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成语“尽其所长”的拓展阅读资料(6)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尽其所长”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关于意思是“大家各自发挥自己的长处”的成语、孟子 告子上 翻译、人有学其术者,以为曲折变化,此君生平之所长,尽其心力以求仿佛,出见或似,久观辄非是什么意思、所的成语有哪些成语、任人唯贤、唯才是举;人尽其才、量职录用;用其所长、避其所短;信任为本、明责授权 用英文怎么翻译?、怎么理解李世民:用人如器,尽其所长?等

关于意思是“大家各自发挥自己的长处”的成语

各有所长各有千秋各显身手各尽所能各显神通
一、各有所长
白话释义:长:长处、优点。各有各的长处、优点。一般多指人才而言。
朝代:春秋
作者:管仲
出处:《管子·形势解》:“明主之官物也,任其所长,不任其所短,故事无不成,而功无不立。乱主不知物之各有所长所短也。”
翻译:明白的君主的产品了,任其长处,不信任他的短处,所以没有什么事不能成功,而功业没有不立。昏君不知道事物的各有长处短处啊
二、各有千秋
白话释义:原意是都有流传下去的价值。后引申为各有所长,各有优点。千秋:流传久远。
朝代:汉
作者:李陵
出处:·《与苏武三首》:“嘉会难再遇,三载为千秋。”
翻译:嘉会之后很难再次相遇,流传久远至少三年
三、各显身手
白话释义:意思是各自显示某人的智慧或技巧。
朝代:现代
作者:曾朴
出处:《孽海花》第25回:“到了现在,可已到了炉火纯青的气候,正是弟兄们各显身手的时期。”
翻译:到了现在,可能已经到了炉子火纯青的气候,这正是兄弟们各自显身手的时期。
四、各尽所能
白话释义:尽:用尽;能:才能。各人尽自己的能力去做。
朝代:南宋
作者:范晔
出处:《后汉书·曹褒传》:“汉遭秦余,礼坏乐崩,且因循故事,未可观省,有知其说者,各尽所能。”
翻译:汉朝遭受秦国多,礼崩乐坏,而且遵循先例,不可撤销,有知道他说的,各尽其所能
五、各显神通
白话释义:比喻在各自工作中显身手。
朝代:明
作者:吴承恩
出处:·《西游记》第81回:“正是八仙过海,独自显神通。”
翻译:正是八仙过海的时候,各自去自显神通

孟子 告子上 翻译

一)告子曰:“性犹杞柳也①,义犹杯棬也②;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杯棬。” 告子说:“人的本性好比杞柳,义好比杯盘;使人性变得仁义,就像把杞柳做成杯盘。”孟子曰:“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杯棬乎?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杯棬也?如将戕贼杞柳而以为杯棬,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与?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子之言夫!” 孟子说:“你能顺着杞柳的性状把它做成杯盘呢,还是要伤害了它的性状把它做成杯盘呢?如果是伤害了它的性状而把它做成杯盘,那么也要伤害了人的本性使它变得仁义吗?率领天下的人给仁义带来灾难的,必定是你这种论调吧!” [注释] ①杞(qǐ)柳:树名,枝条柔韧,可以编制箱筐等器物。②杯棬(bēi quān):器名。先用枝条编成杯盘之形,再以漆加工制成杯盘。 (二)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告子说:“人性好比湍急的水,在东边开个口就往东流,在西边开个口就往西流。人性本来就不分善与不善,就像水流本来不分向东向西一样。”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孟子说:“水流确实是本来不分向东向西的,难道也不分向上向下吗?人性的善,就好比水朝下流一样。人性没有不善的,水没有不向下流的。水,拍打一下叫它飞溅起来,也能使它高过人的额头;阻挡住它叫它倒流,可以使它流到山上。