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成语“决疣溃痈”的拓展阅读资料(5)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决疣溃痈”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古代人对生死的看法、“扁平疣”这个词第三个字怎么读?、“扁平疣”这个词第三个字怎么读?、含疣字的成语、庄子的名言、扁平疣这个词第三个字怎么读等

古代人对生死的看法

  中国古代之生死观
  儒家是中国文化的正统和主流,对中国影响也最大。儒家很重视人德生命,《尚书·洪范》中说’五福’(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其中关于寿命就有两条,即’寿’、’考终命’,除此,还有’六极’(凶短折、疾、忧、贫、恶、弱),直接涉及身体的有’凶短折’和’疾’。可以看出他们认为身体的善终是福,而身体的短命和疾病都是不好的。但他们认为还有比生命更为重要的东西,即’德’。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任,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朝问道,夕死可矣。’(《里仁》)。在孔子看来,人最重要的是’道’,是’仁’。孟子更明确地论述了这一点,他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孟子·告子上》),这就是说,人生在世,有比生更为重要得东西。所以他常用’性命’来代’生命’。当时和他辩论得告子认为’生之为性’,即认为生命就是性命。孟子认为如果从生命上讲,则人与犬、牛没有什么不同,只有在性上,才有区别。’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离娄》)正因为’几希’,才是人与动物有了区别。所以在生命与’仁义’做取舍得话,要’舍生取义’。但他们并不是否定生和不重视生,不过在两者只能取其一的情况下,只能选择后者。在他们看来人活着一天,就要做一天的事情,对于将来之死,不必关心。生必有死,乃自然的事情。汉代扬雄认为:’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自然之道也。’(《法言·君子》)他反对神仙之说。王充也说:’夫人,物也,虽贵为王侯,性不异于物。物无不死,人安能仙。’(《论衡·道虚》)南北朝范缜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神灭论》)宋代朱熹说:’人之所生,精气聚也。人只有许多气,须有个尽时。尽则魂气归天,形魄归于地而死矣。人将死时,热气上出,所谓魄降也。此所以有生必有死,有始必有终。’(《朱子语类》卷三)明儒罗伦说:’生必有死,圣贤无异于众人。死而不亡,与天地并久,日月并明,其惟圣贤乎!’(《文集》)。明末王夫之认为应该’珍生’,因为生才可以载义。他说:’圣人者人之徒,人者生之徒。既以有是人矣,则不得不珍其生。’(《周易外传》卷二)’生以载义,生可贵;义以立生,生可舍。’(《尚书引义·大诰》)
  2、道家及道教之生死观。
