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疑事无功”的拓展阅读资料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疑事无功”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事功功成语是什么、无功即有罪反映了作者怎样的为官之道、疑字开头成语大全、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什么意思、以疑开头的成语大全、疑字开头的成语、治事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是什么意思?、解释疑行无名,疑事无功

事功功成语是什么

事倍功半
事半功倍
急于事功
疑事无功
通功易事
乐事劝功、
功当其事
事倍功半 [shì bèi gōng bàn]
生词本
基本释义
指工作费力大,收效小。
出 处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要做善事;靠着善书教化人;终究事倍功半。”
例 句
1. 做工作,要讲究方法,否则就会~。

无功即有罪反映了作者怎样的为官之道

清代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有一着官服者昂然面见阎罗王,说自己很清廉,“所至但饮一杯水,今无愧鬼神”,阎罗王便笑他:“你虽然清廉,却不是好官,如果没什么作为,那还不如让一个木偶来当官,他连水都可以不喝人家的,比你还强”。这位官老爷又辩称说:“某虽无功,也无罪。”阎罗王便只好以事实来数落他的一生:“公一生处处求自全,某狱某狱,避嫌疑而不言,非负民乎?某事某事,畏烦重而不举,非负国乎?三载考绩之为何?无功即有罪矣。” 纪晓岚借阎罗王之口,以木偶作比,数落官员“无功即有罪”,可谓是有理有据,所言之道浅显易懂,今天看来,仍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无功即有罪”就是告诫我们不管在什么岗位、做什么工作,不能“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抱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得过且过,殊不知,不作为的结果就是“无功”,而“无功即有罪”。那些碌碌无为或毫无原则一味做老好人的人,也该好好反思反思,不然,哪天,自己真的犯下什么“罪”来,还蒙在鼓里,岂不可怜!

疑字开头成语大全

疑字开头成语大全 :
疑神疑鬼
疑难杂症
疑似之间、
疑惑不解
疑人疑鬼、
疑信参半
疑团莫释
疑心生暗鬼、
疑误天下
疑人偷斧、
疑事无功
疑云满腹
疑心杀子、
疑邻盗斧
疑今察古、
疑行无成、
疑心生鬼
疑三惑四
疑贰之见、
疑人勿用,用人勿疑

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什么意思

意思是:凡是追求最高道德的人都不去附和俗人的意见;成就伟大功业的人都不会去与众人商议。
原文:
臣闻之,疑事无功,疑行无名。今王即定负遗俗之虑,殆毋顾天下之议矣。夫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昔舜舞有苗,而禹袒入裸国,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欲以论德而要功也。
译文:
我听说,做事情犹豫不决就不可能成功,行动在即还顾虑重重就决不会成名。现在大王既然下定决心背弃世俗偏见,那就一定不要顾虑天下人的非议了。凡是追求最高道德的人都不去附和俗人的意见;成就伟大功业的人都不会去与众人商议。
从前舜跳有苗(上古南方部族)的舞蹈,禹光着身子进入不知穿衣服的部落,他们并不是想放纵情欲,怡乐心志,而是想借此宣扬道德,建立功业,求取功名。
出处:《战国策》——西汉·刘向
扩展资料
《战国策》的思想观念,就其主流来说,与《左传》等史书也有截然不同之处。刘向序说:“战国之时,君德浅薄,为之谋策者,不得不因势而为资,据时而为画。故其谋扶急持倾,为一切之;虽不可以临教化,兵革救急之势也。”
战国时代,是春秋以后更激烈的大兼并时代,过去还勉强作为虚饰的仁义礼信之说,在这时已完全被打破。国与国之间,如今讲的是以势相争,以智谋相夺。那些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策士,也只是以自己的才智向合适的买主换取功名利禄朝秦暮楚,毫不为怪。 
《战国策》一书反映了战国时代的社会风貌,当时士人的精神风采,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好的历史散文。
它作为一部反映战国历史的历史资料,比较客观地记录了当时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是战国历史的生动写照。它详细地记录了当时纵横家的言论和事迹,展示了这些人的精神风貌和思想才干,另外也记录了一些义勇志士的人生风采。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也非常突出,在中国文学史上,它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一个新时期,文学性非常突出,尤其在人物形象的刻画,语言文字的运用,寓言故事等方面具有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清初学者陆陇其称《战国策》“其文章之奇足以娱人耳目,而其机变之巧足以坏人之心术”。

