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被苫蒙荆”的拓展阅读资料(3)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被苫蒙荆”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人死后为什么要蒙一层白布?、昔秦人迫逐乃祖吾离于瓜州,乃祖吾离被苫盖,蒙荆棘,以来归我先君。是什么意思?、第一个字是被的成语、蒙古包有什么特色 陕北窑洞的特点、新娘出嫁为什么要蒙头巾?、“盖”是什么意思?等

人死后为什么要蒙一层白布?

蒙一层白布是从古时候是有一种名叫“苫脸纸”的习俗演化而来的。在我国的许多地方,死后遮住脸的行为很常见。用每个人的话来说,用布覆盖死者是为了让他平静地死去,不是让他死不瞑目,不再让死去的人受到世俗气氛的感染。同时,一块白布也代表着对死者的记忆和哀悼。
在古代,当人们死去时,他们没有被白布覆盖,而是一张白色或黄色的纸。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确定所谓的死者是否真的已经死亡。如果三天后白纸或黄纸没有变化,那么它将证明这个人真的死了,然后他将被埋葬。这种纸有一个学名,叫做苫脸纸。此外,遮住脸的纸也被用来防止看望死去的亲友,以免造成他们自己的悲伤。同时,由于死后身体会经历一系列的变化,死者的脸在几天内会变得苍白甚至狰狞。为了不被死者吓到,有必要盖上一张纸。
还有一种说法是,有些人用现代科学来解释它。也就是说,人体内会有许多细菌或寄生虫,在一个人死亡的前三天,因为肚子里没有新鲜的食物可供他们吃,他们会从人的嘴里出来,用面纸或白布覆盖,这可以起到隔离细菌的作用。
一般来说,人们死后用纸盖住他们的脸,直到他们被埋了三天才会被埋。因此,像苫脸纸这样的东西实际上是非常必要的。它最终代表了生者和死者之间的最终隔离。当然,到目前为止,覆盖纸已经基本上被白布所取代,直接埋葬也已经变成埋葬前的火葬。

昔秦人迫逐乃祖吾离于瓜州,乃祖吾离被苫盖,蒙荆棘,以来归我先君。是什么意思?

昔秦人迫逐乃祖吾离于瓜州,乃祖吾离被苫盖,蒙荆棘,以来归我先君。瓜州:今甘肃敦煌县。苫(shān)盖:用草编成的覆盖物。从前奏国人在瓜州追逐你的祖父吾离,你祖父吾离身披白茅,头戴荆条,前来归附我们先君。

第一个字是被的成语

【被宠若惊】指受到意外的恩遇而顿觉吃惊不安。
【被发左袵】见“ 被3发左衽 ”。
被甲执锐】见“ 被3坚执锐 ”。
被坚执锐】穿坚固甲胄,握锐利武器。谓上阵战斗或作好战斗准备。
【被灾蒙祸】被、蒙:遭受。指遭受灾祸。
【被泽蒙庥】指受恩泽,蒙庇护。
【被发拊膺】被:通“?披”;拊膺:拍胸。?披散头发捶拍胸脯。形容悲愤、痛心到极点。
被发附膺】被:通“?披”,散乱;附膺:拍胸。?披散头发捶拍胸脯。形容十分悲愤痛心。
被发入山】被:同“?披”,散开。?披散着头发,隐居在山林。形容与世隔绝,不问世事。
被发徒跣】徒跣:赤脚步行。披散着头发,赤着脚走路。形容悲痛到极点。
被发文身】被发:散发;文身:身上刺花纹。原指古代吴越一代的风俗。后也用以泛指未开化地带的风俗。
被发跣足】被发:披散头发;跣足:赤脚。披散头发,光着脚。形容困苦或生活散漫。
被发撄冠】被:通“?披”,?披散;撄:萦绕。?披发散缨。形容匆忙急迫不及整束。
被发缨冠】来不及将头发束好,来不及将帽带系上。形容急于去救助别人。
被发详狂】被发:披散头发。披散头发,装作疯狂。
被发阳狂】被发:披散头发。披散头发,装作疯狂。
被发洋狂】被发:披散头发。披散头发,装作疯狂。
被发佯狂】佯:假装。披头散发,假做颠狂。多指古时避世超俗的狂士。
被发左衽】被发:散发不作髻;左衽:瓣襟向左掩。指古代中原地区以外少数民族的装束。也指沦为夷狄。
被褐藏辉】被:通“?披”,散开;褐:兽毛或粗麻制成的短衣。身穿粗布衣服,怀中藏着宝玉。比喻人有才德而深藏不露。
被褐怀宝】被:通“?披”,散开;褐:兽毛或粗麻制成的短衣。身穿粗布衣服,怀中藏着宝玉。比喻人有才德而深藏不露。
被褐怀玉】身穿粗布衣服而怀抱美玉。比喻虽是贫寒出身,但有真才实学
被褐怀珠】身穿粗布衣服而怀抱宝珠。比喻虽是贫寒出身,但有真才实学
被甲持兵】身穿护身衣服,手握武器。指全副武装。
被甲据鞍】形容武将年虽老而壮志不减。
被甲执兵】甲:古代打仗时军人穿的护身衣服。兵:兵器。身穿护身衣服,手握武器。指全副武装。
被甲载兵】身穿铠甲,手拿武器。指全副武装,披坚执锐
被甲枕戈】身穿坚甲,头枕兵器。指处于高度戒备状态。
被坚执锐】穿坚固甲胄,握锐利武器。谓上阵战斗或作好战斗准备。
被甲执锐】被:通“?披”,穿戴;甲:铠甲;执:拿着;锐:兵器。穿着坚固的盔甲,拿着锐利的武器。
被山带河】靠着山,环着河。指形势险要的地方。
被苫蒙荆】苫:用草编成的帘子、垫子等草制品。披草苫,裹荆棘。泛指受尽艰难,吃尽苦头。
