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不分胜败”的拓展阅读资料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不分胜败”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有“胜败不分”这个词吗、不分胜负是不是成语、不分胜负是不是成语、不分胜负,不分伯仲,不分上下的区别、有首歌曲歌词是谁都不分胜负歌曲名是什么、古代行军打仗的胜败在于等

有“胜败不分”这个词吗

应该是:难分胜负、胜负难分、平分秋色

不分胜负是不是成语

半斤八两 八两:即半斤。一个半斤,一个八两。比喻彼此一样不相上下。 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一:“问:‘来时无物去时空,二路俱迷,如何得不迷去?’师曰:‘秤头半斤,秤尾八两。’”宋·释惟白《建中靖国续灯录》:“踏着秤锤硬似铁,八两元来是半斤。” 彼此彼此 常用做客套话,表示大家一样。亦指两者比较差不多。 出处:清·郭小亭《济公全传》第一二二回:“正说着话,济公进来。周员外连忙举手抱拳说:‘圣僧久违。’和尚说:‘彼此彼此。’” 伯仲之间 伯仲:兄弟排行的次第,伯是老大,仲是老二;间:中间。比喻差不多,难分优劣。 出处:三国·魏·曹丕《曲论·论文》:“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 不差上下 不分高下,差不多。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80回:“一般是鲜花嫩柳,与众姊妹不差上下。” 不分伯仲 分不出第一第二。 不分胜负 分不出谁胜谁负。形容竞赛双方水平、技术相当。 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四回:“孙悟空金箍棒,变作万万千千。半空中似雨点流星,不分胜负。” 不分轩轾 不分高下、轻重。比喻对待二者的态度或看法差不多。 出处:《后汉书·马援传》:“居前不能令人轾,居后不能令人轩……臣所耻也。” 鼓旗相当 两军对敌;对抗。比喻双方力量不相上下。同“旗鼓相当”。 出处:《后汉书·隗嚣传》:“如令子阳到汉中、三辅,愿因将军兵马,鼓旗相当。” 七七八八 ①犹言差不多。②犹言零零碎碎各式各样棋逢敌手 比喻彼此本领不相上下。 出处:唐·尚颜《怀陆龟蒙处士》诗:“事免伤心否,棋逢敌手无。” 棋逢对手 逢:相遇。下棋遇到对手。比喻争斗的双方本领不相上下。 出处:《晋书·谢安传》:“安常棋劣于玄,是日玄惧,便为敌手而又不胜。”唐·杜荀鹤《观棋》诗:“有时逢敌手,对局到深更。” 旗鼓相当 比喻双方力量不相上下。 出处:《后汉书·隗嚣传》:“如令子阳到汉中、三辅,愿因将军兵马,鼓旗相当。” 均力敌 双方势相当,不相上下。同“均力齐”。 均力齐 双方势相当,不相上下五雀六燕 比喻双方轻重相差不多。 出处:《九章算术·方程》:“今有五雀六燕,集称之衡,雀俱重,燕俱轻, 一雀一燕交而处,衡适平。” 轩轾不分 轩轾:古代车子前高后低叫轩,前低后高叫轾。不分高下、轻重。比喻对待二者的态度或看法差不多。 出处:《后汉书·马援传》:“居前不能令人轾,居后不能令人轩……臣所耻也。” 一班一辈 指同等,不相上下。 出处:明·方汝浩《禅真逸史》第十一回:“当日你这厮诽谤朝廷,潜地奔逃,我这一班一辈的人,为你不知受过多少限责,你却躲在卖酒的李秀家里快活。” 八九不离十 指与实际情况很接近。 出处:老舍《柳屯的》:“可是比较的,我还算是他的熟人,自幼儿的同学。我不敢说是明白他,不过讲猜测的话,我或者能猜个八九不离十。”

不分胜负是不是成语

