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问安视寝”的拓展阅读资料(3)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问安视寝”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问一个名言的出处、含有"问"字的成语、成语第四个字寝、带“问”的成语、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什么意思、宫女遇到妃嫔应该怎么问安?(要语言)等

问一个名言的出处

颜元
一、颜元(1635~1704),字易直,又字浑然,号习斋,清代直隶博野县北杨村(今河北省)人。唯物主义思想家、教育家。
他8岁发蒙,从学于吴持明。吴能骑、射、剑、戟,精战守机宜,通医术,又长术数。因此,颜元从小所受的教育就与众不同。19岁,又师从贾珍。贾主张以“实”为生活的准则,提倡“讲实话,行实事”,这对于颜元后来的“实学”思想不无影响。同年,中秀才,但不久“遂弃举业”。20岁,“究天象、地理及兵略”。21岁,“阅《通鉴》,忘寝食”。22岁,学医。23岁,“学兵法,究战守机宜,尝彻夜不寐”,并且还学习技击。如此广泛的涉猎,为他教育思想上的创新打下了基础。
颜元的学术思想有一个变化发展过程。24岁时,他“深喜陆、王,手《要语》一册”。26岁时,始知程朱理学之学旨,34岁“因司周公之六德、六行、六艺,孔子之四教,正学;静坐读书,乃程朱王为禅学、俗学所浸淫,非正务也”。(1 从此以后,他力主恢复尧舜周孔之道,猛烈抨击程朱陆王学说,从原来笃信理学变成批判理学的杰出代表,学术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颜元毕生从事教育活动。62岁时,应郝公函之聘,主持肥乡漳南书院。他亲自规划书院规模,制定了“宁粗而实,勿妄而虚”的办学宗旨,这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他的教育主张。颜元一生培养了众多的学生,其中有记录可查者达100多人。高足李恭(1650 1733年),字刚主,号恕谷,继承和发展了颜元的学说,形成了当时一个较为著名的学派,后人称为“颜李学派”。
颜元的著作原被收在《畿辅丛书》和《颜李丛书》中,今人编有《颜元集》上、下两册,其中主要教育著作有《总论诸儒讲学》、《上太仓陆桴亭先生书》、《性理评》、《漳南书院记》等。
颜 元
颜元是明末清初杰出的教育家。他深刻地批判了程朱理学脱离实际的书本教育,竭力提倡“实学”和“实用”的教育。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起了革新的作用。所以,颜元的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一、生平和主要教育活动
[编辑本段]
颜元(1635 1704年),字易直,又字浑然,号习斋,直隶博县北杨村(今河北省)人。
他8岁发蒙,从学于吴持明。吴能骑、射、剑、戟,精战守机宜,通医术,又长术数。因此,颜元从小所受的教育就与众不同。19岁,又师从贾珍。贾主张以“实”为生活的准则,提倡“讲实话,行实事”,这对于颜元后来的“实学”思想不无影响。同年,中秀才,但不久“遂弃举业”。20岁,“究天象、地理及兵略”。21岁,“阅《通鉴》,忘寝食”。22岁,学医。23岁,“学兵法,究战守机宜,尝彻夜不寐”,并且还学习技击。如此广泛的涉猎,为他教育思想上的创新打下了基础。
颜元的学术思想有一个变化发展过程。24岁时,他“深喜陆、王,手《要语》一册”。26岁时,始知程朱理学之学旨,34岁“因司周公之六德、六行、六艺,孔子之四教,正学;静坐读书,乃程朱王为禅学、俗学所浸淫,非正务也”。(1) 从此以后,他力主恢复尧舜周孔之道,猛烈抨击程朱陆王学说,从原来笃信理学变成批判理学的杰出代表,学术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颜元毕生从事教育活动。62岁时,应郝公函之聘,主持肥乡漳南书院。他亲自规划书院规模,制定了“宁粗而实,勿妄而虚”的办学宗旨,这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他的教育主张。颜元一生培养了众多的学生,其中有记录可查者达100多人。高足李恭(1650 1733年),字刚主,号恕谷,继承和发展了颜元的学说,形成了当时一个较为著名的学派,后人称为“颜李学派”。
颜元的著作原被收在《畿辅丛书》和《颜李丛书》中,今人编有《颜元集》上、下两册,其中主要教育著作有《总论诸儒讲学》、《上太仓陆桴亭先生书》、《性理评》、《漳南书院记》等。
二、主要教育思想
[编辑本段]
