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成语“疑事无功”的拓展阅读资料(5)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疑事无功”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以疑开头的成语大全、疑开头的四字成语、疑字开头的成语、疑行无成,疑事无功。 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疑行无名 疑事无功什么意思、求《商君书更法〉译文等

以疑开头的成语大全

毋庸置疑: 毋庸:不必。不必怀疑众难羣疑: 无庸置疑: 事实明显或理由充足,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无可置疑: 事实明显或理由充足,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听微决疑: 微:隐微。注意细微的情节,解决疑难的问题。形容思想缜密,善于通过听察解决疑难赏奇析疑: 欣赏奇文而析其疑义。质疑问难: 质疑:请人解答疑难;癌难:对于疑问反复讨论、分析或辩论。提出疑难,请教别人或一起讨论。自信不疑: 相信自己,绝不怀疑。质疑辨惑: 指提出疑问,请人解答并加以研究、辨析。众难群疑: 众人心中都有疑难。主少国疑: 君主年幼初立,人心疑惧不安。疑行无成: 疑:怀疑,犹豫。行动犹豫疑虑,就不能成功。疑团满腹: 疑团:许多弄不清的问题。形容心里充满了疑问。疑心生暗鬼: 指因为多疑而产生各种幻觉和错误判断。疑团莫释: 心里有很多疑问,没有解开。疑事无功: 工作信心不足,就不会有效果。疑人勿用,用人勿疑: 怀疑的人就不要使用他,使用的人就不要怀疑他。指用人应充分信任。疑鬼疑神: 怀疑这个,又怀疑那个。形容神经过敏无中生有,胡乱猜疑。疑似之间: 疑似:既像又不像。指有所怀疑,不敢肯定的事。疑误天下: 疑:怀疑。令天下迷惑不解。以疑决疑: 用疑惑的认识来判断捉摸不定的事物。阴疑阳战: 比喻侵略者气焰嚣张,逼使被侵略者奋起自卫。疑难杂症: 难辨或难治的各种病症。比喻难以理解或解决的问题。疑神见鬼: 形容非常多疑。同“疑神疑鬼”。析疑匡谬: 解析疑义,纠正谬误。夏虫疑冰: 比喻人囿于见闻,知识短浅。满腹狐疑: 狐疑:象狐狸那样多疑。一肚子的疑惑。比喻疑惑不解的神态。狼顾狐疑: 指左顾右昐,存有畏惧和犹豫之心。狼顾,狼走路时常常回头看;狐疑,狐狸本性多疑。稽疑送难: 指考察疑端,排除难点。居之不疑: 居:处于;不疑:不疑惑。对自己所处的地位,毫不怀疑。

疑开头的四字成语

疑开头的四字成语 :
疑神疑鬼
疑难杂症
疑似之间、
疑惑不解
疑人疑鬼、
疑信参半
疑团莫释
疑误天下
疑人偷斧、
疑事无功
疑云满腹
疑心杀子、
疑邻盗斧
疑今察古、
疑行无成、
疑心生鬼
疑三惑四
疑贰之见

疑字开头的成语

疑行无成: 疑:怀疑,犹豫。行动犹豫疑虑,就不能成功。疑团满腹: 疑团:许多弄不清的问题。形容心里充满了疑问。疑心生暗鬼: 指因为多疑而产生各种幻觉和错误判断。疑团莫释: 心里有很多疑问,没有解开。疑事无功: 工作信心不足,就不会有效果。疑人勿用,用人勿疑: 怀疑的人就不要使用他,使用的人就不要怀疑他。指用人应充分信任。疑鬼疑神: 怀疑这个,又怀疑那个。形容神经过敏无中生有,胡乱猜疑。疑似之间: 疑似:既像又不像。指有所怀疑,不敢肯定的事。疑误天下: 疑:怀疑。令天下迷惑不解

疑行无成,疑事无功。 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

yí xíng wú míng,yí shì wú gōng成语释义 疑:疑虑。行动有疑虑就不会成功,做事有疑虑就没有效果成语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结构 复句式成语成语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近义词 疑行无成,疑事无功

疑行无名 疑事无功什么意思

疑行无名,疑事无功
行动犹豫疑虑,就不能成功;工作信心不足,就不会有效果。
成语 疑事无功
  发音 yí shì wú gōng
  解释 工作信心不足,就不会有效果。
  出处 汉·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韂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于民。’”
  示例 诸将多曰:“善!”张昂拔剑击地曰:“~,今日之议,不得有二!”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淮阳王更始元年》  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

