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呵佛骂祖”的拓展阅读资料(3)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呵佛骂祖”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为什么古代大德喜欢呵佛骂祖、慧能“顿悟” 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古人敢呵佛骂祖?、“打死如来给狗子吃”六祖慧能说过这样的话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出处、何解?、佛怎么组词呀?等

为什么古代大德喜欢呵佛骂祖

这个我们凡人学不来。祖师敢于这样,是因为他们都成就了,开悟了,观到自己弟子的机缘,要用这样的方法帮他们开悟。这是在表法:佛法不拘泥,很灵活。不过我们这些人要是学他这样,就是出佛身血,要堕地狱的。就像神医,可以用剧毒来作为药救人,而一般的医生还是老老实实按处方开药。

慧能“顿悟” 是什么意思?

两种“顿悟”说在历史背景、思想渊源,以及具体内涵方面都有重大的分野,它们之间并无直接的渊源和沿关系。从佛学的传承来看,不能否认前代学说对后代思想所形成的影响,也不能否认两种“顿悟”说在形式上颇为接近,在内容上有某种联系。但若不带陈见地看,便容易发现,两种“顿悟”说在历史背景、思想渊源,以及具体内涵方面都有重大的分野,甚至可以说,它们之间并无直接的渊源和沿关系。道生的“顿悟”,是从当时佛学宗派的角度提出来的,是门阀士族经济的产物,是一种经院主义学僧的教理体现。慧能的“顿悟”,则是从修行的角度,以佛教宗派的形式予以表现,具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特点,反映了在门阀士族经济日趋式微的时期,佛教改革的基本情势。道生的佛教思想是在充分吸纳印度佛典的基础上创立起来的,是对佛典的“慧解”、“研思”的结果,虽然道生采取了不拘泥字句的方法,大胆求证,但他始终未曾背离佛典的基本精神,“顿悟”说便是在他“校阅真俗,研思因果”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与佛教传统派别靠他力求得解脱的做法相反,慧能在中国佛教中,另外开创了只相信自力、只依凭个人主观体悟、无须引经用典的一派。从道生的“顿悟”,摆脱不了经疏章句的枷锁和对印度佛祖、佛典的崇拜;从慧能的“顿悟”,却可导致焚烧佛像、毁辱经典、呵佛骂祖的“离经叛道”行为。在“顿悟”说的具体内涵上,道生的“大顿悟”是从对支道林等人的“小顿悟”学说进行批判吸收的过程中演绎出来的,它否认了顿悟的阶段性,但沿了“理不可分”的理论根据。所以,道生在倡导“顿悟”的同时,极力宣扬“见理”、“明理”的重要,以为这是除情垢、去烦恼、最后成佛的根本路径。与之相反,慧能的“顿悟”学说在解脱论上,强调“心生一切法生,心灭一切法灭”,把世间万象归结为心的作用,是故,慧能的“顿悟”容不下“见理”、“明理”。慧能否认通常意义上的认识活动,有意取消概念、判断、推理、论证等思维活动和表述方式,以对自心佛性的直觉取代对“理”的认识。

为什么古人敢呵佛骂祖?

这个我们凡人学不来。祖师敢于这样,是因为他们都成就了,开悟了,观到自己弟子的机缘,要用这样的方法帮他们开悟。这是在表法:佛法不拘泥,很灵活。不过我们这些人要是学他这样,就是出佛身血,要堕地狱的。就像神医,可以用剧毒来作为药救人,而一般的医生还是老老实实按处方开药。

“打死如来给狗子吃”六祖慧能说过这样的话吗

六祖慧能没有说过这样的话。说此话的是唐朝朗州德山院,宣鉴禅师,禅门以德山棒著称,呵佛骂祖就是关于这位禅师的著名公案,都是提醒世人,凡有相者,皆是虚妄,纵然是经典佛像,或圣或贤,既落形迹皆生灭,执着于这些,都是见道的障碍。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出处、何解?

有时候如果通过了解佛教发展史,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佛教经典的内容,对于理解“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意义,也是这样。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佛教禅宗六祖慧能的一首偈子,通过这首偈子,慧能确立了他在佛教禅宗中的地位,禅宗确立了在中国佛教中的最终地位。
禅宗最初由达摩传入中国。是作为一个无名的小派别进入的。当时赫赫有名的,占据主流地位的是律宗等派别。但禅宗在中国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并且最终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这和禅宗六祖惠能对佛教的贡献有关系。
六祖惠能在禅宗历史上是划时代的人物。因为在六祖惠能时代,禅宗内部产生了一个重要的争论,就是佛教修行究竟是“修身”成佛还是“修心”成佛的争论。这个争论,是通过神秀和慧能的两首偈子表达出来的。
以神秀为代表的一派认为是要修身成佛,即所谓“身为菩提树,心如明镜台”的偈子中概括的思想,认为如果不付出个人的艰苦努力,难以成佛。也就是成佛要通过持戒,要身体修行,要“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避免沾染上世间的“杂染”。这是当时禅宗一派的主流思想。
而惠能则嘲笑神秀的不彻底,他的观点是,既然你神秀承认说“万事皆空”,你的身体难道不是“空”吗?既然身体也是“空”,你在“时时勤拂拭”什么呢?所以,慧能认为神秀的观点是错误的。慧能主张“修心”以成佛,即“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偈子中概括的思想,慧能说,只有解决了心的问题,就可以成佛。因为身是“空”,但“心”是实在的,因而修行只能是修心。慧能的偈子表示的是这样一个理论体系。
惠能偈子的理论意义在于他从禅的角度出发,最圆满地阐述了释迦牟尼佛关于“佛”的真实含义。释迦牟尼佛认为,所谓“佛”就是“觉悟”,人觉悟了就可以成佛。但怎么觉悟,释迦牟尼佛没说。惠能则告诉人们,释迦牟尼佛说的觉悟就在于人心中的一念之间,就是所谓“顿悟”。这确实是最准确地体现了释迦牟尼佛思想的精髓。
其实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就是从这个思想而形成的俗语,也是一个最典型的理念表述。
由于惠能的理论出现,实际上标志着佛教的实现了最高发展阶段。并且在理论上战胜了中国佛教的其他宗派。在以后不长的时间里,佛教在中国的其他宗派基本上就消失了。
所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之所以如此著名,就是这首偈子在佛教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禅宗在这时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宗派,而且是佛教发展到最高阶段的代表。
有的佛教学者认为,正是由于禅宗的理论形成,实际上使得佛教的最高发展阶段是在中国得以完成。这也可以用来作为解释为什么佛教在印度最终消失的原因,也就是印度的佛教弟子没完成最终完善佛教理论的这个使命,因而印度佛教没有能力抗衡其他新兴宗教的竞争,而最终被印度社会扬弃。
当然,在慧能之后,禅宗还有发展,比如德山宣鉴禅师的“呵佛骂祖”, 说,“我这里无祖无佛,达摩祖师是一个老臊胡,释迎牟尼佛是干屎撅,文殊和普贤菩萨是担粪汉”等等,这是把慧能的思想发展到极端的一个典型。但尽管极端,还是没有跳出慧能的思维轨迹。也反映了一个事实,就是慧能以后,佛教在理论上,再也没有超出慧能的人物出现。
大体就是这些。

佛怎么组词呀?

佛的解释[fó] 1. 梵语“佛陀”,是对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简称,亦是佛教徒对修行圆满的人的称呼:~爷。~像。借花献~。 [fú] 1. 〔仿~〕见“仿”。 [bì] 古同“弼”,辅弼。 [bó] 古同“勃”,兴起。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hefomazulfx3.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