被绣之牺】被:通“?披”;牺:祭祀用的牲畜。?披着锦绣的牲牛。比喻求得功名利禄而不能全馀生的人。
被绣昼行】穿着锦绣衣服白天出行。指在人前夸耀自己富贵。
被赭贯木】赭:赭衣,古代囚衣;木:指“三木”。加在手足上的刑具。穿囚衣,戴刑具。
被朱佩紫】穿红袍,挂紫绶。指身为大官。

蒙古包有什么特色 陕北窑洞的特点

  蒙古包的最大优点是易拆易装,便于搬迁。一顶蒙古包只需要两峰骆驼或一辆勒勒车就可以运走,两三个小时就能搭盖起来。再就是可以就地取材,就地制造,民间手工艺人就能制作。还有,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和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很适合于经常移场放牧的游牧民居住和使用。
  蒙古包是东南向而设的。这与古代北方草原民族的崇尚太阳,有朝日之俗有关。但这种东南向习惯不仅是一种信仰,更多的是为抵御严寒和风雪,包含着草原人民适应自然环境的智慧和创造,因为他们居住在高寒地带,冬季又多西北风。
  蒙古包主要由架木、苫毡、绳带三大部分组成。制作不用泥水土坯砖瓦,原料非木即毛,可谓建筑史上的奇观,游牧民族的一大贡献。
  1.蒙古包的架木: 蒙古包的架木包括套瑙、乌尼、哈那、门槛。
  (1) 套瑙
  蒙古包的套瑙分联结式和插椽式两种。要求木质要好,一般用檀木或榆木制作。两种套瑙的区别在于:联结式套瑙的横木是分开的,插椽式套瑙不分。联结式套瑙有三个圈,外面的圈上有许多伸出的小木条,用来连接乌尼。这种套瑙和乌尼是连在一起的。因为能一分为二,骆驼运起来十分方便。
  (2) 乌尼
  乌尼通译为椽子,是蒙古包的肩,上联套瑙,下接哈纳。其长短大小粗细要整齐划一,木质要求一样,长短由套瑙来决定,其数量,也要随套瑙改变。这样蒙古包才能肩齐,能圆。 乌尼为细长的木棍,椭圆或圆形。上端要插入或联结套瑙,头一定要光滑稍弯曲,否则造出的毡包容易偏斜倾倒。下端有绳扣,以便于哈那头套在一起。粗细以哈那决定,一般卡在哈那头的丫性叉子中,上端正好平齐为准。乌尼一般由松木或红柳木制作。
  (3) 哈那
  哈那承套瑙、乌尼,定毡包大小,最少有四个,数量多少由套瑙大小决定。 哈那有三个神奇的特性:
  其一,是它的伸缩性。高低大小可以相对调节,不像套瑙、乌尼那样尺寸固定。一般习惯上说多少个头、多少个皮钉的哈那,不说几尺几寸。皮钉一般有十个皮钉,十一个皮钉等等(指一个哈那)。皮钉越多,哈那竖起来越高,往长拉的可能性越小;皮钉越少,哈那竖起来越低,往长拉的可能性越大。头一般有十四、十五、十六个不等。增加一个头,网眼就要增加,同时哈那的宽度就要加大。这一特点,给扩大或缩小蒙古包提供了可能性。做哈那的时候,是把长短粗细相同的柳棍,以等距离互相交叉排列起来,形成许多平行四边形的小网眼,在交叉点用皮钉(以驼皮最好)钉住。这样蒙古包可大可小、可高可矮。蒙古包要高建的话,哈那的网眼就窄,包的直径就小;要矮建的话,哈那的网眼就宽,包的直径就大。雨季要搭得高一些,风季要搭得低一些。蒙古人四季游牧,不用为选蒙古包的地基犯愁,这样的房子是无论如何不能比拟的。由于哈那这一特性,决定了它装卸、运载、搭盖都很方便。
  其二,是巨大的支撑力。哈那交叉出来的丫形支口,在上面承接乌尼的叫头,在下面接触地面的叫腿,两旁与别的哈那绑口叫口。哈那头均匀地承受了乌尼传来的重力以后,通过每一个网眼分散和均摊下来,传到哈那腿上。这就是为什么指头粗的柳棍,能承受二三千斤压力的奥妙所在了。
  其三,是外形美观。哈那的木头用红柳,轻而不折,打眼不裂,受潮不走形,粗细一样,高矮相等,网眼大小一致。这样做成的毡包不仅符合力学要求,外形也匀称美观。
  哈那的弯度要特别注意掌握。一般都有门的工具,头要向里弯,面要向外凸出,腿要向里撇,上半不比下半部要挺拔正直一些。这样才能稳定乌尼,使包形浑圆,便于用三道围绳箍住。
  (4)门
  哈那立起来以后,把网眼大小调节好,哈那的高度就是门框的高度。门由框定。因此蒙古包的门不能太高,人得弯着腰进。毡门要吊在外面。
  (5)支柱
  蒙古包上了八个哈那要顶支柱。蒙古包太大了,重量增加,大风天会使套瑙的一部分弯曲。连接式套瑙多遇这种情况。八---十个哈纳的蒙古包要用四根柱子。蒙古包里,都有一个圈围火撑的木头框,在其四角打洞,用来插放柱脚。柱子的另一头,支在套瑙上加绑的木头上。柱子有圆、方、六面体、八面体等。柱子上的花纹有龙、凤、水、云多种图案。王爷一般才能用龙纹。
  2.苫毡的裁制:
  由顶毡、顶棚、围毡、外罩、毡门、毡门头、毡墙根、毡幕等组成。
  (1)顶毡
  顶毡是蒙古包的顶饰,素来被看重。顶毡是正方形的,四角都要缀带子,它有调节空气新旧、包中冷暖、光线强弱的作用。顶毡的大小,以正方形对角线的长度决定。裁剪时,以套瑙横木的中间为起点,向两边一乍一乍地来量,四边要用驼梢毛捻的线缭住,四边和四角纳出各种花纹,或是用马鬃马尾绳两根并住缝在四条边上,四个角上钉上带子。
  (2)顶棚
