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三人成虎”的拓展阅读资料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三人成虎”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三人成虎的注释、文言文《三人成虎》怎么翻译、三人成虎的寓意、什么叫三人成虎?、三人成虎的简短故事、“三人成虎”的典故?等

三人成虎的注释

《战国策·三人成虎》原文+译文赏析庞 与太子质1于邯郸2。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3有虎,王信之4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5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 曰:“夫6市之无虎明7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8大梁9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10之也!”王曰:“寡人自为知11。”于是辞行12,而谗言13先至。后太子罢质14,果不得见15。一 作者简介《战国策》又称《国策》,是一部战国时代史料的汇编,作者已不可知,大抵不是一时一人之作,西汉刘向曾加以整理,书名也是他取的。《战国策》分十二策,共三十三篇。《战国策》内容主要记录了当时策士、谋臣的外交活动和有关的谋略和言论,广泛地反映了战国时代错综复杂的历史。较之其他史书,它的文学性较强,长于记事,夸张渲染,生动活泼;说辞特别善用通俗的比喻和寓言故事,铺陈事理,语言艺术极高,对后代的散文有很大的影响。本文选自《战国策.魏策(二)》,《韩非子.内储说(上)》所记略同。二 背景资料战国时代,国与国之间有时互相攻伐,有时又会因彼此有共同的利益而互相结盟。因为大家都不大信任对方,为了使双方能真正遵守信约,结约的两国通常会将皇族中人交给对方作为人质。有一次,魏国的太子被送到赵国的都城邯郸做人质,跟随 一起去的人员中包括了魏国的著名大臣庞 (一作庞恭)。临行前庞 到魏王面前说了一番话,“三人成虎”就是他说的一个寓言故事。三 注释1. 质:○粤[置],[dzi3];○汉[]。人质,这里用作动词,谓将人在为抵押品,这是战国时代国与国之间的外交惯例。2. 邯郸:○粤[韩丹], ;○汉[handān]。赵国的都城,在今直隶省邯郸县西南十里。3. 市:墟集,后世衍申为城市。4. 之:代词,指市上有虎这件事。5. 寡人:古代国君的自称。6. 夫:○粤[符],[fu4];○汉[fu]。语气词,用于句首,表示下文要发表议论,现代汉语没有与此相应的词语。7. 明:明摆 的,明明白白的。8. 去:离开。9. 大梁:魏国国都,在今河南省开封市。10. 察:详审,辨别是非。11. 自为知:自己会了解,犹言不会轻信人言。12. 辞行:远行前向别人告别。13. 谗言:中伤别人的话。14. 罢质:罢是停止,谓充当人质的期限结束。15. 见:作使动动词解,谓庞 结果得不到魏王召见。四 赏析重点“三人成虎”的故事说明这样一个道理:即使漏洞百出的谎话,一旦多次重复,就会被人相信。因此我们一定要懂得独立思考,不能因为传说的人多就信以为真。战国时期,魏国大臣庞 要陪同太子去赵国邯郸做人质,他担心走后朝廷上的小人会乘机造谣中伤他,所以临走前向魏王进言。他打了一个比方,问魏王如果有人告诉他墟集处有老虎他信不信,魏王说一个人这样说他不会相信,但两个人也这样说他便会有点怀疑,若是有三个人这样说,他就会相信了。于是庞 立即指出自己将要远离魏国,由邯郸到魏国都城大梁的距离,远过朝廷到墟集的距离,背后诽谤他的小人也不止三个,希望魏王能够明察。庞 离开魏国之后,魏王当时说自己会辨别是非,但后来果然相信了小人的谗言。太子充当人质期满回国,庞 却未能再获得魏王的召见。本节文字主要通过对话刻划人物。例如魏王三次答话,由开始不信而说:“否”,到将信将疑而说:“疑之”,到最终深信不疑而答:“信之”,一步一步写出他对谎言态度的逐渐动摇,寥寥几笔就把一个缺乏主见、昏庸无能的君王形象勾画了出来。庞 那一番说话,亦甚有战国时期人物的特色。当时的贵族大臣,已经不似两周时期的公卿那样温文尔雅,他们说话很多都是直言不讳。庞 直接说出他的处境,背后议论他的人,不止三人,三人成虎,谗言的威力更大。他一心希望事先向魏王说明,“愿王察之也”,但遇上魏王这样的昏君,结果庞 的忧虑终成事实。庞 的话,将他的思想感情毫无掩饰地表现出来,非常富真实感。这故事本来是讽刺魏惠王的无知,但后世人引申这故事成为成语“三人成虎”或“三人成市虎”,借来比喻谣言掩盖真相的情况。我们判断一件事情的真伪,必须经过细心考察和思考,不能道听涂说,否则“三人成虎”,假话传的次数多了,也能使人误信为真。