(一)对传统教育的批判
批判传统教育,尤其是批判宋明理学教育,这是实学教育思潮的一个显著特征,颜元是这一思潮中的重要代表。他的批判主要有三个方面。
1、揭露传统教育严重脱离实际的弊端
颜元指出,传统教育一个最突出的弊病就是脱离实际,把读书求学误以为是训诂,或是清谈,或是佛老,而程朱理学更是兼而有之,故其脱离实际更为严重。传统教育培养出的人既不能担荷圣道,又不能济世救民。所以他认为,这种教育“中于心则害心,中于身则害身,中于家国则害家国”。他指出:“误人才,败天下事者,宋人之学也”(2) 这表示了他对传统教育,尤其是程朱理学教育严重脱离实际的深恶痛绝
2、批判传统教育的义、利对立观
传统教育的另一个弊病,就是在伦理道德教育方面,把“义”和“利”、“理”和“欲”对立起来。颜元针对这种偏见,继承和发展了南宋事功学派的思想,明确提出了“正其谊(义)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的命题。他认为 “利”和“义”两者并非绝然对立,而是能够统一起来的,其中,“利”是“义”的基础,“正谊”,“明道”的目的,就是为了“谋利”和“计功”。同时,“利”也不能离开“义”,而且“利”必须符合“义”。颜元的这种思想,冲破了传统的禁锢,使中国古代对于义、利关问题的认识近乎科学。
抨击八股取士制度
颜元深刻揭露了八股取士制度对于学校教育的危害,对八股取士制度进行了猛烈抨击。他认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正当途径,而那种传统的科举制度,以时文(八股文)取士,是用八股文代替实学,不仅不能选拔真才,反而会引学者入歧途,贻误人才。所以他指出:“天下尽八股,中何用乎!故八股行而天下无学术,无学术则无政事,无政事则无治功,无治功则无升平矣。故八股之害,甚于焚坑”。(3)反对八股取士制度的激烈态度,跃然纸上
诚然,颜元是打着古人的旗号批判传统教育的,即所谓“必破一分程、朱,始入一分孔、孟”。然而,在当时“非朱子之传义不敢言,非朱子之家礼不敢行”的社会条件下,他无惧“身命之虞”,而敢于猛烈批判传统教育,尤其把抨击的矛头集中指向程朱理学,这是一种大无畏的勇敢精神。这在当时的思想界起了巨大震动。梁启超说颜元是当时思想界的大炸弹,这是颇有见地的。
(二)、学校为“人才之本”
颜元十分重视人才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作用,指出:“人才者,政事之本也”,“无人才则无政事,无政事则无治平,无民命。”(4) 把人才视为是治国安民的根本。因而,他在“九字安天下”的方针中,把“举人才”列为首位。他说:“如天不废予,则以七字富天下:垦荒,均田,兴水利;以六字强天下:人皆兵、官皆将;以九字安天下:举人才,正大经,兴礼乐。”(5)
颜元不仅重视人才,而且进一步指出人才主要依靠学校教育培养,在他看来,“朝廷,政之本也;学校,人才之本也,无人才则无政事矣”,(6)“人才为政事之本,而学校尤为人才之本也”(7)所以,从人才的角度来分析,颜元的上述见解确有道理,它正确地揭示了学校、人才、治国三者之间的关系,突出了学校教育的重要地位,它对于当前我们正确认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战略地位,不无意义。
颜元对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也有具体主张。他认为,“令天下之学校皆实才德之士,则他日列之朝廷者皆经济臣”,若“令天下之学校皆无才无德之士,则他日列之朝廷者皆庸碌臣”。(8)可见,他主张学校应培养“实才实德之士”,即是品得高尚,有真才实学的经世致用人才。颜元的这种主张目的虽然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即他说的“他日列之朝廷者皆经济臣”,能够“佐王治,以辅扶天地”,这是颜元思想的局限性。然而,他重视人才对于治国的重要作用,强调人才主要依靠学校教育培养,这些都是正确的。同时,他提出的“实才实德之士”的培养目标,显然已冲破了理学教育的桎梏,具有鲜明的经世致用的特性,反映了要求发展社会生产的新兴市民阶层对于人才的新要求,在当时无疑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三)“慎学”、“实学”的教育内容
