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知之明”的扩展资料

导读
- 1、"自知之明"的典故?
- 2、自知之明什么意思?
- 3、自知之明和自知的区别
- 4、关于自知之明的事例有什么啊?
- 5、人要有自知之明正反议论文的例子
- 6、自知之明故事
- 7、自知之明什么意思意思
- 8、人要有自知之明是什么意思?
目录一览:
"自知之明"的典故?
自知之明之曹参曹参当汉相国,仍然行无为之治,每日饮酒,几乎什么事都不干。长此以往,不但同僚不能理解,就连汉惠帝也沉不住气了。相国的职责,乃是治理国家,干预朝政大事,为皇帝排忧解难,现在曹参身为相国而不治事,莫非由于我年轻而看不起我吗?当时曹参的儿子也在朝中为官。汉惠帝让他回家质问父亲:先帝当年托付重臣辅佐当今皇上,皇上现在还年轻,你曹参身为相国,却每日饮酒,也不向皇上请示汇报,这样怎么考虑天下大事啊?曹参之子机灵,回家劝谏父亲,隐瞒了惠帝的话,只当是自己的意见。曹参一听,勃然大怒,把他狠狠地打了两百皮鞭,叱道:“你小子知道什么?也敢谈论天下大事!赶快给我进宫伺候皇上去!”曹参责打的是自己的儿子,得罪的却是皇帝老子。这下汉惠帝当真生气了,在朝会上当面谴责曹参。曹参自然装糊涂,马上脱帽谢罪,然后发言:“请陛下自己考虑一下,陛下的圣明神武比得上高帝吗?”惠帝说:“我怎敢与先帝相比!”曹参又问:“陛下看我与萧何,哪一个更加高明?”惠帝说:“依我看,你似乎不及萧何。”于是曹参继续说道:“陛下说的是!高帝与萧何平天下,定法令,一应俱全,明确无误,现在陛下只需垂衣拱手,无为而治,我等一班朝臣守住职位,按部就班,遵循原有法度而不改变,不也就可以了吗?”惠帝无言以对,只得说:“好!曹参!现在你可以回去休息了。”自知之明什么意思?
自知之明是一个汉语成语,指了解自己的情况,能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与短处。自知之明[ zì zhī zhī míng ]
出处
《老子》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白话:“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 后用以指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人贵有~。
成语性质:偏正式;作宾语;含褒义
感情色彩:褒义词
示例
1、高阳《草莽英雄》第十三章。他很有自知之明,父子俩作恶多端,神人共愤。
2、一个严于解剖自己的人,往往是有自知之明的。
3、我这个人有点自知之明;幸亏没有接受这任务;不然出的漏子比这个还大。
扩展资料:
近义词
自惭形秽
指因自己容貌举止不如人而感到惭愧。后也泛指自愧不如别人。惭:惭愧。形秽:形态丑陋。
例 句
你不要因为成绩差而~。
反义词
自作聪明
自以为很聪明(而轻率地说话、办事)。
例 句
不是他~怎么会闹出这样的笑话来?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自知之明
自知之明和自知的区别
自知之明,出自《韩非子》,是了解自己,对自己有正确评估的意思,带有褒义色彩。自知--(1).认识自己;自己明了。《老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汉书·贡禹传》:“然非自知奢僭也,犹 鲁昭公 曰:‘吾何僭矣。’”《三国志·吴志·周瑜传》:“孤於 公瑾 ,义犹二君,乐 胤 成就,岂有已哉?迫 胤 罪恶,未宜便还,且欲苦之,使自知耳。” 明 宗臣 《报刘一丈书》:“夫才德不称,固自知之矣;至於不孚之病,则尤不才为甚。”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论讽刺》:“人也并不全不自知其丑,然而他不愿意改正,只希望随时消掉,不留痕迹,剩下的单是美点。”(2).自然知晓。《汉书·董仲舒传》:“臣闻良玉不瑑,资质润美,不待刻瑑,此亡异 达巷 党人不学而自知也。” 汉 王充 《论衡·实知》:“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关于自知之明的事例有什么啊?
1、齐威王的相国邹忌长得相貌堂堂,身高8尺,体格魁梧,十分漂亮。与邹忌同住一城的徐公也长得一表人才,是齐国有名的美男子。一天早晨,邹忌起床后,穿好衣服、戴好帽子,信步走到镜子面前仔细端详全身的装束和自己的模样。他觉得自己长得的确、高人一等,于是随口问妻子说:“你看,我跟城北的徐公比起来,谁更漂亮?”
