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毁骨立”的扩展资料

导读
- 1、哀毁骨立,猜一生肖
- 2、九岁丧父,哀毁骨立,宗族乡党咸异之。事母以孝闻翻译
- 3、哀毁骨立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
- 4、那一个生肖可以用哀毁骨立这个成语来形容
- 5、哀毁骨立的成语典故
- 6、用哀毁骨立造句
- 7、哀毁骨立意思
- 8、“哀毁骨立”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目录一览:
九岁丧父,哀毁骨立,宗族乡党咸异之。事母以孝闻翻译
先说“哀毁”。古代儒家讲究守孝,父或母死了,要放弃一切工作,哪怕是朝廷大官,也要辞职回家,在父或母的坟前搭棚子守候,三年中节制饮食,以至于变得人鬼不如,这叫“哀毁”。容貌“毁”得越厉害,就说明“哀”越深。(元寿)九岁丧父,哀毁骨立,宗族乡党咸异之:(元寿)九岁时为父亲守丧,“哀毁”到形销骨立,本宗族及同乡人都【咸:都】认为他不同寻常。哀毁骨立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
因为过分悲伤而异常消瘦,身体好像只剩下一副骨架子支撑着。形容孝子在守孝期间由于过分悲哀而损伤了身体。那一个生肖可以用哀毁骨立这个成语来形容
哀毁骨立āi huǐ gǔ lì[释义] 哀:悲哀;毁:损坏身体。骨立:形容极瘦;只剩下骨头架子。指因丧亲极度悲哀;瘦得只剩下骨架。形容守孝期间悲痛尽礼。[语出]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正音] 骨;不能读作“ɡú”。[辨形] 立;不能写作“厉”。[近义] 无肠可断[反义] 笑逐颜开 哀而不伤[用法] 形容守孝期间悲痛尽礼。一般作主语;分句。[结构] 复句式。哀毁骨立的成语典故
成语出处:《后汉书·韦彪传》:“孝行纯至,父母卒,哀毁三年,不出庐寝。服竟,羸瘠骨立异形,医疗数年乃起。”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成语例句:
1、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王戎、和峤同时遭大丧,俱以孝称。王鸡骨支床,和哭泣备礼。武帝谓刘仲雄曰:‘卿数省王、和不?闻和哀苦过礼,使人忧之。’仲雄曰:‘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应忧峤,而应忧戎。’”
2、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二回:“众亲戚已到,商量在本族亲房立了一个儿子过来,然后大殓治丧。蘧公子哀毁骨立,极尽半子之谊。”
3、他母亲去世了,他则哀毁骨立。
4、听到他去世的消息,本就体弱多病的老王哀毁骨立
5、《野叟曝言》一四一回:”素臣见天子哀毁骨立,不忍言归,急入宫面奏天子,欲终丧制。“
成语故事
王戎、和峤同时遭遇大丧。王、和二人都以孝著称。此时王戎瘦得皮包骨头,几乎支撑不住自己的身体;和峤则哀号哭泣,一切都合乎丧葬的礼仪。晋武帝(司马炎)对刘仲雄(刘毅)说:“你常去看望王戎、和峤吗?我听说和峤悲伤过度,这让人很担心。” 刘仲雄回答道:“和峤虽然极尽礼数,但精神元气并没有受损;王戎虽然没拘守礼法,却因为哀伤过度已经形销骨立了。所以我认为和峤是尽孝道而不毁生,王戎却是以死去尽孝道。陛下您不必去担心和峤,而应该去为王戎担心呀。”
古代有名的孝子王戎与和峤两人同时丧父母,和峤按照风俗习惯,守孝三年,神气丝毫没有损伤。而王戎则不同,他在父母的灵前搭了一个小棚,整天陪伴父母的灵,十分伤心,而且吃的很少,整个身体变成骨瘦如柴,三年后经很长时间调养才恢复。
上一条:“颜精柳骨”的扩展资料
下一条:“光彩耀目”的扩展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