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成语“瓜蔓抄”的拓展阅读资料(5)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瓜蔓抄”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古代株连九族这么严重,家属中为什么没有人逃跑?、急!!!!!!!!!!!、瓜蔓抄作为惨无人道的连坐法,到底是怎么样的?、朱棣为什么杀了很多人?、瓜蔓抄的成语出处、瓜蔓抄作为惨无人道的连坐法,到底是怎么样的?等

古代株连九族这么严重,家属中为什么没有人逃跑?

古代社会强调家庭伦理,于是就设计了很多与之相关的赏罚制度。比如荫庇,一个人有了力,自己的家族家人或子孙后代以及亲都可以受到照顾、庇护;又比如株连,一人犯罪,全家也要跟着遭殃。
我们重点聊聊株连。东汉末年刘熙作《释名》有解释:“罪及余人曰诛。诛,株也,如株木根,枝叶尽落也。”事实上,古代的株连,波及的范围并不仅仅有家人,还有亲友、同事,甚至邻居也要跟着遭殃。大家常常听说的满门斩、夷三族、家灭族就是于株连的范畴。
株连有多重,最为严重的无疑株连九族。哪九族呢?一般而言,九族是泛指,说白了就是统称,但有时也确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父族四就是父亲自己一族(父母、兄弟、姐妹、儿女)、出嫁的姑母及其儿子一家,出嫁的姐妹及外甥一家、出嫁的女儿及外孙一家;母族三就是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及其儿子一家;妻族二就是岳父、岳母。
如此一来,与犯事者有血缘姻亲关系的都一网打尽了。历史上有很多人犯了株连之罪。如荆轲刺杀秦王不成被灭“七族”(史记说法),杨玄感起兵失败后“罪及九族”,最为严重的是方孝孺被株连十族(九族之外又添加了学生),受株致死达800多人,时人更是以“瓜蔓”相称。
既然株连如此严重,有人问了,族人中有没有逃跑的可能呢?
几乎没有。主要原因至少有以下三点:
古代有完备的户籍制度
户籍管理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后代不断发展。秦朝是全民户口登记,汉代是“编户齐民”,唐代在已有的基础上,增加了“团貌”的程序。意思是说,对于在册户民不仅要每三年登基一次,还要记录有人户的肤色、身高等体貌特征。明代建立职业户,将全国户口按照职业分工,划为民户、军户、匠户等户籍。在系统的户籍制度里,人员与人员之间,户与户之间,族与族之间什么关系,一目了然,基本上可以掌握八九不离十。所以,要株连谁,翻翻这个一目了然
株连往往事出突然
古代家株连往往事出突然,官员有时候早上去上朝,中午就被关进大牢,判株连之罪。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如方孝孺被朱棣召到朝廷要求起草即位诏书。方孝孺不从,还边哭边骂。朱棣一气之下,就命令将方孝孺车裂于街市。古代社会君至上,往往人治居多,特殊情况下定一个人罪名,是不需要经过司法程序的。既然事出突然,消息定然保密,族人就无逃跑的可能。
即便有人逃走,也难逃遍及全国的通缉

急!!!!!!!!!!!