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是形势导致这样的。人之所以可以使他变得不善,他本性的改变也正像这样。” (三)告子曰:“生之谓性。” 告子说:“天生的称作天性。”孟子曰:“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 孟子说:“天生的称作天性,就像白的称作白吗?”曰:“然。” 告子说:“是的。”“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 孟子说:“白羽毛的白,就像白雪的白;白雪的白就像白玉的白吗?”曰:“然。” 告子说:“是的。”“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 孟子说:“那么,狗的天性就像牛的天性,牛的天性就像人的天性吗?” (四)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 告子说:“食欲、性欲,是人的天性。仁是生自内心的,不是外因引起的;义是外因引起的,不是生自内心的。”孟子曰:“何以谓仁内义外也?” 孟子说:“凭什么说仁是生自内心而义是外因引起的呢?”曰:“彼长而我长之,非有长于我也;犹彼白而我白之,从其白于外也,故谓之外也。” 告子说:“他(比我)年长,我便尊敬他,不是预先就有‘尊敬他’的念头在我心里的;好比他(肤色)白,我便认为他白,是由于他的白显露在外的缘故,所以说(义)是外因引起的。”曰:“异于白马之白也,无以异于白人之白也;不识长马之长也,无以异于长人之长与?且谓长者义乎?长之者义乎?” 孟子说:“白马的白,没有什么区别于白人的白;不知道对老马的尊敬,也没有什么区别于对长者的尊敬的吗?再说,是认为长者那里存在义呢,还是尊敬他的人那里存在义呢?”曰:“吾弟则爱之,秦人之弟则不爱也,是以我为悦者也,故谓之内。长楚人之长,亦长吾之长,是以长为悦者也,故谓之外也。” 告子说:“是我弟弟,我就爱他;是秦国人的弟弟,就不爱他,这是由我决定爱谁的,所以说(仁)是生自内心的。尊敬楚国人中的长者,也尊敬我自己的长者,这是由对方年长决定的,所以说(义)是外国引起的。”曰:“耆秦人之炙①,无以异于耆吾炙,夫物则亦有然者也,然则耆炙亦有外与?” 孟子说:“爱吃秦国人烧的肉,同爱吃自己烧的肉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其他事物也有这种情况,那么爱吃肉也是由外因引起的吗?” [注释] ①耆:同“嗜”。 (五)孟季子问公都子曰①:“何以谓义内也?” 孟季子问公都子说:“为什么说义是生自内心的呢?”曰:“行吾敬,故谓之内也。” 公都子说:“(义是)表达我的敬意,所以说是生自内心的。”“乡人长于伯兄一岁,则谁敬?” (孟季子问:)“有个同乡人比你大哥大一岁,那么先尊敬谁?”曰:“敬兄。” 公都子说:“尊敬大哥。”“酌则谁先?” (孟季子又问:)“(如果在一起喝酒,)先给谁斟酒?”曰:“先酌乡人。” 公都子说:“先给那个同乡人斟酒。”“所敬在此,所长在彼,果在外,非由内也。” (孟季子说:)“内心要敬重的(大哥)在这里,实际敬重的(同乡人)在那里,(可见义)果然是外因引起的,不是生自内心的。”公都子不能答,以告孟子。 公都子不能回答,把这事儿告诉了孟子。孟子曰:“敬叔父乎,敬弟乎?彼将曰,‘敬叔父。’曰,‘弟为尸②,则谁敬?’彼将曰,‘敬弟。’子曰,‘恶在其敬叔父也?’彼将曰,“在位故也。’子亦曰,‘在位故也。庸敬在兄,斯须之敬在乡人。’” 孟子说:“(你反问他,)应该尊敬叔父呢,还是尊敬弟弟?他会说,‘尊敬叔父。’(你再)问,‘弟弟充当了受祭的代理人,那该尊敬谁?’他会说,‘尊敬弟弟。’你就再问,‘(如果这样)尊敬叔叔又体现在哪里呢?’他会说,‘因为弟弟处在受祭代理人地位的缘故。’你也就说,‘因为(那个同乡人)处在该受尊敬的地位上的缘故。平时尊敬的是大哥,这会儿该尊敬的是同乡人。’”季子闻之,曰:“敬叔父则敬,敬弟则敬,果在外,非由内也。” 季子听说了这番话,说:“该尊敬叔父时就尊敬叔父,该尊敬弟弟时就尊敬弟弟,(可见义)果然在于外因,不是生自内心的。”公都子曰:“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然则饮食亦在外也?” 