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成语“公忠体国”的拓展阅读资料(7)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公忠体国”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成语什么国、选自《宋史.王旦传》宽容雅量文言文翻译、吴三桂的平西王在清朝诸王算什么级别?、成语什么国、清朝的爵位从高到低有哪几个等级、公忠体国的三朝宰辅崔浩,为何临死前却被卫兵侮辱?等

选自《宋史.王旦传》宽容雅量文言文翻译

王旦,自幼沉静好学,其父王祜曾说:“此子将来必定官至三公宰相。”宋太宗时中举进士,起初任平江知县,当时县府内传说常闹怪物,不得安宁,王旦将到任前一夜,看守官听到群鬼在大声呼叫说:“宰相公要来了,我们应该避开离去了。”于是怪物从此绝迹。
宋真宗时王旦累升知枢密院,又任宰相,进封太保。受朝廷重用,居相位最久,凡事不固执己见,受人毁谤不与计较,军国大事都参与决策,常为国家荐引贤才,却不让其人知道。
当王旦任宰相时,寇准屡次在皇上面前说王旦的短处,然而王旦却极力称赞寇准的长处。有一天真宗笑着对王旦说:“卿虽然常称赞寇准的长处,但是准却说卿的短处呢!”王旦回答说:“臣居相位参与国政年久,必然难免有许多缺失,准事奉陛下无所隐瞒,由此更见准的忠直,臣所以一再保荐…:.。”真宗由此更赏识王旦。当寇准任枢密院直学士时,王旦在中书有事送枢密院,偶尔不合诏令格式,准便上奏皇帝,王旦因而受到责问,但是王旦并不介意,只是再拜谢过而已。不到一个月,枢密院有事送中书,也不合诏令格式,堂吏发现很高兴地呈给王旦,认为这下逮到机会了,可是王旦却命送回枢密院更正,并不上奏。寇准大为惭愧,见王旦说:“同年怎么有这样大度量呢?”王旦不答。
当寇准免去枢密职位后,曾私下求王旦提拔他为相,王旦惊异地回答说:“国家将相重任,怎可用求来的呢?”准心中很不愉快。其后皇上果然授予寇准节度使同平章事。准入朝拜谢说:“臣若不是承蒙陛下知遇提拔,那有今日?”皇上便将王旦一再推荐之事告知,寇准非常惭愧感叹,自觉德量远不及王旦。后来寇准终于不负王旦,成为宋朝贤相。
当时有位卢某,深夜送黄金百两来求王旦提拔为江淮盐运使,王旦正色推辞说:“你的才能,不可担当这个职务,我那敢私受贿赂而废弃公道呢?”卢某惭愧而退,便整天焚香咒诅王旦快死,有一天晚上,卢某梦见神明呵叱他说:“王公尽心于国家,你竟然心存恶念,要他快死,上天将要惩罚你了。”卢某惊醒,汗流全身,经过几天就去世了。
薛奎初任江淮运使,将赴任前,来向王旦辞行,王旦不谈其他,只说:“东南地方,民生非常困苦啊…”奎退出后说:“听宰相的话,可见他时刻都在关怀百姓啊!”
王旦居家,未曾发过脾气,家人要试他,在他食用的肉羹内,投入尘灰,王旦只吃饭而已,家人问他何以不吃肉羹,旦说:“偶尔不想吃肉。”其后连饭也将它弄脏,王旦也不责问只说:“今天不想吃饭,可以另外弄些稀饭来”。家中不购置田宅,说:“子孙应当自立,何必田宅,田宅会让子孙因争财而作出不义之事呢!”临终时召集子弟到跟前咐嘱说:“我们家世清白,不要遗忘往日槐庭阴德,今后大家应当守持勤俭朴素的美德,共同保持我王家的门楣。我死后,可为我削发,披穿缁衣,依照僧道例殓葬即可”。说完便瞑目而逝。真宗临丧哀恸。追赠为尚书令魏国公,赐谥号文正。
按;王公当国,公忠体国正直无私,举荐贤能,不使其人自知,容人所不能容之度,行人所不能行之事。至于居家,尘灰污其羹饭,也不动嗔心,当其临终犹不忘教诲子弟俭素持家,勤修阴德。观此数事,非圣贤胸怀,何能如此。宜其一生恩宠无比,人民钦敬,鬼神护持,生荣死哀。所谓世间大福德之人,必有过人之德量,由此可以证实。
王旦出生。因其生于凌晨,故取名旦,字子明。王旦先天相貌较丑,脸、鼻皆偏,喉部有突起,华山老道预言其有异人相,“日后必大贵”。

吴三桂的平西王在清朝诸王算什么级别?

