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穷不失义”的拓展阅读资料(2)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穷不失义”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穷不失义的成语意思及歇后语、成语穷()不()、《孟子》尽心上,中“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的“穷”与“达”分别指什么?、士,事亲则孝,事君则忠,交友则信,居乡则悌.穷不失义,达不离道.无恒产而有恒心.、尊德乐义,则可以嚣之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的意思 谢谢、翻译,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已焉,……达则兼善天下等

穷不失义的成语意思及歇后语

穷不失义 [拼音]qióng bù shī yì [释义]义:礼义。虽然穷困,但不失礼义。[出处]《孟子·尽心上》:“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成语穷()不()

层出不穷céng chū bù qióng[释义] 层:重复;层出:重复地出现;穷:尽。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有时喻指事物变幻之快。[语出] 《宋史·何基传》:“虽一本于(朱)熹;然就其发明;则精义新意;愈出不穷。”[正音] 层;不能读作“chénɡ”。[辨形] 层;不能写作“曾”。[近义] 层见叠出 屡见不鲜[反义] 寥寥无几 寥若晨星[用法] 可用于人;又可用于事物。一般作谓语、定语。[结构] 偏正式。[例句]

《孟子》尽心上,中“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的“穷”与“达”分别指什么?

穷:穷困达:显达穷困不能失去礼义,显达不能违背道德.出处 《孟子·尽心上》:“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士,事亲则孝,事君则忠,交友则信,居乡则悌.穷不失义,达不离道.无恒产而有恒心.

士,事亲则孝,事君则忠,交友则信,居乡则悌。出自《吕氏春秋》文曰:“今有人于此事亲则孝,事君则忠,交友则信,居乡则悌,有此四行者,可谓士乎?”齐王曰:“此真所谓士已。穷不失义,达不离道。无恒产而有恒心。出自《孟子》尽心篇。 孟子谓宋句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尊德乐义,则可以嚣之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的意思 谢谢

意思是:
尊崇道德,喜爱仁义,就可以安详自得了。所以士人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显达时不背离道德。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所 以安详自得;显达时不背离道德,所以老百姓不失望。
原文:
孟子谓宋勾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 人不知,亦嚣嚣。” 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 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白话译文:
孟子对宋勾践说:“你喜欢游说各国的君主吗?我告诉你游说的态度:别人理解也安详自得;别人不理解也安详自得。”
宋勾践问:“怎样才能做到安详自得呢?” 孟子说:“尊崇道德,喜爱仁义,就可以安详自得了。所以士人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显达时不背离道德。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所 以安详自得;显达时不背离道德,所以老百姓不失望。
出处:出自战国时期孟子《孟子》。
扩展资料:
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人(也就是现在的山东邹县东南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
孟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 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
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
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逻辑严密,尖锐机智,代表着传统散文写作最高峰。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即人性是善的。但孟子只说性善,南宋朱熹补充为“人之初,性本善”,后世有学者提出“性向善”。尊崇道德,喜爱仁义。这也是孟子一直以来的主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孟子·尽心上

翻译,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已焉,……达则兼善天下

译文:
所以士人穷困时不失掉义,得志时不背离道。穷困时不失掉义,所以士人能保持自己的操守;得志时不背离道,所以不会使百姓失望。
古代的人,得志时,施给人民恩泽。不得志时,修养品德立身在世。穷困不得志时,就修养好自身,得志时,就要同时给天下人带来好处。
出自:战国时期孟子的《尽心章句上》。原文:
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扩展资料:
本篇赏析:
在我自身的,是知识的积累,思想的修养,人生境界的追求,一句话,是精神的自我完善。身外之物则是金钱富贵,名誉地位。
前者全在于自我,只要坚持追求,便可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所以叫“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后者则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并不是你一厢情愿地追求就可以得到的。所以,“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更不要抓苟且,失去自我。当然,不强求并不是完全拒斥,而是要)烦其自然。
就像孔子对待金钱富贵的态度:“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述而》) 如果求不到,那还是让我做自己喜欢的事吧。说来也是,所谓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何必看得那么要紧呢?
作者介绍:
孟子的出生之时距孔子之死(公元前479年)大约百年左右。孟子的生平和孔子很相似,都是贵族的后裔,平民出身,幼年丧父,一生所走的道路都是求学、教书、周游列国
孟子字号在汉代以前的古书没有记载,但魏、晋之后却传出子车、子居、子舆等多个不同的字号,字号可能是后人的附会而未必可信。
拜孔子之孙孔汲的门人为师时姓曾名参(孔子亦有徒名曰曾参,即曾子),后更改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孔汲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想要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
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
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为《孟子》七篇”。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
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性。
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体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石的。
孟子本为“鲁国三桓”之后,父名激,母仉氏。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因而从鲁国迁居邹国。
据《列女传》和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孙子孔汲。但从年代推算,似乎不可信。《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受业孔汲之门人”,这倒是有可能的。
有一种说法是,孟子在十五、六岁时到达鲁国后拜入孔子之孙孔汲的门下,但根据史书考证发现孟子出生时孔汲已逝世三十载。
所以还是如《史记》中所记载的受业于孔汲的门人的说法比较可信。就连孟子自己也曾说:“予未得为孔子之徒也,予私淑诸人也。”(《孟子 离娄下》)
无论是否受业于孔汲,孟子的学说的确受到了孔汲的影响。所以,荀子把孔汲和孟子列为一派,这就是后世所称儒家中的思孟学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尽心章句上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qiongbushiyi2.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