他的妻子走上前去,一边帮他整理衣襟,一边回答说:“您长得多漂亮啊,那徐先生怎么能跟您比呢?”
邹忌心里不大相信,因为住在城北的徐公是大家公认的美男子,自己恐怕还比不上他,所以他又问他的妾,说:“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漂亮些呢?”
他的妾连忙说:“大人您比徐先生漂亮多了,他哪能和大人相比呢?”
第二天,有位客人来访,邹忌陪他坐着聊天,想起昨天的事,就顺便又问客人说:“您看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漂亮?”客人毫不犹豫地说:“徐先生比不上您,您比他漂亮多了。”
邹忌如此作了三次调查,大家一致都认为他比徐公漂亮。可是邹忌是个有头脑的人,并没有就此,认为自己真的比徐公漂亮。
恰巧过了一天,城北徐公到邹忌家登门拜访。邹忌第一眼就被徐公那、光彩照人的形象怔住了。两人交谈的时候,邹忌不住地打量着徐公。他自觉自己长得不如徐公。为了证实这一结论,他偷偷从镜子里面看看自己,再调过头来瞧瞧徐公,结果更觉得自己长得比徐公差。
晚上,邹忌躺在床上,反复地思考着这件事。既然自己长得不如徐公,为什么妻、妾和那个客人却都说自己比徐公漂亮呢?想到最后,他总算找到了问题的结论。
邹忌自言自语地说:“原来这些人都是在恭维我啊!妻子说我美,是因为偏爱我;妾说我美,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说我美,是因为有求于我。看起来,我是受了身边人的恭维赞扬而认不清真正的自我了。”
2、春秋时期,在如今河南省境内有两个诸侯国,一个是郑国,一个是息国,公元前712年,息国向郑国发动了战争。这两个诸侯国虽然都很小;但息国的人力与物力比郑国要少得多,军力也要弱得多,战争自然以息国的失败而告终。
事后,一些有见识的人分析出,息国快要灭亡了。他们分析的根据是,息国一不考虑自己的德行如何,二不估量自己的力量是否能取胜,三不同亲近的国家笼络好关系,四不把自己向郑国进攻的道理讲清楚,五不明辨失败的罪过和责任是谁,犯发这五条错误,还要出师征伐别国,结果遭到失败,这不是非常自然的吗?果然,不久息国被楚国攻灭。
3、公元前712年,郑庄公借口许庄公不听周天子的命令,联合齐、鲁两国消灭许国,在处置问题上齐历公提议让鲁国管辖,鲁隐公则提议让郑庄公管辖。郑庄公量力而行将许国分成东西两块,东部由许庄公之弟许叔管,西边交大夫公孙获管辖。
4、赵括把用兵打仗看作儿戏似的,谈起兵法来,就眼空四海,目中无人,却不知自己实际上是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庸才。长平之战时,秦军将领白起针对赵括没有实战经验,不顾实际环境,只会照搬照兵法的弱点,采取了诱敌入伏,分割包围的方法将赵军引入绝境。四十万赵军,就在纸上谈兵的主帅赵括手里全部覆没了。
5、巴雷尼小时候因病成了残疾,母亲的心就像刀绞一样,但她还是强忍住自己的悲痛。她想,孩子现在最需要的是鼓励和帮助,而不是妈妈的眼泪。母亲来到巴雷尼的病床前,拉着他的手说:“孩子,妈妈相信你是个有志气的人,希望你能用自己的双腿,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地走下去!好巴雷尼,你能够答应妈妈吗?”
母亲的话,像铁锤一样撞击着巴雷尼的心扉,他“哇”地一声,扑到母亲怀里大哭起来。 从那以后,妈妈只要一有空,就给巴雷尼练习走路,做体操,常常累得满头大汗。
有一次妈妈得了重感冒,她想,做母亲的不仅要言传,还要身教。尽管发着高烧,她还是下床按计划帮助巴雷尼练习走路。黄豆般的汗水从妈妈脸上淌下来,她用干毛巾擦擦,咬紧牙,硬是帮巴雷尼完成了当天的锻炼计划。
体育锻炼弥补了由于残疾给巴雷尼带来的不便。母亲的榜样作用,更是深深教育了巴雷尼,他终于经受住了命运给他的严酷打击。
他刻苦学习,学习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大学毕业后,巴雷尼以全部精力,致力于耳科神经学的研究。最后,终于登上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领奖台。
人要有自知之明正反议论文的例子
1、吾与徐公孰美?齐威王的相国邹忌长得相貌堂堂,身高8尺,体格魁梧,十分漂亮。与邹忌同住一城的徐公也长得一表人才,是齐国有名的美男子。
一天早晨,邹忌起床后,穿好衣服、戴好帽子,信步走到镜子面前仔细端详全身的装束和自己的模样。
他觉得自己长得的确与众不同、高人一等,于是随口问妻子说:“你看,我跟城北的徐公比起来,谁更漂亮?”
