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成语“衣冠禽兽”的拓展阅读资料(6)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衣冠禽兽”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衣冠禽兽,猜一生肖、衣冠不禽兽小说txt全集免费下载、衣冠禽兽的古时含义、衣冠禽兽到底指的是什么,为何在明朝人人都想被称为禽兽呢?、成语“衣冠禽兽”的由来?、古时候官服上禽兽纹样的运用,以明朝为例是怎样变化的?等

衣冠禽兽,猜一生肖

鸡 冠鸡 彩羽 也就是衣鸡翅膀 禽有翅膀 但飞不高 就是鸡了

衣冠不禽兽小说txt全集免费下载

衣冠不禽兽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衣冠不禽兽.rar大小:130.24K 已经过百度安全检测,放心下载点击下载

衣冠禽兽的古时含义

  延续了将近300年的大清王朝,起步于沈阳城;努尔哈赤、皇太极两代帝王,曾先后在沈阳建都。于是,沈阳便有了“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之荣誉。清兵入关之前,满族官员都是什么打扮?2月20日,有关清史家揭开了其中的奥秘。
  穿衣戴帽有规定
  家介绍说,衣冠制度,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陈陈相因的典章制度之一,上自皇帝天子、下至黎民百姓,穿衣戴帽的样式、颜色、纹饰、质料、尺寸等等,都有严格规定,以区别尊卑贵贱。
  清代的穿衣戴帽也有严格规定。据《清史稿》“舆服制”记载:“自崇德初元,已定上下冠服诸制。高宗一代,法式加详。”可见,清代祟德元年(1636年),便制定了穿衣戴帽的制式;及至清代乾隆时期,衣冠制度更加完善,各种冠服均要“绘成图式,传示法守,以垂永久。”
  清朝衣冠带有典型的女真民族特色,同时又吸收了汉族衣冠长处。尽管清朝入关前衣冠制度尚不完备,但却突出了鲜明的民族、时代特色。
  官员百姓难区分
  家介绍说,后金时期衣冠制度,始于天命(1616年)建元后不久。此前,女真人穿衣戴帽十分随便,为“鹑衣百结”。究其原因,据《建州闻见录》记载,女真聚集的建州地区,虽然“土地肥饶、禾谷甚茂,旱田诸种无不有之”,但他们不养蚕、不种植棉花,“女工所织只有麻布。织锦刺绣,则唐(汉)人所为也。”可见,当时女真人奇缺锦缎、布匹。
  后金时期建国之前,无论尊卑贵贱,女真人均可用人参、貂皮、山果等土特产,与明朝商人交换锦缎、布匹,甚至成衣。所以,当时贝勒、将卒等官员的衣冠,与女真平民衣冠难以区分。
  贝勒穿着“披肩领”
  万历十七年(1589年),明朝封当时的女真首领努尔哈赤,为“建州卫都督佥事”,后晋封为“龙虎将军”。努尔哈赤曾多次进京纳贡,对汉族文化、明朝典章等均有所领略。建立后金政后,努尔哈赤为巩固新政、发展经济,曾采取了一系列应急措施。据《满文老档》“太祖三卷”记载,后金天命(1616年)建元之初,他一面“布告全国,为缫丝织缎,而饲养家蚕;为织布而种植棉花。”一面一改故道,令众家贝勒,一律穿用一种带有“披肩领”的朝衣,借以区别于诸臣、百姓。于是,便形成了后金时期衣冠制度的雏形。
  皇上用“披肩领”
  “披肩领”形同汉族的披肩,也叫“大领”,实际上是附加在朝服领口上的一种衣领。后来,只有皇帝才有资格佩戴“披肩领”;皇后、王公大臣的朝服之上,除非隆重典礼,一般严禁乱戴“披肩领”。这—规定,一直保留到清王朝衰亡。与此同时,皇帝赏赐“披肩领”还是—种极高的礼遇,不是重臣绝不胡乱赏赐。努尔哈赤每次赏赐大臣,必须注明有无“披肩领”。
