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成语“仁人君子”的拓展阅读资料(4)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仁人君子”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仁人君子的成语解释、墨子倡导的仁人君子的美德有哪些?、求翻译 一丝半缕误而泄出者,偶值灵秀之气适过,正不容邪,邪复妒正,两不相下,亦如风水雷电,地中既、孔子称谁为君子?、解释一下这句话的意思。、仁人君子的成语解释等

仁人君子的成语解释

词目 仁人君子【解释】: 仁:仁爱。旧称好心肠的正派人。亦用作反语讽刺伪君子。

墨子倡导的仁人君子的美德有哪些?

《墨子·兼爱》中指出:“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

求翻译 一丝半缕误而泄出者,偶值灵秀之气适过,正不容邪,邪复妒正,两不相下,亦如风水雷电,地中既

一丝半缕错误而泄露出来的,偶然遇到灵秀之气正好路过,正不容吗,邪又嫉妒正,两个互相不下,亦如风水雷电,地中已经遇到,既然不能消化,又不能让,一定要到搏击掀发后才全部。所以阴阳之气也会赋予人,发泄一都开始散去。使男女偶坚持这个气而产生的,在上就不能成为仁人君子,下也不能为大凶大恶。放在千万人中,他聪明英俊灵秀之气,就在万万人之上;他的怪僻呢错不近情理的态度,又在千万人的下。

孔子称谁为君子?

孔子的君子观
君子一词,在孔子以前指国王以下、大夫以上的官员,常与小人对举,如 “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君子务治,小人务力”。但是孔子把这个只拥有身份和地位含义的称谓一变而为儒家道德人格的一种理想,提出了“君子儒”的概念。在孔子看来,儒是一个人外在的身份,而君子则是一个人内在的修养。
那么到底一个怎样的人才可以被称为君子呢?
“质胜于文则野,文胜于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也。”孔子这番话首先描绘出君子的形象:“质朴多过于文采就会显得粗野,文采多过于质朴就会流于浮华。文采与质朴搭配适中,才能成为君子。”文与质是对立的统一,相互依存,不可分离。
在个人与他人的交往上,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同人相处时,既彼此协调合作,又不盲目苟同。而小人正好相反,小人对上迎合附和,不表示不同意见;对下搞一言堂,自己的意见只能赞成,不能反对,排斥不同意见和有不同意见的人。小人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但他却不能与别人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同时,孔子强调君子处人处事“度于礼”,“约于礼”,“君子笃于亲”,“君子上不僭上,下不逼下”,“君子成人之美,而不成人之恶”等,也就是维护人伦关系的和谐,做到爱亲、尊上、敬友、与人为善
在处事原则上,孔子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所以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君子看重道义,小人看重利益,孔子这里说的义是他所说的道,也就是仁。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德仍指仁,君子怀德,君子所思的是道德,他的居处,必然选择在有仁德之人所居的邻里。小人怀土,土是地利,小人只选择有利可图之地,以为居处,定居后,则安安而不迁徙。这两句就择居而辨君子小人。君子怀刑,刑即典刑,经典法则,君子知法畏法守法。小人怀惠,小人之行,只贪图眼前的小惠。这两句就行动而辨君子小人。
在道义上,孝、悌、忠、信是孔子衡量做人的尺度,当然也是孔子心目中正人君子的美德。所谓孝,就是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悌,是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在封建时代,这是构成人际秩序和社会稳定的基本因素,所以孔子把他看做做人的根本。如果每个人都对父母不尊敬侍奉,对兄长不听命维护,社会就乱套了。而忠是臣子对君王的正确态度,信是对朋友的正确态度。孔子认为有了这种正确的态度才可以称为君子,才可以在社会上立足安身。对君王不忠,对朋友无信,便是小人。
而对于如何成为一名君子,孔子也有自己的看法。
孔子认为,做一个仁人君子,必须在德行和学问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方面要陶冶情操,修炼性情,成为一个道德高尚、人格刚正的人。另一方面,君子还要学习知识,培养才干,造就治国经邦的本领。修身养性需要研讨学问,研讨学问为的是修身养性,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正如孔子所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于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又比如孔子教导子夏说:“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做个品德优秀的知识分子,而不要做人格庸俗的知识分子。为此,孔子把得意门生颜回看得很高,认为他粗茶淡饭,褐衣简居,也能不迁怒,不忧愁,安贫乐道,也是君子式儒者的典型。“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说的也就是颜回能恒久地遵守仁义道德,是值得称赞和学习的。
另外《论语》中还提到智、仁、勇,即“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因而孔学又被称为仁学。一般儒学研究者都以为,仁之核心体现在下面这句话中:“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一种克己的工夫,也就是内修的工夫,所以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仁可以说是爱,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
1/2
为人有仁,有爱,有不忍人之心。孔子的仁是本体的爱,这种爱的体现就是孟子所说的“仁者爱人”、推己及人的爱,是从人自身开始的爱。知者不惑是指君子应当具有渊博宏富的学问,严谨求实的学风。孔子认为,“君子不器”,君子不是一般的器皿,只能做一种用处,而应当具有广博的知识,宏富的学问,无所不通。所以孔子要求“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除了广博的学识,孔子还要求君子具有严谨求实的学风。“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这就是要求君子对于他所不懂的要采取保留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绝不能信口开河,胡说一通。君子必须谨慎,对于他所说的话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可见孔子对君子培养严谨求实的学风也是非常重视的。谦虚逊让是严谨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孔子对君子的基本要求。而勇不是指孔武有力,不是不怕死的勇敢,而是指见义而为的勇气。孔子说:“见义不为,无勇也。”如果一个人有勇无义,那么他必然是一个莽夫,有道德修养的莽夫会给社会带来混乱,无道德修养的莽夫会以盗为生,为害社会。这是孔子在回答他的学生子路的问题时说的:“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除此之外,孔子还再一次强调君子有“三戒”,“三畏”,“九思”,一个人如果能遵循着“三戒”,“三畏”,“九思”去做,那就可以完成君子的德行了,这与“修己以敬”是一致的。在孔子看来,如果人人都能修成君子之德,那么人际关系就能和谐,人的欲望就能得到合理的节制,天下就会实现大同之治。
对于君子,孔子不仅是停留在口头教导上,而是言传身教,以具体的生活现象展现其君子风度和圣贤风格。孔子的日常起居、言行、仪表等方面各有其与众不同的特点。一是遵守礼仪,做人处事循规蹈矩一言一行、时时处处以礼的规范为标准,真可谓非礼勿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做。二是中德体仁,孔子以古圣的行为为楷模,尽可能在自己的行为中展示仁德的内涵与风貌,吃饭,睡觉,坐车无不如是。三是孔子对自己要求严格,做事讲究规范,认真谨慎,因此无论做什么事,说什么话,行什么礼,都很到位,从不马虎,这也体现出他的人品。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一直维系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