公都子说:“冬天要喝热水,夏天要喝凉水,那么需要吃喝,也在于外因吗?” [注释] ①孟季子:朱熹云:“疑是孟仲子之弟也。”或说为任国国君之弟季任。②尸:古代祭祀时,代死者受祭、象征死者神灵的人,以臣下或死者的晚辈充任。后世改为用神主、画像。 (六)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①,则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②。’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与?” 公都子说:“告子说:‘天性没有善良、不善良的区别。’有人说:‘天性可以变得善良,可以变得不善良;所以文王、武王得了天下,百姓就爱好善良;幽王、厉王统治了天下,百姓就变得凶暴。’又有人说:‘有天性善良的,有天性不善良的;所以以尧为君主,却有象(这样的臣民);以瞽瞍为父亲,却有舜(这样的儿子);以纣为侄儿,并且以他为君主,却有微子启、王子比干。’现在您说‘天性善良’,那么他们所说的都错了吗?”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③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 孟子说:“至于说到人的(天生的)情性,那是可以认为是善的,这就是我说的天性善良。至于有人变得不善,不是天性的过错。同情心,人人都有;羞耻心,人人都有;恭敬心,人人都有;是非心,人人都有。同情心就是仁;羞耻心就是义;恭敬心就是礼;是非心就是智。(可见)仁、义、礼、智不是由外界赠给我的,是我本来就具有的,只是不去思考这些罢了。所以说,‘探求就能得到它们,放弃就会失掉它们。’有人(同别人比)相差一倍、五倍甚至无数倍,这是不能充分表现他的天性的缘故。《诗经》上说:‘上天生养众民,有事物便有法则。众民保持了常性,所以爱好美德。’孔子说:‘作这篇诗的,是懂得道的啊!有事物便有法则;众民保持了常性,所以爱好美德。’” [注释] ①幽、厉:指周幽王、周厉王,周代两个暴君。②微子启、王子比干:微子启,据《左传》、《史记》记载,是纣王的庶兄。王子比干,纣王叔父,因劝谏而被纣王剖心而死。③以上四句出自《诗经•大雅•烝民》。 (七)孟子曰:“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今夫麰麦,播种而耰之,其地同,树之时又同,浡然而生,至于日至之时,皆熟矣。虽有不同,则地有肥硗,雨露之养、人事之不齐也。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故龙子曰①:‘不知足而为屦,我知其不为蒉也。’履之相似,天下之足同也。口之于味,有同耆也;易牙先得我口之所耆者也②。如使口之于味也,其性与人殊,若犬马之与我不同类也,则天下何耆皆从易牙之于味也?至于味,天下期于易牙,是天下之口相似也。惟耳亦然,至于声,天下期于师旷③,是天下之耳相似也。惟目亦然,至于子都④,天下莫不知其姣也;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故曰,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 孟子说:“丰年,青年子弟大多懒惰;荒年,青年子弟大多凶暴,不是天生的情性有这种不同,是那影响思想的环境使他们变得这样的。比如种大麦,播了种,耙了地,种的地方相同,种的时间又相同,麦子蓬勃地生长,到夏至的时候,都成熟了。即使有所不同,也是因为土地的肥瘦、雨露的滋养、人工的管理不一样的缘故。所以凡是同类的,全都是相似的,为什么一说到人,偏偏要怀疑这一点呢?圣人是和我们同类的,所以龙子说:‘不知道脚样而编鞋,我知道不会把它编成草筐的。’草鞋的相似,是因为天下之人的脚形是相同的。口对于味道,有同样的嗜好;易牙是最先掌握了我们口味上共同嗜好的人。假使口对于味道,生来就跟别人不一样,就像狗、马和我们不同类一样,那么天下的人为什么都追随易牙的口味呢?说到口味,天下的人都期望尝到易牙烹调的菜肴,这说明天下人的口味是相似的。耳朵也是这样,说到声音,天下的人都期望听到师旷演奏的乐曲,这说明天下之人的听觉是相似的。眼睛也是这样,说到子都,天下没有不知道他俊美的;不知道子都俊美的,是不长眼睛的人。