  效仿明朝制“被服”
  后金天命六年(1621年)三月,后金都城由新宾赫图阿拉城迁至辽阳,定名“东京城”。
  努尔哈赤决定,效仿明代官员的“补服”制度,制定出后金官员的补服制度,规定“贝子穿四爪蟒子之补服;督堂、总兵官、副将穿麒麟补服;参将、游击穿狮补服;备御、千总穿带彪之补服。”清朝衣冠制度中的“补服”从此诞生。
  补服,为前后均带“补子”的衣服,“补子”又叫“背胸”,分为圆形和方形。在补子上或织、或绣、或缂丝固定的鸟、兽图案,以区别文官、武官的品级。
  “衣冠禽兽”辨文武
  清代顺治九年(1652年),福临皇帝“定诸王以下文武官民舆服制”时规定:文官:一品饰仙鹤;二品饰锦鸡;三品饰孔雀;四品饰云雁;五品饰白鹇;六品饰鹭鸶;七品饰溺鹕(音:西赤,dchi);八品饰鹌鹑;九品饰练雀。
  武官:一品饰麒麟;二品饰狮子;三品饰豹;四品饰虎;五品饰熊;六品饰彪;七品、八品饰犀牛;九品饰海马。
  都察院、按察司官员,不论品级,俱饰獬豸补子。
  这是清朝衣冠制度中,极常用的礼服制式,直到清朝灭亡,该衣冠制度始终不改。由于清代官服补子上除了禽鸟就是野兽,于是,民间百姓便戏称、为“衣冠禽兽”。
  汉人工匠受重视
  由于后金政逐步膨胀,官员大量增加,对于锦缎、补子的需求量与,日俱增。于是,努尔哈赤决定采用经济措施,对织锦缎、补子的汉人工匠,给予特殊奖励,以便鼓励、刺激大量生产锦缎、补子。
  史载,后金天命八年(1623年),督堂官派出73人织蟒缎、补子,然后呈献给努尔哈赤。努尔哈赤看罢十分高兴,嘉奖道:“织蟒缎、补子于不产之处,乃至宝也。”遂下令,汉人工匠“无妻之人,尽给妻、奴、衣食”,并“免去各项官差及当兵之役,就近养之”。努尔哈赤还说:“一年织蟒缎若干,多织则多赏,少织则少赏,视其所织而赏之”。此外“若有做金钱、火药之人,亦至宝也,即赏其人与织蟒缎者同焉”。同年三月,督堂官又报告了“高家仲等织蟒缎、帛,造金钱,故举之”。努尔哈赤当即下令,尽给“奴、仆、衣食等”,并且还要“种田则需给谷物,须给焚烧之草木”。
  帽子不能随便戴
  除了官员的补服制度外,努尔哈赤又制定了各级官员的“冠顶”制度,要求各级官员用黄金“即行打造帽顶”,在冠顶之上加以金饰,成为清代特有的衣冠制度。后来,结合女真民族特点,逐渐发展成采用“顶戴花翎”作为品级标志,并且沿用始终。
  后金天命八年,为健全衣冠制度,对侍卫、护卫以及良民等衣冠,努尔哈赤规定:命有爵大臣,皆冠所赐之金顶大凉帽,衣华服;诸贝勒之侍卫,皆冠菊花顶凉帽,衣华服;无职之护卫、随侍及良民,于夏则冠菊花顶之新式帽,衣粗蓝葛布裙,春秋则衣粗蓝布裙;其行围之兵,冠小雨缨笠帽,戴帽时,禁止来往屯街”。
  禁穿黄缎“五爪龙”
  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皇太极继承汗位。后金天聪六年(1632年),皇太极更定、补充了此前的衣冠制度,使其差别更大、等级更加鲜明。
  当时,封建化生产关系已初步形成,社会经济得以发展,锦缎、布匹等纺织品,已不再是稀罕奇缺物品。皇太极先谕礼部贝勒:“凡诸贝勒大臣等,染貂裘为袄,缘阔披领及帽装菊花顶者,概行禁止,若不遵而服用,则罚之。衣服许缘出锋毛,或白毡帽可用。”继而,皇太极再次详细议定了官员服制,并且甚为重视,并以“法制,昭示国中”,令“使朝野遵守”。
