是什么?等

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无厚,...

……惠施的十个命题,主要是对自然界的分析,其中有些含有辩证的因素。他说:“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大一”是说整个空间大到无所不包,不再有外部;“小一”是说物质最小的单位,小到不可再分割,不再有内部。 惠施有些命题是和后期墨家争论的。后期墨家运用数学和物理学的常识,对物体的外表形式及其测算方式作了分析,下了定义。 《墨子·经上》曾说:“厚,有所大。”认为有“厚”才能有体积,才能有物体的“大”。而惠施反驳说:“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认为物质(“小一”)不累积成厚度,就没有体积;但是物质所构成平面的面积,是可以无限大的。后期墨家曾经严格区分空间的“有穷”和“无穷”,《墨子·经说下》说:“或不容尺,有穷;莫不容尺,无穷也。”认为个别区域前不容一线之地,这是“有穷”;与此相反,空间无边无际,这是“无穷”。而惠施反驳说,“南方无穷而有穷”,就是说南方尽管是无穷的,但是最后还是有终极的地方。后期墨家认为“中”(中心点)到相对的两边的终点是“同长”的。《墨子·经上》说:“中,同长也。”而惠施反驳说:“我知天下之中央,燕(当时最北的诸侯国)之北,越(当时最南的诸侯国)之南是也。”因为空间无边无际,无限大,到处都可以成为中心。后期墨家认为同样高度叫做“平”,《墨子·经上》说:“平,同高也。”而惠施反驳说:“天与地卑(“卑”是接近的意思),山与泽平。”因为测量的人站的位置不同,所看到的高低就不一样。站在远处看,天和地几乎是接近的;站在山顶上的湖泊边沿看,山和泽是平的。 惠施把一切事物看作处于变动之中,例如说:“日方中方睨(“睨”是侧斜的意思),物方生方死。”太阳刚升到正中,同时就开始西斜了;一件东西刚生下来,同时又走向死亡了。这种看法在一定程度上认识了事物矛盾运动的辩证过程。但是他无条件地承认“亦彼亦此”,只讲转化而不讲转化的条件,这样就否定了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不免陷入到相对主义的泥坑中去。 ……………………——网页链接自己看吧

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东西是什么?

意思就是最大的没有边际,
最小的也没有边际,
至就是最的意思,
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这两句话都是现
、“至小”。为了充分理解这两个命题,有必要拿它们与《庄子·秋水》篇的一个
故事作比较。从这种比较中明显看出,惠施与庄子在某一方面有许多共同的东西。
这个故事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河水很大,河伯(即河神)欣然自喜,顺流
而东行,至于北海。他在那里遇见了北海若(即海神),才第一次认识到,他的河虽
然大,可是比起海来,实在太小了。他以极其赞叹羡慕的心情同北海若谈话,可是
北海若对他说,他北海若本身在天地之间,真不过是太仓中的一粒秭米。所以只能
说他是“小”,不能说他是“大”。说到这里,河伯问北海若说:“然则吾大天地
而小毫末,可乎?”北海若说:否。……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
不若未生之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由此观之,
又何以知毫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他接着下定
义,说最小“无形”,最大“不可围”。至大、至小的这种定义与惠施所下的很相似。
说天地是最大的东西,说毫末是最小的东西,就是对于“实”有所肯定。它对
于“名”无所分析。这两句都是现在所谓的“综合命题”,都可以是假命题。它们
都在经验中有其基础;因此它们的真理只能是或然的,不能是必然的。在经验中,
大东西、小东西都相对地大、相对地小。再引《庄子》的话说;“因而所大而大之
。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同上)
我们能够独立于经验,即离开经验,说:它外面再没有东西了,就是最大的(“至
大无外”);它内面再没有东西了,就是最小的(“至小无内”)。“至大”与“至
小”。像这样下定义,就都是绝对的、不变的概念,像这样再分析“大一”、“小
看出实际的具体事物的性质、差别都是相对的、可变的。

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是哪一位...