所以说,口对于味道,有相同的嗜好;耳朵对于声音,有相同的听觉;眼睛对于容貌,有相同的美感。说到心,偏偏会没有相同的爱好吗?心的共同爱好是什么?就是理,就是义。圣人最先觉悟到我们人心的相同爱好罢了。所以理义能使我们心理愉悦,正像牛羊猪狗的肉能使我们享到口福一样。 [注释] ①龙子:见《膝文公上》第三章注。②易牙:齐桓公的宠臣,传说他擅长烹饪。③师旷:春秋时晋平公的乐师,生而目盲,善辨音律。④子都:传说是古代的一个美男子。 (八)孟子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①。梏之反覆,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惟心之谓与?” 孟子说:“牛山的树木曾经很繁茂,因为它处在大都市的郊外,常用刀斧砍伐它,还能保持繁茂吗?那山上日夜生长,受雨露滋润的树木,不是没有嫩芽新枝长出来,但牛羊接着又放牧到这里,因此成了那样光秃秃的了。人们见它光秃秃的,就以为这山不曾长过成材的大树,这难道是牛山的本性么?就说在人的身上,难道会没有仁义之心吗?有些人之所以丧失了他的善心,也就像刀斧砍伐树木一样,天天砍伐,还能保住善心的繁茂吗?(尽管)他日夜有所滋生的善心,接触了天明时的晨气,而使他的好恶之心同一般人也有了少许的相近,(可是)他白天的所作所为,又将它搅乱、丧失了。反复地搅乱,那么他夜里滋生的那点善心就不足以保存下来;夜里滋生的善心不足以保存下来,那他离禽兽就不远了。人们见他像禽兽,就以为他不曾有过善良的天性,这难道是人的实情吗?所以如果得到好好的养护,没有东西不能生长;如果失去护养,没有东西不会消亡。孔子说:“把握着就存在,放弃了就丧失;出去进来没有定时,无人知道它的去向。’大概就是说的心吧?” [注释] ①梏:通“搅”,可参清焦循《孟子正义》。 (九)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①,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说:“对于君王的不聪明,不必奇怪。即使有天下最容易生长的东西,(如果)晒它一天,冻它十天,没有能生长的。我见君王的次数很少,我一离开他,那些给他泼冷水的人马上又围上去了,(这样,)我对他刚有的那点善心的萌芽又能怎么样呢?(好比下棋,)下棋作为技艺,是小技艺;不心致志,就学不到手。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心致志,一心只听弈秋讲解。另外一人虽然也在听讲,却一心以为有只天鹅要飞来了,想着拿弓箭去射它,虽然他同另一人一起在学,却不如人家学得好了。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人家吗?当然不是这样。” [注释] ①缴(zhuó):拴在箭上的生丝绳,这里指代箭。 (十)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①,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②。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③,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说:“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两样不可能同时得到,就舍弃鱼而要熊掌。生存是我所喜爱的,义也是我所喜爱的;两样不能同时兼顾,就放弃生存而要义。生存是我所喜爱的,但所喜爱的有超过生存的,所以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憎恶的,但我所憎恶的有超过死亡的,所以有些祸患我不躲避。假使人们所喜爱的没有什么超过生存的了,那么凡是可以保命的手段,哪样不采用呢?假使人们所憎恶的没有什么超过死亡的了,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事,哪样不去干呢?按这么做就能生存,然而有人却不去做,按这么做就能避开祸患,然而有人却不干,由此可见,所喜爱的有超过生存的,所憎恶的有超过死亡的。