解释一下这句话的意思。

  贾雨村这番话的意思是说,集世间清明秀气与残忍乖僻邪气于一身的人是不凡的。  世间的人有大仁、大恶、庸人三种。大仁者(如尧,舜,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召,孔子,孟子,董仲舒,韩,周,程颐兄弟,张,朱熹等人)应着世间运数而生,能出现治世(即盛世);大恶者(如蚩尤,共工,夏桀,商纣,秦始皇,王莽,曹操,桓温,安禄山, 秦桧等)应着世间劫数而生,能导致乱世。大仁者治理天下,大恶者扰乱天下。清明灵秀,天地之正气,是仁者所具有的;残忍乖僻,天地之邪气,是恶者所具有的。当今太平盛世,朝野间具天地正气的仁者比比皆是,剩下的清明秀气无所归,就凝为甘露和风,飘散于天地间;而那些残忍乖僻的邪气不容于朗朗乾坤,就藏在深渊中,偶尔会因风云催动而泄出一丝半缕,又遇正气,正邪不相容,相互争斗不得果,必定一起赋予同一人,才算完结。而此人既不能成为仁人君子,也不会沦为大奸大恶之人;在世人中,其聪俊灵秀、乖僻邪谬不近人情截是突出的。此人若生于公侯富贵之家,则为情痴情种(如王谢二族,陈后主,唐明皇,宋徽宗);  若生于诗书清贫之族,则为逸士高人(许由,陶潜,阮籍,嵇康,刘伶,顾虎头(即顾恺之),刘庭芝,温飞卿,米南宫,石曼卿,柳耆卿,秦少游, 倪云林,唐伯虎,祝枝山);  纵再偶生于薄祚寒门,必为奇优名倡(如李龟年,黄幡绰,敬新磨,红拂,薛涛,崔莺,朝云)。

仁人君子的成语解释

词目 仁人君子【解释】: 仁:仁爱。旧称好心肠的正派人。亦用作反语讽刺伪君子。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renrenjunzi4.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