颜元关于教育内容的主张,是以反传统、反教条、反程朱理学脱离实际的书本文字教育的战斗姿态出现的。因而,为培养“实才实德之士”,在教育内容上,颜元提出了“真学”、“实学”的主张。它的特点是崇“实”而卑“虚”,与传统教育,特别是与程朱理学教育,针锋相对,“彼以其虚,我以其实”,以“实”代“虚”,以有用代无用。颜元认为尧舜周孔时代的学术便是“真学”、“实学”,所以大力提倡当时的“六府”、“三事”、“三物”。这里所说的“六府”、“三事”,即《尚书·大禹漠》所云的“水,火,金,木、土、谷”和“正德、利用、厚生”;“三物”即《周礼·地官》所云的“六德”(知、仁、圣、义、忠、和)、“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在颜元看来,“三物”与“三事”是异名同实。“三物”之中。又以“六艺”为根本,“六德”、“六行”分别是“六艺”的作用和体现。所以,颜元提倡“六府”、“三事”、“三物”。其核心是在于强调“六艺”教育。
颜元托言经典强调“六艺之学”,并非真是要回复到尧舜周孔时代,而是托古改制,“以复古求解放”,在古圣昔贤“六艺”教育的旗帜下,宣扬自己的主张。晚年,他曾规划漳南书院,陈设六斋,并规定了各斋的具体教育内容,这是对他“真学”,“实学”内容的最明确、也是最有力的说明。漳南书院的六斋及各斋教育内容为:
文事斋:课礼、乐、书、数、天文、地理等科;
武备斋:课黄帝、太公及孙、吴五子兵法,并攻守、营阵、陆水诸战法,射御、技击等科;
经史斋:课《十三经》、历代史、诰制、章奏、诗文等科;
艺能斋:课水学、火学、工学、象数等科;
理学斋:课静坐、编著、程、朱、陆、王之学;
帖括斋:课八股举业。
漳南书院之所以暂还设立“理学斋”和“帖括斋 ”,只是为了“应时制”,“俟积习正”,则关闭这两斋。因此,颜元“真学”,“实学”的教育内容,不仅同理学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而且无论是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大大超越了“六艺”教育。它除了经史礼乐等知识以外,还把诸多门类的自然科技知识,各种军事知识和技能正式列进教学内容,并且实行分科设教,这在当时确实是别开生面的,已经蕴含着近代课程设置的萌芽,将中国古代关于教育内容的理论推进到了一崭新的发展阶段,这是颜元对于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重要贡献,值得人们重视。
(四)“习行”教学法
强调“习行”教学法,这是颜元在学术思想转变后关于教学方法的一个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主张。他35岁时,“觉思不如学,而学必以习”,便将家塾之名由“思古斋”改为“习斋”。
颜元认为,要获得真正有用的知识必须通过自己亲身的“习行”,“躬行而实践之”,求诸客观的实际事物。因而他所说的“习行”教学法,就是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联系实际,要坚持练习和躬行实践,惟有如此,学得的知识才是真正有用的,否则,不和自己的躬行实践相结合的知识是无用的。
颜元重视“习行”教学法,一方面同他朴素的唯物主义认识论有密切关系,他主张“见理于事,因行得知”认为“理”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只有接触事物,躬行实践,才能获得真正有用的知识。另一方面,他重视“习行”教学法的直接原因是为了反对理学家静坐读书、空谈心性的教学方法。在他看来,“从静坐讲书中讨来识见议论”,一是由于脱离实际,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二是终日兀坐书房中,影响健康。为了改变理学家这种把道全看在书上,把学全看在读和讲上的教学方法,颜元大力提倡“习行”教学法。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颜元强调“习行”,并非排斥通过读和讲学习书本知识。他认为书本记载的“原是穷理之文,处事之道,岂可全不读书”。因而通过读书获得知识,“乃致知中一事”。但“将学全看在读上”,“为之则浮学”,而且书读得愈多,愈缺乏实际办事能力。同样,讲说也不能废除,但不可脱离实际空讲。因而他主张读书、讲说必须与“习行”相结合,而且要在“习行”上下更多的功夫,化更大的精力。
颜元所说的“习行”,虽然讲的是个人行动,忽视了“知”对“行”的指导作用,看轻了理论思维的重要性,因而没有社会实践的意义。但他强调接触实际,重视练习,从亲身躬行实践中获得知识,这可说是中国古代教学法发展上一次手足解放的运动,它一反脱离实际的、注入式的、背诵教条的教学方法。可以说是教学法理论和实践上的一次重大革新。这在当时以读书为穷理功夫,讲说著述为穷理事业,脱离实际的“文墨世界”中,无疑是吹进了一股清新之风,令人耳目一新,具有进步意义。
(五)劳动教育思想
重视农业知识的传授,注重劳动在培育人才中的作用,这是颜元教育思想的又一个重要特点。