  顶棚是蒙古包顶上苫盖乌尼的部分。每半个像个扇形,一般由三到四层毡子组成。里层叫其布格或其日布格。以套瑙的正中心到哈那头(半个横木加乌尼)的距离为半径,画出来的毡片为顶棚的襟,以半个横木画出来的部分为顶棚的领,把中间相当于套瑙了么大的一个圆挖去,顶棚就剪出来了。剪领的时候,忌讳把乌尼头露出来。苫毡的制作讲究看吉日。裁剪的时候,都分前后两片,衔接的地方不是正好对齐的,必须错开来剪。这样才能防止雨水、风、尘土灌进去。里层苫毡子在哈那和乌尼脚相交的地方必须要包起来,这样外面的毡子就不会那么吃紧,同时也使蒙古包的外观保持不变。
  顶棚裁好后,外面一层周边要镶边和压边。襟要镶四指宽、领要镶三指宽。两片相接的直线部分也要镶边。这样做,可以把毡边固定结实,同时看起来也比较美观。
  (3)围毡
  围绕哈那的那部分毡子叫围毡。一般的蒙古包有四个围毡。里外三层,里层的围毡叫哈那布其,围毡呈长方形。
  裁缝围毡的时候,比哈纳要高出一乍。围毡的领部要留抽口,穿带子。围毡的两腿上也有绳子。围毡外边露出来的部分要镶边和压条。东北围毡和东横木相接的地方用压条。有压条的围毡要压在没压条的围毡上面。围毡的襟没压条,也不镶边。
  (4)外罩
  外罩用蒙古语叫胡勒图日格,是顶棚上披苫的部分,它是蒙古包的装饰品,也是等级的象征。
  裁缝胡勒图日格的时候 ,其领正好和套瑙的外圈一般大。胡勒图日格的腿有四个,和乌尼的腿平齐。外罩的襟多缀带子。它的领和襟都要镶边。有云纹、莲花、吉祥图案,刺绣的非常美丽。胡勒图日格的起源很早,从前一般的人家都有,后来才变成贵族喇嘛的利。
  (5)门
  门,原指毡门,用三、四层毡子纳成。长宽用门框的外面来计量。四边纳双边,有各种花纹。普通门多白色,蓝边,也有红边。上边吊在门头上。门头和顶棚之间的空隙要用一条毡子堵住,有三个舌(凸出的三个毡条),也要镶边和纳花纹。
  3.制作带子和围绳:
  蒙古包的带子、围绳、压绳、捆绳、坠绳的作用是:保持蒙古包的形状,防止哈那向外炸开,使顶棚、围毡不致下滑,在风中掀起来。总之,对保持蒙古包的稳固坚定和延长寿命都有很大的关系。
  (1)围绳 围绳是围捆哈那的绳子,用马鬃马尾制成。分内围绳和外围绳。把马鬃马尾搓成六细股,三股左三股右搓成绳子,再用二、四、六根并排起来缝成扁的。这种围绳的好处是能吃上劲,不伸缩。内围绳是蒙古包立架时,在赤裸的哈那外面中部捆围的一根毛绳。哈那的压力很大,内围绳的质量一定要特别结实。内围绳一旦断裂或没有捆紧,哈那就会向外撑出来,套瑙下陷,蒙古包就有倒塌的危险。外围绳捆在围毡外面,分上、中、下三根。围绳的颜色有的搭配得很好,搓出来是花的。外围绳不仅能防止哈那鼓出来,还能防止围毡下滑。
  (2)压绳 压绳也叫带子,分内压绳和外压绳。立架木的时候,把赤裸的乌尼横捆一圈的绳子叫压绳。内压绳蒙古包内有四或六根,也用马鬃马尾搓成,较细。这些压绳和乌尼压绳一样粗细,防止套瑙下陷或上翘,是蒙古包顶保持原来的形状。
  外压绳分为普通八条压绳、网络带子和外罩带子三种。普通压绳比内压绳要粗,外压绳用在苫毡的外面。前面四根,后面四根。网络带子和普通压绳不同,套在顶棚上,从包四周流苏一样垂下来。尤其是顶棚襟边的制作更为精致,垂下来缝压在围毡上。外罩带子是有外罩的蒙古包才有的。有外罩的毡包不用其它外压绳,外罩本身就起了包顶压绳的作用。外罩与其说是苫毡,不如说成是压绳更准确。外罩脚上、领上钉的带子,将顶棚的襟、锅捆压得更妥贴,大风吹不起来。
  (3)捆绳和坠绳
  捆绳是把相邻两片哈纳的口绑在一起,使其变成一个整体的细绳,用骆驼膝盖上的毛和马鬃马尾搓成。坠绳是套瑙最高点拉下的绳子。蒙古人对这根带子分外看重,用公驼和公马的膝毛或鬃尾搓成。大风起时把坠绳拉紧,可以防止大风灌进来把毡房吹走。
  4.哈雅布琪:
  哈雅布琪,是围绕围毡转一圈将其底部压紧进行封闭的部分。春、夏、秋三季主要由芨芨草(枯枝)、小芦苇、木头,冬天用毡子做成的。暖季的哈雅布琪是卷成一个圆棒形的,无风天折起来放好,有风时围上。冬天用的哈雅布琪是用几层毡子摞起来做的,上面纳有花纹。
  蒙古包(Mongolianyurts)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容纳600多人;小者可以容纳20个人。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是搭建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蒙古包的大小先画一个圆圈,然后便可以开始按照圈的大小搭建。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民族居住和使用。 蒙古等游牧民族传统的住房。古称穹庐,又称毡帐、帐幕、毡包等。蒙古语称:格儿,满语为蒙古包或蒙古博。游牧民族为适应游牧生活而创造的这种居所,易于拆装,便于游牧。