  官服颜色,历朝历代均有严格规定和限制。史载,自从隋文帝听朝之服采用柘黄纹绫袍以来,唐、宋、元、明各代皇帝相继因,均以黄色象征中央集,官民人等一概禁用。所谓“五爪为龙,四爪为蟒”,龙形纹饰,更为皇帝一人独占。皇太极把汉族传统封建文化,吸收进后金衣冠制度内,对服装颜色做出严格规定,不准贝勒“擅服黄缎及五爪龙等服”。
  高官穿戴分场合
  《清太宗文皇帝实录》记载,皇太极明令贝勒以上诸臣及其眷,穿着衣服要分清时间和场合,以便进一步整肃朝纲法纪。他规定:八固山(旗)诸贝勒,在城中行走,冬夏俱服朝服,出外才能穿便服。冬月入朝,可以戴元狐大帽;在家中戴尖缨貂帽及貂鼠团帽。春秋入朝,可以戴尖缨貂帽;夏日可戴缀缨凉帽。素缎各随其便,不得擅自穿着黄缎及五爪龙等服装。但皇上赏赐不在此例。平时不准穿缎靴,但夏季入朝时可以穿。
  皇太极规定:“八家福晋等,居家服色,如冬夏出外,俱服女朝衣,冬日许戴尖缨貂帽,夏日戴尖缨凉帽。”
  下官不准乱着装
  对中下级官员、后金境内民的穿着也有规定:至于满洲、蒙古、汉人,自固山额真以下代子、章京、护军及牛录下闲散富足之人以上,冬夏在城内,都穿披领袍,不得穿小袍;贫人穿无开襟袍。皇太极还规定:闲散护卫、章京、护军以上,可穿缎衣,其余人等均穿布衣。“凡妇人所服缎布,各随其夫,又冬间许戴缨缀团帽,夏许戴凉帽。应服缎者,不拘蟒素各随其便,惟不许服黄及杏黄色、并五爪龙等服。黑狐大帽,大臣不得自制;缎靴不许平人穿用。”等等。
  《清太宗文皇帝实录》卷十五记载,后金天聪七年(1633年)六月,皇太极对衣冠制度再次补充规定:“凡朝期俱用披领,平居只用袍。自八大臣以下,庶人以上,毋得戴尖缨帽,冬则戴缀缨圆皮帽,夏则用凉帽。其黑狐大帽,系御赐者,入朝准戴,平居俱行禁止,即大臣自制者,亦不准戴。至缎靴,惟总兵官以下、旗长以上,入朝许用之;庶人不许;御前侍卫及贝勒下护卫与新附蒙古不禁。凡一应人等锦褂、皮褂无袖者及腰带之宽者,只渺L出服之,平居不许,其锦帽只许衬盔,行路、居家俱不许用。”
  “衣冠金顶”增新意
  清代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定族名为“满洲”。从此,皇太极从后金汗国汗王,变为清朝皇帝。
  皇太极对官制实施改革,在后金天聪五年(1631年)创建的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基础上,又改“文馆”为内阁形式的“内三院”: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并增设了都察院,以健全政机构。与此同时,皇太极还吸收汉人知识分子参与朝政,相继制定了许多典章制度。其中,明确品级标志的衣冠制度,是至关重要的—部分。
  清代祟德元年五月,在原有的“冠饰金顶”基础上,皇太极增加了亲王、郡王、官员顶带的品级制度。
  王侯级别头上戴
  史载,亲王、郡王、官员顶带品级制度如下:和硕亲王:冠顶饰8颗东珠,宝石顶子;朝带为金镶玉,4块方上,缀4颗东珠。多罗郡王:冠顶7颗东珠,宝石顶子;朝带金镶玉,缀4颗宝石。贝勒:冠顶饰5颗东珠,宝石顶子;朝带金镶玉,缀4颗玛瑙。超等公:冠顶为金顶子,饰1颗东珠;朝带金镶玉。世公、固山额真、按班章京、六部大臣:均用金顶子,饰各色宝石;錾金花朝带。梅勒章京、摆牙喇蠹章京:冠顶饰水晶石,银镀金顶子;錾银镀四块瓦朝带。甲喇章京、摆牙喇加喇章京:镀金银顶子;铁楞镀金朝带。牛录章京:铁镀金园四块瓦朝带。侍卫、传达:冠顶蓝翎;铁镀金两块瓦朝带。
  “顶戴”珠宝分官阶
  皇太极采用金银、珍珠、各色宝石装饰官员们的冠顶,作为品级标志,是清代衣冠制度中所特有的。
