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成语“不成器”的拓展阅读资料(7)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不成器”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务业不成器什么意思、曾国藩“不成器”的时候什么样儿、玉不琢,不成器下一句是什么、玉不琢,不成器出自哪里?、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这一句的意思、十六国赫连勃勃灭岳父“上位”,为何赫连大夏政权却如此“短命”?等

务业不成器什么意思

务业:就是工作的意思。成器:比喻成为有用的人、有才能的人。即工作既久,也没有成才,没有成为很有用的人。

曾国藩“不成器”的时候什么样儿

早年的曾国藩起码有四大毛病。第一是学习不好。曾国藩的老家是湖南湘乡县大界白杨坪,这里闭塞落伍,几百年间连个秀才都没出过。到了曾国藩父亲曾麟书,连考17次秀才都失败了。这位功名无望的父亲把希望都寄托在儿子身上,曾国藩回忆“国藩愚陋。自八岁侍府君于家塾,晨夕讲授,指画耳提,不达则再诏之,已而三复之;或携诸途,呼诸枕,重叩其所宿惑者,必通彻乃已。”笨老子教笨儿子,何其艰难。曾国藩本人14岁起参加县试,连考7次都名落孙山。二十三岁时终于中了秀才,还是全县倒数第二名。虽然后来又考中举人、进士,但曾颇有自知之明,他说“余性鲁钝,他人目下二三行,余或疾读不能终一行。他人顷刻立办者,余或沉吟数时不能了。”可见老天给他发的牌并不好。第二是浮躁贪玩。曾国藩到北京做官的头两年,每天都要“四出征逐”,吃喝玩乐。本来做了计划,要读书用功,却“日日玩憩,不觉过了四十余天。”这一阶段的日记里,天天都是“见人围棋,跃跃欲试”,“心浮不能读书”,“又虚度一日,浩叹而已”之类的话。就像后世的英杰人物胡适,有一时期日记里三天两头“打牌”一样。第三是暴躁傲慢。曾国藩到北京头几年与朋友打过两次大架。第一次是与同乡郑小珊因一言不合“肆口谩骂,忿戾不顾,几于忘身及亲”。另一次与同乡金藻起了口角,又“肆口谩骂,比时绝无忌惮”。而其平时处世,有时高己卑人,吹牛显摆,有时又有曲意逢迎言不由衷的情状。第四是沉迷美色。他在日记里记录,自己在朋友家看到主妇,“注视数次”。在另一家看到漂亮姬妾,“目屡斜视”。有一天早起读书,没有所得,“午初,人欲横炽,不复能制”,做了“不应该做”的事。这些所谓的“毛病”放在一般的年轻人身上,本来也是平常的事。供参考。

玉不琢,不成器下一句是什么

出自《礼记·学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出自《三字经》:人不学,不知义

玉不琢,不成器出自哪里?

一、“玉不琢,不成器”出自 《礼记·学记》, 琢:雕。玉石不经雕琢,成不了器物。比喻人不受教育、不学习就不能有成就。
二、原文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首先要设学施教。《尚书·兑命》篇中说:“始终要以设学施教为主”,就是谈的这个道理啊!)
三、《礼记·学记》
《礼记·学记》是古代中国典章制度著《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一般认为是战国晚期思孟学派的作品,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乐正克。
其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比较系统和全面地总结和概括了中国先秦时期的教育经验。
扩展资料
“玉不琢,不成器”的典故
从前楚国有个名叫卞和的人,有一天,他在山里找到了一块还没有琢磨过的玉石,于是他便把这玉石呈现给当时的楚厉王。没想到,宫里的玉匠竟说这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厉王一生气,命令部下把卞和定了罪。
厉王死后,武王继位,卞和又将这玉石献给武王,可是,仍然遭到了被定罪的命运。 卞和失望的抱着石头,在山脚下哭了三天三夜。
文王即位后知道了这件事,便将卞和请进宫来,命令玉匠把这块石头好好打造一下,发现果然是一块上等的美玉,于是便将它命名为“和氏璧”。因此一块上等的美玉都需要琢磨、打造,才能显现出它的价值,所以人类也需要良好的教育,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玉不琢,不成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学记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这一句的意思

一、释义
玉不经过雕琢,不会成为器物;人不经过刻苦学习,就不会懂得处世的道理。
二、出处
战国·乐正克《学记》
三、原段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四、译文
玉石不经过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不会明白儒家至道。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要把兴办教育作为首要任务。《尚书·兑命》篇中说:“由始至终要经常想着学习先王正典”,这就是它所要表达的意思。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学记》,是古代中国典章制度著《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全文共20节,1229个字,其篇幅短小精悍,内容相当丰富、精辟、 深刻,是我国先秦时期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概括和总结。
二、赏析
《学记》继承了先秦儒家的一贯思想,把教育作为实施政治,进行社会管理的最有效手段, 所以《学记》一开篇就用格言式的优美语言论述了教育的作用与目的。
《学记》的作者以托古改制的方式,用格言式的精美语言阐发了教育在移风易俗和建国君民中的作用,强调了教育为社会政治服务的目的,从而把教育与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密切相联,尤其突出了教育的政治功能,形成了中国古代教育的突出特色。
三、作者介绍
乐正克(约公元前300—前200年),姓乐正,名克,战国时鲁国人,思孟学派的重要人物,孟轲的学生。据《礼记·王制》载:“乐正崇四术,立四教”。他是以职业为姓,他的祖先是学官。乐正克的伟大贡献是他的著名的教学理论著——《学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学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乐正克

十六国赫连勃勃灭岳父“上位”,为何赫连大夏政权却如此“短命”?