他的妻子走上前去,一边帮他整理衣襟,一边回答说:“您长得多漂亮啊,那徐先生怎么能跟您比呢?邹忌心里不大相信,因为住在城北的徐公是大家公认的美男子,自己恐怕还比不上他,所以他又问他的妾,说:“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漂亮些呢?”
他的妾连忙说:“大人您比徐先生漂亮多了,他哪能和大人相比呢?”第二天,有位客人来访,邹忌陪他坐着聊天,想起昨天的事,就顺便又问客人说:“您看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漂亮?”客人毫不犹豫地说:“徐先生比不上您,您比他漂亮多了。”
邹忌如此作了三次调查,大家一致都认为他比徐公漂亮。可是邹忌是个有头脑的人,并没有就此沾沾自喜,认为自己真的比徐公漂亮。
恰巧过了一天,城北徐公到邹忌家登门拜访。邹忌第一眼就被徐公那气宇轩昂、光彩照人的形象怔住了。
两人交谈的时候,邹忌不住地打量着徐公。他自觉自己长得不如徐公。为了证实这一结论,他偷偷从镜子里面看看自己,再调过头来瞧瞧徐公,结果更觉得自己长得比徐公差。
晚上,邹忌躺在床上,反复地思考着这件事。既然自己长得不如徐公,为什么妻、妾和那个客人却都说自己比徐公漂亮呢?想到最后,他总算找到了问题的结论。邹忌自言自语地说:“原来这些人都是在恭维我啊!
妻子说我美,是因为偏爱我;妾说我美,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说我美,是因为有求于我。看起来,我是受了身边人的恭维赞扬而认不清真正的自我了。”
2、乌鸦抓羊
动物都是没有自知之明的,特别是在年轻的时候。还有一辈子都没有发现自己的,既不知道自己所短,也不晓得自己所长。这种现象并不奇怪,只要你认真洞察,生活里比比皆是。
如那只鹰,凭着尖利的双爪和带勾的嘴,加之凶悍猛烈的冲击力,当它向那羊俯冲过来之时,羊在如此强劲的对手之下,只有束手就擒了。
可是,那只在一旁观望的乌鸦,情况就大不相同了。乌鸦没有鹰尖利的双爪,没有鹰带勾的嘴,更没有鹰凶悍猛烈的冲击力,所以,在羊的心目中,这并不可怕。
当乌鸦扑向羊时,首先,羊不会惊慌,甚至会嘲笑它:你一只平庸的黑鸟,岂敢在俺的头上动土,真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此刻的羊,面对突而来的乌鸦,只需采用不理睬的对策,就能对利令智昏的乌鸦达到以守为攻的效果。
乌鸦之所以在击羊的行动中失败,是因为它没有自知之明。乌鸦只看到了鹰猎取羊的成功,却看不到鹰独有的长处和优势。
当然,它更发现不了自己的短处和劣势。本来,乌鸦不具备捕猎羊的条件,而又要去做这种力不从心的捕猎,结果只能是失败。
3、以史为鉴的李世民
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非常有作为的皇帝,他为中华民族作出了杰出贡献,留下了辉耀千古的丰功伟业及精神财富,因此受到人们的崇敬。他之所以能取得“贞观之治”的成就,离不开他以史为鉴的坚持。唐太宗贵在有自知之明,从不妄自菲薄。
当太宗在书上读到夏朝末代国君桀荒淫残暴,囚禁谏言的忠臣;读到汉景帝听信小人谗言,酿成吴楚七国之乱;读到隋炀帝施行暴政,滥杀无辜时,心中非常感慨。
他鼓励大臣们对他直言不讳,凡是对国家和百姓有利的进谏,他都会。正因为他对敢于“直谏”的忠臣怀有感激之情,朝廷才会有魏征这样的名臣。
魏征死的时候,太宗十分伤心,甚至为他题写碑文。太宗还亲自参与史书的编写,他对于史书中对皇帝的恶行采取隐晦的方式描写感到很不满意,就要求史官们照事实去写,以此来自我监督,不要犯下和前朝皇帝一样的错误。
太宗在位时,每逢重大决定,总要与大臣们对着前朝的历史教训,再共同商议制定决策。因此贞观年间,唐朝迎来了一个空前繁荣昌盛的“黄金时代”。
4、杜子劝战
古时候,楚庄王想去讨伐越国,有一位名叫杜子的人劝阻他说:“大王要攻打越国,为的是什么?”楚庄王说:“因为越国现在政治混乱,兵力疲弱!”