半斤八两 八两:即半斤。一个半斤,一个八两。比喻彼此一样不相上下。 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一:“问:‘来时无物去时空,二路俱迷,如何得不迷去?’师曰:‘秤头半斤,秤尾八两。’”宋·释惟白《建中靖国续灯录》:“踏着秤锤硬似铁,八两元来是半斤。” 彼此彼此 常用做客套话,表示大家一样。亦指两者比较差不多。 出处:清·郭小亭《济公全传》第一二二回:“正说着话,济公进来。周员外连忙举手抱拳说:‘圣僧久违。’和尚说:‘彼此彼此。’” 伯仲之间 伯仲:兄弟排行的次第,伯是老大,仲是老二;间:中间。比喻差不多,难分优劣。 出处:三国·魏·曹丕《曲论·论文》:“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 不差上下 不分高下,差不多。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80回:“一般是鲜花嫩柳,与众姊妹不差上下。” 不分伯仲 分不出第一第二。 不分胜负 分不出谁胜谁负。形容竞赛双方水平、技术相当。 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四回:“孙悟空金箍棒,变作万万千千。半空中似雨点流星,不分胜负。” 不分轩轾 不分高下、轻重。比喻对待二者的态度或看法差不多。 出处:《后汉书·马援传》:“居前不能令人轾,居后不能令人轩……臣所耻也。” 鼓旗相当 两军对敌;对抗。比喻双方力量不相上下。同“旗鼓相当”。 出处:《后汉书·隗嚣传》:“如令子阳到汉中、三辅,愿因将军兵马,鼓旗相当。” 七七八八 ①犹言差不多。②犹言零零碎碎各式各样棋逢敌手 比喻彼此本领不相上下。 出处:唐·尚颜《怀陆龟蒙处士》诗:“事免伤心否,棋逢敌手无。” 棋逢对手 逢:相遇。下棋遇到对手。比喻争斗的双方本领不相上下。 出处:《晋书·谢安传》:“安常棋劣于玄,是日玄惧,便为敌手而又不胜。”唐·杜荀鹤《观棋》诗:“有时逢敌手,对局到深更。” 旗鼓相当 比喻双方力量不相上下。 出处:《后汉书·隗嚣传》:“如令子阳到汉中、三辅,愿因将军兵马,鼓旗相当。” 均力敌 双方势相当,不相上下。同“均力齐”。 均力齐 双方势相当,不相上下五雀六燕 比喻双方轻重相差不多。 出处:《九章算术·方程》:“今有五雀六燕,集称之衡,雀俱重,燕俱轻, 一雀一燕交而处,衡适平。” 轩轾不分 轩轾:古代车子前高后低叫轩,前低后高叫轾。不分高下、轻重。比喻对待二者的态度或看法差不多。 出处:《后汉书·马援传》:“居前不能令人轾,居后不能令人轩……臣所耻也。” 一班一辈 指同等,不相上下。 出处:明·方汝浩《禅真逸史》第十一回:“当日你这厮诽谤朝廷,潜地奔逃,我这一班一辈的人,为你不知受过多少限责,你却躲在卖酒的李秀家里快活。” 八九不离十 指与实际情况很接近。 出处:老舍《柳屯的》:“可是比较的,我还算是他的熟人,自幼儿的同学。我不敢说是明白他,不过讲猜测的话,我或者能猜个八九不离十。”

不分胜负,不分伯仲,不分上下的区别

不分胜负就是没输赢,不分伯仲就是差不多,不分上下就是上下都一样,不用区分,也有差不多的意思?

有首歌曲歌词是谁都不分胜负歌曲名是什么

一切都是我的错
演唱:魏俫
作词:龙军
作曲:龙军
编曲:袁杰
吉他:赵越
混音:廖飒深
和声编写/演唱:龙军
录音室:星特龙音乐工作室
我不该当初放弃你的爱
两颗心各自染上了尘埃
你的泪为我一再流出来
深深被爱伤害
没实现昨天给你的誓言
闭上眼装作一切看不见
我的心多想再回到从前
回到你身边 对你说抱歉
原谅一切都是我的错
让你为我为爱受折磨
你为我付出那么多
我却让你从此都难过
原谅一切都是我的错
害你为我失去了快乐
我曾经许下的承诺
让你的爱得不到解脱