  原文
  浦阳郑君仲辨[1],其容阗然[2],其色渥然[3],其气充然[4],未尝有疾也。他日,左手之拇有疹焉[5],隆起而粟[6]。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既三日,聚而如钱。忧之滋甚,又以示人,笑者如初。又三日,拇之大盈握,近拇之指皆为之痛,若剟刺状[7],肢体心膂[8],无不病者。惧而谋诸医,医视之,惊曰:“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生。然始发之时,终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9]。终日可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药可治也;至于既成,甚将延乎肝膈[10],否亦将为一臂之忧。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也[11]。”君从其言,日服汤剂,而傅以善药,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复。
  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当其易也,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盖众人之所可知者,众人之所能治也,其势虽危,而未足深畏。惟萌于不必忧之地,而寓于不可见之初,众人笑而忽之者,此则君子之所深畏也。
  昔之天下,有如君之盛壮无疾者乎[12]?爱天下者,有如君之爱身者乎?而可以为天下患者,岂特疮痏之于指乎[13]?君未尝敢忽之,特以不早谋于医,而几至于甚病。况乎视之以至疏之势,重之以疲敝之余[14],吏之戕摩剥削以速其疾者亦甚矣[15];幸其未发,以为无虞而不知畏[16],此真可谓智也与哉?
  余贱不敢谋国,而君虑周行果[17],非久于布衣者也[18]。《传》不云乎“三折肱而成良医”[19]?君诚有位于时,则宜以拇病为戒。洪武辛酉九月二十六日述[20]。
  [编辑本段]注释
  [1]浦阳:唐时设浦阳县,五代吴越改名浦江,今浙江湖州市。[2]阗(tián)然:丰满的样子。[3]渥(wò)然:红润的样子。[4]充然:充盛的样子。[5]疹(zhěn):腄。[6]粟:谓小米粒那么大。[7]剟(ō)刺:亦作“刺剟”,即刺的意思。[8]膂(lǚ):脊梁骨。[9]瘳(chōu):病愈。[10]肝膈(gé):肝脏和膈膜,这里泛指人体的内脏。[11]为:治。[12]君:指郑君仲辨。[13]特:只。[14]疲敝:也作“疲弊”,困苦穷乏。[15]戕摩:残害、消灭。[16]无虞:无忧。[17]虑周行果:思虑周密,行为果断。[18]布衣:指平民。[19]传:指《左传》。《左传.定十三年》:“三折肱,知为良医。”[20]洪武辛酉: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四年(1381)。
  本文选自《逊志斋集》卷六,文章以一位健壮的人,因手指上生了一个小疹子,不及时求医,差些送命的事为例,说明天下的事,“常发于至微”,若不防微杜渐,将成大患而不可收拾。况国家在“疲敝之余”,加上官吏的“戕摩剥削”,更加速了这一危险。文章以小见大,引喻恰切,娓娓而谈,颇有警世作用。
  [编辑本段]翻译
  浦阳县有位青年名郑仲辨,他的身体强壮,面色红润,精神充沛,从来没有生过病!一天,左手的大拇指生了一个疹斑,肿起来像米粒一般大,郑君疑惧,给别人看,看的人哈哈大笑,认为不值得担忧,过了三天,疹粒肿得像铜钱那般大,他更为担忧,又拿给人看,看得人像以前一样笑他。又过了三天,拇指肿得像拳头那般大,靠近拇指的指头,都被它牵引得疼痛起来,好像割刺一般,四肢心脏及背脊骨没有不受痛的。郑君心中害怕,就去请教医生,医生看了,吃惊地说:「这是奇特难治的病,虽然病在指头上,其实成了影响全身的病了,不赶快治疗,将会丧失生命。可是刚开始发病的时候,一天就可治好,发病三天以后,要超过十天才能治好;现在病已经形成了,不到三个月不能治瘾。一天治得好,用艾草就可以了!过十天要治得好,用药草才可。到成了重病时,甚至会蔓延到肝脏、横隔膜,不然也可能有一只手臂残废。除非能从内部治它,否则病势不会停止,不设法从外面来治疗,病就不容易治好!」郑君听从他的话,每天内服汤药,又外敷有效的良药。果然到两个月后就好了,三个月后精神脸色才复原。
  我因此想到:天下的事故,通常发生在极为细微,隐而不显的地方,最后成为莫大的祸患。最初认为不值得处理,可是最后会变成没有办法处理的地步。当初发生,容易处理时,往往吝惜些微的精力,轻忽它而不加顾虑,等到祸患形成了,花费很长的时间,用尽了脑筋,精疲力竭,才仅仅能把这祸患克服。天下事,像这拇指的,可太多了!我们可以说,一般人能知道的事,一般人自然能处理,在情势上看来虽然危急,却不值得过于惧怕;只有那些发生在一般人不会去担忧的事情上,起初是隐藏着而看不到的,一般人以开玩笑的态度处理它、轻忽它。这就是君子们所深深戒惧的。