颜元长期生活在农村,亲自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后来虽从事教育和学术研究活动,但从未脱离劳动。像他这样一生不脱离农业生产劳动的著名教育家,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是不多见的。
正因为他自己一生长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因此,使他能够冲破自孔丘以来儒家轻视农业生产劳动的传统思想束缚,对劳动有一个新的认识,不仅认为人人应该劳动,而且还重视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这种劳动教育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重视传统农业知识。颜元始终把向学生传授农业知识置于其教育活动的重要地位。他曾说:“以礼、乐、兵、农,心意身世,一致加功,是为正学”(10)在亲自制订的“习斋教条”中,规定“凡为吾徒者,当立志学礼、乐、射、御、书、数及兵、农、钱、谷、水、火、工、虞。”(11)
注重劳动对于育才的作用。颜元认为,劳动不仅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国家社会的强盛,而且对人也有教育作用。首先劳动具有德育的意义。它不仅能使人“正心 ”、“修身”,去除邪念,还有使人勤劳,克服怠惰、疲沓。其次,劳动还具有体育的意义。劳动可以增强体魄,是重要的养生之道
需要指出的是,颜元虽重视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但他的思想仍没有越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藩篱,这是颜元教育思想的消极面,是他无法克服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
三,简要评介
[编辑本段]
颜元以大无畏的战斗精神,深刻揭露和猛烈抨击了传统教育,尤其是程朱理学教育,并在批判中创立了以“实学”为特征的教育理论体系。他主张学校为“人才之本”,必须培养“实才实德之士”,提出应该传授包括诸多门类的自然科技知识,各种军事知识和技能在内的“真学”、“实学”强调接触实际,从躬行获得知识的“习行”教学法,重视向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等,颜元的这些见解在当时独放异彩,别具一格,对中国近代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也产生了一定影响。所以颜元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有着光辉的贡献。
二、颜元 (1860-1934),字纯生,晚号半聋居士。江苏苏州人。油画大师颜文梁之父。早年师事任伯年曾临摹其画数十幅。得其神髓。擅画人物佛像。

含有"问"字的成语

成语查询结果 成语词目 释义 出处 人气 问安视膳 每日必问安,每餐必在左。指古代诸侯.. 《礼记·文王世子》:“文王之为世子,朝于王季日三。鸡初鸣而.. 417 问长问短 仔细地问,表示关心。 760 问道于盲 向瞎子问路。比喻向什么也不懂的人请.. 唐·韩愈《答陈生书》:“足下求速化之术,不于其人,乃以访愈.. 469 问寒问暖 形容对别人的生活很关心。 889 问牛知马 比喻从旁推究,弄清楚事情真相。 《汉书·赵广汉传》:“钩距者,设欲知马贾(价),则先问狗,.. 556 问舍求田 只知道置产业。比喻没有远大的志向。 《三国志·魏书·陈登传》:“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主.. 530 问心无愧 问心:问问自己。扪心自问,毫无愧色。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二回:“就是将来外面有点风声.. 499 问羊知马 比喻从旁推究,弄清楚事情真相。 《汉书·赵广汉传》:“钩距者,设欲知马贾(价),则先问狗,.. 456 问诸水滨 滨:水边。比喻不承担责任或两者不相.. 《左传·僖公四年》:“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 431 问罪之师 比喻前来提出严厉责问的人。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葛巾》:“日已向辰,喜无问罪之师。” 405 问安视寝 指古代诸侯、王室子弟侍奉父母的孝礼.. 无 38 问鼎轻重 问鼎的大小轻重。指妄图夺取天下。 