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成语“至大至刚”的拓展阅读资料(6)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至大至刚”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怎么解释、至开头的成语、“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怎么解释、“浩然之气至大至刚.行走不慊于心,则馁矣”是什么意思?、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内在解读、<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全文翻译等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怎么解释

意谓我善于培养浩然之气.这种气,最伟大,最刚强.用正义去培养它,一点不加伤害,就会充满上下四方,无所不在.

至开头的成语

成语整理如下:至死不渝、至知不谋、至人无梦至死不悟至高无上、至当不易至理名言至死不屈至善至美至心朝礼、至亲好友、至人无己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怎么解释

我善于培养浩然之气.这种气,最伟大,最刚强.用正义去培养它,一点不加伤害,就会充满上下四方,无所不在.

“浩然之气至大至刚.行走不慊于心,则馁矣”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这种气,极端浩大,极端有力量,用正直去培养它而不加以伤害,就会充满天地之间。不过,这种气必须与仁义道德相配,否则就会缺乏力量。而且,必须要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才能生成。
这句话的出处:该句出自《孟子》节选
原文如下:
(公孙丑曰):“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孟子)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疾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赏析
(公孙丑)说:“请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呢?”   
(孟子)说:“这难以说得明白。那浩然之气,最宏大最刚强,用正义去培养它而不用邪恶去伤害它,就可以使它充满天地之间无所不在。那浩然之气,与仁义和道德相配合辅助,不这样做,那么浩然之气就会像人得不到食物一样疲软衰竭。浩然之气是由正义在内心长期积累而形成的,不是通过偶然的正义行为来获取它的。自己的所作所为有不能心安理得的地方,则浩然之气就会衰竭。所以我说,告子不曾懂得什么是义,是因为把义看成是心外之物。一定要在心中有集义这件事而不要停止,心中不要忘记,不要用外力(违背规律地)帮助它成长。不要像宋人那样。宋国有个担心他的禾苗不长而拔起它们的人,疲倦地回到家。对家人说:‘今天我疲累之极啊,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的儿子跑到地里去看,禾苗都干枯了。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很少的。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而不去管它们的,是不给作物除草的人;帮助庄稼生长的,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不仅仅没有益处,反而害死了庄稼。”

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内在解读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此联为清末政治家林则徐任两广总督时在总督府衙题书的堂联。
  上联表示要有海一样的宽宏胸怀。“海纳”,比喻容受量大。晋·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形器不存,方寸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7张)海纳。”李周翰注:“方寸之心,如海之纳百川也。言其包含广也。”“百川”,江淮湖泽的总称。“有容乃大”,语出《尚书·君陈》:“有容,德乃大。”上联的意思说,海之所以浩瀚广大,在于能涵纳百川细流;人的德行要广大,也要有像海一样的广阔胸怀。宽则得众,“惟有德者能以宽服人”(宋·晁说之《晁氏容语》)。有了海纳百川的宽阔胸怀和气度,就能“容天下难容之事”,就能与人与己“无所不容”。这种对他人所表现出的宽容,就是儒家所倡导的“恕”,即以仁爱之心待人和凡事都要设身处地为人着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这种人己统一的情操,不仅利于个人身心健康,境界提升,也可以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之达到合理融洽的境地。
  下联则表明立身办事的坚定心志。下联以历经风吹雨打,雷劈电击而屹立高耸的陡峭岩壁为喻,表明要排除一切杂念,坚持正义,做一个无私无畏刚直不阿的大丈夫。
  上下联的最后一字——“大”与“刚”,来源于《孟子·公孙丑》第2章。享寿84岁的孟子在谈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时候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意思是说,这种浩然之气,最伟大,最刚强。联语引用此典,更表明了作者至大至刚浩然之气。这种海纳百川的胸怀和“壁立千仞”的刚直,来源于“无欲”。这样的气度和“无欲”的情怀以及至大至刚浩然之气,正是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维生素。
  上联对于阐述何为大,大是无数小的组合成整体,能够容天下难容之事,乃心胸宽大;能不断积累和学习,乃知识的渊博;存在于宇宙万物的事物,一定在人的意识和活动中发生,能够包容世间万象和试着了解不同领域,对于个人思想的成长有巨大的意义,人的伟大和渺小也在于此!
  下联阐述坚韧不拔的志向源自何方,无欲则刚。人是有七情六欲的,对于一个东西过度的热爱会导致个人的迷失,误入歧途。王勃曾有“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豪言壮语,诸葛亮也有“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警局,儒学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解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佛教也有克制“贪嗔痴”,个人境界才能提升。对于突破名声、色欲、物质欲、控制欲,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坚持正确的方向。一些人在浮躁的大环境里,搞政治终成独裁者、做企业变黑心资本家、搞学术研究成为追求名利,慢慢人性变得扭曲,生命也毫无意义。政治家只有为民为国才能得以大成;企业家只有诚信为本、利益共享,才会受人尊敬长久兴旺;文化人只有严谨治学、不断探索,才能成为大师。
  做人如此,治国也可以借鉴,只有一个国家各个领域都兴旺发达,能接纳不同的思想,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才能高度文明,而不是某一方面畸形发展,而造成社会大众的心智的缺失,这样的国家是不会长久富强的。

<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全文翻译

(公孙丑问说):“请问先生在哪方面擅长?”
(孟子)说:“我能理解别人言辞中表现出来的情志趋向,我善于培养我拥有的浩然之气。”
(公孙丑)说:“请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呢?”
(孟子)说:“这难以说得明白。那浩然之气,最宏大最刚强,用正义去培养它而不用邪恶去伤害它,就可以使它充满天地之间无所不在。那浩然之气,与仁义和道德相配合辅助,不这样做,那么浩然之气就会像人得不到食物一样疲软衰竭。浩然之气是由正义在内心长期积累而形成的,不是通过偶然的正义行为来获取它的。
自己的所作所为有不能心安理得的地方,则浩然之气就会衰竭。所以我说,告子不曾懂得什么是义,是因为把义看成是心外之物。一定要在心中有集义这件事而不要停止,心中不要忘记,不要用外力(违背规律地)帮助它成长。不要像宋人那样。宋国有个担心他的禾苗不长而拔起它们的人,疲倦地回到家。
对家人说:‘今天我疲累之极啊,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的儿子跑到地里去看,禾苗都干枯了。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很少的。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而不去管它们的,是不给作物除草的人;帮助庄稼生长的,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不仅仅没有益处,反而害死了庄稼。”
原文如下:
(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
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扩展资料:
这句话是出自《孟子》,作者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孟子认为这种气,极端浩大有力量,所以就应该用坦荡的胸怀去培养它滋养它而不加以伤害。
《孟子》是《四书》之一。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为孟子、孟子弟子所作。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286章。
相传另有《孟子外书》四篇,已佚(今本《孟子外书》系明姚士粦伪作)。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古代考试主要考《四书》《五经》。
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就像今天的教科书一样。《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这部书的理论,不但纯粹宏博,文章也极雄健优美。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zhidazhigang6.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