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安不忘危”的拓展阅读资料(2)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安不忘危”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怎样做到安不忘危?、安不忘危,盛必虑衰。的意思、安不忘危,治不忘乱。什么意思?、安不忘危,盛必虑衰。、安不忘危,盛必虑衰。 是什么意识!!!、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什么意思等

怎样做到安不忘危?

怎样做到安不忘危,孟子有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应该有高远的志向,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不迷失不放纵,高瞻远瞩

安不忘危,盛必虑衰。的意思

意思是:身处安全之地不忘记危险,在强盛时必定考虑到衰败之后的事。
出自《陈汤传》,选自东汉班固所著《汉书》。
节选原文:
安不忘危,盛必虑衰,今国家素无文帝累年节俭富饶之畜,又无武帝荐延枭俊禽敌之臣,独有一陈汤耳!假使异世不及陛下,尚望国家追录其功,封表其墓,以劝后进也。
译文:
况且安定不可忘记危险,强盛必须忧虑衰弱。而今国家平时没有文帝累年节俭积蓄的大量财富,又没有武帝延揽的众多勇猛善战令敌胆寒的名将,所有的,只是一个陈汤而已!假使陈汤已经过世,没有赶上陛下当政的时代,尚且希望国家追录他的功劳,聚土高筑他的坟墓,以鼓励后来的仁人志士
扩展资料
《陈汤传》内容是西汉大将陈汤的生平记事。陈汤,字子公,山阳瑕丘(今山东兖州北)人,汉族,西汉大将。西汉元帝时,他任西域副校尉,曾和西域都护甘延寿一起出奇兵攻杀与西汉王朝相对抗的匈奴郅支单于,为安定边疆做出了很大贡献。
《汉书》,又称《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年中基本修成,后唐朝颜师古为之释注。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全书共八十万字。
《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
《汉书》的史料十分丰富翔实,书中所记载的时代与《史记》有交叉,汉武帝中期以前的西汉历史,两书都有记述。《汉书》的这一部分,多用《史记》旧文,但由于作者思想的差异和材料取舍标准不尽相同,移用时也有增删改动。
汉武帝以后的史事,除吸收了班固遗书和当时十几家读《史记》书的资料外,还采用了大量的诏令、奏议、诗赋、类似起居注的《汉著记》、天文历法书,以及班氏父子的“耳闻”。不少原始史料,班固都是全文录入书中,因此比《史记》更显得有史料价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陈汤传

安不忘危,治不忘乱。什么意思?

《易经·系辞下》指出:“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告诫当政者在安定的时候不要忘记危险,在生存的时候不要忘记灭亡,在国家大治的时候不要忘记发生动乱的可能性。“安”的背后之所以隐藏着“危”,是因为许多人缺乏“居安思危”的意识,导致最安全的状态演变为最危险的状态。

安不忘危,盛必虑衰。

在平安的时候不能忘记潜在的危险在自己飞黄腾达的时候不能忘记可能一下衰败的危险人生处处充满了危险需要居安思危

安不忘危,盛必虑衰。 是什么意识!!!

安不忘危,盛必虑衰”出自《汉书》中的《傅常郑甘陈段传》,原文为:“.....且安不忘危,盛必虑衰,今国家素无文帝累年节俭富饶之畜,又无武帝荐延枭俊禽敌之臣,独有一陈汤耳!假使异世不及陛下,尚望国家追录其功,封表其墓,以劝后进也.......”其本意主要是指一种国防思想,即使处于和平环境,也不能“开夷狄之隙,亏中国之固”(侯应《对问罢边备事状》,《全汉文》卷四十七),要谋及子孙后世,谨防“无边亡国”(《潜夫论.救边》)。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安定的时候不忘记可能出现的危险,生存的时候不忘记可能灭亡,国家大治的时候不忘记可能出现的祸乱。
出自《系辞》
原句是: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译文:  
君子安定的时候不忘记可能出现的危险,生存的时候不忘记可能灭亡,国家大治的时候不忘记可能出现的祸乱。所以,就能使本人身体安宁,国家也得以保全了。
扩展资料:
简介:
系辞,一般上是指《易传·系辞》或《周易·系辞》。亦称《系辞传》,分为上、下两部分。
《系辞》解释了卦爻辞的意义及卦象爻位,所用的方法有取义说、取象说、爻位说;又论述了揲著求卦的过程,用数学方法解释了《周易》筮法和卦画的产生和形成。《系辞》认为,《周易》是一部讲圣人之道的典籍。
它有4种圣人之道:一是察言,二是观变,三是制器,四才是卜占。《周易》是忧患之书,是道德教训之书,读《易》要于忧患中提高道德境界,以此作为化凶为吉的手段。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系辞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anbuwangwei2.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