  从前天下的情形,有像郑先生的身体一样的强壮无病痛吗?爱天下的人,能像郑先生那样爱惜他的身子吗?可是足以成为天下的大患的,何止于像长在郑先生手上的疮痏呢?郑先生对拇指上的疮痏不敢忽视它,只因为没有及时看医生,因而几乎形成大病。何况一般人对问题,总是以非常疏忽态度来看待它,又加上国家久经战乱,民力疲困之后,一般官吏残害剥削百姓,更加速问题的恶化,此种事情加速祸害的形成是非常严重的!侥幸问题还没发生,就认为不必忧虑而不知畏惧,这真能算得上是聪明的做法吗?
  我才能低下,不敢筹谋治国大计,而郑先生思虑周密,行事果决,不是久居平民的人。左传不是这样说吗?:「三折肱而成良医。」(一个人曾三次折断手臂,接受那么多的医疗经验,经验有了,自己也就成为疗伤的良手了。)郑先生以后如果居官的话就应该以「拇病」的例子来作借镜。
  [编辑本段]简评
  我们可以说,一般人能知道的事,一般人自然能处理,在情势上看来虽然危急,却不值得过于惧怕;只有那些发生在一般人不会去担忧的事情上,起初是隐藏着而看不到的,一般人以开玩笑的态度处理它、轻忽它。这就是君子们所深深戒惧的。
  [编辑本段]作者
  方孝孺(1357-1402),明代大臣、著名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曾以“逊志”名其书斋,蜀献王替他改为“正学”,因此世称“正学先生”。福王时追谥文正。浙江宁海人(宁海古古称缑城,故时人称其为“缑城先生”),。师从“开国文臣之首”的翰林学士(正五品)宋濂,历任陕西汉中府学教授(从九品1392-1398),翰林侍讲(正六品1398-1399),侍讲学士(从五品,1399-1400),直至按照《周礼》更定官制,将侍讲学士和侍读学士(皆为从五品)合并为文学博士,并升任文学博士(正五品,1400-1402)。建文年间(1399-1402)担任建文帝的老师,主持京试,推行新政。在“靖难之役”期间,拒绝为篡位的燕王朱棣(即成祖)草拟即位诏书,刚直不屈,孤忠赴难,被诛10族。作者介绍:
  方孝儒,1357--1402,方克勤之子,字希直,又字希古,号逊志,时人称’缑城先生。’又因在蜀任教时,蜀献王名其读书处为’正学,亦称“正学先生。”幼聪慧,6岁能诗,人奇其才。呼为“小韩子”15岁随父兄北上济宁,励志攻读。及长,承学于宋濂,深受器重。洪武十五年(1382),东阁大学士吴沉等起荐方孝儒,应征至京,在奉天门奉旨作《灵芝》、《甘露》二诗,甚合上意。赐宴时,太祖朱元璋有意使人欹斜几具,试其为人,方孝儒正之而后坐。朱喜其举止端庄,学问渊博,有期待日后辅佐子孙之意,厚礼遣回乡。此后十年,居家读书写作,著《周易考次》《宋吏要言》等篇。31岁时,仇家于叔争讼,词连孝儒,官府籍其家,械押至京问罪。朱元璋见孝儒名,特名释放,洪武二十五年,再次受荐,授汉中府学教授,深为蜀献王赏识,聘为世子师。洪武三十一年,朱允继位,召孝儒入京,任翰林侍讲学士,次年,值文渊阁,尊师以礼,帝读书有疑,即召讲解。凡国家大事,常命孝儒就坐前批答,时宫中纂修《太祖实录》及《类要》,孝儒任副总裁。后调文学博士,奉命与董伦、高逊志等主持京考。
  建文三年(1401),燕王朱棣反。时朝廷征讨檄文,均出自孝儒之手,且为朝廷多方策划,抵御燕兵。四年,燕兵入京师,宫中大火,惠帝焚死,孝儒日夜恸哭于殿前。初,朱棣自北平起兵南下,军师姚广孝曾说:“南方有方孝儒者,素有学行,武成之日,必不降附,请勿杀,杀之则天下读书种子绝矣。’至此,朱棣命孝儒起草即位诏书,孝儒披麻带孝至,痛骂不绝,拒草诏。朱棣为孝儒设坐,并起身劝慰说:’先生何自苦,余欲学周公辅成王耳。’孝儒反问:’成王安在?’朱棣说:’渠自 焚死’。再问:’保不立成王之子?’朱棣说:’国赖长君。’又问:’何不立成王之弟?’朱棣搪塞说:’此朕家事耳,先生无过劳苦。’即示左右强行授笔,并说:’诏天下,非先生不可。’孝儒执笔,疾书’燕贼篡位’数字,掷笔与地,且哭且骂:’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朱棣发怒说:’汝不顾九族乎?’孝儒奋然作答:’便十族奈我何!’骂声益厉。朱棣大怒,命人剁孝儒嘴,孝儒血涕纵横,仍喷血痛骂,朱棣厉声道:’汝焉 能遽死。:当灭十族!’于是,一面将关至狱中,一面搜捕其家,逮解至京,当其面一一杀戮。儒强忍悲痛,始终不屈。胞弟孝友临刑时,孝儒泪如雨下,孝友从容吟诗:’阿兄何必泪潸潸,取义成仁在此间。华表柱头千载后,旅魂依旧回家山。’孝儒亦作绝命诗一首:’天将乱离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猷,忠臣发贲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呜乎哀哉兮庶不我尤。’最后,朱棣将孝儒处死。所灭10族(9族及学生),达873人,行刑就达7日之久。其它外亲之入狱及充军流放者高达数千人,当时称为“瓜蔓”。孝儒死后,其门人德庆侯廖永忠之孙庸、铭等 人捡其遗骸,葬于聚宝门山上,死于宁海县城之方氏族人,有义子马子同收其残骸,投于井中,后称此井为义井。