杜子又说:“一个人的智慧就好比人的眼睛,能够看清楚很远的地方,却始终无法看见自己的眼睫毛。大王的军队自从被秦国打败,已经丧失了许多的国土,这是国家的兵力疲弱;有人在国内造反,官吏却无法禁止,这是政治混乱。
目前,楚国兵弱政乱的情况与越国不相上下,而您还要出兵攻打它,这难道不是看不到自己的弱点?”于是,楚庄王取消了攻打越国的计划。
5、爱因斯坦拒绝出任总统候选人
1952年11月9日,爱因斯坦的老朋友以色列首任总统魏茨曼逝世。在此前一天,就有以色列驻美国大使向爱因斯坦转达了以色列总理本·古里安的信,正式提请爱因斯坦为以色列共和国总统候选人。
当日晚,一位记者给爱因斯坦的住所打来电话,询问爱因斯坦:“听说要请您出任以色列共和国总统,教授先生。您会接受吗?”“不会。我当不了总统。”
“总统没有多少具体事务,他的位置是象征性的。教授先生,您是最伟大的犹太人。不,不,您是全世界最伟大的人。由您来担任以色列总统,象征犹太民族的伟大,再好不过了。”“不,我干不了。”
爱因斯坦刚放下电话,电话铃又响了。这次是驻华盛顿的以色列大使打来的。大使说:“教授先生,我是奉以色列共和国总理本·古里安的指示,想请问一下,如果提名您当总统候选人,您愿意接受吗?”
“大使先生,关于自然,我了解一点,关于人,我几乎一点也不了解。我这样的人,怎么能担任总统呢?请您向报界解释一下,给我解解围。”
大使进一步劝说:“教授先生,已故总统魏茨曼也是教授呢。您能胜任的。”“魏茨曼和我不是一样的。他能胜任,我不能。”“教授先生,每一个以色列公民,全世界每一个犹太人,都在期待您呢!”
爱因斯坦的确被同胞们的好意感动了,但他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委婉地拒绝大使和以色列政府,又不使他们失望,不让他们窘迫。
不久,爱因斯坦在报上发表声明,正式谢绝出任以色列总统。在爱因斯坦看来,“当总统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同时,他还再次引用他自己的话:“方程对我更重要些,因为政治是为当前,而方程却是一种永恒的东西。”
自知之明故事
自知之明之曹参曹参当汉相国,仍然行无为之治,每日饮酒,几乎什么事都不干。长此以往,不但同僚不能理解,就连汉惠帝也沉不住气了。相国的职责,乃是治理国家,干预朝政大事,为皇帝排忧解难,现在曹参身为相国而不治事,莫非由于我年轻而看不起我吗?当时曹参的儿子也在朝中为官。汉惠帝让他回家质问父亲:先帝当年托付重臣辅佐当今皇上,皇上现在还年轻,你曹参身为相国,却每日饮酒,也不向皇上请示汇报,这样怎么考虑天下大事啊?曹参之子机灵,回家劝谏父亲,隐瞒了惠帝的话,只当是自己的意见。曹参一听,勃然大怒,把他狠狠地打了两百皮鞭,叱道:“你小子知道什么?也敢谈论天下大事!赶快给我进宫伺候皇上去!”曹参责打的是自己的儿子,得罪的却是皇帝老子。这下汉惠帝当真生气了,在朝会上当面谴责曹参。曹参自然装糊涂,马上脱帽谢罪,然后发言:“请陛下自己考虑一下,陛下的圣明神武比得上高帝吗?”惠帝说:“我怎敢与先帝相比!”曹参又问:“陛下看我与萧何,哪一个更加高明?”惠帝说:“依我看,你似乎不及萧何。”于是曹参继续说道:“陛下说的是!高帝与萧何平天下,定法令,一应俱全,明确无误,现在陛下只需垂衣拱手,无为而治,我等一班朝臣守住职位,按部就班,遵循原有法度而不改变,不也就可以了吗?”惠帝无言以对,只得说:“好!曹参!现在你可以回去休息了。”自知之明什么意思意思
自知之明 [zì zhī zhī míng] 自知:自己了解自己;明:看清事物的能力。指了解自己的情况,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出 处《老子》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人要有自知之明是什么意思?
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学习则针对性补不足,行事则扬长避短。
上一条:“瓜代之期”的扩展资料
下一条:“兴亡祸福”的扩展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