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鹅湖之会”的拓展阅读资料(2)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鹅湖之会”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辛弃疾的论鹅湖会是什么、文言文翻译,鹅湖之会。、鹅湖之会的争论焦点是什么、“鹅湖之会”是怎么回事?、名词解释 鹅湖之会、何为“鹅湖之会”?等

辛弃疾的论鹅湖会是什么

文学史上的鹅湖之会
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年),陈亮往上饶拜访辛弃疾,二人于鹅湖寺相聚数日。期间,两位词人共商恢复大计,畅谈英雄理想,并相互激励、写出数首相互酬答的唱和词。
【详细资料】
辛弃疾与陈亮的鹅湖之会
稼轩词派是宋代词史上最为耀眼的一个词派,刘扬忠先生将其推许为“南宋前期词坛审美主潮的最高代表,也是整个南宋时期人数最多、艺术生命力最为强大且影响深远的第一大词派”,并认为辛弃疾是这一词派的“主帅和灵魂”,陈亮、刘过为第一、第二“健将”,韩元吉、陆游则为这一词派的“同盟军”。而词派之中几个主要人物之间的交往与词的创作又为词派的形成和词派影响的扩大搭建了一个十分厚实的平台这其中鹅湖之会无疑更是辛弃疾、陈亮交往乃至稼轩词派形成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应予以关注。辛弃疾与陈亮两人的交谊最早可以定在淳熙五年(1178年),是年正月陈亮至临安,诣阙三上孝宗书,其间在临安逗留了20天。此时,辛弃疾从江西安抚使任召为大理少卿。于此,《陈文集》中有载:“辛幼安、王仲衡俱召还,张静江无别命否?元晦亦有来理乎?”两人的临安相聚在陈亮后来给辛弃疾的书信中可以得到证实:“亮空闲没可做时,每念临安相聚之适。”临安相聚,两人结下深厚友谊,在其后时日中,陈亮曾数次致信辛弃疾,辛弃疾也曾向朋友屡屡问起陈亮的境况。在《与辛幼安殿撰》书中陈亮说:“一别遽如许,云泥异路又如许,本不欲以书自通,非敢自外,亦其势然耳。前年陈咏秀才强使作书,既而一朋友又强作书,皆不知达否?不但久违无以慰相思也。去年东阳一宗子来自玉山,具说辱见问甚详,且言欲幸临教之,孤陋日久,闻此不觉起立,虽未必真行,然此意亦非今之诸君子所能发也。”此信作于淳熙十年(1183年)。也是在这封信中,陈亮与辛弃疾相约在秋天访问上饶,最终却没有成行。这一访问最后被推迟到了5年后的冬天。这就是词史上著名的辛弃疾与陈亮的鹅湖之会。陈亮一生亦是以恢复为己任,尽管一生中曾三次入狱,但是始终没有泯灭他对国家、对民族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鹤林玉露》载:“朱文公云,辛幼安陈同甫朝廷赏罚明,此等人皆可用。”一由此可见,在朱熹的眼中,辛弃疾和陈亮是于同一类人物的。从《中兴五论》到《戊申上书》,陈亮一生曾多次上书朝廷,表达自己的政治见解,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六达帝廷,上恢复中原之策;两议

文言文翻译,鹅湖之会。

  朱熹的主张,希望学人广泛阅览,然后归向简要。陆九龄、陆九渊兄弟的主张,先去蔽、开显自己的本心,而后使他广泛阅览。朱熹认为二陆的教育人的思想太过简易,二陆认为朱熹教育人的思想太过繁琐支离。
  ======================================
  陆九渊的“发明本心”
  发明本心根据字面上的理解就是发明自己的本心
  同样也可以这样解释
  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正心、诚意等修养功夫得到真善美
  为求胜而争论是不善与人合作,那是好高不能忘己的毛病。真正善于养心的人,是要让心保持其本然的、未受蔽累的一物不着的状态。
  发明本心应该出自与陆九渊的 “先发明人之本心然后使之博览”
  毋须在读书穷理方面过多地费功夫
  应该先挖掘自己的内心
  陆九渊是北宋理学中心学的开创者,他提出的核心是“心即理也”,意思是 本心即天理。他的名言是“宇宙便是我心,我心便是宇宙”。陆九渊的思想言论具有很大的冲击力,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并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思想体系。
  自己在心中去发现真、善、美,达到自我完善。
  此处之“发明”不是科学技术之发明,而是去蔽、开显;
  “本心”或“心”,并不指感觉、知觉、分析、综合等认识活动。而主要指的是“理”,一种广含宇宙与人的道德智慧。

鹅湖之会的争论焦点是什么

不懂你所谓的鹅湖之战是什么,你可以详细的说一下你所谓的鹅湖之战,以便大家能够帮助你。希望能够帮到你,还望及时!

