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忧国忧民”的拓展阅读资料(2)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忧国忧民”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忧国忧民是成语吗、急需 敢怒敢言,忧国忧民,浩气长存这三个词的意思!!!!!!!!!、忧国忧民诗、从古至今知识分子忧国忧民例子有哪些?、忧国忧民的人的事迹、忧国忧民的意象,五个,谢谢等

忧国忧民是成语吗

忧国忧民    [yōu guó yōu mín]    [释义]    为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命运而担忧。    [出处]    《战国策·齐策》:“寡人忧国爱民,固愿得士以治之。”

急需 敢怒敢言,忧国忧民,浩气长存这三个词的意思!!!!!!!!!

词目 浩气长存 发音 hào qì cháng cún 释义 浩气:即正气,刚直正大的精神。浩然之气永远长存。 敢怒敢言:敢于愤怒,又敢于说出来。

忧国忧民诗

1.死去无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示 儿(陆游) 2、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 3、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诉衷情(陆游) 4.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5.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书 愤(陆游) 6.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关山月》陆游 7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关山月》陆游 8、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金错刀行》陆游 9、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金错刀行》陆游 10、出世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陆游 11、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陆游 12、“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陆游《陇头水》) 1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14、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宋·陆游《病起书怀》) 15、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6、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辛弃疾《鹧鸪天》 17.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南乡子(辛弃疾) 18.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 破阵子(辛弃疾) 19.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永遇乐(辛弃疾) 2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过零丁洋(文天祥) 21.把吴钩看了, 栏干拍遍,无人会, 登临意. 《水龙吟》辛弃疾 22、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辛弃疾 23、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辛弃疾 24、“可怜报国无路,空白一分头。” 杨济翁 25、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乌江》) 2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满江红 (岳飞) 27、“归来报明主,恢复旧神州。” 岳飞 28、“十年之功,毁于一旦!所得州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岳飞 29、“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 岳飞 30、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题 临 安 邸(林升) 31、辜负胸中十万兵,无聊赖的解释'>百无聊赖以诗鸣。 读陆放翁集四首(梁启超) 3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33、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34、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战国策》) 3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36、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37、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38、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三国·曹操《步出夏门行》) 39、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南朝·丘迟《与陈伯之书》) 40、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唐·李百药《元景安传》) 41、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同上) 4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王昌龄《从军行》) 43、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44、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王翰《凉州词》) 45、烈士不怕死,所死在忠贞。(唐·柳宗元《韦道安》) 46、一寸丹心为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明·于谦《立春日感怀》 47、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清·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48、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49、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清·谭嗣同《狱中题壁》) 50“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秋瑾 51、粉身碎骨寻常事,但愿牺牲报国家。(清·秋瑾《失题》) 52、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清·徐锡麟《出塞》) 53.匹夫有责的解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从古至今知识分子忧国忧民例子有哪些?

古代知识分子忧国忧民主要用诗句来表达,这个有很多。比较出名的有: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诗的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乡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写得铿然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屈原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29)。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30),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屈原列传》
范仲淹:先天下之优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
5.一衣带水
南北朝的时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陈国以长江为界。
北周的宰相杨坚,废了周静帝,自己当皇帝,建立了隋朝。
他决心要灭掉陈国,曾说:“我是全国老百姓的父母,难道能因为有一条像衣带那样窄的长江隔着,就看着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们吗?
后来人们就用“一衣带水”来比喻只隔了一条狭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两地。
霍去病
名言: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句也听过吧?)
http://baike.baidu.com/view/3129.htm
辛弃疾
《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忧国忧民的人的事迹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诗的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乡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写得铿然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屈原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29)。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30),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屈原列传》
范仲淹:先天下之优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
5.一衣带水
南北朝的时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陈国以长江为界。
北周的宰相杨坚,废了周静帝,自己当皇帝,建立了隋朝。
他决心要灭掉陈国,曾说:“我是全国老百姓的父母,难道能因为有一条像衣带那样窄的长江隔着,就看着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们吗?
后来人们就用“一衣带水”来比喻只隔了一条狭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两地。
霍去病
名言: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句也听过吧?)
http://baike.baidu.com/view/3129.htm
辛弃疾
《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http://baike.baidu.com/view/2982.htm

忧国忧民的意象,五个,谢谢

嗯,我有完整,点击我的头像~~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youguoyoumin2.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