  据《辍耕录》记载,以宝石冠顶做法,始于元代成宗铁木尔大德年间(1297年—1307年)。据载,“有一回回巨商,卖‘红剌’(红宝石)一块于官,重一两三钱,值中统钞一十四万。当即,官便献于皇帝。皇帝把它嵌上冠顶,自此以后,元朝各个皇帝,凡在大朝贺之时,均都戴上。”在元代典制基础上,皇太极形成了清代冠顶制度。
  按照清代《会典》规定,清朝官员分为九品,各个品级的“顶子”各有不同:一品嵌红宝石,称为“亮红顶”;二品嵌红珊瑚,称为“涅红顶”;三品嵌蓝宝石,称为“亮蓝顶”;四品嵌青金石,称为“涅蓝顶;五品嵌水晶石,称为“亮白顶”;六品嵌砗磲(音:车渠),称为“涅白顶”;七品嵌素金,称为“金顶”;八品嵌阴文镂花金顶;九品嵌阳文镂花金顶。
  “花翎”数量标身份
  清朝官员“顶戴花翎”十分著名。所谓花翎,指带有“目晕”的孔雀翎,俗称“眼”。努尔哈赤时期没有“顶戴花翎”定制;皇太极曾把孔雀翎作为表示荣誉的物件,赏赐给臣。比如,《清太宗文皇帝实录》卷六十一记载:清代崇德七年(1642年)六月,皇太极赐“总兵官祖大寿,御服五爪龙纱朝衣,嵌双东珠红宝石金顶朝帽,并缎靴、缎袜,赐祖大弼,高勋,朝服,系孔雀翎凉帽……等物”。及至清代顺治十八年(1661年),“顶戴花翎”才有定制:亲王、郡王、贝勒及其宗室等,一律不戴花翎,只有贝子以下才戴花翎;贝子戴三眼花翎;国公戴双眼花翎;五品官以上可戴单眼花翎;六品官以下则只能戴无晕、鹛羽蓝翎。
  男人也曾穿旗袍
  家介绍说,在满族服饰中,最具民族特色的服装,莫过于“旗袍”。旗袍又称长袍、大衫、长衫,满语称作“衣介”。满族旗袍,最早是满族人骑马、射猎时穿用的,在长期的狩猎生涯中逐渐形成了旗袍。
  最早的旗袍为直筒式,开领或圆领,捻襟、窄袖。旗袍大襟右衽,腰部无曲线,不开衩、带扣袢,下摆较宽,便于男人们抬腿上马,适宜于骑马射猎。男子穿着的旗袍束腰带,上面悬挂佩刀,以及装有火镰、火石、火绒、匙、筷子等小口袋,装有旱烟、烟袋的荷包等等。
  有些男子旗袍,在袖口上端衔接一个半圆形、上长下短、形如马蹄的袖头,称为“马蹄袖”、“箭袖”。平时,男子们将“马蹄袖”挽起来,冬季狩猎或作战时,将“马蹄袖”放下,既防寒保护手背,又便于射箭。后来,“马蹄袖”成为清朝礼节中的一个重要部位:行礼时,必须先将两个“马蹄袖”袖头掸拂下来,谓之“放哈哈”,然后再或单膝、或双膝跪地行礼。后来,满族男子穿着的旗袍,逐渐由窄袖变为肥袖。
  女子旗袍多婀娜
  满族妇女一年四季都爱穿旗袍。这种旗袍卷袖带大襟,有单、夹、皮、棉等应季款式。满族女子旗袍讲究装饰性的刺绣、边饰,满语称为“陶罕”,在领口、袖头、衣襟等处,镶嵌不同颜色的花边、彩牙,并以多镶为美,有的多达十几道。其中,姑娘穿的旗袍较窄,长及小腿;少妇穿的旗袍稍宽,长及脚面;老妇穿的旗袍更为宽大。不少青年女子喜好将不同颜色、不同滚边的旗袍套着穿,形成五颜六色的艺术效果。
  满族上层女子的旗袍,袍褂彩滚、钗钏约指、金爪翠挡,着装均打扮成宫廷女子模样。另一种旗袍叫“大挽袖”,即将花纹绣在袖子里侧,穿着时挽起袖子,露出花绣,异常美观。清代早期,沈阳地区的旗袍式样崇尚宽大、秃,即没有领子、袖宽近尺。清代末年,旗袍式样祟尚瘦窄,领高达到耳垂。
  中华服饰数旗袍
  及至上世纪初以来,旗袍样式不断改进,一般样式为直领、高领、右开大襟、胸襟宽松、紧腰身,其长短不定,单大多垂至膝下,两侧下摆开衩,开襟处有嵌、镶、滚等工艺装饰。其袖子样式分为长袖、中袖、短袖、紧袖、宽袖、装袖等。
  如今,满族男旗袍早已废弃。而女旗袍样式则不断变化、推陈出新,不仅成为代表中华民族的传统服饰, 更为东南亚乃至欧美等国家妇女青睐。

衣冠禽兽到底指的是什么,为何在明朝人人都想被称为禽兽呢?