求《商君书更法〉译文

商君书·更法第一》白话译文
题记:此篇记载了秦国实行变法之前革新派与守旧派围绕该不该变法,为什么要变法的问题展开的争论。
原文
孝公平画,公孙鞅、甘龙、杜挚三大夫御于君。虑世事之变,讨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
君曰:“代立不忘社稷,君之道也;错法务明主长,臣之行也。今吾欲变法以治,更礼以教百姓,恐天下之议我也。”
公孙鞅曰:“臣闻之:‘疑行无成,疑事无功。’君亟定变法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之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负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骜于民。语曰:‘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郭偃之法曰:‘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孝公曰:“善!”
甘龙曰:“不然。臣闻之:‘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者,不劳而功成;据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今若变法,不循秦国之故,更礼以教民,臣恐天下之议君,愿孰察之。”
公孙鞅曰:“子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夫常人安于故习,学者溺于所闻。此两者,所以居官而守法,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贤者更礼,而不肖者拘焉。拘礼之人不足与言事,制法之人不足与论变。君无疑矣。”
杜挚曰:“臣闻之:‘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臣闻:‘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君其图之!”
公孙鞅曰:“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兵甲器备,各便其用。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汤、武之王也,不修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君无疑矣。”
孝公曰:“善!吾闻穷巷多怪,曲学多辩。愚者之笑,智者哀焉;狂夫之乐,贤者丧焉。拘世以议,寡人不之疑矣。”于是遂出垦草令。
译文
秦孝公同大臣研讨强国大计,公孙鞅、甘龙、杜挚三位大夫侍奉在孝公的面前,他们分析社会形势的变化,探讨整顿法制的根本原则,寻求统治人民的方法。
秦孝公说:’接替先君位置做国君后不能忘记国家,这是国君应当奉行的原则。实施变法务必显示出国君的威,这是做臣子的行动原则。现在我想要通过变更法度来治理国家,改变礼制用来教化百姓,却又害怕天下的人非议我。’
公孙鞅说:’我听过这样一句话:行动迟疑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办事犹豫不决就不会有功效。国君应当尽快下定变法的决心,不要顾用天下人怎么议论您。何况具有超出普通人的高明人,本来就会被世俗社会所非议,独一无二见识思考的人也一定遭到平常人的嘲笑。俗语说:’愚笨的人在办成事情之后还不明白,有智慧的人对那些还没有显露萌芽的事情就能先预测到。’百姓,不可以同他们讨论开始创新,却能够同他们一起欢庆事业的成功。郭偃的法书上说:’讲究崇高道德的人,不去附和那些世俗的偏见。成就大事业的人不去同民众商量。’法度,是用来爱护百姓的。礼制,是为了方便办事的。所以圣明的人治理国家,如果能够使国家富强,就不必去沿用旧有的法度。如果能够是百姓得到益处,就不必去遵循就的礼制。’
孝公说:’好!’
甘龙说:’不对,臣也听说这样一句话:’圣明的人不去改变百姓的旧习俗来施行教化,有智慧的人不改变旧有的法度来治理国家。’顺应百姓旧有的习俗来实施教化的,不用费什么辛苦就能成就功业;根据旧有的法度来治理国家的人,官吏熟悉礼法,百姓也安乐。现在如果改变法度,不遵循秦国旧有的法制,要更改礼制教化百姓,臣担心天下人要非议国君了。希望国君认真考虑这样的事。’
公孙鞅说:’您所说的这些话,正是社会上俗人说的话。平庸的人守旧的习俗,读死书的人局限在他们听说过的事情上。这两种人,只能用来安置在官位上守法,却不能同他们在旧有法度之外讨论变革法制的事。夏、商、周这三个朝代礼制不相同却都能称王于天下,春秋五霸各自的法制不同,却能先后称霸诸候。所以有智慧的人能创制法度,而愚蠢的人只能受法度的约束。贤能的人变革礼制,而没有才能的只能受礼制的束缚。受旧的礼制制约的人,不能够同他商讨国家大事。被旧法限制的人,不能同他讨论变法。国君不要迟疑不定了。’
杜挚说:’臣听说过这样的话:’如果没有百倍的利益不要改变法度,如果没有十倍的功效不要更换使用工具。臣听说效法古代法制没有什么过错,遵循旧的礼制不会有偏差。国君应该对这件事仔细思考。’
公孙鞅说:’以前的朝代政教各不相同,应该去效法哪个朝代的古法呢?古代帝王的法度不相互因,又有什么礼制可以遵循呢?伏羲、神农教化不施行诛杀,黄帝、尧、舜虽然实行诛杀但却不过分,等到了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时代,他们各自顺应时势而建立法度,根据国家的具体情况制定礼制,礼制和法度都要根据时势来制定,法制、命令都要顺应当时的社会事宜,兵器、铠甲、器具、装备的制造都要方便使用。所以臣说:治理国家不一定用一种方式,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一定非要效法古代。商汤、周武王称王于天下,并不是因为他们遵循古代法度才兴旺,殷朝和夏朝的灭亡,也不是因为他们更改旧的礼制才覆亡的。既然如此,违反旧的法度的人,不一定就应当遭责难;遵循旧的礼制的人,不一定值得肯定。国君对变法的事就不要迟疑了。’
孝公说:’好。我听说从偏僻小巷走出来的人爱少见多怪,学识浅陋的人多喜欢诡辩,愚昧的人所讥笑的事,正是聪明人所感到悲哀的事。狂妄的人高兴的事,正是有才能的人所担忧的。那些拘泥于世俗偏见的议论言词,我不再因它们而疑惑了。’
于是,孝公颁布了关于开垦荒地的命令。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yishiwugong5.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