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成语“暮四朝三”的拓展阅读资料(7)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暮四朝三”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朝三暮四是什么意思、朝三暮四和暮四朝三有什么哲学意义、朝三暮四中的朝和暮分别是什么意思?、朝三暮四是什么意思、朝三暮四的寓意是什么?、朝三暮四什么意思?等

朝三暮四是什么意思

朝三暮四[zhāo sān mù sì]  
释义:原比喻聪明人善于使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于辨别事情,后来比喻反复无常。有个玩猴子的人拿橡实喂猴子,他跟猴子说,早上给每个猴子三个橡子,晚上给四个,所有的猴子听了都急了;后来他又说,早上给四个,晚上给三个,所有的猴子就都高兴了(见于《庄子·齐物论》)。
出处:《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莫(暮)四。’众狙皆怒。”
例句:他总是朝三暮四,没主心骨
扩展资料
源于庄周《庄子·齐物论》。这个故事本来的寓意是对管理与被管理者两种愚的巧妙讽刺,被嘲讽的后者因‘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贻笑大方’;而看似得意的前者却仅为了解决眼前困境而惯使些‘自欺欺人宜缓兵之下策’也自然终因非长久之计而实则遭怨。现在,被引申为目标不坚定或者感情上不一。
典故
《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这里的“狙”指的是猴子,“狙公”为耍猴的人。
《列御寇·黄帝篇》也对这则故事进行了详细地扩写,说宋国有一个养猕猴的人,因为养的猕猴太多而家财匮乏,于是养猕猴的人就打算限制猕猴的食物。他对猴子说,早上给三个橡子,晚上给四个橡子,猴子大怒,直到他说早上四个晚上三个,猴子才欢喜。这就是“朝三暮四”的故事,意思是实质不变,用改换眉目的方法使人上当。不过现在我们多比喻变卦,反复无常
“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竭尽心力去求“一”,却不知道其本来就是相同的,这就是“朝三”。朝三暮四朝四暮三在总数上、本质上没有变,都是七个,但顺序不同,对猴子的影响也不一样。
参考资料:朝三暮四-百度百科

朝三暮四和暮四朝三有什么哲学意义

朝三暮四”的成语故事原本是揭露狙公愚弄猴子的骗术,告诫人们要注重实际,防止被花言巧语所蒙骗。在这个故事里,因为栗子的总量并没有变化,所以猴子们的行为显得很愚蠢。实际上,我们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可能得出的结论会大不一样。古人们认为总量是没有变化的,因此觉得早上三个晚上四个和早上四个晚上三个是完全一样的。其实不然,“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还是有区别的,它们能给猴子带来不同的效用。那么,什么才是效用呢?
在经济学的发展史中,“效用”概念的出现无疑是一个突破。物品效用在于满足人的欲望和需求。一切物品能满足人类天生的肉体和精神欲望,才成为有用的东西,才有价值。在经济学中,效用是用来衡量消费者从一组商品和服务之中获得的幸福或者满足的尺度。有了这种衡量尺度,我们就可以在谈论效用的增加或者降低的时候有所参考,因此,我们也可以在解释一种经济行为是否带来好处时有了衡量标准。效用不同于物品本身的使用价值。使用价值产生于物品的性,是客观的;效用是消费者消费某种物品时的主观感受。
效用价值论强调物对人的满足程度,而满足程度完全是主观的感觉,主观价值是客观交换价值的基础。物品的有用性和稀少性都是价值形成不可缺少的因素,都是主观价值的起源。例如在不同地点,人们对馒头的不同主观评价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村子里住着一位穷人和一位富人,有一天村里突然发洪水了,穷人背着家里最贵重的东西——一袋馒头爬上了一棵树,富人背着家里最贵重的东西——一袋金子也爬上了这棵树。洪水没有消退的迹象。第一天,穷人吃了一个馒头,富人什么也没吃,眼睁睁地看着穷人吃。第二天,穷人又吃了一个馒头,富人的肚子已经直打鼓了。到了第三天,富人实在是忍不住了,于是富人对穷人说:“我用一锭金子换你一个馒头。”在这个艰难时期,馒头对人的效用无疑比金子大。
经济学依赖一个基本的前提假定,即人们在作选择的时候倾向于选择在他们看来具有最高价值的那些物品和服务。效用是消费者的主观感觉,取决于消费者对这种物品的喜欢程度。消费者对某种物品越喜欢,这种物品带来的效用就越大,他就越愿意购买,需求就越高。比如有人喜欢抽烟,那么香烟对于他而言效用就很高,但对于一位不愿意闻烟味的女士来说,香烟就会是效用很低甚至是负效用的物品。很显然,在作决定的时候,烟民自然会把香烟视为至宝,而女士们可能更

朝三暮四中的朝和暮分别是什么意思?