因为在明朝的时候衣冠禽兽是一种褒义词,是指做文官和武官的臣子,所以会人人都想成为禽兽的现象。
衣冠禽兽现在的意思是比喻品德败坏的人。谓这种人虚有人的外表,行为却如禽兽。是于一个贬义词,通常也是骂人的一种说词。
而古代的衣冠禽兽则是一种褒义词, 在古代的时候衣,是指衣服,冠则是指帽子。当时的帽子不是谁想戴就能戴的,只有级别到了士以上的人才有资格戴帽子的,也就是戴冠。衣冠的说法就是说这个人的地位非常高的,或者是来自名门贵族的。
禽兽,在明朝的时候,官员们商朝的服饰上都会绣着各种禽兽来表示自己的品级,不同的官职衣服颜色不一样,衣服上的图案也是不一样的。
我们来看看当时明朝的官员和衣服上绣的动物是如何区分的。明朝的官员分为九级,文官的衣服上都是绣着禽。禽就是一些仙鹤、鸡、黄鹂、孔雀等的小动物,根据这些小动物们的地位程度来划分到官级的高低,比如一品文官的衣服上会绣上仙鹤,而三品文官的衣服上则是孔雀。
武官的衣服上绣着兽,兽就是老虎、狮子、豹子、犀牛等凶猛的动物,也是根据他们的地位来划分到官级高低,比如一品的武官衣服上绣有狮子,而六品武官衣服上的是绣彪。这些衣冠上带有禽兽的都是指官员,在社会上都是有一定地位的人,这就是人人向往的原因。
到了后来朝廷上这些官员们的品质发生了质变,后来的人们开始对这些人有了不好的看法,将原本的褒义词变成了贬义词,一直延续到今天。

成语“衣冠禽兽”的由来?

衣冠禽兽”一语来源于明代官员的服饰。据史料记载,明朝规定,文官官服绣禽,武官官服绘兽。品级不同,所绣的禽和兽也不同,具体的规定是:
文官一品绣仙鹤,二品乡绣锦鸡,三品绣孔雀,四品绣云雁,五品绣白鹇,六品绣鹭鸶,七品绣鸳鸯,八品绣黄鹂,九品绣 鹌鹑。
武官一品、二品绘狮子,三品绘虎,四品绘豹,五品绘熊,六品、七品绘彪,八品绘犀牛,九品绘海马。
文武官员一品至四品穿红袍,五品至七品穿青袍,八品和九品穿绿袍。
所以,当时“衣冠禽兽”一语是赞语,颇有令人羡慕的味道。
到了明朝中晚期,宦官,政治腐败。’文死谏,武死战’的从政理念被贪官佞臣彻底颠覆。官场腐败,文官爱钱,武将怕死。
文官武将欺压百姓无恶不作声名狼藉,老百姓视其为匪盗瘟神,于是,“衣冠禽兽”一语开始有了贬义,老百姓对为非作歹、道德败坏的文武官员称其为“衣冠禽兽”。
其贬义之称,最早见于明末陈汝元所著《金莲记》一书。清代以后,“衣冠禽兽”一语遂用做贬义,泛指外表衣帽整齐,行为却如禽兽的人,比喻其道德败坏。
扩展资料:
衣冠禽兽的近义词 :魑魅魍魉人面兽心无耻之徒
1、魑魅魍魉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chī mèi wǎng liǎng,在古代特指传说中害人的鬼怪的统称,现指形形色色的坏人。
出处:邹韬奋《患难余生记·进步文化的遭难》 如今把事实指出,愈使魑魅魍魉无所遁形于光天化日之下了!
2、人面兽心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rén miàn shòu xīn,意思是面貌虽然是人,但心肠却像野兽一样凶狠。形容为人凶残卑鄙。
出处:清 李宝嘉 《官场现形记》第十六回:你当他做了官就换了人,其实这里头的人,人面兽心的多得很哩!
3、无耻之徒,读音wú chǐ zhī tú,汉语词语,基本意思为不知耻辱或不要脸的人。
出处:他用那鄙视的目光,注视着这个无耻之徒

古时候官服上禽兽纹样的运用,以明朝为例是怎样变化的?

