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去就之际”的拓展阅读资料(4)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去就之际”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受命于危难之际”的下一句、"夸父不自量,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翻译、司马迁的"以究天人之际"是什么意思、去就之际是什么意思及造句、围魏救赵之际怎么在生活上用用啊?、司马迁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边”是什么意思?等

“受命于危难之际”的下一句

正确写法: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意思: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
节选:《出师表 / 前出师表》两汉·诸葛亮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翻译:我本来是一介草民,在南阳务农亲耕,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从来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然而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降低身份委屈自己,曾经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我真是十分感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起兵失败,我又是在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从那时以来到现在已经有二十一年了。
扩展资料
赏析:
《出师表》是诸葛亮出师伐魏临行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文中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臣,远小人,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南宋诗人陆游曾高度评价这篇表文,说道:“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舟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蓑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夸父不自量,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翻译

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渴欲得饮,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邓林弥广数千里焉。夸父自不量力,打算要追赶太阳,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口渴了,想要喝水,到黄河、渭水去喝水。黄河、渭河的水不够了,夸父又向北去喝大湖里的水。他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丢弃的手杖,顿时化为一片桃林。桃林弥漫,有方圆数千里那么大。

司马迁的"以究天人之际"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通过史实现象揭示本质,探究自然现象和人类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天人之际,是指自然和人事之间的相互关系。
天:自然规律;人:人事;际:际遇。
出自汉代司马迁的《报任安书》。
节选原文: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译文:
我私下里也自不量力,近来用我那不高明的文辞,收集天下散失的历史传闻,粗略地考订其真实性,综述其事实的本末,推究其成败盛衰的道理,上自黄帝,下至于当今,写成十篇表,十二篇本纪,八篇书,三十篇世家,七十篇列传,一共一百三十篇,也是想探求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贯通古往今来变化的脉络,成为一家的言论。
扩展资料
《报任安书》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第一篇富于抒情性的长篇书信,内容极其丰富。司马迁向任安解释了自己为什么不能按照来信的要求去做,为什么要为李陵辩护而触怒汉武帝,为什么自甘受辱、愿意接受宫刑,以及在宫刑以后是什么信念支撑他顽强活下去的。
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是司马迁写给任安的回信。任安是司马迁的朋友,曾经在狱中写信给司马迁,叫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司马迁给他回了这封信。任安早年在大将军卫青门下,当霍去病渐渐受到汉武帝的宠信,逐渐凌驾在卫青之上的时候,卫青的故人、门下都投靠霍去病了,并因而获得官爵,只有任安不肯,仍效命于卫青。
在巫蛊之祸中,任安担任护北军使者,握有兵,戾太子派人持节到他那里要求发兵助战,他受了节,但仍闭城门,不肯接应太子。事件平息后,汉武帝赏赐了那些系捕太子的人,而把那些跟随太子和为太子助战的人都治以重罪。
后来有人进言,说太子其实并无造反之心,使汉武帝感悟到太子是冤枉的。于是,先前所做的处置,又重新检讨,变成了与太子战、反太子的人全部有罪。而当汉武帝心理转变的时候,便对任安对待太子的态度产生了根本的怀疑,他怪任安不帮太子,却坐持两端,准备看谁胜了就依附谁,于是就判他腰斩。
任安自认为自己是冤枉的,十二月就要行刑了,他写信给经常可以见到皇帝的司马迁,请他设法援救。司马迁接到这封信时,他的心里相当为难。他了解汉武帝,自己就曾尝过汉武帝暴怒之下的痛苦,他实在不愿意再遭到第二个“李陵之祸”。
论交情,李陵与他“素非相善”,而任安是他的老朋友,双方的家庭彼此都很熟悉。司马迁也非常明白汉武帝一心为太子报仇,任安的死判,绝无平反的可能。他要把自己见死不救的苦衷,向老朋友说明,并请求他原谅。于是,司马迁写了这封长信给任安。
关于《报任安书》的创作时间,近代学者王国维、郑鹤声等人认为作于汉武帝太始四年(前93年)十一月,司马迁五十三岁。此外,张惟骧认为《报任安书》作于征和三年(前90年)二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报任安书

去就之际是什么意思及造句

【成语】: 去就之际【拼音】: qù jiù zhī jì【解释】: 就:接近。指进退的分寸。【出处】: 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寻君去就之际非有他故,直以不能内审诸己,受流言,以至于此。”【拼音代码】: qjzj【近义词】: 去就之分【用法】: 作宾语;用于处事。

围魏救赵之际怎么在生活上用用啊?