清朝爵位:
顺治元年(1644年),清政由盛京(沈阳)迁都北京后,便开始在京郊圈占土地,在城内圈占房屋。顺治五年(1648年),又下令原在内城居住的汉人等居民一律迁到北京的南城(即外城)居住。这一满汉分城居住的政策,对北京人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康乾时期,北京内城居住的已经都是旗人了。旗人,从在编组织上来看,分为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若从血缘关系,或者说从政治地位来看,可以分为宗室贵族、异姓贵族和中下层旗人。宗室贵族包括从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失传下来的本支宗室,和其伯、叔、兄、弟旁支传下来的系列又称觉罗。他们都有着特殊的政治地位、丰厚的经济利益,优越的工作、生活环境,及优先接受文化教育的条件,是全社会在最上层的人。
清朝宗室贵族不断繁衍扩大,和清廷对宗室实行封爵制度有密切的关系。清朝分封宗室贵族的爵位共有14等,从高到低依次为:和硕亲王、世子、多罗郡王、长子、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宗室人员可以通过功封、恩封、封和考封等四种途径取得这些爵位。如在清初开国的“军功勋旧诸王”,有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和硕承泽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和顺承郡王勒克德浑等8人,被称做“八大铁帽子王”。他们有用兵、议政和旗主,而且“世罔替”,其后代总有一嫡子原爵封。如果因故不能封,还准其旁支子孙封原爵。康熙前期,军功勋旧诸王的势力,由于主客观各方面的原因已经削弱;皇日益加强。雍正皇帝曾因其弟允祥“公忠体国”,封他为和硕怡亲王,世罔替。皇室近支因祖恩而得封爵称为“恩封”。清制规定,凡皇子年满15年,则由宗人府奏请皇帝封爵。如果奉旨“暂停封授”,则隔五年再行奏请。于是,皇子照例均可获得封爵。亲王以下,奉恩将军以上的宗室贵族,每代都有一嫡子可承规定的爵位,这叫做“封”。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规定,对亲王和郡王各子的封爵都减一级。例如,原来亲王嫡子以外的各子皆可封为郡王,今改为贝勒;郡王的嫡子以外的各子可封为贝勒,今改为贝子。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又规定,应封爵者,在20岁要经过国语(满语)和马、步射的考试,优者可按例封爵;平者,降一级封爵;劣者,降两级。雍正、乾隆年间,又进一步完善了“考封”制度。乾隆年间对考试的等级又进行了更严格的要求。马射、步射和满语三项全优者,方可授予应得之爵位。两优一平者降一级授封。一优两平或两优一劣则降二级授封。三项皆平或一优一平一劣者,则降三级授封。至于一优两劣、两平一劣、一平两劣及三项皆劣者,则停封。令其学习,再行考试。若应封奉恩将军者,无爵可降时,要给以停俸的惩罚。应降一级者停俸两年;应降两级者停俸三年;应降三级者停俸四年。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清廷进一步规定,凡考试与应封之例不符合者,不仅停封,而且此后永不准再参加考试。
清代,对于宗室中女流之辈及其夫婿和所生子,对于王公贵族之妻室都实行了封授爵位制度。例如,中宫所生的公主,封为固伦公主。妃嫔所生公主,封为和硕公主。中宫所抚的宗室女下嫁,也封为和硕公主。亲王之女。封为郡主。郡王之女,封为县主。贝勒之女,封为郡君。贝子之女,封为县君。入八分镇国公和辅国公之女,封为乡君。王公侧福晋和侧室所生之女,则降二级授封。依此类推到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侧室所生之女已无应降品级。雍正皇帝“禁抑宗藩”的政策,削弱了诸王对旗分人员的支配;禁止朝臣和诸王交接往来,进一步剥夺了各王的参政议政利。康乾时期,宗室贵族养尊处优,除了分翼分班,轮流上朝,走走形式以外,基本上无大在手。一些宗室贵族还被排斥政治之外。在政治上受到打击和挫折以后,他们则移情花草、山水、绘画。甚至有的产生心理变态,他们潦倒的精神生活与其物质生活产生强烈的反差。
清代的宗室贵族的一切事务都由宗人府承办,其基层以族支为单位,设族长、教长管理。宗室贵族以外的旗人社会中,还有世爵世职制度。这些封有世爵世职的贵族,又被称做异姓贵族。康乾时期,异性贵族的世爵世职共有八种,乾隆十六年(1751年)又把世七品官定为恩骑尉,为第九种。九种世爵世职为公、侯、伯、子、男、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恩骑尉。自公至轻车都尉,每种又分为三等。通算起来共有二十一个级别。中下层的旗人则靠获得官缺或兵缺度日,习兵练武是他们的主要职责。