不仅仅是贤人有这样的思想,人人都是有的,只是贤人能不丧失它罢了。一筐饭,一碗汤,得到就能活,得不到就饿死,(但如果)吆喝着施舍给人,路上的饿汉也不愿接受;(如果)用脚踢着施舍给人,那就连乞丐也会不屑一顾的。一万钟的俸禄,(有人)却不问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美、妻妾的侍奉和所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本该宁死也不接受的,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美而接受了;本该宁死也不接受的,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本该宁死也不接受的,现在却为了让所认识的穷人感激我而接受了,这些行径不也应该停止了么?这就叫丧失了他的本性。” [注释] ①豆:古代一种盛食物的器皿,形似高脚盘。②钟:古代量器,六石四斗为一钟。③得:通“德”,此处作动词。 (十一)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孟子说:“仁是人的(善)心,义是人的(正)路。放弃了他的正路而不走,丢失了他的善心而不寻找,可悲啊!有人走失了鸡狗还知道去寻找;有人丢失了善心却不知道去寻找。求学请教的道理不在于别的,在于找回他丢失了的善心罢了。” (十二)孟子曰:“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①,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为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也②。” 孟子说:“如果现在有个人无名指弯曲了不能伸直,(虽然)既不疼痛又不妨碍做事,但如果有人能使它伸直,那么即使赶到秦国楚国去(医治),也不会嫌路远,为的是手指不如别人。手指不如别人,知道厌恶它;心不如别人,却不知道厌恶,这叫不懂轻重。” [注释] ①信:同“伸”。②不知类:朱熹《四书集注》云:“言不知轻重之等也。”译文从之。 (十三)孟子曰:“拱把之桐梓,人苟欲生之,皆知所以养之者。至于身,而不知所以养之者,岂爱身不若桐梓哉?弗思甚也。” 孟子说:“一两把粗的桐树梓树,人们要想让它们生长,都知道该怎样去培养。至于本身,反倒不知道怎样培养自己,岂不是爱自身还不如爱桐树梓树吗?真是太不会考虑问题了。” (十四)孟子曰:“人之于身也,兼所爱。兼所爱,则兼所养也。无尺寸之肤不爱焉,则无尺寸之肤不养也。所以考其善不善者,岂有他哉?于己取之而已矣。体有贵贱,有小大①。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今有场师,舍其梧标,养其樲棘,则为贱场师焉。养其一指而失其肩背,而不知也,则为狼疾人也②。饮食之人,则人贱之矣,为其养小以失大也。饮食之人无有失也,则口腹岂适为尺寸之肤哉?” 孟子说:“人对于自己的身体,是各部分都爱护的。都爱护,便都加以保养。没有哪点儿肌肤不爱护,便没有哪点儿肌肤不保养。用来考察他保养得好不好,难道有别的方法吗?在于看他注重保养哪一部分罢了。身体有重要部分和次要部分,有小的部分和大的部分。不能因为(保养了)小的部分而损害了大的部分,不能因为(保养了)次要部分而损害了重要部分。只保养小的部分的,是小人,能保养大的部分的,是君子。如果现在有这么个园艺师,放弃培植梧桐标树,去培植酸枣荆棘,那他就是个顶蹩脚的园艺师。(如果有人)保养了自己一个手指却丧失了肩背的功能,自己还不清醒,那他就是个顶糊涂的人。讲吃喝的人,人们鄙视他,是因为他保养了小的部分而丧失了大的部分。如果讲究吃喝的人没有丢弃(善心的培养),那么他的吃喝难道还只是为了保养一尺一寸的肌肤吗?” [注释] ①体有贵贱,有小大:朱熹《四书集注》云:“贱而小者,口腹也;贵而大者,心志也。”②狼疾:同“狼藉”,散乱、错杂的样子。这里是昏愦糊涂的意思。 (十五)公都子问曰:“钧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 公都子问道:“同样是人,有的成了君子,有的成了小人,是什么原因?”