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疾恶好善”的拓展阅读资料(3)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疾恶好善”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的区别和意义、疾什么是什么成语、从善如流,疾恶如仇的意思?、翻译古文,高手进、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的区别和意义、疾驰而去的疾什么意思,词语的意思呢等

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的区别和意义

1、时代背景不同。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战国中期,此时的社会风气很差,孟子想要改变这种现状,于是提出了性善论,并告诉人们人性本善。
而荀子所处的时代是战国末期,秦统一之势已经势不可挡,每次伐攻都是数十万人。看到这些,荀子有些绝望了,看清了成王败寇的本质,社会现实趋向恶化,知道自我催眠已经不管用了。为了使人们向善,必须充分让人们认识自身的缺点,才能心悦诚服地改正,因此他提出了性恶论。
2、根源不同。孟子认为人性善的根源不是来自人后天的习得,而是产生于先验的良知良能。孟子所说的良知良能,一部分是人在没有接触社会实践的情况下所具有的生物本能,一部分是以血亲关系为基础的仁爱关系,这就是孟子性善论赖以立论的基础。
而荀子人性恶的根源则在于人本身具有的本能。这种本能不是通过学习得来的,不是人为促成的。但这种本能如果任其发展,不加节制,不加约束,就必然要产生争夺、残杀等邪恶的事情,造成社会混乱,因此他认为人性本恶。
3、对性概念的界定有所不同。从一开始在性的概念的界定上,孟荀就发生了内圣与外王两个对立的价值取向的分野。“孟子言性善,乃谓人之所以为人的特质是仁义理智四端。荀子言性恶,是说人生而完具的本能行为中并无礼义;道德的行为皆必待训练方能成功。
孟子所谓性,与荀子所谓性,实非一事。在对性的界定上,孟子善意地看待人和人生,相信人能够自我完善;荀子则以一种冷峻严厉的目光审视人和人生,不相信人能够自我完善。“孟子代表儒家的理想主义的一翼,稍晚的荀子代表儒家的现实主义的一翼。”
4、关于修身问题的不同主张。孟子强调心性本心,荀子强调本能欲望。由此也致使二人在对待修身问题上有不同主张。孟子站在性善论的观点上必然强调人的内心修为,他发展了孔子提出的“为仁由己”。
“仁”成为孟子学说的核心概念;而荀子力主性恶,强调外在的礼仪规范,走的是孔子“约之以礼”的路线,“礼”也就成为荀子学说的中坚术语。孟子重于心,荀子重于学。孟子主张扩充本性,主张养气,重视发挥本心的作用,重视自我修养、自我反省的功能。
荀子主张化性起伪、改造本性,主张治气,重视学习的作用,重视教育培养、社会约束、师长示范和个人努力的结合。
5、在性情与仁义的关系上,荀子则与孟子不同。孟子把食色和仁义都看作是出于先天的人性,其中仁义是大体,食色是小体;仁义好比是熊掌,食色是鱼。
荀子则认为人性只限于食色、喜怒、好恶、利欲等情绪欲望,不论“君子”“小人”都一样。所以荀子说:“人之生也固小人。”“人之生也固小人”就叫作“性恶”。至于仁义,则是由后天所学、所行、所为而获得的。
意义:
孟子的“性善论”是从正面激励人奋发向上,自觉向善的。孟子从人与动物不同的类本性人手阐述了人的本质,把人的食色之性排斥在人的本性之外,而把道德观念、道德理性看作人的本性,从而深化了对人的本性的认识,突出了人的善良本性。
苟子的“性恶论”是从反面激励人进取、去恶成善的。苟子强调了性伪之分,而把人之不可学、不可事、生而有之的自然本能之性定义为“性”。因为人的自然之性的质朴与粗糙,所以要加强后天的学习和改造。
扩展资料:
“性善论”典故:
《孟子·告子上》:孟子提出 “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
翻译:孟子说:水的确无所谓向东流、西流,但是,难道也无所谓向上流、下流之分吗?人性向善,就像水往低下流一样。人性没有不善良的,水没有不向下流的。当然,如果水受拍打而飞溅起来,能使它高过额头;加压迫使它倒行,能使它流上山岗。这难道不正是水的本性吗?形势迫使它如此的。
人的可以迫使他做坏事,本性的改变也像这样。从天生的性情来说,都可以使之善良,这就是我说人性本善的意思。至于说有些人不善良,那不能归罪于天生的本质。
孟子对于性善论的最用力的论证,是通过人的心理活动来证明的。孟子认为,性善可以通过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动加以验证。既然这种心理活动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据的,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称之为“良知”、“良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性善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性恶论

疾什么是什么成语

疾的成语: 疾首痛心 疾病相扶 疾不可为 疾电之光 疾恶好善 疾恶如仇 疾恶如雠 疾恶如风 疾恶若仇

从善如流,疾恶如仇的意思?