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呈圆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高130~160厘米、长230厘米左右,用条木编成网状 ,几块连接,围成圆形 ,长盖伞骨状圆顶,与侧壁连接。帐顶及四壁覆盖或围以毛毡,用绳索固定。西南壁上留一木框,用以安装门板,帐顶留一圆形天窗,以便采光、通风,排放炊烟,夜间或风雨雪天覆以毡。蒙古包最小的直径为300多厘米,大的可容数百人 。蒙古汗国时代可汗及诸王的帐幕可容2000人。蒙古包分固定式和游动式两种。半农半牧区多建固定式,周围砌土壁,上用苇草搭盖;游牧区多为游动式。游动式又分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两种,前者以牲畜驮运,后者以牛车或马车拉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蒙古族定居者增多,仅在游牧区尚保留蒙古包。除蒙古族外,哈萨克、塔吉克等族牧民游牧时也居住蒙古包。在辽阔的蒙古高原上,寒风呼啸,大地点缀着许多白色的帐篷。它们就是蒙古包,即蒙古人所称的“格尔斯”。自从有蒙古族以来,人们就开始使用蒙古包。这已经有很长时间了。但究竟是何时开始使用的,无人知道确切的时间。蒙古包成为蒙古人的日常居所。大多数蒙古人是游牧部落,终年赶年他们的山羊、绵羊、牦牛、马和骆驼寻找新的牧场。蒙古包可以打点成行装,由几头双峰骆驼驮着,运到下一个落脚点,再重新搭起账篷。
  蒙古游牧人民族传统的住房。古称穹庐,又称毡帐、用于游牧。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呈圆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高13米左右,用条木编围砌盖;游牧区多为游动式。游动式又分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两种,前者以牲畜驮运,后者以牛车运输。克等族牧民游牧时也居住蒙古包。 蒙古包主要由架木、苫毡、绳带三大部分组成。制作不用水泥、土坯、砖瓦,原料非木即毛,可谓建筑史上的奇观,游牧民族的一大贡献。
  蒙古包的架木
  蒙古包的架木包括套瑙、乌尼、哈那、门槛。
  套瑙
  蒙古包的套瑙分联结式和插椽式两种。要求木质要好,一般用檀木或榆木制作。两种套瑙的区别在于:联结式套瑙的横木是分开的,插椽式套瑙不分。联结式套瑙有三个圈,外面的圈
  上有许多伸出的小木条,用来连接乌尼。这种套瑙和乌尼是连在一起的。因为能一分为二,所以骆驼运起来十分方便。
  乌尼
  乌尼通译为椽子,是蒙古包的肩,上联套瑙,下接哈那。其长短大小粗细要整齐划一,木质要求一样,长短由套瑙来决定,其数量,也要随套瑙改变。这样蒙古包才能肩齐,能圆。 乌尼为细长的木棍,椭圆或圆形。上端要插入或联结套瑙,头一定要光滑稍弯曲,否则造出的毡包容易偏斜倾倒。下端有绳扣,以便于哈那头套在一起。粗细以哈那决定,一般卡在哈那头的丫性叉子中,上端正好平齐为准。乌尼一般由松木或红柳木制作。
  哈那
  哈那承套瑙、乌尼,定毡包大小,最少有四个,数量多少由套瑙大小决定。 哈那有三个神奇的特性: 其一,是它的伸缩性。高低大小可以相对调节,不像套瑙、乌尼那样尺寸固定。一般习惯上说多少个头、多少个皮钉的哈那,不说几尺几寸。皮钉一般有十个皮钉,十一个皮钉等等(指一个哈那)。皮钉越多,哈那竖起来越高,往长拉的可能性越小;皮钉越少,哈那竖起来越低,往长拉的可能性越大。头一般有十四、十五、十六个不等。增加一个头,网眼就要增加,同时哈那的宽度就要加大。这一特点,给扩大或缩小蒙古包提供了可能性。做哈那的时候,是把长短粗细相同的柳棍,以等距离互相交叉排列起来,形成许多平行四边形的小网眼,在交叉点用皮钉(以驼皮最好)钉住。这样蒙古包可大可小、可高可矮。蒙古包要高建的话,哈那的网眼就窄,包的直径就小;要矮建的话,哈那的网眼就宽,包的直径就大。雨季要搭得高一些,风季要搭得
  低一些。蒙古人四季游牧,不用为选蒙古包的地基犯愁,这样的房子是无论如何不能比拟的。由于哈那这一特性,决定了它装卸、运载、搭盖都很方便。 其二,是巨大的支撑力。哈那交叉出来的丫形支口,在上面承接乌尼的叫头,在下面接触地面的叫腿,两旁与别的哈那绑口叫口。哈那头均匀地承受了乌尼传来的重力以后,通过每一个网眼分散和均摊下来,传到哈那腿上。这就是为什么指头粗的柳棍,能承受二三千斤压力的奥妙所在了。 其三,是外形美观。哈那的木头用红柳,轻而不折,打眼不裂,受潮不走形,粗细一样,高矮相等,网眼大小一致。这样做成的毡包不仅符合力学要求,外形也匀称美观。 哈那的弯度要特别注意掌握。一般都有门的工具,头要向里弯,面要向外凸出,腿要向里撇,上半部比下半部要挺拔正直一些。这样才能稳定乌尼,使包形浑圆,便于用三道围绳箍住。
  门立