孟子曰:“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 孟子说:“能依从重要器官的就成为君子,依从次要器官的就成为小人。”曰:“钧是人也,或从其大体,或从其小体,何也?” 公都子又问:“同样是人,有人能依从重要器官,有人却依从次要器官,为什么呢?”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 孟子说:“耳朵、眼睛这些器官不会思考,(容易)被外物蒙蔽。因此一与外物接触,就被引诱过去。心这个器官是会思考的,思考就能得到(善性),不思考就得不到(善性)。这是天赋予我们的(最重要的)器官。先抓紧这个重要器官,那么(耳朵眼睛之类)次要器官就不会被(外物的引诱)夺走了。这就是成为君子的道理罢了。” (十六)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①。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 孟子说:“有天爵,有人爵。仁义忠信,好善不倦,这就是天爵;公卿大夫,这些是人爵。古代的人修养他的天爵,而人爵就随天爵来了。现在的人修养天爵,是用它来获取人爵;一旦得了人爵,就丢弃了他的天爵,那是实在太糊涂了,最终(他的人爵)也一定会丧失的。” [注释] ①天爵、人爵:天爵指仁义忠信等,孟子认为这些是天然就值得尊贵的。人爵指通常所说的爵位。 (十七)孟子曰:“欲贵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矣。人之所贵者,非良贵也。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①。《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②言饱乎仁义也,所以不愿人之膏粱之味也;令闻广誉施于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绣也。” 孟子说:“想要尊贵,这是人们共同的心理。人人都有可尊贵的东西,只是不去想到它罢了。别人给予的尊贵,不是真正的尊贵。赵孟给予了一个人尊贵,赵孟也能使他低贱。《诗经》上说:‘既供奉美酒使他陶醉,又献上仁德使他满足。’这是说仁义满足了,所以就不羡慕别人的美味佳肴了;美好的名声、广泛的赞誉落在自己身上了,所以就不羡慕别人的锦绣衣裳了。” [注释] ①赵孟:即赵盾,字孟。春秋时晋国正卿,掌握晋国的实,因而他的子孙后来也称赵孟。②以上两句出自《诗经•大雅•既醉》,是周代祭祖时祭辞中的两句。今人高亨认为“德”字当作“食”,古德字作“惪”,与食形近而误(说见其《诗经今注》)。 (十八)孟子曰:“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 孟子说:“仁能战胜不仁,就像水能战胜火一样。而现在一些行仁的人,好比用一杯水去浇灭一车木柴燃起的大火;火不熄灭,就说水不能战胜火。这反而助长了那些最不仁的人,(而他原来那点仁)也最终会丧失的。” (十九)孟子曰:“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①。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孟子说:“五谷是庄稼中的好品种,但如果不成熟,那还不如稗子之类野草。仁,也在于使它成熟罢了。” [注释] ①荑(tí):即稊,稗类植物。 (二十)孟子曰:“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①;学者亦必志于彀。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 孟子说:“羿教人射箭,一定要求把弓拉满;学射的人也力求自己把弓拉满。高明的工匠教人手艺,一定要用圆规和曲尺;学手艺的人也一定要使用圆规和曲尺。” [注释] ①彀(gòu):把弓拉满。

人有学其术者,以为曲折变化,此君生平之所长,尽其心力以求仿佛,出见或似,久观辄非是什么意思

翻译如下:有学他技艺的人,认为曲折变化是他一生最擅长的,所以就尽心尽力地加以模仿,初看还有点相似,细看就觉得不像了。望,O(∩_∩)O谢谢!

