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西学东渐”的拓展阅读资料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西学东渐”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近代中国的西学东渐经历了哪几个阶段、什么是西学东渐、近代中国的西学东渐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西学东渐的三个阶段及史实、西学东渐中的渐是什么意思?、历史上的两次“西学东渐”的不同之处?等

近代中国的西学东渐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中国西学东渐的两个阶段:
一、明末清初耶稣会传教士的到来
明代万历年间,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同时带来西方科技、文化等。这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有所触动。此时的西方科学技术开始迅速发展,而中国这时科学技术的发展较缓慢,相对落后于同时期的欧洲。
传教士在传播基督教的教义同时,也传入大量科学技术。当时中国一些士大夫及皇帝接受了科学技术上的知识,但是在思想上基本没有受到影响。这一阶段的西学东渐,由于雍正的禁教,加上罗马教廷对来华传教政策的改变而中断,但较小规模的西学传入并未完全中止。
二、鸦片战争前后直到五四运动前后
19世纪中叶前后开始,西方人再度开始进入中国,并以各种媒介带来西方的新知识。
鸦片战争后,他们的基本思想就是了解夷情,“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些卓识远见表明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思潮的始初就和爱国精神交融在一起。
从1840年到1861年,中国的文人学者写出了至少二十二部介绍夷情的著作。
扩展资料:
西学东渐的传播者:
一、冯桂芬(1809—1874年),字林一,号景亭,江苏吴县人。道光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他研习过数学和天文学,重视经世致用之学,后协助李鸿章创办上海同文馆。
著有《校邠庐抗议》一书,认为中国的科技水平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提出“采西学、制洋器、筹国用、改科举”等建议。这种思想为后来兴起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引用,作为变法图强的理论根据。
这部政论集是冯桂芬提出的改革方案,内容涉及政治、军事、文化、生产、经济等多范围,集中体现了冯桂芬的早期改良思想。由于当时洋务派势力还未形成,此书刊行后未引起很大反响,若干年后才被改良派和维新派人士奉为改良思想的先声而大加宣传、翻刻。
二、王韬(1828—1897年),初名利宾,字紫论,号仲搜,江苏长洲人。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应英国传教士麦都思的邀请赴上海,任职于英国教会办的墨海书馆。
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后,屡向清政府献“御戎”“平贼”等策,但未被。咸丰末年回乡,化名“黄畹”,上书太平军将领刘肇均,为清政府获悉,下令缉拿。在英网领举麦华陀的庇护

什么是西学东渐

西学东渐,是指从明朝末年到近代的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其虽然亦可以泛指自上古以来一直到当代的各种西方事物传入中国,但通常而言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在这段时期中以来华西人、出洋华人、书籍、以及新式教育等为媒介,以香港、通商口岸以及日本等作为重要窗口,西方的哲学、天文、物理、化学、医学、生物学、地理、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应用科技、史学、文学、艺术等大量传入中国,对于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重大影响。

近代中国的西学东渐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中国西学东渐的两个阶段:
一、明末清初耶稣会传教士的到来
明代万历年间,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同时带来西方科技、文化等。这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有所触动。此时的西方科学技术开始迅速发展,而中国这时科学技术的发展较缓慢,相对落后于同时期的欧洲。
传教士在传播基督教的教义同时,也传入大量科学技术。当时中国一些士大夫及皇帝接受了科学技术上的知识,但是在思想上基本没有受到影响。这一阶段的西学东渐,由于雍正的禁教,加上罗马教廷对来华传教政策的改变而中断,但较小规模的西学传入并未完全中止。
二、鸦片战争前后直到五四运动前后
19世纪中叶前后开始,西方人再度开始进入中国,并以各种媒介带来西方的新知识。
鸦片战争后,他们的基本思想就是了解夷情,“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些卓识远见表明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思潮的始初就和爱国精神交融在一起。
从1840年到1861年,中国的文人学者写出了至少二十二部介绍夷情的著作。
扩展资料:
西学东渐的传播者:
一、冯桂芬(1809—1874年),字林一,号景亭,江苏吴县人。道光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他研习过数学和天文学,重视经世致用之学,后协助李鸿章创办上海同文馆。
著有《校邠庐抗议》一书,认为中国的科技水平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提出“采西学、制洋器、筹国用、改科举”等建议。这种思想为后来兴起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引用,作为变法图强的理论根据。
这部政论集是冯桂芬提出的改革方案,内容涉及政治、军事、文化、生产、经济等多范围,集中体现了冯桂芬的早期改良思想。由于当时洋务派势力还未形成,此书刊行后未引起很大反响,若干年后才被改良派和维新派人士奉为改良思想的先声而大加宣传、翻刻。
二、王韬(1828—1897年),初名利宾,字紫论,号仲搜,江苏长洲人。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应英国传教士麦都思的邀请赴上海,任职于英国教会办的墨海书馆。
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后,屡向清政府献“御戎”“平贼”等策,但未被。咸丰末年回乡,化名“黄畹”,上书太平军将领刘肇均,为清政府获悉,下令缉拿。在英网领举麦华陀的庇护