  哈那立起来以后,把网眼大小调节好,哈那的高度就是门框的高度。门由框定。因此蒙古包的门不能太高,人得弯着腰进,在弯腰的同时,也表达了对蒙古包内主人的尊敬,相当于给主人鞠躬。毡门要吊在外面。
  支柱
  蒙古包上了八个哈那要顶支柱。蒙古包太大了,重量增加,大风天会使套瑙的一部分弯曲。连接式套瑙多遇这种情况。八---十个哈纳的蒙古包要用四根柱子。蒙古包里,都有一个圈围火撑的木头框,在其四角打洞,用来插放柱脚。柱子的另一头,支在套瑙上加绑的木头上。柱子有圆、方、六面体、八面体等。柱子上的花纹有龙、凤、水、云多种图案。王爷一般才能用龙纹。
  苫毡的裁制
  由顶毡、顶棚、围毡、外罩、毡门、毡门头、毡墙根、毡幕等组成。
  顶毡
  顶毡是蒙古包的顶饰,素来被看重。顶毡是正方形的,四角都要缀带子,它有调节空气新旧、包中冷暖、光线强弱的作用。顶毡的大小,以正方形对角线的长度决定。裁剪时,以套瑙横木的中间为起点,向两边一乍一乍地来量,四边要用驼梢毛捻的线缭住,四边和四角纳出各种花纹,或是用马鬃马尾绳两根并住缝在四条边上,四个角上钉上带子。
  顶棚
  顶棚是蒙古包顶上苫盖乌尼的部分。每半个像个扇形,一般由三到四层毡子组成。里层叫其布格或其日布格。以套瑙的正中心到哈那头(半个横木加乌尼)的距离为半径,画出来的毡片为顶棚的襟,以半个横木画出来的部分为顶棚的领,把中间相当于套瑙了么大的一个圆挖去,顶棚就剪出来了。剪领的时候,忌讳把乌尼头露出来。苫毡的制作讲究看吉日。裁剪的时候,都分前后两片,衔接的地方不是正好对齐的,必须错开来剪。这样才能防止雨水、风、尘土灌进去。里层苫毡子在哈那和乌尼脚相交的地方必须要包起来,这样外面的毡子就不会那么吃紧,同时也使蒙古包的外观保持不变。 顶棚裁好后,外面一层周边要镶边和压边。襟要镶四指宽、领要镶三指宽。两片相接的直线部分也要镶边。
  这样做,可以把毡边固定结实,同时看起来也比较美观。
  围毡
  围绕哈那的那部分毡子叫围毡。一般的蒙古包有四个围毡。里外三层,里层的围毡叫哈那布其,围毡呈长方形。 裁缝围毡的时候,比哈纳要高出一乍。围毡的领部要留抽口,穿带子。围毡的两腿上也有绳子。围毡外边露出来的部分要镶边和压条。东北围毡和东横木相接的地方用压条。有压条的围毡要压在没压条的围毡上面。围毡的襟没压条,也不镶边。
  外罩
  外罩用蒙古语叫胡勒图日格,是顶棚上披苫的部分,它是蒙古包的装饰品,也是等级的象征。 裁缝胡勒图日格的时候 ,其领正好和套瑙的外圈一般大。胡勒图日格的腿有四个,和乌尼的腿平齐。外罩的襟多缀带子。它的领和襟都要镶边。有云纹、莲花、吉祥图案,刺绣的非常美丽。胡勒图日格的起源很早,从前一般的人家都有,后来才变成贵族喇嘛的利。
  门
  门,原指毡门,用三、四层毡子纳成。长宽用门框的外面来计量。四边纳双边,有各种花纹。普通门多白色,蓝边,也有红边。上边吊在门头上。门头和顶棚之间的空隙要用一条毡子堵住,有三个舌(凸出的三个毡条),也要镶边和纳花纹。
  制作带子和围绳
  蒙古包的带子、围绳、压绳、捆绳、坠绳的作用是:保持蒙古包的形状,防止哈那向外炸开,使顶棚、围毡不致下滑,在风中掀起来。总之,对保持蒙古包的稳固坚定和延长寿命都有很大的关系。
  围绳
  围绳是围捆哈那的绳子,用马鬃马尾制成。分内围绳和外围绳。把马鬃马尾搓成六细股,三股左三股右搓成绳子,再用二、四、六根并排起来缝成扁的。这种围绳的好处是能吃上劲,不伸缩。内围绳是蒙古包立架时,在赤裸的哈那外面中部捆围的一根毛绳。哈那的压力很大,内围绳的质量一定要特别结实。内围绳一旦断裂或没有捆紧,哈那就会向外撑出来,套瑙下陷,蒙古包就有倒塌的危险。外围绳捆在围毡外面,分上、中、下三根。围绳的颜色有的搭配得很好,搓出来是花的。外围绳不仅能防止哈那鼓出来,还能防止围毡下滑。
  压绳
  压绳也叫带子,分内压绳和外压绳。立架木的时候,把赤裸的乌尼横捆一圈的绳子叫压绳。内压绳蒙古包内有四或六根,也用马鬃马尾搓成,较细。这些压绳和乌尼压绳一样粗细,防止套瑙下陷或上翘,是蒙古包顶保持原来的形状。 外压绳分为普通八条压绳、网络带子和外罩带子三种。普通压绳比内压绳要粗,外压绳用在苫毡的外面。前面四根,后面四根。网络带子和普通压绳不同,套在顶棚上,从包四周流苏一样垂下来。尤其是顶棚襟边的制作更为精致,垂下来缝压在围毡上。外罩带子是有外罩的蒙古包才有的。有外罩的毡包不用其它外压绳,外罩本身就起了包顶压绳的作用。外罩与其说是苫毡,不如说成是压绳更准确。外罩脚上、领上钉的带子,将顶棚的襟、锅捆压得更妥贴,大风吹不起来。
  捆绳和坠绳
  捆绳是把相邻两片哈纳的口绑在一起,使其变成一个整体的细绳,用骆驼膝盖上的毛和马鬃马尾搓成。坠绳是套瑙最高点拉下的绳子。蒙古人对这根带子分外看重,用公驼和公马的膝毛或鬃尾搓成。大风起时把坠绳拉紧,可以防止大风灌进来把毡房吹走。
  陕北窑洞