是我的罪过
没实现昨天给你的誓言
闭上眼装作一切看不见
我的心多想再回到从前
回到你身边 对你说抱歉
原谅一切都是我的错
让你为我为爱受折磨
你为我付出那么多
我却让你从此都难过
原谅一切都是我的错
害你为我失去了快乐
我曾经许下的承诺
让你的爱得不到解脱
是我的罪过
一切都是我的错
让你为我为爱受折磨
你为我付出那么多
我却让你从此都难过
原谅一切都是我的错
害你为我失去了快乐
我曾经许下的承诺
让你的爱得不到解脱
是我的罪过

古代行军打仗的胜败在于

有非常多的因素 我们知道,由于自然条件的制约,一般的国家有余粮调出区和非余粮调出区之分,余粮调出区的粮食产量是比较大的,能够供给额外人口,因此军队行军一般是在余粮调出区之内当然,因作战需要而不得不在非余粮调出区行军的情况是非常多的。但大体上是把在余粮调出区行军视为正常。在这样的地区内行军比较省力,如果是在本国领域内或友好国家行军,则依靠后勤队提供粮食和依靠派员征、购买当地百姓的粮食。如果军队纪律不好,征往往成为掠夺,掠夺本国居民一向被认为是令人不齿的行为。但纪律不好的军队经常这样做。比如明末官军,被称为:“强盗好比梳子,士兵好比筛子,军官好比剃刀”。这样的军队想打胜仗,除非天神帮忙。纪律良好的军队不会掠夺本国人民。有一个小故事是:一个军团的罗马军队在一个苹果园中驻扎,当他们离开的时候,连一个苹果都没有减少。如果因故不在余粮调出区行军,那么有好几种办法:一是掠夺。人民遭到掠夺,固然悲惨,但军队的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二是派兵打猎和采集食物;三是依靠随行给养和牲畜。如阿拉伯军进攻东罗马的叙利亚的时候就是这样;四就是依靠补给队了。当到了敌国境内的时候,军队的补给就会遭到极大挑战。因为不仅补给距离变长了,而且还要面临敌人的坚壁清野和骚扰。在各个地区,收割粮食的时候不同,在热带是一年三熟,暖温带是一年两熟,温带是一年一熟,除了收割季节外,其余时候必须从敌国人民那里获得粮食。 在古代,掠夺敌国居民是天经地义的。这种掠夺往往非常残酷。焚烧、掠夺、**是家常便饭。凯撒进攻别都里及斯人的时候,因为没有焚烧村落而使后者猝不及防。可见当时罗马军队是把焚烧村落视为惯例的。其实没人任何头脑正常的将官会限制军队在敌国境内的掠夺。只有在内战中,掠夺才有可能得到限制。比如完颜亮进攻南宋的时候,严格约束纪律,士兵失火烧毁民房,都被斩。于是金军与百姓“亲如一家人”。其实即使在现代,国际法也认为帝国的人民和财产具有“敌性”,允许限制其自由和进行征。当然,无节制的掠夺是被禁止的了。在掠夺时,一般大部队是不出动的。只出动散兵进行。除了掠夺之外,最重要的还是从自己国家获得补给。但在敌国境内,补给队容易遭到击,因此补给队本身也需要护卫。中国进攻匈人的前119年漠北决战中,主力骑兵1o万,而保护后勤队的步兵却有数十万。这些步兵当然也要消耗粮食,因此运到目的地的粮食有限,当时就有一种说法,对匈人作战:运输三十石粮食才能到达一钟。由此可见如果对拥有大量骑兵的敌人作战,后勤压力是多么大。 在敌国境内行军,遭到击的危险比较大,所以行军的时候要有所防范。在国内行军时只需要成一字长蛇阵沿重要道路行军即可,如果军队数量太多,沿几条道路前进就是了,但在敌国内,要避免敌军的突,所以一般避免在狭隘的地形,如山谷、沼泽行军,因为一旦遭到敌人击,很难展开。行军时,一般把军队放在前面,指挥中枢及其卫队放在中间,后勤队和其他非战斗人员放在后面。行军队伍两翼是机动性好的轻装部队和骑兵,以便照应前后。军队按建制分成若干部分,当遭到击时,先头部队在原地坚守,第二部分向左前方展开,第三部分向右前方展开,以后部分单数向左前方更远处,双数向右前方更远处展开。迅从行军状态转变为战斗状态。如果非要从狭隘地区行军不可,为了安全,一般要先占领前方高地。