西学东渐的三个阶段及史实

  从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为西学东渐的第一阶段。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时期是西学东渐的第二阶段。从民初到“五四”时期,是西学东传中国的第三阶段。
  从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为西学东渐的第一阶段。在鸦片战争前的闭关锁国时代,异国是那样离奇而遥远。中国人把西方文明当成海外奇谈。然封闭不能自固,锁国难保国门。在鸦片战争时期,面临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中国人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其时,朝士多耻言西学,只有极少数目光远大的改革者开始瞩目西学。此时此刻,真正的爱国者不是满口忠君保国,以“天朝上国”作为精神安慰的封建官僚,而是从这个腐败的官僚和士大夫阶层中离析出的有识之士。林则徐、魏源、龚自珍经世致用的学术思想和痛砭时弊的改革倾向,以及向西方学习的尝试,是把炽烈的爱国热情倾注在冷静而现实的政治思考之中。他们是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启蒙者。他们的基本思想就是了解夷情,“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些卓识远见表明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思潮的始初就和爱国精神交融在一起。包括林则徐组织人力翻译慕瑞的《地理大全》部分章节而编成的《四洲志》(1841年)、林则徐将资料交付魏源编成的五十卷巨著《海国图志》(1842年),以及徐继畲的《瀛环志略》(1848年)、江文泰的《红毛英吉利考略》(1841年)、杨炳的《海录》(1842年)、肖会裕的《英吉利记》(1842年)、梁廷枬的《合众国说》(1844年),从1840年到1861年,中国的文人学者写出了至少二十二部介绍夷情的著作。这些作品对西欧国家地理、历史、政治、军事、经济诸情况都有所介绍。以魏源为代表,承认了西方的军事优势和武器精良。因此,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他主张在广州设造船厂、兵工厂,并延聘法、美工程师。据有人统计,“1821—1861年,至少有六十六人赞成中国必须采办这种军舰和枪炮”<费正清《剑桥晚清中国史》(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社1985年第173页。>。不过在实践上,除了林则徐购买洋炮以加固海防外,上述师夷长技的主张只能是一种书面意向,其“制夷”的爱国目的就很难实现了。
  如果说,在中外战争中已提出了“师夷长技”的主张,那么在紧接着的国内阶级战争—清王朝与太平天国的战争中,特别在战争旷日持久进入决战阶段时,仍然不可避免地提出西学问题。于是中国人加

西学东渐中的渐是什么意思?

浸:渐染慢慢地,一点一点地,一步一步地,逐渐地浸染进来

历史上的两次“西学东渐”的不同之处?

不同之处在于:
1、主动性:第一次西学东渐是被动的,主要是西方传教士等带来的西学思想;第二次西学东渐是主动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大背景下,梁启超、严复等有志之士主动学习西学,想“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
2、影响力:第一次西学东渐并未对中学造成实质性的影响。第二次西学东渐对于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重大影响。
3、规模大小。第一次为小规模的,第二次规模之大,前所未有
扩展资料:
西学东渐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
西学东渐所造成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和变化之大,在中国历史上只有百家争鸣可以与之媲美。中国人经过西学的洗礼,对于世界、历史发展、政治、经济、社会、自然界万事的看法,都有了巨大的改变。
而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中的许多成分,则被以西方的标准重新估定其价值,部分诸子百家思想获得重新重视,而尤其是儒家思想及一些民间的风俗信仰文化,则受到强烈的批判。
西学东渐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影响,诸如“重义理轻艺事”、“明其理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伦理观念、价值观念逐渐解体,与之想联系的士农工商思想也缩小了原有阵地。
知识分子中崇尚实用、注重科技、追求民主的风气则日益加浓。 “西学东渐”对中国人的妇女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导致了中国近代妇女立世观念的转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学东渐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xixuedongjian.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