“鹅湖之会”是怎么回事?

孝宗朝是南宋思想最活跃的时代,南宋的著名学派几乎都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朱熹就是在孝宗时期逐渐建立起了系统的理学体系,形成了集理学大成的学派。由于他出生于尤溪,主要活动于建阳(今福建建阳)、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地区,因此他这一派也被称为闽学派。这一时期理学的另外一个重要学派,是陆九渊创立的心学学派。陆九渊(1139~1193),字子静,号存斋,世称象山先生。因为他是抚州金溪(今江西金溪)人,所以心学学派又称为江西学派。两派在宇宙观、心性论、方法论上都有严重的分歧。在宇宙观上,陆九渊认为“宇宙一理”,主张唯理一元论;朱熹则认为“理先气后”,有理气二元论的倾向。在心性论方面,朱熹把人心分为天理、物欲两部分;陆九渊则认为心理是完全合一的。在方法论上,朱熹主张“格物致知”;陆九渊则提倡顿悟式的内省道德修养。为了调和朱、陆两家的分歧,淳熙二年(1175),吕祖谦邀请陆九渊、陆九龄兄弟和朱熹在信州鹅湖寺(今江西铅山鹅湖寺)进行了一场哲学辩论会,与会的还有临川太守赵景明以及刘子澄、赵景昭等人,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在会上,朱、陆双方各持己见,并赋诗明志。陆氏兄弟主张先发明本心,然后加以博览,认为本心之性千古不变,明心功夫终究久大,讥讽朱熹的格物功夫支离,免不了要浮沉。朱熹对此非常不满,主张先博览而后归之约。双方辩论了三天,到最后观点也没有得到统一。

名词解释 鹅湖之会

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六月,吕祖谦为了调和朱熹“理学”和陆九渊“心学”之间的理论分歧,使两人的哲学观点“会归于一”,于是出面邀请陆九龄、陆九渊兄弟前来与朱熹见面。六月初,陆氏兄弟应约来到鹅湖寺,双方就各自的哲学观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这就是中国思想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后比喻具有开创性的辩论会。

何为“鹅湖之会”?

鹅湖之会 (é hú zhī huì) 解释:比喻具有开创性的辩论会。 补充: 出处:南宋 淳熙 二年(1175年)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鹅湖寺举行的一次著名的哲学辩论会。由 吕祖谦 邀集,意图调和 朱熹 和 陆九渊 两派争执。实质上是朱的 客观唯心主义 和陆的 主观唯心主义 的一场争论。它是 中国哲学史 上一次堪称典范的学术讨论会,首开书院会讲之先河。 在现在的江西省 铅山县 有一古寺,寺虽不大,貌也不惊人,但却因南宋时著名 理学 家朱熹曾寓居于此,并在这里发生了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 鹅湖之会 ”,因而远近闻名。 宋淳熙二年(1175年)六月,吕祖谦为了调和朱熹“理学”和陆九渊“心学”之间的理论分歧,使两人的哲学观点“会归于一”,于是出面邀请陆九龄、陆九渊兄弟前来与朱熹见面。六月初,陆氏兄弟应约来到鹅湖寺,双方就各自的哲学观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这就是著名的“鹅湖之会”。 会议辩论的中心议题是“教人之法”。关于这一点,陆九渊门人朱亨道有一段较为详细的记载:“鹅湖讲道,诚当今盛事。伯恭盖虑朱、陆议论犹有异同,欲会归于一,而定所适从。……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陆九渊集》卷三六《年谱》)所谓“教人”之法,也就是认识论。 在这个问题上,朱熹强调“格物致知”,认为格物就是穷尽事物之理,致知就是推致其知以至其极。并认为,“致知格物只是一事”,是认识的两个方面。主张多读书,多观察事物,根据经验,加以分析、综合与归纳,然后得出结论。 陆氏兄弟则从“心即理”出发,认为格物就是体认本心。主张“发明本心”,心明则万事万物的道理自然贯通,不必多读书,也不必忙于考察外界事物,去此心之蔽,就可以通晓事理,所以尊德性,养心神是最重要的,反对多做读书穷理之工夫,以为读书不是成为至贤的必由之路。会上,双方各执已见,互不相让。 此次“鹅湖之会”,双方争议了三天,陆氏兄弟略占上风,但最终结果却是不欢而散。如今,这座古寺也许是因为有这么一次重要会议,也许是因为朱熹住过,将其作为“书房”,作为教书育人之地,因而也叫做“ 鹅湖书院 ”。 整个两宋有两场文人聚会值得注意,一个是“西园之会”,这次文人聚会象征着中国“佛拉明戈时代”的辉煌顶点,而另一个,则是南宋的这次与朱熹紧密相关的“鹅湖之会”,这次会议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ehuzhihui2.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