  陕北的窑洞是依山势开凿出来的这样一个拱顶的窑洞。由于黄土本身具有直立不塌的性质,而拱顶的承重能力又比平顶要好,所以窑洞一般都是采取拱顶的方式来保证了它的稳固性。陕北取黄土高原土层厚实、地下水位低的特点,挖窑洞作民居,有冬暖夏凉的优点。窑洞民居可分为地坑式、沿崖式和土坯式三种。地坑式窑洞在地面挖坑,内三面或四面开凿洞穴居住,有斜坡道出入。沿崖式窑洞是沿山边及沟边一层一层开凿窑洞。土坯拱式窑洞以土坯砌拱后覆土保温。此外还有砖石砌的窑洞式民居。地坑式窑洞也见于黄土层厚的豫西平原地区,如河南巩县的地坑式窑洞,常常是整个村庄和街道建在地坪以下,远远望去,只见村庄的树冠和地面的林木。地坑式窑洞顶上的土地,仍然可以种植庄稼。甘肃东部也有这种地下街道。从西方环境建筑学家的观点看来,这种地坑式窑洞建筑是完美的不破坏自然的文明建筑。地下窑洞的组合,仍然保持北方传统四合院的格局,有厨房和贮存粮食的仓库、饮水井和渗水井,以及饲养牲畜的棚栏,形成一个舒适的地下庭院。在地段的利用、院落的划分、上下层的交通关系、采光通风和排水都有很巧妙的处理方法。
  陕北窑洞介绍
  深达一二百米、极难渗水、直立性很强的黄土,为窑洞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前提。同时,气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较少等自然状况,也为冬暖夏凉、十分经济、不需木材的窑洞,创造了发展和延续的契机。由于自然环境、地貌特征和地方风土的影响,窑洞形成各式各样的形
  陕北窑洞
  式。但从建筑的布局结构形式上划分可归纳为靠崖式、下沉式和独立式三种形式。 建筑材料少,工匠少,施工便利,不占用土地,不破坏环境。
  陕北延安窑洞,其中夹杂着窑洞式平顶房。窑洞是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的有机结合,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既节省土地,又经济省工,确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
  人们利用黄土的特性,挖洞造室修成的窑洞叫土窑洞,一般深7—8米,高3米多,宽3米左右,最深的可达20米。窗户有两种,一种是1平方米左右的小方窗;另一种是约3—4平方米的圆窗。其特点是冬暖夏凉。用石头作建筑材料,深7—9米,宽、高皆为3米左右的石拱洞,叫石窑洞。砖窑的式样、建筑方法和石窑洞一样,外表美观。一院窑洞一般修3孔或5孔,中窑为正窑,有的分前后窑,有的1进3开。窑洞一般修在山腰或山脚下的向阳之处,窑洞上面的脑畔栽了很多栽树木和花草。
  编辑本段靠崖式窑洞(崖窑)
  靠崖式窑洞有靠山式和沿沟式,窑洞常呈现曲线或折线型排列,有和谐美观的建筑艺术效果。在山坡高度允许的情况下,有时布置几层台梯式窑洞,类似现代楼房。
  编辑本段下沉式窑洞(地窑)
  下沉式窑洞就是地下窑洞,主要分布在黄土塬区-没有山坡、沟壁可利用的地区。这种窑洞的做法是:先就地挖下一个方形地坑,然后再向四壁凿出窑洞,形成一个四合院。人在平地,只能看见地院树梢,不见房屋。
  编辑本段独立式窑洞(箍窑)
  独立式窑洞是一种掩土的拱形房屋,有土墼土坯拱窑洞,也有砖拱石拱窑洞。这种窑洞无需靠山依崖, 能够自身独立,又不失窑洞的优点。可为单层,也可建成为楼 。若上层也是箍窑即称“窑上窑”;若上层是木结构房屋则称“窑上房”。
  编辑本段陕北窑洞建造技术和结构特点
  陕北的窑洞是依山势开凿出来的这样一个拱顶的窑洞。由于黄土本身具有直立不塌的性质,而拱顶的承重能力又比平顶要好,所以窑洞一般都是采取拱顶的方式来保证了它的稳固性。陕北取黄土高原土层厚实、地下水位低的特点,挖窑洞作民居,有冬暖夏凉的优点。窑洞民居可分为地坑式、沿崖式和土坯式三种。地坑式窑洞在地面挖坑,内三面或四面开凿洞穴居住,有斜坡道出入 。沿崖式窑洞是沿山边及沟边一层一层开凿窑洞。土坯拱式窑洞以土坯砌拱后覆土保温。此外还有砖石砌的窑洞式民居。地坑式窑洞也见于黄土层厚的豫西平原地区,如河南巩县的地坑式窑洞,常常是整个村庄和街道建在地坪以下,远远望去,只见村庄的树冠和地面的林木。地坑式窑洞顶上的土地,仍然可以种植庄稼。甘肃东部也有这种地下街道。从西方环境建筑学家的观点看来,这种地坑式窑洞建筑是完美的不破坏自然的文明建筑。地下窑洞的组合,仍然保持北方传统四合院的格局,有厨房和贮存粮食的仓库、饮水井和渗水井,以及饲养牲畜的棚栏,形成一个舒适的地下庭院。在地段的利用、院落的划分、上下层的交通关系、采光通风和排水都有很巧妙的处理方法。
  我给你搜的啊,太难输了,几千字也!几千字太难输了,我给你搜的啊!

新娘出嫁为什么要蒙头巾?