朝是早上。暮是晚上。
朝三暮四:(古)实质不变,用改换眉目的方法使人上当。
(今)比喻办事反复无常,经常变卦,变化多端捉摸不定
扩展资料
朝三暮四】这个成语源于《庄子·齐物论》: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释义:宋国有一个养猴人养了一大群猴,他很喜欢这些猴子。他宁可节衣缩食,都想给猴子们多一些橡子吃。然而有一年碰上粮食欠收,没有足够的橡子给猴子们吃。于是,养猴人对猴子们说:“现在粮食不够了,必须节约点吃,每天早晨吃三颗橡子,晚上吃四颗,怎么样?“
这群猴子听了非常生气,吵吵嚷嚷说:“太少了!怎么早晨吃的还没晚上多?”养猴子的人连忙说:“那这样,每天早晨吃四颗,晚上吃三颗,怎么样?”这群猴子听了都高兴起来,觉得早晨吃的比晚上多了,愉快的答应了。
因而,朝三暮四这个成语的原意就是指实质不变,改换名目(玩弄术)使人上当。但这个成语在运用的过程中意思有了延伸,现在多用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变化多端捉摸不定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朝三暮四

朝三暮四是什么意思

朝三暮四[zhāo sān mù sì]  
释义:原比喻聪明人善于使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于辨别事情,后来比喻反复无常。有个玩猴子的人拿橡实喂猴子,他跟猴子说,早上给每个猴子三个橡子,晚上给四个,所有的猴子听了都急了;后来他又说,早上给四个,晚上给三个,所有的猴子就都高兴了(见于《庄子·齐物论》)。
出处:《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莫(暮)四。’众狙皆怒。”
例句:他总是朝三暮四,没主心骨
扩展资料
源于庄周《庄子·齐物论》。这个故事本来的寓意是对管理与被管理者两种愚的巧妙讽刺,被嘲讽的后者因‘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贻笑大方’;而看似得意的前者却仅为了解决眼前困境而惯使些‘自欺欺人宜缓兵之下策’也自然终因非长久之计而实则遭怨。现在,被引申为目标不坚定或者感情上不一。
典故
《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这里的“狙”指的是猴子,“狙公”为耍猴的人。
《列御寇·黄帝篇》也对这则故事进行了详细地扩写,说宋国有一个养猕猴的人,因为养的猕猴太多而家财匮乏,于是养猕猴的人就打算限制猕猴的食物。他对猴子说,早上给三个橡子,晚上给四个橡子,猴子大怒,直到他说早上四个晚上三个,猴子才欢喜。这就是“朝三暮四”的故事,意思是实质不变,用改换眉目的方法使人上当。不过现在我们多比喻变卦,反复无常
“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竭尽心力去求“一”,却不知道其本来就是相同的,这就是“朝三”。朝三暮四朝四暮三在总数上、本质上没有变,都是七个,但顺序不同,对猴子的影响也不一样。
参考资料:朝三暮四-百度百科

朝三暮四的寓意是什么?

寓意:原指玩弄手法欺骗人。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后来人们便用”朝三暮四“来比喻那些反复无常的小人。
朝三暮四出自《庄子齐物论》:
说宋国有一个养猕猴的人,因为养的猕猴太多而家财匮乏,于是养猕猴的人就打算限制猕猴的食物。他对猴子说,早上给三个栗子,晚上给四个栗子,猴子大怒,直到他说早上四个晚上三个,猴子们听后,认为晚上的栗子增加了,都很满意。
扩展资料
引申:
其实,栗子的数量并没有改变,但是猴子们一听到晚上增加了一颗,就觉得占了便宜,所以很高兴。
在春秋战国的时候,有很多的小国。他们为了生存与利益,今天可以依靠这个大国,明天又可以顺从另一个大国。只要有利益,他们并不介意道义上的损失。
这个故事,便是用来讽刺这些国家的国君。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朝三暮四

朝三暮四什么意思?

拼音: zhāo sān mù sì
出处:《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解释:原指玩弄手法欺骗人。后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
典故:春秋时候,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人,非常喜爱猴子。他在家里养了一大群猴儿,时间长了,渐渐能懂得猴子们的心意,猴子们也能理解主人的想法。他尽量节省家中的用度,买可口的东西喂给这群猴子吃。后来渐渐不支,养不起这么一大群猴子了,于是他便想限制它们的食量。
但又担心猴子们不听从,便骗它们说:’以后每天给你们的食物,早上是三枚栗子,晚上是四枚栗子,怎么样?’猴子们听了很生气,一个个跳了起来,吼叫不止。养猴人便改口说:’那么早上给你们四枚,晚上给你们三枚,行不行?’猴子们听了都高兴起来,顺从地伏在了地上。
近义词:朝秦暮楚反复无常 
反义词:墨守成规一成不变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musichaosan7.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