如在水网地带,一般要多路并进,每路都保持在临近的另一路能够看得到的距离内。只有经过严格训练的军队,才能够迅而有序的从行军状态变换到战斗状态,或者进行相反变换。 古代军队的行军度,依敌方的抵抗和我方的战略需要而有所不同。罗马重步兵的标准是负荷23公斤(有说15公斤,这似乎太“轻松”了;有说5o公斤,这又太重了)在5小时内行军31到39公里。刘彻时代之前,中国人在谈到中匈边界的时候,说边界距长安仅三百里,轻骑一日一夜可至。西方的例子是汉尼拔在扎马之战失败后,据说两人两马在一天一夜间跑了2oo多公里。为了出奇制胜,轻骑兵长途快行军是有可能的。但不能持久。这是要注意的。因为轻骑兵如果快机动,必然要抛下后勤队、重装部队和一切不能快机动的人和物,而且,马匹本身将十分疲劳(尽管骑兵一般有备用马,但为了节省马力,备用马一般是不随快部队前进的,否则所有的马匹都无法休息)。这样,轻骑兵自己的战斗力和持久能力必然大大下降。基本上只能出奇制胜。一旦制不了胜,就只有失败一途了。不过快机动确实能够为统帅带来巨大的机会。历史上,用轻骑兵快进击获得大胜的例子很多,最有名的就是蒙古军队的胜利。总的来说,古代军队的进军度,取决于牛车或马车的度。也就是一天至多4o公里。如果是轻骑兵的快突进,那么在三天之内前进24o公里是可能的。 接下来谈谈军队需要的补给品。古代军队所需要的补给品有粮食、柴禾、衣物、备用武器、备用武器部件、一次性射击武器、帐篷、挖掘和建筑工具、备用乐器,等等。军队携带粮食根据不同的战术需求,其备量不一。有的为了轻装前进,仅备三日粮;有的又带上够吃三个月的粮食。有的情况下,军队带着大批牲畜作为肉食来源。如凯尔特人和日耳曼人都曾如此作。前面提到的进攻叙利亚的阿拉伯军在沙漠中曾吃骆驼肉(不知滋味如何)。特别要提到的是:战马需要饲料。虽然在补给不畅的情况下,马匹也可以只吃青草,但这会导致气力的衰减――自然,粗放饲养的马匹,习惯了吃青草,但这样的马匹体力是不及那些精心培育的马匹的。而到了冬天则非准备干草不可。一般来说,军队只携带最基本的衣服和衣料,以供衣物磨损了的士兵更换,以及及时修复损坏了的旗子。加上没有洗澡的条件,所以古代军队几乎都是臭不可闻的,全身爬满了跳蚤。备用武器也只有少量,而武器部件则供那些较易损坏的武器使用,如弓弩的弦等。至于一次性消耗的射击武器,则是箭,古代欧洲还有标枪、石块等。一般一名射击兵携带箭数从3o枝到5o枝不等。挖掘和建筑工具,因国别而异,罗马军队的工事世界闻名,自然它的建筑工具是非常完善的。而较落后的军队一般没有什么建筑工具,如凯尔特和日耳曼军队。 军队所需非战斗人员则因国别而异。斯巴达军一人需要七名军奴,但其他希腊军队一般一名重步兵仅有一名军奴、罗马军队也有大量军奴、东罗马军队有军医、中**队基本上没有非战斗人员,一些杂务也由士兵完成、中世纪的欧洲骑士有背负其盔甲的奴仆。。。总之,各国的情况很不一样。另外,随军商贩、军妓、高层人物的随员等情况也不一样,不过这跟战术没有多大关系,故而从略。有的军队,如希波战争时的波斯军队,带着庞大的员队伍,这样的军队战斗里一般是不强的。 军队的工事和营盘是防止敌人击的保障和军队失败时依托的屏障。一个修建良好的工事体系,是难以攻破的,敌人的一切诡计在它面前也难以得逞。这里可以以凯撒在包围阿来西亚市修建的工事为例,宽近7米的第一道壕沟,5米宽的第二道和第三道壕沟,第三道壕沟中灌满了水。后面是4米高的护堤,上面再加上胸墙和雉堞,胸墙和护堤衔接的地方,向外斜列着削尖的木桩。护堤上每隔27米修建一座木塔。并布置弩炮。护堤和第一道壕沟之间相距13o米。为了增加敌人穿越的难度,在这13o米内很快又增加了如下防御设施:采伐了许多树干和坚韧的树枝,把树枝顶端的皮剥去以后再削尖,在挖掘了一道1.7米深的连亘不断的壕沟之后,把这些木桩直立着排在沟内,把它们的底部钉牢(可能用了铁钉,也可能是埋在土里夯实),使敌人无法拔掉,只有树干的尖端伸出在地面上。