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成语“铤而走险”的拓展阅读资料(7)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铤而走险”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心急如焚,铤而走险这两个词是什么意思、铤而走险是贬义词还是褒义词、铤而走险铤而走险和挺而走险的区别、铤而走险是贬义词吗、看图猜成语铤而走险

心急如焚,铤而走险这两个词是什么意思

心急如焚
[ xīn jí rú fén ]
基本解释
心里急得像着了火一样。形容非常着急。
详细解释
【解释】:心里急得象着了火一样。形容非常着急。
【出自】: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四折:“要看个十分饱。”金圣叹批:“心急如火,更不能待。”
【示例】:李自成~,只觉得树木伐得太慢。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六章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状语;形容心中异常着急.
铤而走险
[ tǐng ér zǒu xiǎn ]
基本解释
铤:急走的样子;走险:奔赴险处。 指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采取冒险行动。
详细解释
【解释】:铤:急走的样子;走险:奔赴险处。指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采取冒险行动。
【出自】:《左传·文公十七年》:“小国之事大国也,德则其人也,不德则其鹿也,铤而走险,急何能择?”
【示例】:碰了荒年,也少不了这班人,不然,闹出那~的,更是不得了了。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五回

铤而走险是贬义词还是褒义词

而走险不是贬义词拼音;作谓语: tǐng ér zǒu xiǎn 近义词,德则其人也: 反义词、补语,不德则其鹿也。指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采取冒险行动: 用法;解释: 铤、定语: 偏正式: 《左传·文公十七年》:“小国之事大国也:奔赴险处:急走的样子。出处,铤而走险;走险

铤而走险

《左传·文公十七年》:“又曰:‘鹿死不择音(荫)。’小国之事大国也,德,则其人也;不德,则其鹿也,铤而走险,急何能择?”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各自的利益,互相依存也互相制衡。
后来晋国和楚国慢慢强大了起来,晋文公和楚庄王成了两个霸主。一山容不得二虎,但是它们两国谁也不敢轻举妄动
后来,在扈地(今河南省新乡市原阳武镇西北)发生了一件大事。彼时,晋文公已死,他的孙子晋灵公为了向楚庄王示威,就和各国诸侯在扈地聚会。一看到晋国相邀,许多小国家带着厚礼纷纷来拜见晋灵公,表示愿意和晋国交好,不再与楚国来往。
但是,当郑国国君来拜见晋灵公的时候,晋灵公却避而不见。郑国的国君多方打听,才知道晋国觉得他和楚庄王来往密切,对郑国有敌对态度。
看到晋国这样的态度,郑国国君十分惶恐,便和众多臣子商量对策,最后决定由大夫子家给晋国的大臣赵盾致信一封,以表明自己的态度。
信中是这样说的:“这次扈地回来,我们国君闷闷不乐。郑国虽是小国,但是该有的礼仪我们还是有的。对待晋国,我们从不敢怠慢,处处谨慎,可是贵国对我们依然不满意,这真的让我们很为难。我们哪里是和楚国交好,是我们不敢和楚国交恶,对楚国敬而远之。贵国高高在上,哪里知道我们小国的难处?”
信中又说:“自由成长的小鹿,离不开山林。可是,如果猎人来追捕,小鹿哪管什么悬崖峭壁、激流险滩,不管多么危险,也会不顾后果地跳过去。现在我们郑国就像小鹿,晋国能够接纳我们,我们一定像影子般跟从。可是如果你们对我们不理不睬,郑国只能铤而走险,去投靠楚国了,哪里还有选择的余地呢?贵国当然不会在乎我们郑国,可是,也可以考虑一下是多一个朋友,还是多一个敌人。”
郑国的信写得直接坦诚,有理有据。晋国终于派出巩朔去郑国访问,表示愿意交好。
后来,人们就用“铤而走险”来形容因为走投无路而采取不顾一切的冒险行动。我们小朋友可不能做铤而走险的事情哦!
——本文选自《中国老故事:成语故事》(广西师大出社,2019年4月,亲近母语编写)
从五帝夏商周到唐宋元明清,以清晰的历史朝代为脉络,精心遴选300余个成语;
100余幅生动精美的手绘插图;
5—8岁亲子共读,极佳的亲子共读读本;
8岁以上独立阅读,生字难字全部注音;
“亲近母语”团队精心编创,以优美、流畅的现代母语重述,以现代价值解读。