古时候举行婚礼时,新娘头上都会蒙着一块别致的大红绸缎,被称为红盖头,这块盖头要入洞房时由新郎揭开. 最早的盖头约出现在南北朝时的齐代,当时是妇女避风寒用的,只仅仅盖住头顶.到唐朝初期,便演变成一种从头披到肩的帷帽,用以遮羞.据传说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唐明皇要隆基为了标新立异,有意突破旧习,指令宫女以’透额罗’罩头,也就是妇女在唐初的帷帽上再盖一块薄纱遮住面额,作为一种装饰物.从后晋到元朝,盖头在民间流行不废,并成为新娘不可缺少的喜庆装饰.为了表示喜庆,新娘的盖头都是选用红色的. 新娘为什么要蒙盖头,还有这样一个传说. 据唐朝李冗的<<独异志>>载,传说在宇宙初开时,天下只有女娲,伏羲兄妹二人.为了繁衍后代,兄妹俩要配为夫妻.但他俩又觉得害羞,于是到山顶向天祷告:’天若同意我兄妹二人为夫妻,就让几个云团聚合起来;若不让,就叫它们散开吧.’话一落音,那几个云团冉冉近移,终于聚合为一.于是,女娲就与兄成婚.女娲为了遮盖羞颜,乃结草为扇以障其面.扇与苫同音,苫者,盖也.而以扇遮面,终不如丝织物轻柔,简便,美观.因此,执扇遮面就逐渐被盖头代替了.

“盖”是什么意思?


盖 gài
〈名〉
(1) (形声。从艸,盍( hé)声。本义:用芦苇或茅草编成的覆盖物)
(2) 苫,用茅草编成的遮盖物,可以蔽体或覆屋顶 [straw mat]
李巡曰:“编菅茅以覆屋曰苫。——《尔雅》。按,覆屋用茅若苇。苇不白,惟茅白也。
乃祖吾离被苫盖,蒙荆棘,以来归我先君。——《左传·襄公十四年》
(3) 又如:苫盖(茅草覆盖物)
(4) 雨伞 [umbrella]
王公贵人处于重屋之下,出则乘舆,风则裘,雨则御盖,凡所以虑患之具莫不备至。——宋· 苏轼《教战守》
(5) 车篷 [awning on a carriage]
县尉得张黄盖、拥纛,前驱清道而后行,非故事,邑人以为荣。——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己亭亭如盖矣。——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6) 又如:盖弓(车盖弓。古代车上支撑车盖的弓形木架)
(7) 容器的盖子 [lid;cover]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后汉书·张衡传》
(8) 又如:壶盖;盒盖;引擎盖;照像机镜头罩盖;窄口瓶盖;盖盅(一种有盖子的茶杯)
(9) 耢 [rake]。一种整地的农具。如:盖磨(即耢。平整土地的农具)
(10) 通“阖”( hé)。门扇 [door leaf]
还复瞻被九盖皆继。——《荀子·宥坐》
词性变化
--------------------------------------------------------------------------------
◎ 盖
盖 gài
〈动〉
(1) 遮蔽;掩盖;引申为概括 [hide;cover]
盖,加也,加物上也。——《释名·释言语》
盆盖井口,毋令烟上泄。——《墨子·备穴》
日月欲明,而浮云盖之。——《淮南子·说林》
所盖多矣。——《左传·成公二年》
我今将修饰之,拊循之,掩盖之。——《荀子·王制》
治舍盖屋。——王褒《僮约》
堂北五步,据层崖积石,嵌空垤块,杂木异草盖覆其上。——唐· 白居易《庐山草堂记》
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后汉书·张衡传》
(2) 又如:盖脸(遮羞);盖抹(掩盖;遮掩);盖藏(掩盖;隐藏)
(3) 引申为胜过、超出 [surpass]
功盖天下。——《庄子·应帝王》
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资治通鉴》
(4) 又如:盖代(绝代,绝世)
(5) 建造 [build]。如:盖新房;盖造(建造)
(6) 通“害”( hài)。伤害,杀害 [damage;injure;kill and destroy]
群后之逮在下,明明棐常,鳏寡无盖。——《书·吕刑》
谟盖都君,咸我绩。——《孟子·万章上》
(7) 又如:相盖(相害;加害)
(8) 通“阖”。关闭 [close]
盖天下,视海内,长举而无止,为之有道乎?——《管子·山数》
◎ 盖
盖 gài
<连>
(1) 因为,由于 [because]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诸葛亮《出师表》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宋· 苏洵《六国论》
(2) 又如:盖缘(因为);盖因(因为);有所不知,盖未学也
(3) 发语词 [oh]
盖闻天地之数,有十二万九千六百岁为一元。——《西游记》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 盖
盖 gài
〈副〉
(1) 表示推测,相当于“大约”、“大概” [about;probably]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四支犹温,一目未瞑,盖犹忍死待予也。——清· 袁枚《祭妹文》