它们一共有五行,一层一层地连在一起,互相衔接,又互相穿插,任何人冲进它们,必然会使自己被这些极尖锐的木桩戳穿。在这前面,又挖有象梅花形似的斜对角的坑,深一米,逐渐向坑底收缩倾斜。里面安放着人腿粗细的圆木桩,顶上削尖,用火熏硬,有一部分伸出地面,高度不过四指。为了使它们坚韧和牢固,在它们底下垫有33厘米厚,夯实的土。坑的其余部分放着树枝和柴草,用以掩盖这些暗器。一共挖了八行这样的坑**,相距各一米。在所有这些工程前面,又有33厘米长的木材,顶上钉着坚固的铁钩,彼此相隔不远地整个埋在土中,布满各地。整个工事分对内(对着阿来西亚城)、对外(对凯尔特援军可能来的方向)两部分,对外部分周长达21公里。在讲述了这样坚固的工事之后,罗马营盘似乎就没什么讲头了,只是井井有条而已。 下面讲作战。所谓“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在战斗开始之前,任何军队都需要进行侦察。除了在内战中,间谍会挥较大的作用外,在外战中,在一定的政治环境下,间谍也有其大作用。但在具体的战斗中,间谍一般是用不上的,因为古代没有电报和无线电。当获悉军队内部情报之后送出去往往有其困难,时效性也不好。这样,侦察兵的作用就非常重要了。从很早的时候开始,侦察兵就由轻骑兵担任。为了保证快,侦察骑兵都是轻装,甚至不穿任何防护用具的。因此马力是决定侦察兵能否摆脱敌人的追击,及时将情报送回的唯一保障。在这方面西方的马匹表现要好得多。因为它们身材高大,度快。 一般来说,军队只有在确知敌人所在的情况下才会离开营垒,有时候则是因为攻击敌人必救的某个据点而出动。无论哪一种,当军队离开营垒的时候,战斗多半就要来临了。这时候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双方的装备、训练和人数(在战略篇中将要讲到)。在这一切已经确定的情况下,军队要作战,就必须排成阵型。 古代基本的阵型,是方阵和圆阵。方阵适用于进攻,而圆阵适用于防御,这在任何国家都是一样的。不过一些国家对于阵法有其独特见解。如中国和印度就有很多阵法的名称。有的是确实有用的,有的则只是一些吸引眼球的名字而已。下面是一些比较有用的阵法: 华夏国家的阵法,依《孙膑兵法》,有方,圆,锥行,雁行,钩行,玄襄,疏阵,数阵,及火阵,水阵八种阵法,后两种是特殊的,主要使用的是进攻时的锥行阵、方阵和防御时的圆阵,这些阵势无需多说。疏阵适合散兵作战;雁行阵适合挥弩兵的射击力量。 马其顿的阵法,以方阵为核心,贯彻轻重结合、步骑结合的原则。大体上将重装步兵作为中坚,纵深16列;作战时视情况可以排成横队(宽度大于纵深)、纵队(纵深大于宽度)、楔形或菱形,如果受到围攻,则可收缩为凸半圆形,要围攻敌人则成凹半圆形。右翼为作战主力(这是借鉴了伊巴密农达的斜阵),集中重装骑兵和轻装兵。左翼一般为轻骑兵。战线后有时还有少数轻装步、骑兵。主力阵形前方则为射击兵。用以搅乱对方和遮蔽我方主要阵形。 罗马三列阵,古代最优秀的步兵战阵,从前3世纪成熟,到3世纪衰落。可以叙述如下:早期的罗马方阵(公元前4世纪开始),每个罗马军团重装和轻装的步兵大约42oo人,骑兵3oo人,每个军团分成3o个中队另2个百人队,每个百人队3o――6o人,其他兵种中队的编制有所不同。按照士兵的年龄、训练程度、战斗经验,重装步兵分成三列,第一列是最年轻和没有什么战斗经验的士兵(枪兵),第二列是有成年的有一定战斗经验的士兵组成(主力兵),第三列是年长且战斗经验丰富的老兵,被称为后备兵。第一列、二列各有1o个中队,每个中队12o人,第三列也是1o个中队,但人数却只有6o人。每列之间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以便于两列之间的退后或者前进,前2列是主要的战斗阵列,所以稍微的靠近点,第三列最远。