十六国最后出现的政,是由匈奴人赫连勃勃所建立的。赫连勃勃最初叫做刘勃勃,祖上是匈奴铁弗部。407年,刘勃勃杀掉自己的岳父后秦高平公没奕干,吞并其部署,自称大厦天王,大单于,改姓赫连,定都统万城。为了与历史上的夏朝区别,这个政又称赫连夏。
而这个16国最后出现的政仅在中国的历史上,曾经有两个政都选择用夏至作为国号,崛起于河套地区。但一个长达了189年,一个却仅存了24年。而这个16国最后出现的政仅存在了二十四年,使得这个政快速灭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一:赫连大厦的崛起
1:杀岳父,建大厦
公元391年北魏发兵进攻扰其的南匈奴铁弗部,铁弗部首领刘伟成在混战中被杀,其子赫连勃勃逃往后秦。公元407年,赫连勃勃牺牲了自己的岳父后秦高平公没奕干,吞并其部署,自称大厦天王,大单于,改姓赫连,定都统万城。
2:抢夺姚兴之地
建国初屡屡侵犯掠夺后秦岭北部地区,临北的各个城门白天不敢打开后,连后秦国主姚兴感叹说到:’我不采用姚邕的话,以致到如此地步!’赫连勃勃也算是一个军事天才,又有战略眼光,几乎战无不胜
当初与姚兴翻脸,抢得了一些地盘,大家都会劝他好好经营,守坚固险,笼络人心,然后再涂天下,大业可成。但赫连勃勃十分高傲,也十分有野心,太高估自己,和各位说着:
’各位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我们现在刚刚起步,人力物力都不够多,而姚兴终归是个人物,他的手下也算是个个忠诚,如果门死守一个地方,他们一定会蜂拥而至,活活吞了我们。
我们不如用迅速激动的骑兵主动出击,攻其无备,救前则击其后,救后者及其前,故人劳于奔命,而我们由始至弱,不出十年,岭北河东将归尽我有。等姚兴一死,他儿子姚鸿是个不成器的东西,到时候岂不手到擒来
赫连勃勃算尽了算盘,不出10年也就多了个17年而已。但也十分佩服赫连勃勃的野心,他的骑兵如风驰电掣来去无踪不断滋养,致使姚兴领北一带地区白天都不敢开门,势力一天天强盛起来。
赫连勃勃
二:军事天才,残暴不仁给自己种下恶果
1:攻打后秦
刘裕北伐,攻打后秦。这也给赫连勃勃一个攻打他的机会。毕竟姚兴已死,姚鸿这个败家怎么又能守得住?赫连勃勃又为人性情,残暴行无常。当刘裕灭后秦,进入了长安,派使者给赫连勃勃写信求和好,约为兄弟。赫连勃勃把自己的凶残之心长起,找中书侍郎写了回信。
自己暗中熟记信里内容,把刘裕派来的使者叫到跟前,自己口述回信内容给使者听,也令人在边上把自己口述的内容写下来。
使者把信拿回给刘裕时,刘裕读到此信,又听使者使者描述赫连勃勃此人长相英俊,聪明才智,刘裕感到十分惊奇,说到’这是我比不上的啊!’后来赫连勃勃回到了万统,刘裕这时候出兵,只留下了自己的儿子,刘义真镇守长安,自己返回了东晋。
刘裕
赫连勃勃眼看时机已到,这是难得的好机会,便命令儿子赫连瑻带兵出战,率领二万骑兵南攻长安,赫连勃勃在另外率领大军接着出发。
两父子这一路上,投降的人连接不断。刘裕儿子刘义真没防备之心,一时间派出了将军沈田子率领军队来迎战,谁知作战不利,退军屯驻在刘回堡,沈田子对刘义真的司马王镇恶不满,灿烂之时把他杀了。而王修又杀了沈田子,而刘义真又杀了王修等人。
这一出内乱杀这正是不仅把自己的兵给败了,只能关闭城门坚守。赫连勃勃攻入之后,不断有人投降。刘裕听到的消息非常恐惧,命令儿子刘义真张往东镇守洛阳。刘义珍一路上大肆抢夺往东走,到了灞上,百姓反而驱逐于他,却把赫连勃勃引进了长安。
其儿子赫连璝率领3万军队,追击刘义真,刘义真可想而知,军队大败,独自骑马逃跑,但仍逃不过追杀。虽说是处于十六国这样一个非常特殊的历史时期,也常说:’你今天不杀我,我明天就灭了你’,可对于刘裕的表现和心态,我本人认为赫连勃勃的做法并不对。
在这样一个彼此战争不朽军阀割据称霸的时代,要是有一个可以帮助自己,而且实力强大的合伙人,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2:常以杀人为乐
赫连勃勃好战,性情残暴,喜怒无常,不管在哪旁边都会带着弓箭和刀剑,看谁不顺眼就亲手杀掉。这种性格也给他后来的失败带来了致命一击。统治者嗜杀成性,相互杀戮特别残酷。
有利用宗族矛盾和与汉族矛盾,竟然大开杀戒,28万人之多,也有因自己手下无意翻白眼,诛杀九族,连带旁人等。在无休止的战争之中,还有自己的部下,无辜的百姓都会成为他的牺牲品,这也充分反映了他作为大厦的统治者统治时期十分的暴虐和残酷。