《左传·宣公三年》:“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 140 问鼎中原 问:询问,鼎:古代煮东西的器物,三.. 传说古代夏禹铸造九鼎,代表九州,作为国家力的象征。夏、商.. 140 问官答花答非所问。 无 42 问柳评花 比喻狎妓。 无 35 问柳寻花 ①玩赏春景。②后人以“花”、“柳”.. 无 50 问寝视膳 指古代诸侯、王室子弟侍奉父母的孝礼.. 无 40 问十道百 犹言问一答十。形容所知甚多或口齿伶.. 无 116 问天买卦 求问上天以卜吉凶。 无 37 问一答十 形容所知甚多或口齿伶俐。 无 46 成语查询结果 成语词目 释义 出处 人气 不问青红皂白 比喻不分是非,不问情由。 526 好问决疑 喜欢向别人请教,以解决自己的疑问。 432 好问则裕 好:喜欢;裕:富裕。遇到疑难就向别.. 《尚书·汤诰》:“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573 记问之学 只是记诵书本,以资谈助或应答问难的.. 《礼记·学记》:“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 547 一问三不知 不管怎样问,总说不知道。 540 不问不闻 闻:听。人家说的不听,也不主动去问..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回:“所以这李纨虽青春丧偶,且居处.. 111 不问皂白 比喻不分是非,不问情由。 郁达夫《沉沦》五:“太阳已经起来了。他不问皂白,一直的往东.. 92 此问彼难 这个诘问,那个责难。 无 39 六问三推 指反复审讯。 无 36 音问两绝 书信与消息都断绝。亦作“音问杳然”。 无 52 有问必答 有什么问题都给以解答。 无 34 成语查询结果 成语词目 释义 出处 人气 不敢问津 问津:询问渡口,问路。指高贵的、深.. 《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512 吊死问疾 吊祭死者,慰问病人。形容关心人民群.. 《淮南子·修务训》:“布德施惠以振困穷,吊死问疾以养孤孀。” 467 耕当问奴 比喻办事应该向内行请教。 《宋书·沈庆之传》:“治国如治家。耕当问奴,织当访婢。” 485 含蓼问疾 蓼:一种苦味水草。不顾辛苦,慰问疾..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裴松之注引习凿齿文:“观其所以结物.. 469 呵壁问天 呵:大声呵斥;问天:向天发问。形容.. 汉·王逸《天问序》:“屈原放逐,忧心愁悴,彷徨山泽,经历陵.. 511 刨根问底 比喻追究底细。 521 求神问卜 迷信的人遇有疑难,求神鬼帮助,或靠.. 509 求田问舍 舍:房子。多方购买田地,到处问询屋.. 《三国志·魏书·陈登传》:“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主.. 770 入国问俗 国:原指都城,后多指国家。到别的国.. 《礼记·曲礼上》:“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495 入境问禁 境:国境;禁:禁止,指法令或习俗所.. 《礼记·曲礼上》:“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536 入门问讳 古代去拜访人,先问清楚他父祖的名,.. 《礼记·曲礼上》:“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519 问长问短 仔细地问,表示关心。 760 问寒问暖 形容对别人的生活很关心。 889 无人问津 问津:询问渡口。比喻没有人来探问、.. 晋·陶潜《桃花源记》:“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 635 兴师问罪 发动军队,声讨对方罪过。也指大闹意.. 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二十五:“元昊乃改元,制衣冠礼乐,下.. 458 嘘寒问暖 嘘寒:呵出热气使寒冷的人感到温暖;.. 469 悬壶问世 在社会上挂牌行医。原只作“悬壶”,..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费长房传》:“市中有老翁卖药,悬一.. 537 寻花问柳 花、柳:原指春景,旧时亦指娼妓。原.. 唐·杜甫《严中丞枉驾见过》诗:“元戎小队出郊坰,问柳寻花到.. 631 寻消问息 寻、问:打听。打听消息。 明·冯梦龙《醒世通言》卷十三:“今日慕小妹之才,虽然炫玉求.. 515 载酒问字 指人有学问,常有人登门求教。也比喻.. 