所的成语有哪些成语

所的成语:
  视其所使、
  不得其所
  一无所长
  一无所获
  畅所欲言
  前所未知
  无所不容
  无所忌惮
  所在多有、
  无所可否
  早为之所、
  无所不知
  所见略同
  无所畏忌
  无所回避
  义无所辞、
  时望所归
  安其所习
  唯所欲为
  各从所好、
  管见所及
  死无所名、
  所向风靡
  莫知所谓
  无所不晓
  用其所长
  无所不包
  流离失所
  惟所欲为
  俗之所排
  所宝惟贤、
  在所难免
  不知所厝、
  有所广益、
  不知所从、
  尺有所短
  千夫所指
  思所逐之、
  夺人所好
  不知所终
  安于所习
  力所不逮、
  千人所指
  一无所求
  各有所爱
  尽如所期、
  前所未有
  不明所以、
  无所不为
  无所事事
  阿其所好
  进退失所、
  如有所失
  所剩无几
  理所当然
  强人所难
  一无所闻
  一无所好
  尽其所长
  理所必然
  力所不及
  责有所归
  忘其所以
  不知所为、
  计无所之、
  症结所在
  靡所底止
  无所不备
  了无所见、
  各得其所
  畅所欲为
  一无所有
  所当无敌、
  各尽所能
  无所措手
  不知所言、
  一无所取
  各有所长
  威无所施、
  各抒所见
  另有所图
  老有所终
  患生所忽、
  无所顾忌
  莫知所措
  使料所及、
  大势所趋
  人心所向
  一无所成
  一无所得
  众所周知
  果如所料
  茫无所知
  无所不及
  所向无前
  进退无所、
  答非所问
  见所未见
  十目所视
  两得其所、
  寄颜无所
  头足异所
  各有所好
  百无所成
  无所不能
  无所依归
  不知所以
  敌王所忾、
  前所未闻
  各有所短
  寸有所长
  所向披靡
  所到之处
  无所重轻
  无所畏惮
  亲眼所见、
  所余无几、
  所图不轨
  多历年所、
  力所能及
  众所瞻望、
  目所履历、
  在所不辞
  众望所归
  众毁所归、
  匪夷所思
  何所不有
  无所适从
  莫知所为
  无所不在
  所在皆是、
  随心所欲
  闻所不闻
  不知所云
  计无所施
  一口所敌、
  不知所可
  计无所出
  闻所未闻
  用非所学、
  何所不为
  所向皆靡、
  无所忌讳
  恣心所欲
  不出所料
  一无所失、
  有所作为
  罔知所措
  所向克捷、
  各取所长
  学非所用
  一无所能
  众所瞩目
  不知所错、
  为所欲为
  在所不惜
  一无所知
  不知所措
  各取所需
  无所用之
  忘乎所以
  流移失所
  见所不见
  人心所归
  无所用心
  锋芒所向
  何所不至
  罔所顾忌、
  无所畏惧
  用非所长、
  维民所止、
  死得其所
  精诚所至
  尽其所能
  投其所好
  人所共知
  无所不可
  屠所牛羊
  无所不作
  无所容心
  所见所闻
  众所共知
  所答非所问
  百无所忌
  优劣得所
  若有所思
  先代所美
  若有所丧
  无所不至
  所向无敌
  无所作为
  目之所及、
  少所许可、
  从心所欲
  适材适所、
  不知所出、
  所费不赀、
  理所不容
  无所顾惮
  靡知所措
  流落失所
  滥觞所出、
  大失所望
  得其所哉
  衣食所安、
  各有所职
  无所不有
  无所不通
  所作所为
  若有所失
  靡所适从
  所费不资
  若有所亡
  无计所奈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无所施其技、
  无所错手足
  无所施其伎、
  无所施其术、
  无所措手足、
  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
  英雄所见略同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无所不尽其极、
  千夫所言如一喙
  茫然不知所措
  十目所视,十手所指、
  用其所欲,行其所能、
  无所不用其极、
  丹之所藏者赤、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大失所望的近义词、
  有所不为,而后可以有为
  千夫所指,无疾将死、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祸福无门,唯人所召、
  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任人唯贤、唯才是举;人尽其才、量职录用;用其所长、避其所短;信任为本、明责授权 用英文怎么翻译?

Merit, but is held; Talent recruitment volume level; Use their expertise to avoid it short; Trust-based, select authorized Ming

怎么理解李世民:用人如器,尽其所长?