文言文《三人成虎》怎么翻译

一、翻译:
庞葱要陪太子到邯郸去做人质,庞葱对魏王说:“现在,如果有一个人说大街上有老虎,您相信吗”“魏王说:“不相信。”庞葱说:“如果是两个人说呢?”魏王说:“那我就要疑惑了。”庞葱又说:“如果增加到三个人呢,大王相信吗?”魏王说:“我相信了。”
庞葱说:“大街上不会有老虎那是很清楚的,但是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像真有老虎了。如今邯郸离大梁,比我们到街市远得多,而毁谤我的人超过了三个。希望您能明察秋毫。”魏王说:“我知道该怎么办。”于是庞葱告辞而去,而毁谤他的话很快传到魏王那里。
后来太子结束了人质的生活,庞葱果真不能再见魏王了。
二、原文
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三、出处
《战国策·魏策二》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其中所包含的资料,主要出于战国时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臣的记载,汇集成书当在秦统一以后。原来的书名不确定,西汉刘向考订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策》。
二、作品赏析
《战国策》一书反映了战国时代的社会风貌,当时士人的精神风采,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好的历史散文。它作为一部反映战国历史的历史资料,比较客观地记录了当时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是战国历史的生动写照。
它详细地记录了当时纵横家的言论和事迹,展示了这些人的精神风貌和思想才干,另外也记录了一些义勇志士的人生风采。
三、作者简介
刘向(约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原名刘更生,字子政,西汉末年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沛县(今江苏)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战国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人成虎

三人成虎的寓意

三个人谎报集市里有老虎,听者就信以为真。比喻谣言多人重复述说,就能使人信以为真。例子:宋黄庭坚《劝交代张和父酒》:“三人成虎事多有,众口砾金君自宽。”这真是三人成虎啊,明明是不可能的事,如此一传竟成真的了。寓意:(1)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对人对事不能以为多数人说的就可以轻信,而要多方面进行考察,并以事实为依据作出正确的判断。(2)《三人成虎》比喻流言惑众蛊惑人心

什么叫三人成虎?

对人对事不能以为多数人说的就可以轻信,而要多方进行考察、思考,并以事实为依据作出正确的判断。这种现象在实际生活中很普遍,不加辨识,轻信谎言,就会让人犯错误。这故事本来是讽刺魏惠王无知的,但后世人引申这故事成为’三人成虎’这句成语,乃是借来比喻有时谣言可以掩盖真相的意思。例如:判断一件事情的真伪,必须经过细心考察和思考,不能道听途说。否则’三人成虎’,有时会误把谣言当成真实的。

三人成虎的简短故事

战国时期,魏国大臣庞葱陪同太子前往赵国做人质、临出发前,他对魏王说:“如今有一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回答:“我不相信。”庞葱又问道:“如果有两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说:“我会有些怀疑。”庞葱接着说:“如果又出现,还望大王可以明察秋毫啊。”魏王说:“这个我心里有数,你就放心去吧!”果然,庞葱刚陪着太子离开,就有人在魏王面前诬陷他。刚开始时,魏王还会为庞葱辩解,诬陷的人多了魏王竟然信以为真。等庞葱和太子回国后,魏王再也没有召见过他

“三人成虎”的典故?

战国时代,互相攻伐,为了使大家真正能遵守信约,国与国之间通常都将太子交给对方
作为人质。“战国策”:“魏策”有这样一段记载:
魏国大臣庞葱,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
“现在有个一人来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我不相信。”
庞葱说:“如果有第二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我有些将信将疑了。”
庞葱又说:“如果有第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我当然会相信。”
庞葱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
了老虎了。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又不止
三个。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
庞葱陪太子回国,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也了。
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当然不会有老虎。说市上有虎,显然是造谣、欺骗,但许多人这
样说了,如果不是从事物真相上看问题,也往往会信以为真的。
这故事本来是讽刺魏惠王无知的,但后世人引伸这故事成为“三人成虎”这句成语,乃
是借来比喻有时谣言可以掩盖真相的意思。例如:判断一件事情的真伪,必须经过细心考察
和思考,不能道听途说。否则“三人成虎”,有时会误把谣言当成真实的。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sanrenchenghu.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