以疑开头的成语大全

毋庸置疑: 毋庸:不必。不必怀疑众难羣疑: 无庸置疑: 事实明显或理由充足,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无可置疑: 事实明显或理由充足,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听微决疑: 微:隐微。注意细微的情节,解决疑难的问题。形容思想缜密,善于通过听察解决疑难赏奇析疑: 欣赏奇文而析其疑义。质疑问难: 质疑:请人解答疑难;癌难:对于疑问反复讨论、分析或辩论。提出疑难,请教别人或一起讨论。自信不疑: 相信自己,绝不怀疑。质疑辨惑: 指提出疑问,请人解答并加以研究、辨析。众难群疑: 众人心中都有疑难。主少国疑: 君主年幼初立,人心疑惧不安。疑行无成: 疑:怀疑,犹豫。行动犹豫疑虑,就不能成功。疑团满腹: 疑团:许多弄不清的问题。形容心里充满了疑问。疑心生暗鬼: 指因为多疑而产生各种幻觉和错误判断。疑团莫释: 心里有很多疑问,没有解开。疑事无功: 工作信心不足,就不会有效果。疑人勿用,用人勿疑: 怀疑的人就不要使用他,使用的人就不要怀疑他。指用人应充分信任。疑鬼疑神: 怀疑这个,又怀疑那个。形容神经过敏无中生有,胡乱猜疑。疑似之间: 疑似:既像又不像。指有所怀疑,不敢肯定的事。疑误天下: 疑:怀疑。令天下迷惑不解。以疑决疑: 用疑惑的认识来判断捉摸不定的事物。阴疑阳战: 比喻侵略者气焰嚣张,逼使被侵略者奋起自卫。疑难杂症: 难辨或难治的各种病症。比喻难以理解或解决的问题。疑神见鬼: 形容非常多疑。同“疑神疑鬼”。析疑匡谬: 解析疑义,纠正谬误。夏虫疑冰: 比喻人囿于见闻,知识短浅。满腹狐疑: 狐疑:象狐狸那样多疑。一肚子的疑惑。比喻疑惑不解的神态。狼顾狐疑: 指左顾右昐,存有畏惧和犹豫之心。狼顾,狼走路时常常回头看;狐疑,狐狸本性多疑。稽疑送难: 指考察疑端,排除难点。居之不疑: 居:处于;不疑:不疑惑。对自己所处的地位,毫不怀疑。

疑字开头的成语

疑行无成: 疑:怀疑,犹豫。行动犹豫疑虑,就不能成功。疑团满腹: 疑团:许多弄不清的问题。形容心里充满了疑问。疑心生暗鬼: 指因为多疑而产生各种幻觉和错误判断。疑团莫释: 心里有很多疑问,没有解开。疑事无功: 工作信心不足,就不会有效果。疑人勿用,用人勿疑: 怀疑的人就不要使用他,使用的人就不要怀疑他。指用人应充分信任。疑鬼疑神: 怀疑这个,又怀疑那个。形容神经过敏无中生有,胡乱猜疑。疑似之间: 疑似:既像又不像。指有所怀疑,不敢肯定的事。疑误天下: 疑:怀疑。令天下迷惑不解

治事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是什么意思?