三国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刘劭主张“量能授官”,才能大小,其准不同。量力而授,所任乃济。各个职位都应该由适合的人担任,否则官失其位,便适得其反
李世民用人最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量才授职,各取所长”。他在《帝范》一书中,从治国平天下的各个重要方面,阐述了自己的看法和方法,以教诫太子李治。其中《审官》一篇,就着重论述了用人应用人所长的问题。
李世民把用人所长作为用人方略的重点。在《审官》篇中他这样阐述道:“夫设官分职,所以阐化宣风,故明主之任人,如巧匠之制木,无曲直长短,各有所施。明主之任人犹如是也。智者取其谋,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无智愚勇怯,兼而用之。故良匠无弃材,明主无弃士。然则函牛之鼎,不可处于烹鸡;捕鼠之理,不可使之捕兽;一钧之器,不能容以江汉之流;百石之车,不可满以斗筲之粟。何则?大非小之量,轻非重之宜。今人智有短长,能有巨细,或充百而尚小,或统一而已多,有轻才者不可委以重任,有劣智者不可责以大功……必须明职审贤,择才分禄,得其人则风行化洽,失其用则亏教伤民。《书》曰:‘则贤惟难’,良可慎也。”
在此篇中,李世民阐明了人智有长短,贵在能用所长,弃所短的观点。这种舍短取长的见解,比较辩证地解决了如何正确用人的方略。按照这一用人原则,能够恰当地在用人上量才授官,量才分禄,使人才各尽其长,各得其所
李世民不仅从认识上做到“用人如器,各尽所长”,为了充分发挥大臣的作用,并且对重要臣子的优缺点都有较深程度的了解,他经常与大臣讨论他们各自的长短。最典型的莫过于贞观四年,李世民与王硅的一次谈心。当时诸宰相侍宴,王硅在李世民身边。李世民对王珪道:“卿识鉴精通,复善谈论,自玄龄以下,卿可一一加以品评,并可自比一下,和他们相较卿高下如何?”王珪说:“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这一点臣不如玄龄;文武兼修,出将人相,这方面臣不如李靖;奏事敷讲详明,出纳公允,臣则不如温彦博;而处置复杂严重事态,使众务皆得当,臣不如戴胄;耻君不及尧、舜,以谏诤为己任,臣又不如魏征;不过要说能激浊扬清,行事嫉恶好善,臣比起众人来,也稍有微长。”王珪不卑不亢,品评公允精当,李世民听罢,也深以为然。显然,对大臣们的品评,李世民与王珪的看法即使不全相合,相差也不远矣。王珪这番品评得到了众人的认同。
贞观十八年,李世民对主要臣作了一番“品藻”,他说道:“长孙无忌因身为内戚,善避嫌疑,为人应变,格物迅敏,明于事理,长于决断,古人较之,亦不远胜;不过带兵攻城,督军作战,非其所长。高士廉涉猎古今,心术明晓通达,临难不改节操,为官不结朋党;所欠缺的就是不能疾言直谏。杨师道性格纯厚,举止和蔼,做事无误;但其为人有些懦弱,缓急不可得力。岑文本性质敦厚,文采华赡;而持论恒据经远,自当不负于物。刘洎性最贤贞,然为人过重然诺,于朋友不免有私。马周见事敏速,性甚贞正,品评衡量人物,直道而言。朕近来任使,多能称朕之本意。褚遂良学问稍过于众人,性格亦坚贞正直,每写忠诚,亲附于朕,譬如飞鸟依人,人自怜之。”
李世民所作的这番评论,虽有帝王主观因素在内,但也有相当的客观性。譬如说长孙无忌为人谨慎,言行循规蹈矩,做事深思熟虑,以之处理日常事务自能胜任,但正因过于谨慎,所以不能打仗;岑文本自幼有胆有识,明于事理,敏于文章,办事严谨缜密,为人心地光明,乃文墨宰相,实是栋梁之才,李世民对他很是放心;刘洎性格耿直,对李世民诤谏不已,多次逆鳞,李世民对他很不“放心”;马周一代贤臣,才略过人,性格豁达,政务勤勉刻苦,李世民对他很满意,以为腹心;褚遂良虽有才华智略,为史之名家,奈何为人素无骨气,不敢谏诤,一味顺旨。
李世民从帝王的角度来评价臣子,虽然片面,却基本都说中了他们的优缺点。李世民对手下的文臣武将有一个深刻了解,明了其才智为人,掌握其长处短处,所以用人得当,充分地发挥了他们的长处,发挥了贞观政治的人才优势。而这优势是用人的优势,并非人力的优势。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jinqisuochang6.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