另外还有12oo名轻步兵和3oo名骑兵,他们两列于阵列的最前方或者两翼。罗马军团三列队法最小战术单位是中队,每一中队为一个小方阵,排成6列,每列2o人,两人之间相隔是1.8米。后来生的变化主要是取消了军团中的骑兵。马略改革之后,三列兵的训练程度和装备大体相等,没有了青年兵、老兵和后备兵的区别。 骑兵由于其机动性,难以排列较复杂的阵型。在重视冲锋的欧洲,采取“野猪头阵型”,其实也就是锥形阵。这种阵势非常密集,有一种说法是向队形中抛一个苹果,都会打中一个人或马。在轻装骑射手队形中,最成功的莫过于蒙古的战术了。在这种战术中,轻装骑射手在敌阵外射箭,不与敌人接触。而重装骑兵在远离战场的地方,直到敌人崩溃或者忍不住胡乱冲锋,他们才投入战斗,一举成功。 古代所有的阵型,都有若干共同点: 1.方阵或锥形阵用于进攻,圆阵用于防御。 2.射击兵在战阵前方,以遮蔽本方队形和搅乱对手。但注意,有的军队是所有士兵都有射击兵器的!如唐代的中**队,每人都有弓――令人不解的是有若干士兵还有弩,东罗马的甲胄骑兵,除了长矛之外还有弓――在射箭的情况下怎么放置长矛是个令人困惑的问题。 3.如果我方少于敌方,一般都拉大单兵之间的距离,减少纵深而增加战阵宽度。避免被敌人合围。 4.一般把轻装兵置于两翼,以重装兵为核心。 在冷兵器时代,作战的过程大体上是这样的: 先,当得知敌人的所在的时候,军队离开营垒。在接近敌人或者有遇到敌人击的危险的时候,从行军状态变换为作战状态――如果营垒离敌人很近,则一开始就列阵。在一般情况下,两军会大致相同时间现对手,因此列阵时间大致也相当。所以古代作战的典型场面是两军面对面的对垒。在这种状态下,军队密度会很大,有的在一平方公里内会有1o万名士兵。如果因为某种原因,一方没有及时列好阵型,就遭到了敌人的进攻,往往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但一般的情况是双方逐步逼近,然后射击兵射武器,然后双方的肉搏战就开始了。在某些情况下――通常是一方急于求战――不经过射击战就进入了肉搏战。这种战斗模式一直保留到19世纪初。肉搏战直接决定着战斗的胜负。通常,训练和装备较好的军队会获胜。勇敢也是决定胜负重要的因素。一方突破敌方的阵型,切断其战阵之后,通常敌人的崩溃就开始了。因为这就意味着军队的一部分得不到指挥,作战力度大减,造成相邻的另一部分军队受到敌人更大的压力,如此累加,全军崩溃。古代军队战斗失败后,大多数的伤亡生在崩溃和逃跑阶段。一般来说,胜者的伤亡要远远少于败者――尽管古代战争真正的伤亡很难确定。由于劳累,胜者往往不会穷追败者,即使追击,也往往针对敌方的指挥中枢。所以很少会生“连一个人都没有剩下”的情况,即使是歼灭战也如此。 由于主要通过侦察兵了解敌情,传令兵传达命令,要及时掌握敌情,并及时下命令非常困难。因此古代军队一般集合成巨大的队伍,战争一般通过大会战来决定胜负。下面是两次经典的战斗: 坎尼会战,前216年8月2日,在坎尼城外的平原上,罗马军8万步兵、6千骑兵和迦太基的4万步兵骑兵作战。指挥者,罗马方面为保卢斯,迦太基方面为汉尼拔。罗马步兵在中央,骑兵分在两翼。步兵排成7o列,分左、中、右三路,以重装步兵放在阵形中心,每列之间有一定距离。骑兵放在步兵的的左右两翼:右翼是罗马公民组成的少数骑兵,左翼为意大利联盟的骑兵。在左、中、右各保留一千骑兵作为预备队。罗马军队以中央战线为核心,军队密度较大,企图进行中央突破。迦太基军队中央战线为较弱的步兵,两翼为较强的步兵和骑兵。并保留三千名骑兵作为预备队。迦太基整个队形呈凸新月形。上午九时战斗开始。先是射击兵的对射,很快开始肉搏。迦太基军中央向后退去,战线由凸新月形变成凹新月形。迦太基重骑兵很快击垮罗马骑兵,开始包罗马军两翼。汉尼拔并派出5百名轻步兵诈降。