《商君书·更法第一》白话译文
作者:[新法家] 来源:[本站] 浏览:[]
题记:此篇记载了秦国实行变法之前革新派与守旧派围绕该不该变法,为什么要变法的问题展开的争论。
秦孝公同大臣研讨强国大计,公孙鞅、甘龙、杜挚三位大夫侍奉在孝公的面前,他们分析社会形势的变化,探讨整顿法制的根本原则,寻求统治人民的方法。
秦孝公说:’接替先君位置做国君后不能忘记国家,这是国君应当奉行的原则。实施变法务必显示出国君的威,这是做臣子的行动原则。现在我想要通过变更法度来治理国家,改变礼制用来教化百姓,却又害怕天下的人非议我。’
公孙鞅说:’我听过这样一句话:行动迟疑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办事犹豫不决就不会有功效。国君应当尽快下定变法的决心,不要顾用天下人怎么议论您。何况具有超出普通人的高明人,本来就会被世俗社会所非议,独一无二见识思考的人也一定遭到平常人的嘲笑。俗语说:’愚笨的人在办成事情之后还不明白,有智慧的人对那些还没有显露萌芽的事情就能先预测到。’百姓,不可以同他们讨论开始创新,却能够同他们一起欢庆事业的成功。郭偃的法书上说:’讲究崇高道德的人,不去附和那些世俗的偏见。成就大事业的人不去同民众商量。’法度,是用来爱护百姓的。礼制,是为了方便办事的。所以圣明的人治理国家,如果能够使国家富强,就不必去沿用旧有的法度。如果能够是百姓得到益处,就不必去遵循就的礼制。’
孝公说:’好!’
甘龙说:’不对,臣也听说这样一句话:’圣明的人不去改变百姓的旧习俗来施行教化,有智慧的人不改变旧有的法度来治理国家。’顺应百姓旧有的习俗来实施教化的,不用费什么辛苦就能成就功业;根据旧有的法度来治理国家的人,官吏熟悉礼法,百姓也安乐。现在如果改变法度,不遵循秦国旧有的法制,要更改礼制教化百姓,臣担心天下人要非议国君了。希望国君认真考虑这样的事。’
公孙鞅说:’您所说的这些话,正是社会上俗人说的话。平庸的人守旧的习俗,读死书的人局限在他们听说过的事情上。这两种人,只能用来安置在官位上守法,却不能同他们在旧有法度之外讨论变革法制的事。夏、商、周这三个朝代礼制不相同却都能称王于天下,春秋五霸各自的法制不同,却能先后称霸诸候。所以有智慧的人能创制法度,而愚蠢的人只能受法度的约束。贤能的人变革礼制,而没有才能的只能受礼制的束缚。受旧的礼制制约的人,不能够同他商讨国家大事。被旧法限制的人,不能同他讨论变法。国君不要迟疑不定了。’
杜挚说:’臣听说过这样的话:’如果没有百倍的利益不要改变法度,如果没有十倍的功效不要更换使用工具。臣听说效法古代法制没有什么过错,遵循旧的礼制不会有偏差。国君应该对这件事仔细思考。’
公孙鞅说:’以前的朝代政教各不相同,应该去效法哪个朝代的古法呢?古代帝王的法度不相互因,又有什么礼制可以遵循呢?伏羲、神农教化不施行诛杀,黄帝、尧、舜虽然实行诛杀但却不过分,等到了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时代,他们各自顺应时势而建立法度,根据国家的具体情况制定礼制,礼制和法度都要根据时势来制定,法制、命令都要顺应当时的社会事宜,兵器、铠甲、器具、装备的制造都要方便使用。所以臣说:治理国家不一定用一种方式,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一定非要效法古代。商汤、周武王称王于天下,并不是因为他们遵循古代法度才兴旺,殷朝和夏朝的灭亡,也不是因为他们更改旧的礼制才覆亡的。既然如此,违反旧的法度的人,不一定就应当遭责难;遵循旧的礼制的人,不一定值得肯定。国君对变法的事就不要迟疑了。’
孝公说:’好。我听说从偏僻小巷走出来的人爱少见多怪,学识浅陋的人多喜欢诡辩,愚昧的人所讥笑的事,正是聪明人所感到悲哀的事。狂妄的人高兴的事,正是有才能的人所担忧的。那些拘泥于世俗偏见的议论言词,我不再因它们而疑惑了。’
于是,孝公颁布了关于开垦荒地的命令。
原文:
孝公平画,公孙鞅、甘龙、杜挚三大夫御于君。虑世事之变,讨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
君曰:“代立不忘社稷,君之道也;错法务明主长,臣之行也。今吾欲变法以治,更礼以教百姓,恐天下之议我也。”
公孙鞅曰:“臣闻之:‘疑行无成,疑事无功。’君亟定变法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之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负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骜于民。语曰:‘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郭偃之法曰:‘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孝公曰:“善!”
甘龙曰:“不然。臣闻之:‘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者,不劳而功成;据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今若变法,不循秦国之故,更礼以教民,臣恐天下之议君,愿孰察之。”
公孙鞅曰:“子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夫常人安于故习,学者溺于所闻。此两者,所以居官而守法,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贤者更礼,而不肖者拘焉。拘礼之人不足与言事,制法之人不足与论变。君无疑矣。”
杜挚曰:“臣闻之:‘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臣闻:‘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君其图之!”
公孙鞅曰:“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兵甲器备,各便其用。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汤、武之王也,不修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君无疑矣。”
孝公曰:“善!吾闻穷巷多怪,曲学多辩。愚者之笑,智者哀焉;狂夫之乐,贤者丧焉。拘世以议,寡人不之疑矣。”于是遂出垦草令。

解释疑行无名,疑事无功

疑事无功 yí shì wú gōng 〖解释〗工作信心不足,就不会有效果。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韂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于民。’” 〖示例〗诸将多曰:“善!”张昂拔剑击地曰:“~,今日之议,不得有二!”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淮阳王更始元年》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yishiwugong.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