  道家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他们关于生死的看法也非常重要。老子谈论生死的不多。他认为一个人不太重视自己的生命,反而能较好的保存自己。’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7章)。老子似乎发现,如果一个人如果太显露自己,就会遭到外界的损害。’兵强则灭,木强则折’(76章)。所以保存生命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处众人之所恶’。太注重自己的身体,反而有害。’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50章)’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75章)。养生贵在于’啬’,所以要’去甚、去奢、去泰’对于死亡,老子认为’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死而不亡’,王弼解释’身没而道犹存’,盖一个人与道同体,才可不朽。老子说:’从事于道者,同于道’(38章)对于生死,庄子做了详细而深刻地论述。他认为,生、死都是大化运行中的一个阶段,所以对于死亡亦不必恐慌,要顺其自然。人是’气’的一种存在形式,’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知北游》)。他认为生死不过是形式的变化。他说:’古之真人,得之也生,失之也死;得之也死,失之也生。’成玄英疏曰:’夫处生而言,即以生为得;若据死而语,便以生为丧。’(《徐无鬼》)。可见,以生观死,则死为死;但以死观生,生者也是死。即生死是相对的。何况从另一方面讲,死也未必是一件坏事,’予恶乎知说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也邪?’’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齐物论》)。当人从一个更高的角度来看待生死时,死生的界限也就消失了。’彼以生为附赘悬疣,以死为决肒溃痈,夫若然者又恶知死生先后之所在?’(《大宗师》)’以无有为首,以生为体,以死为尻;孰知有无死生之一守者,吾与之为友。’(《庚桑楚》)’明乎坦途,故生而不悦,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秋水》)’生者,假借也;假之而生,生者尘垢也。死生为昼夜。’(《至乐》)’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我死也。’(《大宗师》)。所以他主张齐生死。无论生死,都要顺其自然。后来郭象亦认为,对于生死,要顺其自然。他认为死生都是’命’。’其有昼夜之常,天之道也。故知死生者命之极,非妄然也,若夜旦耳,奚所系哉?’,’夫死生昼夜,人天常道,未始非我,何所系哉!’,’死与生,皆命也。无善则死,有善则生,不独善也。故若以吾生为善乎?则吾死亦善也。’(以上见《大宗师》注)所以不应喜生而恶死。
  道教产生于东汉末年,他们对于生死的主张主要是长生。认为人们只要善于养生,则可以成仙,从而长生不老。道教虽然有许多派别,但这一点是他们都认同的。他们认为形神同质,都是由’气’构成的,如《太平经》说:’夫物始于元气’,《抱朴子内篇·至理》说’夫人在气中,气在人中,自天地以至万物,无不须气以生者’。神形皆气,故养气可以长生。《太平经》中说:’天地之道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守气而不绝也。’’神明精气,不得去离其身,则不知老,不知死矣。’他们认为,’形者,神之宅也。故譬之于堤,堤坏则水不留矣;方之于烛,烛糜则火不居矣。身劳则神散,气竭则命终’(《抱朴子内篇·至理》)所以要保养身体,这样才能保存精神。他们认为,人只要’以药物养身,以术数延命,使内疾不生,外患不入,虽久视不死,而旧身不改’(《抱朴子内篇·论仙》)道教认为人的生命在我不在天命,’我命在我,不在天地’(《西生经》),所以只要自己由决心毅力,通过一些方法(如行气、导引、存神、守一、内丹、外丹等),就可以长生不老
  3、佛教之生死观
  佛教本是印度的宗教,但自东汉时传入我国,逐渐成为我国文化的重要部分。我们向来以儒释道来概括我国的文化,因此,佛教的生死观也应重视。