中午,战场刮起东南风,沙粒飞入罗马军士兵眼里,使他们的作战变得困难。那五百名诈降的军人开始大肆砍杀他们周围的罗马军,由于是在战线后方,罗马军队无法弄清实际情况,大起恐慌。此时迦太基重骑兵已经完成合围,由于战线中央的罗马军队密度很大,在被合围的情况下无法自如的行动,战斗持续到日落。据说有五万四千名罗马军战死,一万八千名被俘。迦太基死亡六千人。 绍约河之战,此战是蒙古军对欧洲骑兵经典的胜利。据《武器和战争的演变》,战斗的经过是这样的:1241年,蒙古苏布台和拔都分率大军进攻东欧,强行越过喀尔巴阡山脉,准备于匈牙利平原会师,在两支部队遥远的侧翼还有两个小规模的骑兵部队,沿途横扫波兰、西里西亚和东普鲁士,掩护主力部队的战略意图。匈牙利国王贝拉在蒙古军队进抵佩斯城前,判明蒙古军的意图,立即组织了1o万人的军队寻求与蒙古军队决战,蒙古近六万人的主力则避开匈军的攻击稍稍后撤。四月,双方最终则在绍约河畔对峙。匈牙利判明对岸是蒙古主力后,迅地抢占了一个巨大的桥头堡,又在河西岸用大量的马车连成坚固的兵营,等待蒙古军队的攻击。蒙古军在后续的工兵到达后,立即在黎明用抛石机和火箭向守卫桥头堡的匈牙利军队射击,守备部队在前所未见的攻击下瞬间溃败,蒙古骑兵迅穿桥而过,向刚刚醒来的匈牙利军队主力起攻击。当匈牙利人满怀信心地列队杀向数量处绝对劣势的蒙古军时,很快现这并不是主力!蒙古军约三万人的主力在近百里远的南方早已乘夜渡过冰冷的河水。蒙古主力从背后杀向匈牙利军队,队形混乱的匈牙利军队立即撤回坚固的兵营死守。蒙古人的工兵遂向兵营里射了密集的巨石、火箭、毒箭(史料记载蒙古人的毒箭含砒霜巴豆,产生强烈的毒烟)、燃烧油。蒙古人采用了“围城必阙”的战术,匈牙利人迅崩溃从缺口逃亡。但是,身着轻装的蒙古军队度和耐力远远高于逃跑者,可以不停顿地换马四处截杀。绍约河之战,匈牙利军队阵亡七万余人。 上面两个战斗的经过就是这样的。前者是步兵作战的典型战例,后者是骑兵作战的典型战例。胜者都打得很精彩。我们也可以从中现一些不同之处:罗马和迦太基军队主要依靠的是训练、勇敢、装备。蒙古军队主要依靠的是机动性。 古代是否有战役呢?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大体上欧美军事学界认为19世纪前不存在战役。但从长平之战来看,古代中国在巨大规模军队作战的情况下,有的作战过程确实可以称为战役了。战役的定义是:“敌对双方军队为达成战争的局部目的或带全局性的目的,根据各自的企图,在统一指挥下,在战争的一个方向或区域,于一定的时间内,按照一定的计划进行的一系列战斗的总和。”因此参战人数众多,作战地域大,作战时间久的古代战斗,似乎也可以称为战役。 以上是对一般战斗的介绍。下面介绍攻守城市的战斗。 大体上粉碎了敌人的野战军之后,就可以进行攻城战了。攻城战的战法,在军队不拥有有效的攻城武器的情况下,一般是用多架云梯强行登城;或者冲撞城门;或者在敌城下强行构筑土堆,直到土堆跟城齐平,然后士兵蜂拥登城。这些是《孙子兵法》上讲述的攻城法。这些攻城法效率很低,而且士兵伤亡大。 如果拥有完善的攻城武器,那么攻城战将是对守城部队巨大的考验。一般的攻城武器有如下几类: 冲车:最简单的是在车上设置吊架,吊着一根部包铁或铜的木头,以士兵来回推动,冲撞敌城城门或城墙。比较完善的形式是在车上设置人字形屋顶,防止上方矢石的撞击。 云梯:没什么可说的。有的在登梯处有保护屋。 攻城塔:在前面有吊梯,可以回避较窄的护城河,直接让士兵登城。马其顿曾经制造过5o米高的攻城塔。 抛石机:最早出现于亚述军队中,其作用原理,有西方式的利用毛绞力或者利用重物的杠杆式抛石机,以及中国式的多人拽拉式杠杆式抛石机。就性能而论,当以重物杠杆式为最好。所以元朝引入了这种抛石机,称为回回炮。 弩炮:有的弩炮跟抛石机有类似之处。既可以射矛箭,也可以射石块。 