查83年的现代汉语词典,从善如流解释为:形容能很快地接受别人的好意见,象水从高处流向低处一样自然。 其实好坏本来就无从界定,又如何说从善如流呢?每个人所认识的好和坏都不尽相同,每个人所能接受的更不同,所谓的从善如流,无非是接受自己认为的好,在别人的开导下或者自己的领悟中去完善自己认为该完善的,让自己更接近自己所认定的完美。 过分自信就成了自大,没办法从别人的意见里发现有价值的东西,因为太过自信了,自己的就是最正确的,就是最好的,不断的在标榜自己的好,自己的独到,自己的清高,这样的人是没办法做到从善如流的,说白了,还是个人的修为不够。 有句话叫,活到老,学到老。人生有境而学无境,确实很有道理。 山不会过来,那么我们就走过去好了 汉·孔融《荐祢衡表》:“见善若惊,疾恶如仇。” 解释. 解释. 疾:憎恨;恶:指坏人坏事。 憎恨坏人坏事就象憎恨仇人一样。

翻译古文,高手进

陈晓咨擅长射箭,百发百中,人们把他看作神射手,(陈晓咨)常常自称为“小由基”。到了他驻守荆南回到家中的时候,他的母亲冯氏问他:“你掌管郡务有什么新政?’陈晓咨说:“荆南处在重要位置,白天有宴会,每次我用射箭来取乐,在坐的客人没有不叹服的。”他的母亲说:“你的父亲教你要以忠孝来为国家尽力,而今你不用心施行仁化之政,却注于个人的射箭技艺,难道是你死去的父亲的意愿吗?”。他的母亲用棍子打他,摔碎了他的金鱼配饰。
扩展资料
陈尧咨,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庚子科状元。景德三年(1006年),陈尧咨当了考进士的考官。陈尧咨因帮三司使刘师道的弟弟刘几道作弊而获罪贬官。宋真宗天禧二年(1018年),皇上又派陈尧咨参加阅进士考试的试卷。天禧三年,有人揭发钱惟寅对官员的考核不公正,皇上命陈尧咨参与审查钱惟寅的考核情况。
陈尧咨工书法,尤善隶书。其射技超群,曾以钱币为的,一箭穿孔而过。其兄陈尧叟,为宋太宗端拱二年(989)状元。两人为中国科举史上的兄弟状元,倍受世人称颂。
陈尧咨卒后,朝廷加赠他太尉官衔,赐谥号’康肃’。

