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成语“不拘于时”的拓展阅读资料(5)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不拘于时”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师说里的不拘于时,学于余的于和余分别是什么意思、古文中“於”和“于”的区别?、不拘于时,学于余。这句是什么文言句式?、李氏子潘 ,年十七,好古文,文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与余翻译、<<师说>>里的"不拘于时"的于是什么意思?、师说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好古文,不拘于时,学于余等

师说里的不拘于时,学于余的于和余分别是什么意思

不受(当时士大夫那种耻于从师的)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

古文中“於”和“于”的区别?

  於:
  yū 姓。
  yú 同“于”
  wū 同“呜”,呜呼。 同“乌”
  佥曰:“於!鲧哉!”——《书·尧典》 “乌”的古字。乌鸦
  虎豹为群,於鹊与处。——《穆天子传》
  於乎,於戏:wūhū,wūhū 呜呼
  於菟:wūtú 古时楚国人对“虎”的称呼
  --------------------------------
  于
  yú
  介词(a.在,如“生~北京”;b.到,如“荣誉归~老师”;c.对,如“勤~学习”;d.向,如“出~自愿”;e.给,如“问道~盲”;f.自,从,如“取之~民”;g.表比较,如“重~泰山”;h.表被动,如“限~水平”)。
  后缀(a.在形容词后,如“疏~防范”;b.在动词后,如“~未来)。
  姓。
  〈动〉
  (象形。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本义:超过)
  往;去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周南·桃夭》。毛传:“于,往也。”
  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逋播臣。——《书·大诰》
  取
  昼尔于茅,宵尔索陶。——《诗·豳风·七月》
  如;好像
  《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易·系辞下》
  又如:于何(如何)
  于
  於
  yú
  〔介〕
  (1) 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意义相当于“在”、“到”或“在…方面(上、中)” [in, at, etc.]
  捐金于野。——《后汉书·列女传》
  (2) 又
  成于机杼。
  射于家圃。——宋·欧阳修《归田录》
  (3) 又
  葫芦置于地。
  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明·袁宏道《满井游记》
  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于:介词,到。)——清·姚鼐《登泰山记》
  (4) 又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年;于以(在何处);于兹(在此);于时(在此)
  (5) 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向”、“对”、“对于”
  告之于帝。——《列子·汤问》
  何有于我。——《论语》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唐·韩愈《师说》
  言于李愬。——《资治通鉴·唐纪》
  语于富者。——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6) 又如:他做的事于人民有益
  (7) 表示动作、行为的所从,意义相当于“从”或“自”、“由” 。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8) 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相当于“被”
  不拘于时。——唐·韩愈《师说》
  苦于多疾。——宋·苏轼《教战守》
  伤于缚者。——清·方苞《狱中杂记》
  择于自然。——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9) 又如:我限于水平,未能对这篇文章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
  (10) 引进比较对象,意思相当于“比”
  甚于妇人。——《战国策·赵策》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同于真。——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11) 又
  同于幻。
  近于自然。——蔡元培《图画》
  (12) 又如: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13) 表示把动作、行为加给对方,相当于“给” 。如:荣誉归于教练
  (14) 表示相对的位置。如:垂直于肋板的脊柱
  (15) 姓
  于
  yú
  (1) 词缀。嵌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不必译出
  以至于寸。——《后汉书·列女传》
  越于诸侯。——《国语·晋语》
  (2) 又
  以免于难。
  可以免于难。
  (3) “於”
  (4) 另见 yū
  于今
  yújīn
  至今。
  车站一别,于今十年
  如今;到现在
  于思
  yúsāi
  常叠用,表现胡子极多
  于时
  yúshí
  介宾词组。在这个时候,当时
  于时冰皮始解。——明·袁宏道《满井游记》
  于是
  yúshì
  紧接上事之后并由于上事而出现某种结果

不拘于时,学于余。这句是什么文言句式?

不拘于时是被动句,学于余是状语后置句不被耻学于师的习俗所约束,向我学习 这个事《师说》吧 联系上下句是这个意思原句是 李氏子蟠,年比,如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原句翻译 李蟠,十七岁,爱好古文,《诗》、《书》等六经经文及解释经文的著作都普遍地研习过,又不被耻学于师的习俗所约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实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道理,特别写了这篇《师说》来赠给他。被动句,“于”子表被动,词语意思是 解释:不受耻于从师的时俗限制。语出:唐·韩愈《师说》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被”。

李氏子潘 ,年十七,好古文,文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与余翻译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李蟠,十七岁,爱好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不受世俗的限制,向我学习。

<<师说>>里的"不拘于时"的于是什么意思?

于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例如: 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在)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在……方面)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 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到) 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左忠毅公逸事》从、自) 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跟、同)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 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给)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如: 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例如: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例如: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

师说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好古文,不拘于时,学于余

韩愈的这篇《师说》是写给一个叫李蟠的十七岁小伙子可以总结为三个原因:①李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②他“不拘于时,学于余”;③“能行古道”作者借为文送学生李蟠来抨击那些上层“士大夫之族”,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bujuyushi5.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