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成语“以耳为目”的拓展阅读资料(6)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以耳为目”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关于耳,目的成语、用以耳为目造句、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中之字的用法是怎样的、以耳代目什么意思?、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是什么意思、耳濡目染的意思及造句有哪些等

用以耳为目造句

若不论病之是非,而议药之可否,寒者畏其泄,热者畏其燥,医者纸上谈兵,胶柱鼓瑟,病者以耳为目,恶直好谀,则病必不可愈也。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中之字的用法是怎样的

之:代词,指代的是江上之清风和风刮的声音。
意思是:听到便成了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
出自北宋苏轼《赤壁赋》,原文选段: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译文:
何况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听到便成了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赤壁赋》写于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期间。元丰五年,苏轼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后人因称第一篇为《赤壁赋》,第二篇为《后赤壁赋》。
文章主旨:
此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同时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等传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赤壁赋

以耳代目什么意思?

意为拿听到的代替亲眼看到的。指不亲自去调查了解,光听信别人说的。

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是什么意思

举起枯叶秋草算不上气力大,看见日月之光算不上目光好,闻到雷声之声算不上耳朵灵。
原文出自《孙子兵法·军形篇》: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
意思是:能预见显而易见的胜利,算不上懂兵法;经过战争而夺取胜利,博得天下人的称赞,也不能算是真正的胜者。这就好比举起枯叶秋草算不上气力大,看见日月之光算不上目光好,闻到雷声之声算不上耳朵灵。
内在的含义为:善于作战的人,不轻视轻敌,不轻视战争,不推崇浴血奋战、险中求胜等等,一定要周密部署、精心策划,创造一切有利于己方的条件,以达到先胜而后求战的目的。

耳濡目染的意思及造句有哪些

[读音][ěr rú mù rǎn] 
[解释]濡:沾湿;染:沾染。 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
[出处]唐·韩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公胚胎前光;生长食息;不离典训之内;目濡耳染;不学以能。”
[例句]小明父母是美术工作者,他平时~,从小就喜欢绘画。
[近义]耳闻目染 耳习目染 耳熟能详 目擩耳染 见闻习染 目染耳濡 潜移默化 耳染目濡 耳熏目染 耳闻目睹 近朱者赤
[反义]置若罔闻 充耳不闻
[造句]在家里孩子耳濡目染着家长的所作所为,所以家长是孩子的第一老师。
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都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yierweimu6.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