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成语“誉塞天下”的拓展阅读资料(7)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誉塞天下”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誉满全球的解释、誉满天下的意思、誉满天下是什么意思?、誉满天下的反义词、誉满天下的近义词是什么、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掷玉毁珠,小盗不起 这句的翻译等

誉满全球的解释

【成语】誉满天下 【发音】yù mǎn tiān xià 【解释】誉:名誉.美好的名声天下皆知.【出处】唐·李华《唐扬州功曹萧颖士文集序》:“君七岁,能诵数经,背碑覆局,十岁以文章知名,十五誉满天下.” 【近义词】誉满全球、誉满寰中誉塞天下.

誉满天下的意思

美好的名声天下皆知。亦作“誉满全球”、“誉满寰中”、“誉塞天下”。

誉满天下是什么意思?

誉满天下,是一个成语,指美好的名声天下皆知。美好的名声天下皆知。
一、拼音
誉满天下 [ yù mǎn tiān xià ] 
二、出处
唐·李华《唐扬州功曹萧颖士文集序》:“君七岁,能诵数经,背碑覆局,十岁以文章知名,十五誉满天下。”
释义:
他七岁的时候就能背诵经典,看过的碑文能背诵,棋局乱后能复旧,十岁的时候写的文章就很出名了,十五岁名声天下皆知。
三、例句
1、这便是誉满天下的紫禁城,已经是帝王、后妃和他们亲族栖身的中央。
2、顽强的霍金并没有因此而被击倒,反而更加努力地没日没夜地奋斗、拼搏,对科学界和物理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闻名遐迩,名誉满天下,创造了人类史上的又一大奇迹。
扩展资料
一、近义词:
举世闻名 [ jǔ shì wén míng ] 
释义:举世:全世界。全世界都知道。形容非常著名。
出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杂艺》:“举世但知其书,翻以能自蔽也。”
翻译:所有的人都只知道他的书法,而其他方面特长反而都被掩盖了。
二、反义词:
无人问津 [ wú rén wèn jīn ] 
释义:问津:询问渡口。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
出处: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南阳刘子骥;高尚人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翻译: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誉满天下的反义词

【成语】誉满天下【发音】yù mǎn tiān xià折叠编辑本段解释【解释】誉:名誉。美好的名声天下皆知。【出处】唐·李华《唐扬州功曹萧颖士文集序》:“君七岁,能诵数经,背碑覆局,十岁以文章知名,十五誉满天下。”【反义词】:臭名远扬臭名昭著 遗臭万年 恶名远扬【近义词】誉满全球、誉满寰中誉塞天下、美名天下。

誉满天下的近义词是什么

誉满天下的近义词众望所归 名闻天下 举世闻名 不负众望誉满天下_成语解释【拼音】: 【释义】:美好的名声天下皆知。亦作“誉满全球”、“誉满寰中”、“誉塞天下

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掷玉毁珠,小盗不起 这句的翻译

翻译:所以,断绝圣人摒弃智慧,大盗就能中止;弃掷玉器毁坏珠宝,小的盗贼就会消失。
原文:
故曰:“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掷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掊斗折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
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瞽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绝钩绳而弃规矩,攊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故曰:大巧若拙。削曾、史之行,钳杨、墨之口,攘弃仁义,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
彼人含其明,则天下不铄矣;人含其聪,则天下不累矣;人含其知,则天下不惑矣;人含其德,则天下不僻矣。彼曾、史、杨、墨、师旷、工倕、离朱者,皆外立其德而爚乱天下者也,法之所无用也。
白话译文:
因此说,鱼儿不能脱离深潭,治国的利器不能随便拿给人看。那些所谓的圣人,就是治理天下的利器,是不可以用来明示天下的。所以,断绝圣人摒弃智慧,大盗就能中止;弃掷玉器毁坏珠宝,小的盗贼就会消失;
焚烧符记破毁玺印,百姓就会朴实浑厚;打破斗斛折断秤杆,百姓就会没有争斗;尽毁天下的圣人之法,百姓方才可以谈论是非和曲直。拔掉律管,搅乱六律,毁折各种乐器,并且堵住师旷的耳朵,天下人方能保全他们原本的听觉;
消除纹饰,离散五彩,粘住离朱的眼睛,天下人方才能保全他们原本的视觉;毁坏钩弧和墨线,抛弃圆规和角尺,弄断工倕的手指,天下人方才能保有他们原本的智巧。
因此说:“最大的智巧就好像是笨拙一样。”削除曾参、史䲡的忠孝,钳住杨朱、墨翟善辩的嘴巴,摒弃仁义,天下人的德行方才能混同而齐一。
人人都保有原本的视觉,那么天下就不会出现毁坏;人人都保有原本的听觉,那么天下就不会出现忧患;人人都保有原本的智巧,那么天下就不会出现迷惑;人人都保有原本的秉性,那么天下就不会出现邪恶。
那曾参、史䲡、杨朱、墨翟、师旷、工倕和离朱,都外露并炫耀自己的德行,而且用来迷乱天下之人,这就是圣治之法没有用处的原因。
此文出自战国时期·庄周《庄子·外篇·胠箧》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庄子》一书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政治、社会等诸多方面。原有内篇七篇、外篇二十八、杂篇十四、解说三,五十二篇,十余万言。
郭象删减后分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存三十三篇,大小寓言二百多个,六万五千九百二十字,其中,内篇七篇;外篇十五;杂篇十一。该书包罗万象,对宇宙生成论、人与自然的关系、生命价值、批判哲学等都有详尽的论述。
作者简介:
庄子,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姓庄,名周,宋国蒙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他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庄子最早提出“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庄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易》以道阴阳”。其“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yusaitianxia7.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