  读音
  围魏救赵 (wéi wèi jiu zhào)[编辑本段]解释
  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编辑本段]出处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五十步笑百步[编辑本段]示例
  倘用~之计,且不来解此处之危,反去取我梁山大寨,如之奈何!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六十四回 。[编辑本段]近义词:
  声东击西[编辑本段]反义词:
  围城打援[编辑本段]歇后语:
  孙膑救邯郸[编辑本段]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军事[编辑本段]英文:
  besiege Wei to rescure Zhao (relieve the besieged by besieging the base of the besiegers)[编辑本段]【注释】
  共敌不如分敌①,敌阳不如敌阴②。
  ①共敌不如分敌:共,集中的。分,分散,使分散。句意:攻打集中的敌人,不如设法分散它而后再打。
  ②敌阳不如敌阴:敌,动词,攻打。句意为 先打击气势旺盛的敌人,不如后打击气势旺盛的敌人。 。。。。。。。。。。。。。玉米[编辑本段]【按语】
  治兵如治水:锐者避其锋,如导疏;弱者塞其虚,如筑堰。故当齐救赵 时,孙子谓田忌曰:“夫解杂乱纠纷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击,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编辑本段]【解析】
  对敌作战,好比治水:敌人势头强大, 就要躲过冲击,如用疏导之法分流。对弱小的敌人,就抓住时机消灭它,就象筑堤围堰,不让水流走。所以当齐救赵时,孙子对田忌说:“想理顺乱丝 和结绳,只能用手指慢慢去解开,不能握紧拳头去捶打;排解搏斗纠纷,只能动口劝说,不能动手参加。对敌人,应避实就虚,攻其要害,使敌方受到挫折,受到牵制,围困可以自解。”
  因此,这种做法也体现了政治哲学矛盾分析法中的“抓住主要矛盾”的方法论

司马迁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边”是什么意思?

《太史公自序》:’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用它来研究自然现象和人类社会的关系,通晓从古到今的变化,形成一家的学说。
1,究天人之际:所谓’究天人之际’就是要探讨天道和人事之间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司马迁继承了先秦以来天人相分的唯物主义传统,他反对以天道干预人事,认为社会现象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天是天,人是人,天于自然现象,与人事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这种观点与汉武帝所提倡的儒学正宗的所谓 ’天人感应’学说相对立.
2,通古今之变:所谓通古今之变,就是要通过历史的发展演变,寻找历代王朝兴衰成败之理.
①历史进化思想:司马迁在《史记》中表现的历史观与董仲舒’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点不同,他认为历史是通过各种改革向前演进的.因此他对于历史上出现的政治改革,总是采取称赞的态度,如对战国时期吴起的改革,商鞅的变法促进历史前进的作用是有一定认识的.说吴起改革的政绩是’诸侯患楚之强’;商鞅变法的政绩是’行五年,秦人富强’,’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对秦始皇的问题也是如此,司马迁曾称’秦为暴秦’,’无道秦’,’虎狼之秦’,但对秦始皇实行改革的功绩还是肯定的,’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反映出一种厚今博古的思想和一个历史家’通古今之变’的眼光.
②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的辩证思想:所谓’原始察终,见盛观衰’,就是透过一些历史现象,来观察一个时代或一项具体制度由盛而衰之理.历史的盛衰都不是偶然的,都是有迹可寻的,而且往往’盛’中包含了’衰’的因素.如《平淮书》中记述武帝盛世太平,但孕育着衰败的因素——富贵者役财骄溢,争于奢侈,’物盛而衰,固其变也’.说明司马迁在研究历史时,注意历史事实的因果关系,注意说明历史的转化,带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3,成一家之言:所谓’成一家之言’,就是借写这样一部历史著作,来表达他的某些独到的历史见解,表达他的某些社会,政治思想.《太史公自序》中说他的理想是使《史记》成为《春秋》第二,他自己成为第二个孔子.当时人们普遍这样认为,孔子’因史记(鲁史)作《春秋》,以当王法’,这部王法’记天下之得失,而见其所以然之故,甚幽而明,无传而著’,它’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孔子之所以借历史来寄寓理想,是因为孔子说过:’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名也.’司马迁写《史记》,窃比《春秋》也是寄寓理想于其中的,而他的理想也是靠历史事实的叙述来体现的.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qujiuzhiji4.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