清朝的爵位从高到低有哪几个等级

清爵位分为三个系统:宗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和蒙古爵位。宗室爵位分为十二等,每等若干级。十二等大致可分为超品、品级: 超品: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将军。蒙古爵位一般按照宗室爵位例,同时保留原来的蒙古尊号,有时在亲王之上依旧设立汗号世罔替。异姓功臣爵位当然是封给异姓功臣的。公、侯、伯、子、男是其中的一部分。异姓功臣爵位分为九等。清朝宗室爵位分:和硕亲王、亲王世子、多罗郡王、郡王长子、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一等镇国将军、一等镇国将军、二等镇国将军、三等镇国将军、一等辅国将军、二等辅国将军、三等镇国将军、一等奉国将军、二等奉国将军、三等镇国将军、奉恩将军。笔亲王至公均为超品,镇国将军为正一品,辅国将军为正二品,奉国将军为正三品,奉恩将军为正四品。宗室人员可以通过功封、恩封、封和考封等四种途径取得这些爵位。如在清初开国的“军功勋旧诸王”,有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和硕承泽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和顺承郡王勒克德浑等8人,被称做“八大铁帽子王”。他们有用兵、议政和旗主,而且“世罔替”,其后代总有一嫡子原爵封。如果因故不能封,还准其旁支子孙封原爵。康熙前期,军功勋旧诸王的势力,由于主客观各方面的原因已经削弱;皇日益加强。雍正皇帝曾因其弟允祥“公忠体国”,封他为和硕怡亲王,世罔替。皇室近支因祖恩而得封爵称为“恩封”。清制规定,凡皇子年满15年,则由宗人府奏请皇帝封爵。如果奉旨“暂停封授”,则隔五年再行奏请。于是,皇子照例均可获得封爵。亲王以下,奉恩将军以上的宗室贵族,每代都有一嫡子可承规定的爵位,这叫做“封”。

公忠体国的三朝宰辅崔浩,为何临死前却被卫兵侮辱?

在历史上450年是一个地地道道多事之秋。在那年北宋和魏国之间爆发了最大规模的战争,在上半年北魏也发生了历史上最血腥的政治屠杀,牵扯特别深远,而这个案件就是由崔浩引起来的国史案。引起这场大屠杀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要编著国史,也就是北魏的历史。当时北魏的宰相春浩担任着这个主编的任务,修好了之后他准备把他弄成被文,让天下的人都可以参观一下,但是因为里边儿写了很多见不得人的丑事,所以引来当时北魏贵族阶层的反对。
两帮人就这样开始了争斗,最后事情捅到了皇帝拓跋涛那里。拓跋涛知道这件事情之后直接把崔浩灭族,顺带着处理了跟他很多相关的人士,甚至很多北魏的贵族都受到了牵连,在这一次的政治屠杀当中,一直以来强盛的北魏士族阶级遭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从此元气大伤,一直到灭国的时候都没有恢复过来。
而崔浩则成为了最大的背锅侠,在被行刑的时候几十个是冰跳了上来对他大呼小叫,并且做出了很多的侮辱性行为。从古至今,说实话,得罪皇上的宰相并不少,被处决的也很多,但是没有一个像崔浩这样再得罪了皇帝之后地位下降的如此厉害,就连小兵都可以跳到他的头上拉屎撒尿。但实际上对于当时的北魏王朝,崔浩可以说是忠心耿耿啊。他家祖孙三代都为拓跋家族一直服务,但是到最后就因为修了一本并不是那么好的书,就要被株连全族。
不过也有人认为,其实一开始拖把涛就知道里边儿休书的内容,因为当时太子的老师也参与了这项工作,在这本书刚刚发布出来的时候,拓跋他立刻大刀阔斧地进行了行动。说白了就是崔浩家族在朝廷中的地位太高了,导致皇帝进行了猜疑,所以最后找了个借口把他给处决了。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gongzhongtiguo7.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