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成语“花明柳暗”的拓展阅读资料(4)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花明柳暗”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夕阳楼 李商隐(1)“花明柳暗绕天愁”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2)有人说本诗最后两、“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什么意思、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什么意思、花明柳暗绕天愁的运用了什么手法,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是什么意思等

夕阳楼 李商隐(1)“花明柳暗绕天愁”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2)有人说本诗最后两

  可看做宽喻
  把春季处处可见的花明柳暗之景比做无可解脱的绕天之愁,即情即景形象而生动
  更可看做是夸张
  将诗人胸际的愁云无限放大,弥漫充塞到了天地间,使如许春色也蒙上了一层万里愁云万里凝的黯淡色彩.
  夕阳楼
  作者:李商隐
  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
  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
  鸿,是一种品性高洁的鸟,我们常以“惊鸿一瞥”来形容恍惚而缥缈的美,以“雪泥鸿爪”来形容人生的闪烁不定,以“飞鸿灭没”形容若有若无的空灵之美。
  哲学家嵇康有诗云: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其中所表露出的人格境界,读之使人心旌摇荡。而飞鸿能引起如此美妙的联想,都是因为这个鸿是“宾”,它是一个“客”,一个居无定所的飘零者,一个永远在寻找归程的神秘的鸟。
  李商隐有句说:“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秋天来了,夕阳楼上,落叶飘飞,一片东来一片西,又见孤鸿飞何处,当然是飞向归程。但诗人认为,人生哪里有个归程,故园只是一个缥缈的空间,家乡只是曾居的场所,一切的追求都是似有似无,人生就是这样,雪泥鸿爪,哪里有个永久的居处,一切都是短暂的寄托罢了。归飞的孤鸿啊,归行何疾又为哪般?飞鸿是天地的宾客,人又何尝不是呢!
  陶渊明说:“人生若寄”,人世苍茫,寓身于宇,来往倏忽,直到暂寓暂归,如同云生云灭,云卷云舒,故“归亦是寄”。人世如雪泥鸿爪。云虽疏忽生变,无所淹留,缥缈而又奇幻,但却是那样从容,无所滞碍,何不独心随意,纵浪大化,“寄”心于云霭烟霞,得人生之大适也。
  飞翔于天际的宾鸿,虽在黄昏中飘零,虽然它是天地间的一“寄儿”,但当它汇入昊昊苍天、汇入冥色的世界中时,它便于这世界同在,俯仰于这永恒的宇宙中,便拥有了从容。放旷世界,哪个天际不是家!
  这从容和洒落,是由融入自然、融入天宇而获得的。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什么意思

柳暗花明形容柳树成荫,繁花似锦的景象.比喻由逆境转为充满希望的顺境.意思就是天无绝人之路,船到桥头自然直由逆境转为充满希望的顺境;在心情绝望之时,又看到了前方的光明;在事情陷入绝境时情况有了新转机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山重峦叠嶂,水迂回曲折,正怀疑前面没有路,突然出现了一个柳绿花红的小山村.这句是现已成为千古名句,现形容遇到了困难,突然眼前一亮,想到了解决问题或困难的方法,喜出望外.
出 处:宋·陆游《游山西村》诗: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故事:南宋时期,陆游被免职回到故乡山阴,在故乡闲居三年,靠读书打发日子.四月的一天,春光明媚,他独自一人到西山游览,经过一山又一山,终于找到一个绿柳成荫的山村,就作诗《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花明柳暗绕天愁的运用了什么手法,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

这首诗是 李商隐 所写
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
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
比喻的手法 把花柳比做绕天之势
绕天愁,此愁何其大也!诗人胸际的愁云放而大之,弥漫充塞到了天地间,使如许春色也蒙上了一层万里愁云万里凝的黯淡色彩.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写农村明媚绚丽、变化万千的风光,也表现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应邀赴约,美景扑面而来,一重一重的山,往复回环的水,走着走着,仿佛没有了路,然而,绕过柳树,穿过桃林,又一个村庄到了。
诗人像行走于仙境之中。表现出一种激动,一种忘情。此句被后世称为佳句,往往比喻人们在无路可走的时候,经过一番周折、一番努力又有了新的出路,新的天地。
出 处: 宋·陆游《游山西村》诗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花明柳暗,忧愁绕着天时转。登上了高高城楼,又上高楼。
【出处】《夕阳楼》——唐代:李商隐
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
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
【译文】花明柳暗,忧愁绕着天时转。登上了高高城楼,又上高楼。要想问孤飞的鸿雁,你将飞向何方?岂不知自己的身世,同样悠悠茫茫!
扩展资料
1、《夕阳楼》创作背景
此诗大约作于大和九年(835)秋。据作者自注可知,萧澣正在遂州。夕阳楼是大和七年(833)萧澣在郑州任刺史时所建。李商隐昔曾投靠萧澣为其幕僚,因为才华过人深得萧澣赏识,可以说有知遇之谊,故称“所知”。
2、《夕阳楼》鉴赏
“首两句”是倒装语。“花明柳暗”的风景是在“上尽重城更上楼”后所见。但第二句对于第三句的“欲问孤鸿向何处”,又是顺叙。可见诗人构思炼句之巧妙。诗人的身心异常疲累,内心深处感到异乎寻常的压抑与孤独。所以诗人“上尽重城更上楼”时,成了一种负担,一种难以承受的体力和精神的负担。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huamingliuan4.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