(2) 却,则 [but]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3) 通“盍”( hé)
(4) 何 [why]
技盖至此乎?——《庄子·养生主》
(5) 何不 [why not]
我任我辇,我车我牛,我行既集,盖云归哉?——《诗·小雅·黍苗》
(6) 另见 gě
常用词组
--------------------------------------------------------------------------------
◎ 盖板 gàibǎn
(1) [cover slab]∶用来封闭或盖住容器、箱子或结构物截面的端部或顶部的盖、罩或顶
(2) [sheathing]∶木板房的外墙上或木房顶上的第一层木板或防水材料
◎ 盖杯 gàibēi
[cap-cup] 带盖儿的杯子
◎ 盖菜,芥菜 gàicài,gàicài
(1) [leaf mustard] 一年生草本植物,芥( jiè)
(2) 菜的变种,叶子大,表面多皱纹,叶脉显著,是普通蔬菜
◎ 盖饭 gàifàn
[rice served with meat and vegetables on top] 在米饭上加菜做成的一种按份儿出售的饭。又名“盖浇饭”
盖棺论定 gàiguān-lùndìng
(1) [A man’s merits or demerits can be finally judged only after his death]∶一个人一生的是非功过到死后才能作出定论
盖棺公论定,不泯是人心。——《可斋续稿后·挽史鲁公》
(2) [make final judgement]∶现在常用来比喻对一时一事作出定论
在过去说来,她这个小命运已是被盖棺论定
◎ 盖然论 gàiránlùn
(1) [probabilism]
(2) 一种主张确定性是不可能的(特别在物理学和社会科学中)而概然性就是支配信仰和行动的理论
(3) 一种理论,认为在不可能有确定性的道德问题中,由于对所包括的原则的明确知觉或由于感觉有合适的可靠的威的支持,因而被看作具有可靠的概然性的任何过程都是可能发生的;特指这样一种理论,它主张在不可能有确定性的道德问题中,任何具有可靠概然性的过程都可能发生,即使当一个相反的过程是或者似乎是具有更大的概然性时仍然是这样
(4) [probabiliorism]∶一种理论,它主张在道德问题中不可能有确实性,因此只有遵循盖然性较大的道路
◎ 盖然判断 gàirán pànàn
[probability;judgment] 反映对象可能有或可能没有某种性的判断。形式是“S可能是(可能不是)P”。也称或然判断,可能判断
◎ 盖然性 gàiránxìng
[probability] 有可能但又不是必然的性质
◎ 盖世 gàishì
[peerless;unparalled;matchless] 才能、功勋等压倒当代,没有人能比
盖世无双
项王乃悲歌怃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史记·项羽本纪》
◎ 盖世太保 Gàishìtàibǎo
[Gestapo] 法西斯德国的一个秘密警察组织。采用秘密的和恐怖的方法,对付被怀疑为叛国或叛乱的人。1933 年建立。纽伦堡国际法庭定为犯罪组织
盖世无双 gàishì-wúshuāng
[be unparalled anywhere in the world] 指人的才能或武艺当代第一、独一无二
当时吾师传吾此术,可称盖世无双。——《封神演义》
说得那岳飞人间少有,盖世无双。——《说岳全传》
◎ 盖头 gàitóu
(1) [red veil]∶女子结婚时蒙在头上遮住脸的红巾
(两新人)并立堂前,遂请男家双全女亲,以秤或机杼挑盖头,方露花容,参拜堂次诸家神及家庙。——宋· 吴自牧《梦梁录·嫁娶》
(2) [veil]∶某些地区妇女挡风沙用的蒙头巾
妇女步通衢,以方幅紫罗障蔽半身,俗谓之盖头,盖唐帷帽之制也。—— 宋· 周煇《清波杂志》
◎ 盖章 gàizhāng
(1) [stamp]∶用图案或刻字作印记以示确证或检验、批准
(2) [put one’s seal on]∶打上印章
盖章有效
◎ 盖子 gàizi
[lid;cover] 遮盖另一物的东西
茶壶盖子
基本词义
--------------------------------------------------------------------------------
◎ 盖
盖 gě
〈名〉
(1) 古地名 [Ge town]。战国齐盖邑,汉置盖县,北齐废。故城在今山东省沂水县西北
(2) 另见 gài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pishanmengjing3.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