瓜蔓抄作为惨无人道的连坐法,到底是怎么样的?

瓜蔓是一种比连坐法更狠的家方式,连坐法只株连九族,而瓜蔓则连亲朋好友都算上,不留一个活口,就像瓜蔓直接扯了,种子哪里还有依存呢,这种让人绝后的方法就叫瓜蔓。所以被称为历史上最狠的家方式,在明朝中晚期用的最多,所以也被称为明瓜蔓法,可见当时人们受其影响是有多么的严重,也正是因为这种刑罚极其残酷,在后来就不用了,只是被史书记载,流传了下来。
商鞅变法的时候,提出了诛灭三族的做法,就是父、子和自己,这三族不能活,而在后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诛连九族的做法。这九族分别是一说是上自高祖、下至玄孙,即玄孙、曾孙、仍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正史记载的实在和九族,而也有野史记载,说有另外一种说法,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是指姑之子、姊妹之子、女儿之子、己之同族(父母、兄弟、姐妹、儿女);母族三是指母之父、母之母、从母子;妻族二是指岳父、岳母。一种是纵向的处罚,一种是横向的处罚,不管怎么罚,殃及的人都很多,都算是比较残酷的。
朱棣建都立业之后,开始了更为严酷的刑罚,株连式组合瓜蔓。曾有儿歌是这么唱的,“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尚自可,摘绝抱蔓归。”从这儿歌中我们不难看出,这种刑罚是要将受罚者赶尽杀绝的,可见其手段之凶残。
不过,在明朝后期,由于瓜蔓牵连的人实在太多,杀戮太广,这种刑罚逐渐被人所诟病,后来在清朝时期,乾隆废除了这一刑罚,给这种残酷的刑罚画上了句号。

朱棣为什么杀了很多人?

朱棣并非嫡出,而是庶出!,而且他还是在太平盛世时期公然对抗,于造反!自然不得民心!当上皇帝之后他总是担心有人会像他一样觊觎皇帝这个宝座!所以他不仅修改了自己的身份,说自己是马皇后的四子!这样名分上可以顺了,然后就是要把天下坐稳自然不能放过那些建文帝的党羽!虽然朱棣不是什么好人,但是他确实是一个好皇帝

瓜蔓抄的成语出处

《明史·景清传》:藉其乡,转相攀染,谓之瓜蔓,村里为墟。 杂歌谣辞·黄台瓜辞_古诗文网 [作者]李贤[全文]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  三摘尚自可,摘绝抱蔓归。

瓜蔓抄作为惨无人道的连坐法,到底是怎么样的?

这种惩罚其实是比诛九族还要恐怖的一种惩罚人的手段。是当时的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会使用的一种极端手段。我们都知道诛九族有多么的恐怖,他是只要跟你有一点关系的亲戚都会被你连累。但是这种惩罚却是比诛九族还要恐怖的,最严重的时候一个人犯罪,有可能会连累几千人。这种惩罚是从诛九族开始衍生来的更恐怖的一种刑罚,而诛九族,其实在秦朝那时候只是开始有的,不过那时候只是诛三族。
大家都理解到了诛九族的恐怖,可是还有一种比他更恐怖一些,那就是诛十族,因为株九族是连累你的亲戚,还有你母亲的亲戚跟你妻子的亲戚。那件事发生在在明朝的时候,朱棣因为争夺皇位,诛杀了建文帝,有的人不愿意承认他是正统,所以他就对些个人实行了诛十族的惩罚。这个惩罚就是除了前面说的诛九族里面的那些亲戚之外,还把他的学生也一起杀掉了。
据说杀掉了800多人,而且还有千百人被拉到边疆去充军。但是这么恐怖的惩罚却不是最厉害的。最厉害的就是我们这一次说的这个惩罚。不止杀掉你的所有亲戚,还把你的学生也杀掉。更不止这些还要把你学生的学生也都差掉,只要是跟你认识的全部都要杀光。就像顺藤摸瓜一样,一个一个的全都摘掉杀绝。
而被实行这个惩罚的人跟之前那个受了诛十族惩罚的人其实是朋友。两人之前都是建文帝的大臣,不过因为这个人跟朱棣关系比较好,所以他没有受到牵连,还被封为御史大夫。但是这个人忘不了旧主在有一次上朝的时候准备刺杀朱棣,不幸被发现,于是就对他家实行了这个惩罚。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guawanchao5.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