《汉书·扬雄传下》:“家素贫,嗜酒,人希至门。时有好事者载.. 499 成语查询结果 成语词目 释义 出处 人气 执经问难 手捧经书,质疑问难。后多指弟子从师.. 《后汉书·儒林传序》:“飨射礼毕,帝正坐自讲,诸儒执经问难.. 431 质疑问难 质疑:请人解答疑难;癌难:对于疑问.. 《汉书·陈遵传》:“竦居贫,无宾客,时有好事者从之质疑问事.. 480 不相问闻 指没有联系或断绝往来。 无 68 采风问俗 采集歌谣,访问风俗。 清·俞蛟《梦厂杂著·潮嘉风月》:“采风问俗,纪载宜详;品翠.. 43 访贫问苦 访问贫苦的老百姓。 郭寿《迷路记》:“平地春雷响,来了共产党,访贫问苦下了乡,.. 41 访亲问友 访:拜访;问:问候。指拜访亲朋好友。 茅盾《<子夜>后记》:“足有半年多不能读书作文,于是每天访亲.. 55 攀花问柳 比喻狎妓。同“攀花折柳”。 无 42 盘根问底 盘:仔细查问;问:寻问。盘问、追究..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四十四回:“无如林之洋虽在海外走过几.. 35 入邦问俗 到别的国家或地方去,先要了解它的风.. 无 37 入竟问禁 竟:境的古字;禁:禁忌。进入一个国.. 西汉·戴圣《礼记·曲礼上》:“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 47 入境问俗 进入别的国家,先问明有哪些禁止的事.. 西汉·戴圣《礼记·曲礼上》:“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 56 入乡问俗 进入一个地方,先要问清那里的习俗,.. 无 67 投石问路 原指夜间潜入某处前,先投以石子,看.. 无 167 望闻问切 中医用语。望,指观气色;闻,指听声.. 无 39 寻根问底 追求根底。一般指追问一件事的原由。.. 无 188 询根问底 指询问事情的详细原委,问个水落石出。 无 67 以口问心 一面口中自问,一面心中盘算。 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四:“〔程元玉〕随又忖道:‘妇.. 34 以心问心 在心中自问自盘算。 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知观〕以心问心,忽然.. 48 追根问底 追究底细。同“追根究底”。 康濯《春种秋收·三面宝镜》:“至于后来那水车问题,他也实在.. 36 成语查询结果 成语词目 释义 出处 人气 不耻下问 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 《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063 不闻不问 闻:听。人家说的不听,也不主动去问.. 773 不相闻问 闻问:通消息,通音讯。指没有联系或.. 《汉书·严助传》:“于是拜为会稽太守。数年,不闻问。 500 答非所问 回答的不是所问的内容。 531 反躬自问 躬:自身;问:检查。回过头来检查自.. 《礼记·乐记》:“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 602 抚躬自问 反过来问一问自己。 565 抚心自问 摸着自己的胸口问问自己。表示自我反.. 761 扪心自问 摸着胸口,自己问自己怎么样。指自己.. 479 明知故问 明明知道,还故意问人。 清·无名氏《绣花鞋》:“明人何必细说。你也知道是谁,却就是.. 426 三推六问 推:推究;问:审问。旧时指反复审训。 元·孙仲章《勘头巾》第三折:“有他娘子将小人告到官中,三推.. 426 东捱西问 指四处探问、打听。 《平妖传》第十五回:“这些众人当一场生意,见神见鬼,东捱西.. 37 反身自问 回过头来检查自己的言行得失。同“反.. 清·戴名世《程孝子传》:“呜呼!人孰不有母,读孝子之事,反.. 36 勤学好问 勤奋学习,不懂的就问。比喻善于学习。 无 731 十死不问 指即使犯十次死罪也予宽恕。 无 42

成语第四个字寝

寿终正寝 寿终:年纪很大才死;正寝:旧式住宅的正房。原指老死在家里。现比喻事物的灭亡。 高枕安寝 垫高枕头安心地睡觉。形容无忧无虑平安无事。同“高枕而卧”。 忘餐废寝 忘记了睡觉,顾不得吃饭。形容对某事心致志或忘我地工作、学习。 问安视寝 指古代诸侯、王室子弟侍奉父母的孝礼。同“问安视膳”。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什么意思

意思:
谁是最早起的人呢?我是心中有数的,我在草堂美梦醒来,窗外的太阳都迟迟未升起(比太阳还起的早)。