公元前425年,赫连勃勃在永安殿去世,终年45岁,在位13年。此后的几个儿子为了争夺地位,相互残杀,国力也迅速衰落。公元427年北魏攻取万统,次年,赫连昌被擒拿。431年大厦不北魏灭亡。大厦至赫连勃勃立国到赫连定被擒,前后一共存在24年。
三:各方面原因最终导致大厦灭亡
1:政治管理不成熟
多场战争上看,赫连勃勃的确是一个军事天才,也有一定的战斗能力。但由于自身的性格在管理国家方面,却不如其他国君。再加上在他死后,儿子们的争夺战,残杀不断,人心涣散,也是一大个原因。
大厦所处的五胡16国时期’三省六部制’都萌芽,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才刚刚出现,但是大厦还甚至沿用着三公九卿制。我们都知道三公九卿制,丞相大于皇,加上赫连勃勃对下的凶残和过分的苛刻,许多下臣敢怒不敢言。
日积月累的怒气,慢慢的就会威胁到王。在没有形成一系列的有效的官僚选拔制度时,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形成了世家大族世制的情况。而且大厦在军事制度上还保留着部落制等制度。具有很强的宗族血缘与行政组织的表现性。所以一系列的政治管理条件都是不成熟的。
大厦所处的五胡十六国时期,战争连绵不断。后秦,西秦,东晋,北魏,吐谷浑等周围的政与大厦相互攻伐,使得外部环境十分不稳定。即便是在赫连勃勃的打压和侵略之下,外部环境是10分危险的。
五胡乱华
2:经济条件产生的各种矛盾
而且在赫连勃勃成立大厦之时,除了政治条件不成熟以外,社会生产力水平也比较低,下连提升炼钢技术的灌钢法和提升农业精耕细作的水平都是在《齐民要术》北齐时才出。也应当上时期,因为靠近经济重心而引起广泛的争夺。
大厦的经济支柱无疑是农业,赋税外加掠夺这三样。在社会生产扭曲发展的过程之中,大厦的统治者不断的推行封建剥削制度。剥削特别严重,不断的修建宫殿,费用不计其数。这也使得阶级矛盾和人民矛盾更加的尖锐。
而且赫连大厦的经济形势是游牧经济为主,同时兼顾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所以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十分缓慢,健康统治者的残暴剥削,以及当时十六国的经济背景政策,积极矛盾的尖锐和人民矛盾的尖锐。
也使得大厦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不够牢固,最终为大厦内部的叛乱,彼此争分的产生及大厦的灭亡创造了条件。
牧民
3文化的冲击和涣散使得国家摇摇欲坠
除了这些外部条件以外,就内部而言,大厦所处的魏晋时期,儒家遭受到了十分严重的挫折,很多文人选择了消极避世,玄学兴起,人们为了追寻精神寄托,转而求佛问道。
传统道德的缺憾和社会风气的,和对个体品格自律的放弃,再加上汉文化不断的深入,文化的冲击使得国内思想文化和治国理念摇摇欲坠
当时的五胡十六国,在北方正处于此起彼伏群雄逐鹿时期,上午气氛十分浓厚,缺少了一定的文化条件和内部向心力,生活的人民没有足够统一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再加上没有统一的信仰,这也使得人们十分涣散,即便是你国王换了一个,换了10个,他们都无所谓,只要他们平安就好。
结语
在赫连大厦存在的25年时间里,其内部不断的发生叛乱和纷争,对于这种现象是值得我们去深思和吸取经验的。赫连大厦作十六国重要的政国家,从它建立开始到灭亡都存在着很大的复杂性。虽然存在的时间极短,却是十六国诸政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
内部的不稳定,叛乱,彼此争分产生的原因,是赫连大厦灭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也揭露出了一个国家想要强盛,政内部的稳定是对于这个政存亡心衰的最大支柱。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buchengqi7.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