  佛教对人生看法基本认为人生是苦的,这个看法决定了他们对生死的看法。他们人一生下来,便是要受苦的,世界到处充满着苦难。他们认为苦难有八种,即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盛阴(色、受、想、行、识)。那么造成苦的原因是什么?他们认为是’集’,即人们对外物有欲望,欲望得不到满足,就有苦。因此有种种行为和烦恼,从而处于生死轮回之中,而得不到解脱。所以要灭此种种欲望,灭苦即达到解脱,这就是佛教所说的’灭’。’道’即是实现灭’苦’的方式。这就是佛教所说的’四谛’。
  佛教主张轮回,认为人要达不到解脱,就永远处于轮回之中。他们认为产生轮回的原因主要是十二因缘。十二因缘指无明(愚昧无知)、行(意志活动)、识(心识、精神活动)、名色(精神和形体),六处(眼、耳、鼻、舌、身、意)、触(触觉)、受(感受)、爱(爱欲、贪欲)、取(执取)、有(思想行为)、生(来世之生)、老死。丛生在此十二环节所组成的因果链条中’生生于老,轮回周无穷’。处于生死轮回不已的苦海之中,丛生应该灭除产生苦果的原因,以求解脱。
  他们还认为,人们的不同的行为会造成不同的报应。他们把这种行为称作’业’。’业’指丛生的身心活动。这种活动和因果关系结合,会形成产生不同结果的力量,是为’业力’,是一种潜在的功能,是创造未来生命的动力。’业’,从性质上分,有善、恶、无记三类。善恶招受不同的果报,无记不招果报。业是人类向上或向下堕落的根据。人只有超越自我、人生、生死,转化成佛,才能摆脱烦恼和痛苦,实现永恒幸福。
  佛教还讲’三法印’,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诸行无常’是说世界上的事物是刹那生灭的,人也一样。’诸法无我’是说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的,是没有自性的。’涅盘寂静’则是在此基础上达到解脱。这是他们的基本主张之一。
  从上可知,佛教认为人生是苦的,为什么呢?因为人有’无明’和’贪欲’。东晋慧远在《明报应论》中说:’无明为惑网之源,贪爱为众累之府。二理俱游,冥为神用,吉凶悔吝,唯此之动。’正因为’无明’和’贪爱’,人们才有苦难。断除二者,才能得到解脱。
  由此可见,佛教认为人的身体和欲望是人受苦的原因。他们人们的身体是虚而不实的,因为人的身体也是由’五蕴’和合而成的。他们认为人有贪、瞋、痴’三毒’,所以在六道轮回中不得解脱。六道是指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等,只有消除’三毒’,才能超脱轮回,获得解脱。否则永远在这六道轮回之中受苦。可见,佛教认为人之所以受苦在于人执着自己的身体,正因为有身体,所以才有种种的贪求和欲望,才在人间受苦。他们认为人生的痛苦在于有生,有生则神形结合,精神在涅盘之前的轮回中受苦。只有神与形离,超脱轮回才能解脱。所以他们主张’形尽神不灭’。神灭与神不灭是南北朝时讨论的重要的问题,佛教认为身体虽然是有尽的,但精神可以永存,如慧远在《沙门不敬王者论》中的《形尽神不灭》说:’火之传于薪,犹神之传于形;火之传异薪,犹神之传异形。’还说神是’精极而灵者’,与物不同,是不灭的。可以说,佛教着重于人死后的安顿,是死后世界的问题。实质上仍是出于对死亡的恐惧,因为如果死亡以后是幸福的,也就没有必要害怕死亡了。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逐渐对我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在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不但在下层,而且王公大人甚至皇帝都受到它的影响。例如,梁武帝多次’舍身’同泰寺’为奴’,唐代武则天也信佛。宋代以后虽然有点衰落,但仍有影响。