明朝的官服图案是从古至今、第一个敢将飞禽瑞兽视为官员品阶代表的朝代。他们用服饰上的禽兽来看职位高低与官职所担任的职务。《左传》上记载过,东夷族以前就有这个习惯:把禽兽印在衣服上,以此来区分职别。那只是小规模的兴起,而大规模的应用,则始于明朝。
一、从“十二章”制度看明朝禽兽图样在官服上的运用
中国古代官员服饰上的飞禽瑞兽最早源于“十二章”制度,他们源于舜,而更多发展于明朝。按当时明朝的说法,“十二章”就是指十二种图案,即:日、月、星辰、山、龙、华虫、藻、火等图案。
这些图案不是谁都可以用的,在皇帝天子的衣服上,十二种图案都齐全,而诸位大臣的衣服只能保留龙以外的其他八种图案。到了秦时,就只能用藻以外六种图案。以此算下来,到了平民阶层的时候,就什么图案都没有了,所以他们才会有素衣一说。
这种制度给大家带来的好处是明显的。因为他们可以把看到的服饰图案,当做一种信息,即一个识人职务的信息。好比在街上看到仪表不凡的官宦,一些眼神好的平民们,就会马上叫出他们的职务,从而给自己留下一个好印象。
“十二章制度”中,龙与雉鸡代表的是天子皇上,而在当时,龙与雉鸡也算是飞禽瑞兽衣冠图案中的一部分。“十二章”中,两种飞禽瑞兽与其他元素图案的地位区别相差不是很大,并没有形成单独的辨识制度。在这种图案运用方式下,使天子与大臣诸侯卿相们,服饰之间的区别并不大。而唯一的区别还仅仅在于图案的数量上,这也难怪这种图案方案在后期被否决掉,从而重新设置新的服饰。
在明代之前,官员家中的服装,基本只有颜色和图案样式的变化,花样的翻新特别少。而想要在服饰上看级别差异,都是要靠服装配饰与冠冕来区分。后期为了改善这种情况,大臣的官服颜色就被分隔了一下:三品四品是紫色衣袍,装饰佩带金鱼袋;五品为绯色衣袍,装饰佩带银鱼袋;六品衣装则为绿色衣袍,装饰就没有鱼袋。这种靠服装服色区分品级的方式到清代才被更换。
明朝洪武年期间,官员冠服系统才被大致确定下来。其中以乌纱帽、圆形团领衫、黑束带视为公服。而公服同时又用花来区分:一品官员则用直径为五寸的大独科花样式,二品则用小三寸的独科花样式。而八品和九品就没啥花的样式了。这些带有“植物元素”的公服服装,是朝廷官员上朝奏事与谢恩时穿的,像平时办公时穿的叫衣服则叫做“常服”。
二、官服上的补丁元素也是官服传递官职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代常服中最大的辨识被称为“补丁”。“补丁”就是“补服”,它们相当于官员胸前衣服上的那一块“大补丁”。“补丁”的源头是由元代开始的,只是那时的补丁一般都以花卉为主要图案,随着时间的推移,花卉图案就与后来的动物图案有了相似之处。虽然它们都是官员服饰的重要辨识,但到了洪武二十四年,服饰又被重新翻新定制,直到清朝,朝服与明代世界接轨。而此结果最终被定制为:
文官服饰图案:一品为仙鹤、二品为锦鸡、三品为孔雀、四品为文雁、五品为白鹇、六品为鹭鸶、七品为鸂鵣、八品为鹌鹑、九品为练雀。以上是文官的服饰。因为文官给人斯文理智的印象,所以官服图案一般都采用有着温和印象的动物。
武官服饰图案:一品为麒麟、二品为狮子、三品为豹子、四品为老虎、五品为熊罴、六品为彪兽、七品为犀牛、八品为犀牛、九品为海马。七八品都是犀牛,虽然服饰一样,但是在帽子上有所区别。因为武官征战沙场、性格刚烈,所以服饰上的动物都以才狼虎豹为多。
还有另外两个职业,御史与谏官。他们身上服饰的图案都是獬豸。
补丁用禽兽纹样来区分官员职级,据传言最早出现在唐代女皇武则天时期。但是并没有历史来证明这一说,所以就搁置了下来。而明朝用禽兽来定制衣冠的补丁样式,根据明朝《大学衍义补遗》中第九十八卷有记载说:“我朝定制,品官各有花样。公、侯、驸马、伯,服绣麒麟白泽,不在文武之数;文武一品至九品,皆有应服花样,文官用飞鸟,像其文采也,武官用走兽,像其猛鸷也。”
