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成语“得意忘象”的拓展阅读资料(5)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得意忘象”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得意忘象 得象忘言 ”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为什么王弼关于言意关系的观点会走到得意需要忘象...、中国哲学史中的得意忘言、得意忘象是什么意思、中国哲学史中的得意忘言、玄契环中,得意忘象;庐结物外,即人而天怎么解释?等

“得意忘象 得象忘言 ”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王弼认为,象数派易学的根本错误在于“存象忘意”,把形式置于首位,而丢掉了其中的义理。王弼认为这是一个研究方向上的错误,易学之所以陷入荒诞烦琐,“伪说滋漫”,都是由此而产生的。正确的研究方向应该是“忘象以求其意”,也就是说在“得意”(意:认识目标)以后,应该“忘象”(象:表达形式)以摆脱感性的束缚,使思维来一次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立足于这样的认识,王弼进一步具体地论述了“得意忘言”的哲学方法。言:认识的工具。

为什么王弼关于言意关系的观点会走到得意需要忘象...

在王弼的《周易略例·明象》中言道:“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犹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也。然则,言者,象之蹄也;象者,意之荃也。是故,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象生于意而存象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象也;言生于象而存言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言也。然则,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故立象以尽意,而象可忘也;重画以尽情,而画可忘也。”
在这段话里王弼对“言”、“象”、“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之所以有这样的理解:
首先,其根据是“言生于象”,“象生于意”。(《周易·乾卦·文言》王注云:“夫易者,象也。象之所生,生于义也。”)但是根据这个意义产生的卦象是语言产生的依据,而卦象是根据意义(圣人从天地万物中观察概括而得)而得出,“象”附于“意”,是“言”和“意”的中间环节,至此,王弼的言意之辩并没有超出《系辞》的范围。但是在论述中,可以发现三者之间存在的互动递进的关系。周裕锴主张理解这个关系可以从四个角度出发:从功能角度上看,“象”具有象征“意”的内涵的功用,而“言”则具有说明’象’的象征意义的功用;从生成角度看,“意”派生象,“象”派生“言”;从理解的角度看,可以通过派生的“言”来了解“象”,从派生的“象”来了解“意”;从表达的角度看,“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或者说,“意以象尽,象以言著”。
其次,在得意过程中,“言”、“象”仅仅具有工具价值。王弼借《庄子·外物》中的鉴蹄之喻指出,“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因此,“象”需要“言”才能更好的说明其象征意义,“言”是表达“象”的工具,“象”是得“意”的工具,借助于“象”能更好的尽意。在肯定“言”、“象”作用的同时,反对因“言”、“象”的得象、得意作用而执着于“言”与“象”,它们仅仅是工具、手段,并非目的。
再次,“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王弼继而用反证法论述了执着于“言”就不能“明象”,执着于“象”就不能“得意”。要言之,执着于手段往往达不到真正的目的。

中国哲学史中的得意忘言

得意忘言”于正始玄风贵无学派的主张,其根源在于“言不尽意”的思想,其代表人物是王弼,我简单说下首先,王弼认为“言”、“象”、“意”为依次递进的关系,即“言生于象”、“象生于意”、“意以象著”、“象以言著”。他认为,一般的名言是不能完整的把握大道的,即“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名言用以指事造形,要求同对象有一一对应的关系,而道是混成之物,非一般名言可以把握。其次,因此他认为名言只是达到认识所需要凭借的工具,而不能过分拘泥于此,所谓言不尽意,即言可达意,但不能尽意。即本体表现为万有,但又拥有超越万有之上的特殊本体意义;言可达于万有,也就是达到本体之表现,却不能达于万有本身。体现了人始终存在的相对的认识手段与绝对的认识对象、有限的认识工具和无限的认识目标之间的矛盾;对于中国哲学言近而旨远的特殊意蕴产生了重要影响。第三,所以要把握本体,认识事物,对于名言的态度就应该是随用随忘,随取随遣。即走“得意忘言”的道路。言、象并不是意本身,它们的位阶在意之下,应当做到“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这就是“得意忘言”。以上,就是得意忘言的基本思路。参考资料:刘文英《中国哲学史》

得意忘象是什么意思

得意忘形dé yì wàng xíng【解释】:形:形态。形容高兴得失去了常态。【出自】:《晋书·阮籍传》:“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示例】:他把科长看成有天那么大,把他和科长连在一块,他没法不~。◎老舍《四世同堂》三十二【近义词】:忘乎所以自鸣得意得意洋洋趾高气扬【反义词】:怅然若失心灰意冷【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中国哲学史中的得意忘言

得意忘言”于正始玄风贵无学派的主张,其根源在于“言不尽意”的思想,其代表人物是王弼,我简单说下首先,王弼认为“言”、“象”、“意”为依次递进的关系,即“言生于象”、“象生于意”、“意以象著”、“象以言著”。他认为,一般的名言是不能完整的把握大道的,即“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名言用以指事造形,要求同对象有一一对应的关系,而道是混成之物,非一般名言可以把握。其次,因此他认为名言只是达到认识所需要凭借的工具,而不能过分拘泥于此,所谓言不尽意,即言可达意,但不能尽意。即本体表现为万有,但又拥有超越万有之上的特殊本体意义;言可达于万有,也就是达到本体之表现,却不能达于万有本身。体现了人始终存在的相对的认识手段与绝对的认识对象、有限的认识工具和无限的认识目标之间的矛盾;对于中国哲学言近而旨远的特殊意蕴产生了重要影响。第三,所以要把握本体,认识事物,对于名言的态度就应该是随用随忘,随取随遣。即走“得意忘言”的道路。言、象并不是意本身,它们的位阶在意之下,应当做到“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这就是“得意忘言”。以上,就是得意忘言的基本思路。参考资料:刘文英《中国哲学史》

玄契环中,得意忘象;庐结物外,即人而天怎么解释?

玄契犹默契。 唐 李华 《杭州龙泉寺故大律师碑》:’默修玄契于文义,受教顿悟于宗师,不由门阶,径造堂室。’ 五代 齐己 《拟嵇康绝交寄湘中贯微》诗:’相知在玄契,莫讶入行疏。’ 清 周亮工 《与张瑶里书》:’空山落叶,光景更真静者,於此中自有玄契。’环中,圆环的中心。庄子 用以比喻无是非之境地。《庄子·齐物论》:“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郭象 注:“夫是非反覆,相寻无穷,故谓之环。环中,空矣;今以是非为环而得其中者,无是无非也。无是无非,故能应夫是非。是非无穷,故应亦无穷。”《旧唐书·李德裕传论》:“泯是非於度外,齐彼我於环中。”续范亭《自慰》诗:“未竭 长弘 血,且住 比干 心。忘年并忘义,逍遥任环中。”借喻灵空超脱的境界。唐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雄浑》:“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匪强,来之无穷。”得意忘象,体会到美景中的玄妙真谛,就忘记了外在的景象。庐结物外,房子建在远离尘世的地方。即人而天,天即人,人即天 天人合一。顺应自己就是顺应天意。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deyiwangxiang5.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