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的区别和意义

1、时代背景不同。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战国中期,此时的社会风气很差,孟子想要改变这种现状,于是提出了性善论,并告诉人们人性本善。
而荀子所处的时代是战国末期,秦统一之势已经势不可挡,每次伐攻都是数十万人。看到这些,荀子有些绝望了,看清了成王败寇的本质,社会现实趋向恶化,知道自我催眠已经不管用了。为了使人们向善,必须充分让人们认识自身的缺点,才能心悦诚服地改正,因此他提出了性恶论。
2、根源不同。孟子认为人性善的根源不是来自人后天的习得,而是产生于先验的良知良能。孟子所说的良知良能,一部分是人在没有接触社会实践的情况下所具有的生物本能,一部分是以血亲关系为基础的仁爱关系,这就是孟子性善论赖以立论的基础。
而荀子人性恶的根源则在于人本身具有的本能。这种本能不是通过学习得来的,不是人为促成的。但这种本能如果任其发展,不加节制,不加约束,就必然要产生争夺、残杀等邪恶的事情,造成社会混乱,因此他认为人性本恶。
3、对性概念的界定有所不同。从一开始在性的概念的界定上,孟荀就发生了内圣与外王两个对立的价值取向的分野。“孟子言性善,乃谓人之所以为人的特质是仁义理智四端。荀子言性恶,是说人生而完具的本能行为中并无礼义;道德的行为皆必待训练方能成功。
孟子所谓性,与荀子所谓性,实非一事。在对性的界定上,孟子善意地看待人和人生,相信人能够自我完善;荀子则以一种冷峻严厉的目光审视人和人生,不相信人能够自我完善。“孟子代表儒家的理想主义的一翼,稍晚的荀子代表儒家的现实主义的一翼。”
4、关于修身问题的不同主张。孟子强调心性本心,荀子强调本能欲望。由此也致使二人在对待修身问题上有不同主张。孟子站在性善论的观点上必然强调人的内心修为,他发展了孔子提出的“为仁由己”。
“仁”成为孟子学说的核心概念;而荀子力主性恶,强调外在的礼仪规范,走的是孔子“约之以礼”的路线,“礼”也就成为荀子学说的中坚术语。孟子重于心,荀子重于学。孟子主张扩充本性,主张养气,重视发挥本心的作用,重视自我修养、自我反省的功能。
荀子主张化性起伪、改造本性,主张治气,重视学习的作用,重视教育培养、社会约束、师长示范和个人努力的结合。
5、在性情与仁义的关系上,荀子则与孟子不同。孟子把食色和仁义都看作是出于先天的人性,其中仁义是大体,食色是小体;仁义好比是熊掌,食色是鱼。
荀子则认为人性只限于食色、喜怒、好恶、利欲等情绪欲望,不论“君子”“小人”都一样。所以荀子说:“人之生也固小人。”“人之生也固小人”就叫作“性恶”。至于仁义,则是由后天所学、所行、所为而获得的。
意义:
孟子的“性善论”是从正面激励人奋发向上,自觉向善的。孟子从人与动物不同的类本性人手阐述了人的本质,把人的食色之性排斥在人的本性之外,而把道德观念、道德理性看作人的本性,从而深化了对人的本性的认识,突出了人的善良本性。
苟子的“性恶论”是从反面激励人进取、去恶成善的。苟子强调了性伪之分,而把人之不可学、不可事、生而有之的自然本能之性定义为“性”。因为人的自然之性的质朴与粗糙,所以要加强后天的学习和改造。
扩展资料:
“性善论”典故:
《孟子·告子上》:孟子提出 “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
翻译:孟子说:水的确无所谓向东流、西流,但是,难道也无所谓向上流、下流之分吗?人性向善,就像水往低下流一样。人性没有不善良的,水没有不向下流的。当然,如果水受拍打而飞溅起来,能使它高过额头;加压迫使它倒行,能使它流上山岗。这难道不正是水的本性吗?形势迫使它如此的。
人的可以迫使他做坏事,本性的改变也像这样。从天生的性情来说,都可以使之善良,这就是我说人性本善的意思。至于说有些人不善良,那不能归罪于天生的本质。
孟子对于性善论的最用力的论证,是通过人的心理活动来证明的。孟子认为,性善可以通过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动加以验证。既然这种心理活动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据的,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称之为“良知”、“良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性善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性恶论

疾驰而去的疾什么意思,词语的意思呢

疾驰而去的疾的意思:快,急速,猛烈。
疾驰而去 [ jí chí ér qù ] :快速地向一个目标奔驰而去

拼 音 jí  部 首 疒  笔 画 10  五 行 火 五 笔 UTDI
1.病:~病。
2.痛苦;疼痛:关心群众的~苦。痛心~首。
3.痛恨:~恶如仇。
4.快;迅速;猛烈:~走。~风。
扩展资料
相关词汇
1、奋笔疾书
成语拼音:fèn bǐ jí shū
成语解释:奋笔:提起笔来。指精神昂扬地挥笔快速书写。
成语出处:宋 张克庄《题方汝一班师赞后》:“或隐匿未彰,而奋笔疾书;或一语之乖谬,或一行之谄曲,虽其人之骨已朽,必绳以《春秋》之法,读之使人汗出。”
2、疾恶好善
成语拼音:jí è hào shàn
成语解释:憎恨丑恶,喜好善美。形容事非界线清楚
成语出处:《新唐书·王珪传》:“至激浊扬清疾恶好善,臣于数子有一日之长。”
3、疾恶如风
成语拼音:jí è rú fēng
成语解释:痛恨坏人坏事就像狂风猛扫一样。
成语出处:《后汉书 陈蕃传》:“震(朱震)字伯厚,初为州从事,奏济阴太守单匡臧罪,并连匡兄中常侍车骑将军超。桓帝收匡下廷尉,以谴超,超诣狱谢。三府谚曰:‘车如鸡栖马如狗,疾恶如风朱伯厚。’”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jiehaoshan3.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