每种动物都能被绣到服饰中,他们也都有自己的解析。比如大雁。大雁是“飞行有序,春去秋来,佐天子四时之序”。而练雀,它的别名叫绶带鸟,据说能报喜所以有吉祥的寓意。狮虎之类的凶猛兽,就好比是明朝的门神了。
所有文官服饰补丁上所对应的鸟类,其实都是在当时社会上存在的。惟一让学者有争议的是一种叫鸂鶒的鸟。它当时的解释是“紫鸳鸯”,但学者却认为它是秋沙鸭或者是凤头潜鸭。但是不管它的样子怎么变化,这种鸟都不是虚构出来的。
反而武官服饰中,所对应的好几种动物都是缥缈的,它们要么是神话动物,要么是没见过的奇珍异兽,比如“麒麟”、“彪兽”、“海马”,注意这里的“海马”,它们在古代传说中是一种“水兽似马,水陆双行,喻水陆皆可攻杀固守”的神兽,因为古代并没有见过海马,所以把它视为神兽。再比如狮子和犀牛,它们在古代是非常少见的所以被当成奇珍异兽。
就是因为图案的多杂乱,所以间接地造成了一个好玩的后果,那就是一些文官的补子图案,是大概可以判断出是涉禽还是飞禽又或者是水禽的,但是武官衣服上的猛兽,却被他们自己传得十分粗糙,甚至让人不忍直视,比如豹子老虎,这就让他们自己人十分怀疑原型是不是猫咪,所以才有了“照猫画虎”这个成语。
最呆萌可爱的莫过于七八品武官衣服上的犀牛了。因为上面绣出的的犀牛,完全没有威猛霸气的样子,反而被绣成了一只只的双角小羊羔。
相比之下清朝就要严肃得多了。因为在皇帝之下、亲王到伯爵这两个等级上,基本上绣的都是龙与蟒,而在他们之下的官职,才开始实行服饰图案制度。其中还有一个改革,那就是把所有八旗都提为一品武官,九门提督一职都升为二品武官,一等侍卫都册封为三品武官,宫殿太监则都封为四品武官……
三、从“衣冠禽兽”一词细说明朝官员们的官服补子
明代补子是为了继承元朝文化才得来的。就像在内蒙古在羊群庙出土的明代石雕文物上,就有一些花卉纹的补子出现。同时学家也在一些元代墓葬中,找到了不少具有花卉形式的明代补丁服饰。这些服饰并没有完整的出现,只有补丁被挖掘出,而且这些补丁图案都是花卉状,而花卉的代表,定型于明代。
从明代出土的官员补丁来看,布料大概有织锦、刺绣和缂丝三种材料。早期的官员补丁尺寸是较大的,虽然尺寸大,但是制作却十分精良,用色也细腻大胆。文官补丁用双禽,有相伴而飞的寓意,而武官则是用单兽,它们的动作或立或蹲,样式不一。
后来到了清代,补丁尺寸便被缩小,用色方面也过于保守单调。文官的补丁在后来只用了一只立禽,各品级都有区别。明代的补丁大都织在衣袍上,所以明朝补丁前前后后都是一整块的绣。而清朝补丁则是缝在相称的褂子上,前片在中间割开,一整块被分成两个小半块。
明朝的补丁大都以素色为主,衣底又大多为红色,衣服上则用金线绣成各种各样的图案,五彩蟒是比较少见的,因为绣法很难。正常衣饰四周一般是不用边饰的。所以明清官员所用额补丁都是以正方形出现的,与明朝补丁相比,清代的补丁太过小巧,而且小家子气。前后对称,前面的补丁一般是对开的,后面则是整片都织在一起,这主要是为了方便穿上。前面的补丁正好位于官服的前胸,所以为了方便解纽扣,清朝只能将前面的图案对半分开。
由此可见“衣冠禽兽”在当时的朝代是一个让人羡慕的词语,本来禽兽是一个贬义词,但是在发展中变为了褒义词。
顺便一提,“衣冠禽兽”被变成贬义词是在明朝中晚期,那时因为官场十分腐败,一些官员贪赃枉法,欺压百姓,为非作歹,和衣服上的服饰越来越一致,所以老百姓就慢慢地把“衣冠禽兽”这个成语变成贬义词来用。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yiguanqinshou6.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