以上就是一般的攻城武器,比较少见的还有亚述的夹钳,据说这种东西可以夹出城墙的石块;还有马其顿的撬棍吊箱,其样式是在一个三角架上设置一根杠杆,杠杆一头有大无盖箱子,盛放士兵。另一端由多人拉拽,使杠杆移动,箱子就可以被吊到敌城墙上。这种武器仅马其顿装备过,可见它并不可靠。 守城武器除了一般的矢石、燃烧罐外,抛石机和弩炮也可以运用。著名的阿基米德同样设计了夹钳,据说曾经把罗马战舰夹出水面再让它落下,使之沉没(对此我是有怀疑的)。 在装备了完善的攻城武器以后,攻城战就再也不是令攻方统帅害怕得要死的不得已的战法了。相反的,对于守方来说,城市也再不是安全的了。在这种情况下,一般的攻城流程,以罗马军队为例如下: 围困战:先逼近敌城,然后挖掘环绕整个城市的壕沟工事体系。以断绝敌城与外界的联系(对于过于巨大的城市,修建这样的工事体系是很困难的,但攻巨城一般也要出动大军,因此仍然适用)。这种体系包括壕沟、护堤和高塔,以及护堤上的弩炮。为防止敌人使用燃烧兵器焚烧土木工事,高塔跟敌城的城墙往往保持一定距离。一般这样的工事体系要修建内外两重,内层面对城内敌军,外层面对敌援军可能来的方向。军队在工事内驻扎,防止敌军突围,如敌援军赶到,则与之战斗。经过长期围困,迫使敌人投降或攻入城内。 攻城战:如果认为敌人的防守能力不强,或者需要赶快攻破城市,则强行攻城。这时,大量工兵挖掘伸向敌城的壕沟,工兵在护城河上游切断水源,使护城河干涸。在填平若干段护城河之后。攻城塔前进到敌城墙下;或者挖掘地道,伸展到敌城墙下,使敌城墙坍塌;或者用冲车撞击城墙或城门。在进行这种迫近作战时,由大量抛石机和弩炮提供掩护。也可以单纯依靠抛石机集中投掷石块,损坏敌方一段城墙后,士兵蜂拥登城。在此过程中,守城方也会极力破坏攻城方的攻城器械,由于攻城器械主要为木制,所以经常大量使用燃烧罐,为了不使敌方攻城武器挥效用,常常出城门突击攻城军,对于迫近的工程机械和地道,守方可以使用地道来陷没、破坏之。在耶路撒冷守城战中,以色列人就干得不错。 在特殊情况下,使用云梯强行攻城,也是一种战法。在印度亚历山大大帝就曾经使用这种战法,从而孤身处于险境中。 从罗马时代的攻城战情况来看,攻城战对攻方是非常有利的。仅从这个事实就可以看出:任何一座进行围攻的城市,罗马军队都攻破了。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攻方的伤亡要小于守方。罗马攻城战的情况,可以看攻迦太基、耶路撒冷、纽曼细阿三城的战况。前两个是大城市,后一个是小城市,三城的防御战都打得非常悲壮,就攻防过程来说,也是十分典型的。 封建时代的攻城战生了变化,由于筑城技术的展和攻城武器体系的衰退(这跟罗马帝国的衰落有关),西方的城市,甚至小小的城堡,都变得难以攻克了。东罗马都君士坦丁堡,从617年到1453年,曾受到25次围攻,除两次十字军用诈术进入之外,真正被敌军攻破的只有一次。直到大炮出现,攻城才重新变得容易。在东方,中国的攻守战术却有了很大的展,关于这方面情况,《古代兵器史话》(杨泓编著)中有很有趣的描写,推荐大家观看。大体上除了抛石机,封建时代的中国攻城战术是过同期的世界其他地区的。中国著名的攻城战,有南北朝时北魏进攻南方宋朝时的攻城战,这些攻城战表明如果没有有效的攻城武器,攻城将会给攻方带来多么大的灾难;645年安市攻防战;以及北宋进攻辽国的979年幽州保卫战;还有127o-1273年襄阳保卫战。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著名的攻城战的结局大多对攻方不利。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bufenshengbai.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