我没记错的话,此句出自《庄子》,说话者是庄子的朋友惠子。惠子,名惠施,这句话是惠子在定义什么是最大,什么是最小。

至大无外,至小无内是什么意思

大到极点的东西已无外围可言,叫“大 一”;小到极点的东西已无所包容,叫“小一”。指事物达到极端反而没有了界限。 
这句话出自庄子的《庄子•天下》:“至大无外,谓之大 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扩展资料:
在《庄子·秋水》篇中,也有关于类似至大至小的问题:“又何以知毫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意思是,怎么知道毫毛的末端就可以判定是最为细小的限度呢?又怎么知道天与地就可以看作是最大的境域呢?
以至大、至细的概念来概括大、小的无限性。但没有对“圣大”、“至细”作具体的界定。
《管子·心术上》讲:“道在天地之间也,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意思是,道在天地之间,无限大又无限小,所以说“不远而难极也”。以“其大无处,其小无内”形容“道”的空间性质。但又讲“道”在天地之间,与“其大无外”的说法牴牾。
惠施在以往无限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抽象出“大一”和“小一”以作为大、小概念的极限,用以表示宇宙在宏观和微观的无限性和整体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庄子

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出自哪?

至大无外至小无内,不是大而无外小而无内。
这句话出自《庄子•天下》:“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天与地卑,山与泽平。”
释意:大到极点的东西已无外围可言,叫“大一”;小到极点的东西已无所包容,叫“小一”。指事物达到极端反而没有了界限。
扩展资料
《天下篇》是理解先秦学术史必不可少的文献,也是理解中华学术的枢纽之一,其中内容环环相扣,逻辑非常严密。阅读这篇文献,要完全恢复到先秦的时代。 
全文分为两大段,第一段是总纲,第二段阐发六家。总纲又分为三节,一、总冒。二、社会各阶层心性分析。三、六经、道儒和百家。 
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古之所谓道术者,果恶乎在?曰:“无乎不在。” 
本文开始为总冒,阐发道术和方术的分别。道术是整体,方术是局部。道术相应时间,方术相应空间。
道术和方术似乎对立,却有其内在联系。方术揭示某个局部,在局部可能并不错,然而通不到整体去。方术之所以为方术,就是它自以为绝对正确,而一般理论还不能算方术。如何解消方术,重新通往道术,是本文所提出的悬念。 

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东西是什么?

意思就是最大的没有边际,
最小的也没有边际,
至就是最的意思,
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这两句话都是现
、“至小”。为了充分理解这两个命题,有必要拿它们与《庄子·秋水》篇的一个
故事作比较。从这种比较中明显看出,惠施与庄子在某一方面有许多共同的东西。
这个故事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河水很大,河伯(即河神)欣然自喜,顺流
而东行,至于北海。他在那里遇见了北海若(即海神),才第一次认识到,他的河虽
然大,可是比起海来,实在太小了。他以极其赞叹羡慕的心情同北海若谈话,可是
北海若对他说,他北海若本身在天地之间,真不过是太仓中的一粒秭米。所以只能
说他是“小”,不能说他是“大”。说到这里,河伯问北海若说:“然则吾大天地
而小毫末,可乎?”北海若说:否。……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
不若未生之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由此观之,
又何以知毫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他接着下定
义,说最小“无形”,最大“不可围”。至大、至小的这种定义与惠施所下的很相似。
说天地是最大的东西,说毫末是最小的东西,就是对于“实”有所肯定。它对
于“名”无所分析。这两句都是现在所谓的“综合命题”,都可以是假命题。它们
都在经验中有其基础;因此它们的真理只能是或然的,不能是必然的。在经验中,
大东西、小东西都相对地大、相对地小。再引《庄子》的话说;“因而所大而大之
。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同上)
我们能够独立于经验,即离开经验,说:它外面再没有东西了,就是最大的(“至
大无外”);它内面再没有东西了,就是最小的(“至小无内”)。“至大”与“至
小”。像这样下定义,就都是绝对的、不变的概念,像这样再分析“大一”、“小
看出实际的具体事物的性质、差别都是相对的、可变的。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zhidawunei.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