《大梦谁先觉》是明代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该诗刻画出了诸葛亮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大智大贤者的形象。
词语注释:
①大梦谁先觉:大梦:道家对人生的一种看法。《庄子·齐物论》:“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原意谓死为大觉,则生为大梦。觉:这里谓觉醒之意。
②平生:平素,往常。杜甫《梦李白》诗:“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③迟迟:徐缓貌。《诗·豳风·七月》:“春日迟迟,釆蘩祁祁。” [1] 
作品译文:
一、谁是最早起的人呢?我是心中有数的,我在草堂美梦醒来,窗外的太阳都迟迟未升起(比太阳还起的早)。
二、谁是最有觉悟(智慧)的人呢?我是心中有数的,我在草堂美梦醒来,窗外的太阳都迟迟未升起(比太阳还有智慧)。
三、我是世上最有智慧的贤臣,我每天等待的明主迟迟未来。
注:诸葛亮少年狂妄,曾常自比管仲乐毅,此诗应是通过早起超过太阳,引喻:自己才能超众谦逊的狂妄,也有表达怀才不遇愤怒。
拓展资料:
作品鉴赏:
这是《三国志通俗演义》卷八《定三分亮出茅庐》中,刘备三顾茅庐,前两次造访,没有见到,第三次正好诸葛亮在午睡,几个时辰以后,睡足了的诸葛亮醒来便吟出该诗。
该诗的第一、二句“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是从人生大处着笔,对于人生的道理,又有几个人能够将其参得透彻,看得明白呢。“我自知”,不仅对人生梦觉的“自知”,而是对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洞悉于心、了如指掌,是对人生哲理的觉醒。
该诗的第三、四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春日正长,春睡正美,描述了诸葛亮高卧隆中,超然物外的生活状态。这首诗,仅从字面上看,前两句与后两句似乎没有什么内在的必然联系,但仔细玩味,一位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大智大贤者的形象便活现出来了。体现出了作者高超的文学造诣。
作者简介: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年),元末明初小说家。名本,号湖海散人。原籍山西太原,生于杭州。是一个有抱负、有理想并有一定军事、政治斗争经验的人物,据传曾参加过张士诚的起义军。
明朝建立后,他结束了政治生涯,心致力于小说创作。史传他曾编撰小说数十种,还著有《十七史演义》。他根据民间传说、宋元话本、戏曲,参照有关史料写成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长篇历史小说中最有成就的作品。
参考链接:百度百科:大梦谁先觉

宫女遇到妃嫔应该怎么问安?(要语言)

1、皇帝的姐妹
(1)对皇后行“道万福”的简单礼仪;皇后行“颔首”礼。
(2)对皇贵妃到嫔等级的后宫,行“道万福”礼(通常是有对生养过孩子的或得宠的)或“颔首”礼(通常是对没生养过孩子的或不得宠的)
,这些后宫们还相同的礼仪(如果公主向她们行“颔首”礼,她们可以回“道万福”礼)。
(3)对从贵人往下的后宫,可以行“颔首”礼或者不行礼,而那些后宫就要行“下跪”礼了(因为自嫔以下,就是没什么头脸的身份,除非这
些公主特许,否则是要下跪的)。
2、皇帝的女儿
A、固伦公主们和皇帝的姐妹行的礼是一样的
B、和硕公主(这个就麻烦了)
(1)对皇后行“下跪叩首”礼,皇后行“颔首”礼;
(2)对比自己母亲位次高的后宫和自己的母亲行“下跪”礼,这些后宫行“颔首”礼;
(3)对和自己母亲位次相同的后宫行“道万福”礼,这些后宫行“颔首”礼或者回相同的礼仪;
(4)对比自己母亲位次低的后宫行“颔首”礼或不行礼,这些后宫行“颔首”礼。
二、格格们:
接着,说宫外的格格们,格格们行的礼大同小异,我就不分开说了:
(1)对皇后行“下跪叩首”礼,皇后行“颔首”礼;
(2)对皇贵妃到嫔等级的后宫,行“下跪”礼或“道万福”,这些后宫行“颔首”礼;
(3)对从贵人往下的后宫,行“道万福”礼或“颔首”礼,这些后宫回相同的礼仪。
而祭祀的时候,所有的后宫,从皇后到宫女,所有的公主、格格,都要向皇帝行礼,具体内容实在复杂,等我研究透了再告诉你吧。
大致上的礼仪就是这样的,应该是不会错到哪里去的,如果有错,欢迎纠正。。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wenanshiqin3.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