“扁平疣”这个词第三个字怎么读?

“疣”的拼音是[yóu]

部首:疒
结构:半包围结构
笔顺:点、横、撇、点、提、横、撇、竖弯钩、点
释义:
一种皮肤病,病原体是一种病毒,症状是皮肤上出现黄褐色的小疙瘩,不痛也不痒(俗称“瘊子”)。
词语:
1.疣子[yóu zǐ ]
疣。皮肤上长的肉瘤。
2.痣疣[zhì yóu ]
痣和疣。都是赘生在皮肤上的不疼不痒的小疙瘩。比喻多馀而无用的东西。
3.疮疣[chuāng yóu ]
机体表面的赘生物。 比喻痛苦或祸害。 
4.决疣溃痈[jué yóu kuì yōng]
同“决溃痈”。比喻腐败之极。
5.附赘县疣[fù zhuì xiàn yóu]
附生在皮肤上的小瘤。比喻多馀无用之物。
6.悬疣附赘[xuán yóu fù zhuì]
比喻累赘无用之物。
7.附赘悬疣[fù zhuì xuán yóu]
附赘:附生于皮肤上的肉瘤;悬疣:皮肤上突起的瘊子。比喻多余无用的东西。

“扁平疣”这个词第三个字怎么读?

“疣”的拼音是[yóu]

部首:疒
结构:半包围结构
笔顺:点、横、撇、点、提、横、撇、竖弯钩、点
释义:
一种皮肤病,病原体是一种病毒,症状是皮肤上出现黄褐色的小疙瘩,不痛也不痒(俗称“瘊子”)。
词语:
1.疣子[yóu zǐ ]
疣。皮肤上长的肉瘤。
2.痣疣[zhì yóu ]
痣和疣。都是赘生在皮肤上的不疼不痒的小疙瘩。比喻多馀而无用的东西。
3.疮疣[chuāng yóu ]
机体表面的赘生物。 比喻痛苦或祸害。 
4.决疣溃痈[jué yóu kuì yōng]
同“决溃痈”。比喻腐败之极。
5.附赘县疣[fù zhuì xiàn yóu]
附生在皮肤上的小瘤。比喻多馀无用之物。
6.悬疣附赘[xuán yóu fù zhuì]
比喻累赘无用之物。
7.附赘悬疣[fù zhuì xuán yóu]
附赘:附生于皮肤上的肉瘤;悬疣:皮肤上突起的瘊子。比喻多余无用的东西。

含疣字的成语

含疣字的成语只有4个:
1、决疣溃痈
jué yóu kuì yōng
【解释】比喻腐败之极。
【出处】严复《救亡决论》:“况夫益之以保举,加之以捐班,决疣溃痈,靡知所届。”
【结构】联合式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近义词】决痈溃疽
2、附赘悬疣
fù zhuì xuán yóu
【解释】附赘:附生于皮肤上的肉瘤;悬疣:皮肤上突起的瘊子。比喻多余无用的东西。
【出处】《庄子·大宗师》:“彼以生为附赘悬疣。”
【结构】联合式成语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比喻多余无用的东西
【近义词】悬疣附赘
【例句】写文章应力求简洁,一切~尽量删除。
3、附赘县疣
fù zhuì xiàn yóu
【解释】附生在皮肤上的小瘤。比喻多馀无用之物。
【出处】《庄子·骈拇》:“附赘县疣,出乎形哉!而侈于性。”成玄英疏:“附生之赘肉,悬系之小疣。”
【例句】骈拇枝指,由侈于性;~,实侈于形。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熔裁》
4、悬疣附赘
xuán yóu fù zhuì
【解释】比喻累赘无用之物。
【出处】《庄子·大宗师》:“彼以生为附赘县疣,以死为决溃痈,夫若然者,又恶知死生先后之所在!”
【结构】联合式
【用法】联合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
【近义词】附赘悬疣
【例句】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上》:“参伍于仁义礼乐之中,悬疣附赘,特已甚焉。”

庄子的名言

庄子名言警句
1、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庄子·齐物论》
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在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庄子·养生主》
3、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4、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庄子。大宗师》
5、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养生主》
6、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庄子·人间世》
7、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庄子·齐物 论》
8、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人间世》
9、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
10、不以物挫志。——《庄子·天地》
11、夫小惑易方,大惑易性。——《庄子·骈拇》
12、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天地》
13、夫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庄子·天运》
14、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庄子·田子方》
15、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 ——《庄子·知北游》
16、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知北游》
17、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
18、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让王》
19、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庄子·让王》
20、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庄子·齐物论》
21、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庄子·养生主》
22、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山木》
23、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24、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逍遥游》
25、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
26、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人间世》
27、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也。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人间世》
28、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29、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30、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
31、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让王》
32、悲乐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过;好恶者,心之失。《刻意》
33、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刻意》
34、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刻意》
35、扁子曰:“……今汝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民。……”《达生》
36、昔吾闻之大成之人曰:“自伐者无功,功成者堕,名成者亏。“《山木》
37、黄帝曰:“……道不可致,德不可至。仁可为也,义可亏也,礼相伪也。”《知北游》
38、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山木》
39、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
40、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
41、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42、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
43、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44、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45、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也。
46、形固可使如槁木,心固可使如死灰。
47、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48、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49、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扁平疣这个词第三个字怎么读

扁平疣(you)是由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引起的,好发于青少年的病毒感染性疾病。临床表现为皮色或粉红色的扁平丘疹,多见于面部和手背,无明显的自觉症状,病程慢性。可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接触传染。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jueyoukuiyong5.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