铤而走险和挺而走险的区别

二者没有区别,挺而走险也写作铤而走险
拼音: tǐng ér zǒu xiǎn
释义:铤:急走的样子;走险:奔赴险处。铤而走险是指无路可走时采取冒险行为。
出处:出自先秦左丘明《左传·文公十七年》:“铤而走险,急何能择?”意思是情况危急,无法慎重考虑。
渊源:新朝时期,钜埜(钜野)大旱,流民遍野,王莽铤而走险,让人民群众吃蝗虫充饥,方才渡过难关。
典故:在春秋时代,晋、楚两国争当诸侯的盟主。据《左传·文公十七年》载,有一次晋国大会诸侯,却不见郑国来参加,因此怀疑郑国对晋有二心。
郑国国君于是写了一封信给晋国国君说:我国虽小,但三年来多次朝见晋君,以人臣之礼相事,已尽了最大的诚意,但是你们还是怀疑我们的忠诚。现在我们郑国的处境是前头怕,后头也怕;既害怕楚国来攻,又担心晋国来犯,当我们被逼得走投无路时,就像被猎人追捕的鹿一样。
为了活命,匆忙之间,无法审慎选择庇护之所。如果晋国过分威逼,郑国在穷途末路之余,即使会走上灭亡的下场,也会用全副兵力抗晋,或倒向楚国。后来“铤而走险”就从原文摘出,被用来指在穷途末路或受逼迫时采取冒险行动或不正当的行为。
扩展资料
历史背景
春秋时期,晋灵公为扩大实力争当霸主,在扈地会合诸侯,他不愿与小国郑穆公见面,怀疑他对付自己。为缓和矛盾,郑国执政大夫子家给晋国执政大夫赵盾写信,信中表示愿意友好,国与国之间得以礼相待,而没必要造成双方铤而走险去打仗。
近义词
见义勇为见义勇为是一种明心见性的行为。见到义、勇而为之。义,比小我更高尚的真善美;勇,从头到脚(穿)有坚硬的盔甲的虫、在充满力气推动下的行为。所以,见义勇为核心便是勇敢
孤注一掷:意思是拿出所有的力量作最后一搏,出自《宋史·寇准传》。
无路可走:表示处于极限的成语。表示人到了毫无办法的境地,带着浓厚的悲观色彩。
反义词
畏缩不前:是指因为害怕或有顾虑而退缩的意思。出自宋·魏泰《东轩笔录》。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挺而走险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铤而走险

铤而走险是贬义词吗

铤而走险不是贬义词拼音: tǐng ér zǒu xiǎn 近义词: 反义词: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补语;解释: 铤:急走的样子;走险:奔赴险处。指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采取冒险行动。出处: 《左传·文公十七年》:“小国之事大国也,德则其人也,不德则其鹿也,铤而走险,急何能择

看图猜成语铤而走险

铤而走险
tǐng ér zǒu xiǎn
【解释】铤:急走的样子;走险:奔赴险处。指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采取冒险行动。
【出处】《左传·文公十七年》:“小国之事大国也,德则其人也,不德则其鹿也,铤而走险,急何能择?”
【结构】偏正式。
【用法】多用作褒义;有时也用贬义。一般作谓语、定语、补语。
【正音】而;不能读作“ěr”。
【辨形】铤;不能写作“挺”。
【近义词】见义勇为孤注一掷
【反义词】畏缩不前
【辨析】~与“逼上梁山”区别在于:~偏重于“走险”;指冒险行为;行为可以是好的;也可是坏的;“逼上梁山”偏重于“逼”;指被迫反抗采取的一种正义的行为。
【例句】这伙持刀抢劫杀人犯~;杀人后又潜伏到某工厂武装部去盗武器弹药。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tingerzouxiantxx7.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